这篇文章写夏洪林和洪林壶。要写他和他的壶,应该先写一下壶还有紫砂的来由和处境。
古人说,万物皆器。意思是,所有的物,都是若干时间和空间的一种存在方式。譬如案头席上,杯盘觥斛瓶钵壶生生息息,无一不是。特别是壶,很可以玩味。壶,是积蓄、酝酿和守恒,是从容不迫的闲适,雍容大度的吞吐,像极了人生,缓缓、迢迢的过程。壶是最和人契合,最适宜和人面对的。壶,大抵是储酒、煮茶。汉唐酒淡,不倾大壶不能享酒醉。明清茶细,不是紫砂不能得茶味。如今酒壶已成往事,茶壶才到盛时。
紫砂壶,取形同佛手,煮茶似莲香。说它是今人的一种不舍的梦寐,当不为过。宜兴丁蜀,真是天意呈祥的地方。那儿所产的紫砂,满天下都找不到。细细想来,紫砂壶的珍奇,在文、质、情、色四个字。所谓文,是说它与生俱来就是中国人的模样。温良恭俭让的五大美德,一样不少。所谓质,是说它看上去朴拙粗粝的紫砂质感,抚摸时却像婴儿肌肤。所谓情,是说它数百年来倾倒了多少文人为它铭文、镌刻,捧着它消遣锦时流年。所谓色,是说它天然地空空襟怀,竟然可以有千般颜色,就像女娲当年补天的遗珍,一坨坨,一盏盏,可以怡倦眼,安心魂。
现在再说到夏洪林和洪林壶,应该很容易了。他和他的壶给我最初的印象:两者是一样的。所谓人壶合一,他和他的壶,都逃不脱这个宿命。有些悲凉的是,这个宿命是不该逃脱的。很多人一辈子下来,也遇不到这个宿命。这是我欣赏夏洪林的地方,他的长相、神情,甚至举止和思索,都和紫砂壶给人的朦胧气息相似。这就是他的宿命了。由此不难理解,他储存了超乎寻常的大量紫砂泥,他对紫砂具有的虹霓般七彩的沉湎和敏感,他创作的以他名字命名的紫砂壶,所有形制,总是那么大气、内敛。他的壶获得海上不少文人、艺术家铭文,他是如此珍惜文人、艺术家和他合作的紫砂壶。这些有着因缘的紫砂壶,成为他家长物和案头清玩。他是卖壶人。他卖壶,为的是他要养家,也为他实在离不开他的紫砂壶。
万物皆器,其实人也是器。所谓器宇不凡、君子不器、大器晚成等等,都说到了这个道理。器宇不凡,正是一个人可以到达的内心灿烂,还有襟怀和气度。君子不器和大器晚成,说的是漫长的人生渐渐臻于完美的过程。人生是不可以局促于一个小器,贪恋小小的获得的。人生的行走和徜徉,都是或者只是为了寻求一种完美,一种内心的安详和精神上的丰裕。这种感觉很像紫砂壶那样的坦然和虚怀。我想夏洪林也是这样地享受着人生。这就很可以玩味了。“壶中夏日长”,是我写给夏洪林的句子。我祝愿夏洪林的拥有紫砂壶的如今和未来的日子,景致静好,称心如意。我觉得上文说到的夏洪林给我的人壶合一的最初印象,将会连绵下去,成为人们对他和他的紫砂壶的长久印象。(本文为《夏洪林紫砂人生》序)
泥料有区别。红皮龙紫砂壶用的是野生红泥、大红袍紫砂壶用的是大红袍泥料。
红皮龙,是一种紫砂泥料名称,属于红泥系。原名叫野山红泥,矿料稀少,近年来市场上更是少见。一般分布在黄石层的下面,泥色红褐色,烧成后为红色。红皮龙相对石英含量较高,云母杂质也比较多,透气性能好,泡茶易上手,亲和力佳,温度简单易掌握,使用愈久愈发红润,为雅俗共赏之泡茶利器。现在黄龙山偷挖的泥料以红皮龙为主。
大红袍茶壶是指用宜兴的大红袍泥料制作的茶壶。在紫砂泥料中,有一种从明清时代就流传的大红袍泥料制作的茶壶。随着时间的流逝,大红袍泥料非常罕见,作品也日渐稀少。十六年之前,宜兴紫砂壶工艺师夏洪林听说有人在山里觅得5吨多鹅黄色的泥料,他闻讯赶去一看,便认定是值得收藏的好料,毫不犹豫用筹备婚礼的9万多元钱买下了这批泥料。经过研究,他发现,这种泥料一经高温烧制就会变成瑰丽的朱红色,一如古书里记载的“大红袍”。用这种泥料制作的茶壶冲泡铁观音、普洱茶等,茶汤的色香味比在其他紫砂品中更胜一筹。如今,国家已明文禁止挖掘紫砂泥料,“大红袍”已成绝品,身价百倍。
当然可以了,普洱茶汤淋在壶身上相当于外养紫砂壶,包浆速度更快,
普洱茶,又名滇青茶,因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县,故名普洱茶。
普洱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使用亚发酵青茶制法,从发酵不同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种,成品分为散茶和紧压茶两类。
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冲泡五六次后仍有香味。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该地具有终年雨水充足、云雾弥漫、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无污染等优势。
大红袍茶壶是指用宜兴的大红袍泥料制作的茶壶。在紫砂泥料中,有一种从明清时代就流传的大红袍泥料制作的茶壶。随着时间的流逝,大红袍泥料非常罕见,作品也日渐稀少。十六年之前,宜兴紫砂壶工艺师夏洪林听说有人在山里觅得5吨多鹅黄色的泥料,他闻讯赶去一看,便认定是值得收藏的好料,毫不犹豫用筹备婚礼的9万多元钱买下了这批泥料。经过研究,他发现,这种泥料一经高温烧制就会变成瑰丽的朱红色,一如古书里记载的“大红袍”。用这种泥料制作的茶壶冲泡铁观音、普洱茶等,茶汤的色香味比在其他紫砂品中更胜一筹。如今,国家已明文禁止挖掘紫砂泥料,“大红袍”已成绝品,身价百倍。
工艺特色
用产于宜兴的大红袍泥料,经过多道工艺程序反复制作而成。民国徐珂在《清类钞》一文中描述道:“泥初出山时,大如煤块。舂以杵,必数次,始取其较细者,浸之於池,经数月,则粗分子下沉。其最上层,皆有黏性,乃取以制器。”这是一种典型的手工加工方法。直到解放前后,有用石磨磨泥粉的手工制法,此法一直沿用到1957年。在1958年,紫砂泥的加工实现了机械化。用石轮辗破碎,加工细度控制在60目筛左右,1959年开始应用雷蒙粉碎机,细度在100目筛以上,湿水后通过真空绫泥机捏练,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试样时代 紫砂泥团粒最大尺寸 相应的中国筛号 宋朝中期 0.7~0.5m/m 26~35目清朝前期 0.5m/m 35目清朝中期 0.3m/m 55~60目现代手工制 0.3m/m 60目现代机器制 0.15m/m 100~120目 应用手工制备的熟泥,经手工成壶,烧成后,由于泥团粗细悬殊,烧成时体积收缩不一,外表粗颗粒略有凸出,又富有滋润光泽的质感。犹如天津鸭梨的梨皮状,而疏松的内壁因泥料矿物组成和团粒堆积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用机器练制的熟泥,尽管手工成型,烧成条件不变,但其表面已失去梨皮状的艺术效果,制品的吸水率从通常的3~5%下降到目前的 1%左右。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19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邓老凉茶以道制胜
下一篇: 黄宾虹留住史上第一把紫砂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