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曾认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唐朝卢仝的《七碗茶歌》也对茶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意。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以种子萌芽成株,而不能移植,故历代都将“茶”视为“至性不移”的象征。因“茶性最洁”,可示爱情“冰清玉洁”;“茶不移本”,可示爱情“紧贞不移”。
一、打茶会村里一些年轻的嫂嫂、年长的婆婆每年在本地村坊里,相互请喝茶3--5次。当地人称“打茶会”。一般,事先都会约好到哪家喝茶。主人在约好的那天下午,就劈好柴,洗净茶碗和专煮茶水的茶罐,在家等候着邻里姐妹们的到来。客人一来到,主人就拿出她们珍藏在家中用石灰缸、甏、罐装的细嫩芽茶,撮上一撮放在茶碗里,并加入各色佐料,再冲入沸水,双手一碗碗地端到客人面前。花花绿绿的茶汤,边品茶边拉家常。她们之中,有的拖儿带女,有手拉孙儿孙女的,有边做针线活边品茶的,淡笑风生,热闹非凡,很有意思。
二、三碗茶按照中国传统习俗,春节期间,难免亲朋好友要互相拜访,有客到来时,通常女主人须先给客人端上一碗“甜茶”,并送上祝福语,如:吃了这碗甜茶,年年生活甜如蜜之类的。然后乘上一碗烘青豆加胡萝卜丝的咸茶,再后泡上一碗细嫩的香绿茶,配上一些小茶点。
三、请新娘子茶姑娘出嫁后,家里的亲朋好友和要好的邻里,一般都要请新娘子去自家喝茶。如果是远亲,可以在过年正月的时候,邀请新娘子,也可以新娘子回娘家做头趟客时补请。
四、亲家母茶女儿出嫁后的第三天,父母亲都要去看望女儿,这就是所谓的“望朝”。望朝时,身为父母亲要随身携带一些茶、烘青豆、橙子皮伴野芝麻等等东西,这种茶称为“亲家母茶”。
五、新娘子茶望朝之后,婆婆要到新娘子的娘家去请亲家的亲朋好友和长辈们到新娘子家来喝茶,娘家人这就是去喝“新娘子茶”了。
六、未来女婿茶姑娘若未出阁,来串门的小伙子就会特别多。因此,姑娘家要备好茶,待有客人来时招待来客中的“未来女婿”。
“茶”成了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称“下茶”、“定茶”,而女方受聘茶礼,则称“受茶”、“吃茶”,即成为合法婚姻。如女子再受聘他人,会被世人斥为“吃两家茶”,为世俗所不齿,因此民间向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
筵席礼仪中数敬酒最为复杂、繁琐。敬酒的次数、快慢、先后,甚至由何人敬酒、如何敬酒都有礼数,不能马虎。酒在筵席中的作用与菜肴相等,古有“无酒不成席”、“有礼之会,无酒不行”的说法,所以筵席亦称“酒席”。酒在筵席中不仅是“礼”的需要,更起着乐的作用。依酒成礼,借酒助兴,以酒作乐,酒是筵席的重要内容。筵席中饮酒依礼,敬酒有序。古时主人进酒曰“酬”,客回敬主人曰“酢”,酌而无酬酢曰“醮”。
尊卑地位不同,长幼身份不一,敬长赐贱都有礼规,要求长者,尊者依礼必正,少者、卑者受礼必从。这是古代筵席上饮酒的基本礼节。敬酒,视宾客身份的尊卑、宾主关系的亲疏、筵席等级的高低、场面规模的大小,或由奴仆或由侍妾或由主人亲自执壶把盏斟酒于客。
茶礼,又叫“茶银”。是聘礼的一种。清代孔尚任《桃花扇·媚座》中有“花花彩轿门前挤。不少欠分毫茶礼。”这些都说明,以茶为彩礼的习俗。在中国各民族中至今仍在流传。在拉祜族婚俗中,男女双方确定成婚日期后,男方要送茶、盐、酒、肉、米、柴等礼物给女方,拉枯人常说:“没有茶就不能算结婚。”婚礼上必须请亲友喝茶。白族男女定婚、结婚都要送茶礼.云南中甸一带的藏族青年,在节日和农闲时,打好酥油茶带到野外聚会,遇到姑娘们便邀请人座,如看中对方,可借敬茶的机会,抢过对方的帽子,然后离开人群,进行商谈,如不同意作配偶,就将帽子拿回。侗族在解除婚约时,采用“退茶”的仪礼。
chá lǐ
茶礼
古代男方向女方下聘,以茶为礼,称为“茶礼”,又叫“吃茶”。明人许次纾《茶疏》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为下茶,亦曰吃茶。”因茶树移植则不生,种树必下籽,所以在古代婚俗中,茶便成为坚贞不移和婚后多子的象征,婚娶聘物必定有茶。
有许多相关的记述: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说:“男女未嫁娶时,相互踏歌,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
《元曲选·包待制智赚生金阁》:“我大茶小礼,三媒六证,亲自娶了个夫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花花彩轿门前挤,不少欠分毫茶礼。”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今年这个冬,要寻一个可以端茶礼、结婚姻的好日子,竟是这样难!”
从订婚至结婚,常举行下茶、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各种仪式。《仪礼·士昏礼·疏》谓此乃“三茶六礼”。
江南一带的百姓虽然种茶养蚕,但却并不常喝茶,也很少有穿丝绸的服饰。百姓对茶有着一种天然的尊敬之情,他们认为“茶”是一种只在祭祀时才使用的尊贵之物。借用这种“茶为尊贵正式”的概念,所谓的“茶礼”,指的是结婚的聘礼,代表着人们对婚嫁之事的敬重之心。
在我国古代茶文化中,茶壶中的茶和水的组合,就像婚姻中的夫妻,从相遇、相知到相爱,时间就这么悄然滑过,在岁月的长河里,留下了茶那淡淡的苦涩与细品之下淡淡的回甘。
茶文化的礼仪内涵,浸渗或吸收到婚姻之中,是与我国饮茶的约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礼仪相联系的。自古以来,男娶女嫁时,男方要用一定的彩礼把女子交换或买过来。在众多的婚礼用品中,把茶叶列为必不可少的首要礼物,俗称"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这是我国古籍中关于以茶为礼的遗迹。
在我国各族婚礼中有很多应用茶叶的习俗。比如订婚也叫送酒和过茶等,民间称法很多,差不多一地方一个说法。在旧时,订婚是确定婚姻关系的一个重要仪式,只有经过这一阶段,婚约才算成立。
我国各地订婚的仪式相差很大,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男方都要向女家送一定的礼品,把亲事定下来,而茶就在其中。
如在京津和河北一带农村,订婚也称"送小礼",送的小礼中,除首饰、衣料和酒与食品之外,茶是不可少的。所以,旧时问姑娘是否订婚,也称是否"受茶"。送过小礼之后,过一定时间,还要送大礼,也称"送彩礼"。
大礼中,不管家境如何,茶叶、龙凤饼、枣、花生等一些象征性礼品,也是不可缺少的。
茶叶还带有"从一"的含义。女方收到男家的彩礼以后,随即也要送嫁妆和陪奁,经过这些程序以后,才算完聘。女方的嫁妆也随家庭经济条件而有多寡,但不管怎样,一对茶叶罐和梳妆盒是省不掉的。
茶叶在婚礼中作为"从一"的象征,过去主要流行于汉族中间。但我国多数民族,都有尚茶的习惯,所以,在婚礼中用茶为礼的风俗,也普遍流行于各个民族。
如云南佤族订婚,要送三次"都帕",即订婚礼。第一次送"氏族酒"6瓶,不能多也不能少,另再送些茶叶、芭蕉之类,数量不限。第二次送"邻居酒",也是6瓶,表示邻居已同意并可证明这桩婚事。第三次送"开门酒",只1瓶,是专给姑娘母亲放在枕边晚上为女儿祈祷时喝的。
云南西北纳西族称订婚为"送酒",送酒时除送一罐酒外,还要送茶2筒、糖4盒或6盒,米2升。
云南白族订婚多数和汉族一样,礼物中少不了茶。如大理区洱海边西山白族"送八字"的仪式中,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中就都有茶。
新娘过门以后第二天,新郎、新娘早晨起来以后,先向亲戚长辈敬茶、敬酒,接着是拜父母、祖宗,然后夫妻共吃团圆饭,至此方宣告婚礼结束。
再如洱源的白族男女合过"八字"可以成婚的话,男方要向女家送布1件,猪肉3块,火腿1只,羊1只,茶叶2两,银圈1个,耳环1对和现金若干,并附"八字贴"一张。
女方把礼物收下,婚事也就算定了下来。居住在云龙的白族订婚的礼物为衣料4包,茶2斤,猪肉半片或猪腿1只等。
很明显,洱源白族结婚时,茶叶不送新娘及其父母,只送给其弟弟,这种茶,在婚礼中就不具有汉族那样的特殊含义。
汉族"吃茶"和订婚的以茶为礼一样,茶在这里都带有"从一"的意思。但我国其他兄弟民族结婚时赠茶和献茶,则多数只作生活中的一种礼俗。
普米族嗜好茶叶,他们从订婚到结婚也很繁琐,订婚以后要二三年才结婚。
宁浪地区的普米族结婚,还残留有古老的"抢婚"风俗。男女两家先私下商定婚期,届时仍叫姑娘外出劳动,男方派人偷偷接近姑娘,然后突然把姑娘"抢"了就走。边跑边高声大喊:"某某人家请你们去吃茶!"女方亲友闻声便迅速追上"夺回"姑娘,然后在家再正式举行出嫁仪式。
非常清楚,这里所谓请大家"吃茶",和汉族婚俗中所说的"吃茶",明显不是同一回事。
西北的裕固族在结婚第一天,只把新娘接进专设的小帐房,由女方伴新娘同宿一夜。第二天早晨吃过酥油炒面茶,举行新娘进大帐房仪式。
新娘进入大帐房时,要先向设在正房的佛龛敬献哈达,向婆婆敬酥油茶。进房仪式结束后,就转入欢庆和宴饮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向新郎赠送羊小腿的礼俗,实际是宴饮时由歌手唱歌助兴的一种活动。
仪式开始,由两位歌手,一位手举带一撮毛的羊小腿,一位端一碗茶,茶碗中间放一大块酥油和四块小酥油。茶代表大海,大块酥油代表高山,然后说唱大家喜爱的"谣答曲戈"。这里,在裕固族的婚仪中,茶又只代表大海的意思。
与茶有关的婚俗,最有趣的当推闽南和台湾。闽台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天礼"。"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见面时的"合茶"。
在古代的闽台文化中,男方随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亲、相亲,女方的父母就习惯叫待字闺中的女儿端茶待客,茶杯斟满后,依辈分次序分送到男方亲客手中,由此拉开了"相亲"的序幕。男方家人乘机审察姑娘的相貌、言行、举止,姑娘也暗将未来夫君打量一番,当男到女家"送定"时,由待嫁女端甜茶,闽台民间叫"金枣茶",请男方来客品尝。
喝完甜茶,男方来客就用红纸包双数钱币回礼,这一礼物叫"压茶瓶"。到了娶亲这一天,男方的迎娶队伍未到女家,女家就要请吃"鸡蛋茶",即在甜茶内置一个脱壳煮糖的鸡蛋。
男方婚宴后,新郎、新娘在媒婆或家人的陪伴下,捧上放有蜜饯、甜冬瓜条等"茶配"的茶盘,敬请来客,此礼叫"吃新娘茶"。来客吃完"新娘茶"要包红包置于茶杯为回礼。
结婚成亲的第二天,新婚夫妇合捧"金枣茶",每一小杯加两粒蜜金枣,跪献长辈,这就是闽南、台湾民间著名的"拜茶",也是茶礼在婚事中的高潮。倘若远离故乡的亲属长辈不能前往参加婚礼,新郎家就用红纸包茶叶,连同金枣一并寄上。
此外,在闽南和台湾等地,茶树是缔结同心、至死不移的象征。
我国大多数民族,都嗜好饮茶,我国各族婚礼,五光十色,在婚礼的每一个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茶礼。如果把我国婚礼中派生的茶文化现象全部搜集起来,则将是一幅极其绚丽的历史风俗长卷。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17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土家族风味的阴米茶
下一篇: 以茶养生:喝对时间可让功效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