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会喝茶,但冲泡未必得法。茶叶种类繁多,水质也各有差异,冲泡技术不同,泡出的茶汤当然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要想泡好茶,既要根据实际需要了解各类茶叶、各种水质的特性,掌握好泡茶用水与器具,更要讲究有序而优雅的冲泡方法与动作。现在我们就来为大家解读不为人知的茶道秘密……
泡茶,首先得选茶和鉴茶
泡茶,首先得选茶和鉴茶,只有正确鉴茶,方能决定冲泡的方法。茶的种类很多,可以根据采摘时间的先后分为春茶、夏茶、秋茶,也可以按种植的地理位置不同分为高山茶和平地茶,还可以根据茶色(加工方法不同)将差分为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
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绿茶具有绿叶清汤的品质特征。嫩度好的新茶,色泽绿润,芽峰显露,汤色明亮。其代表品种有“龙井”、“碧螺春”、“珠茶”等。
红茶为红叶红汤,这是经过发酵形成的品质特征。干茶色泽乌润,滋味醇和甘浓,汤色红亮鲜明。红茶有“工夫红茶”、“红碎茶”和“小种红茶”型,品牌以“祁红”、“宁红”和“滇红”最有代表性。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色泽青褐如铁,故又名青茶。典型的乌龙茶的叶体中间呈绿色,边缘呈红色,素有“绿叶红镶边”的美称。其汤色清澈金黄,有天然花香,滋味浓醇鲜爽。以“观音”、“大红袍”、“冻顶乌龙”等最具代表性。
白茶由芽叶上面白色茸毛较多的茶叶制成。白茶满身白毫,形态自然,汤色黄亮明净,滋味鲜醇。代表品种有“毫银针”、“寿眉”、“白牡丹”等。
黄茶黄叶黄汤,香气清锐,滋味醇厚。其芽叶茸毛披身,金黄明亮,汤色杏黄明澈。代表品种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大黄茶”等。
黑茶叶色油黑凝重,汤色澄黄,叶底黄褐,香味醇厚。黑茶制成紧压茶后主要供边区少数民族饮用。
除以上六大类以外,还有再加工茶,即在以上六大类茶的基础上经再次加工制成的茶叶品种,如花茶、紧压茶、速溶茶等。花茶是以绿茶中的烘青茶、红茶等做主要原 料,用茶叶和花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得花茶之名,如“茉莉花茶”、“玳玳花茶”、“珠兰花茶”、“玫瑰红茶”等。紧压茶以黑茶、红茶为原料,并经蒸 压工序做成一定形状,如“青砖”、“康砖”、“六堡茶”、“沱茶”、“米砖”等。
水之于茶,犹如水之于鱼
其次是水质。水之于茶,犹如水之于鱼一样,“鱼得水活跃,茶得水更有其香、有其色、有其味”,所以自古以来,茶人对水津津乐道,爱水入迷。明人许次纾《茶疏》中就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
茶人独重水,因为水是茶的载体,饮茶时愉悦快感的产生,无穷意念的回味,都要通过水来实现。水质欠佳,茶叶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会受到污染,以致闻不到茶的清香,尝不到茶的甘醇,看不到茶的晶莹。
择水先择源,水有泉水、溪水、江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之分,但只有符合“源、活、甘、清、轻”五个标准的水才算得上是好水。
所谓的“源”是指水出自何处,“活”是指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甘”是指水略有甘味,“清”是指水质洁净透澈,“轻”是指分量轻。所以水源中以泉水为佳,因为泉水大多出自岩石重叠 的山峦,污染少,山上植被茂盛,从山岩断层涓涓细流汇集而成的泉水富含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经过砂石过滤,清澈晶莹,茶的色、香、味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
古人陆羽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用水主张,当代科学试验也证明泉水第一,深井水第二,蒸馏水第三,经人工净化的湖水和江河水,即平常使用的 自来水最差。但是慎用水者提出,泉水虽有“泉从石出,清宜冽”之说,但泉水在地层里的渗透过程中融入了较多的矿物质,它的含盐量和硬度等就有较大差异,如 渗有硫磺的矿泉水就不能饮用,所以只有含有二氧化碳和氧的泉水才最适宜煮茶啊。
清代乾隆皇帝游历南北名山大川之后,按水的比重定京西玉泉为“天下第一 泉”。玉泉山水不仅水质好,还因为当时京师多苦水,宫廷用水每年取自玉泉,加之玉泉山景色幽静佳丽,泉水从高处喷出,琼浆倒倾,如老龙喷涉,碧水清澄如 玉,故有此殊荣。
看来好水除了要品质高外,还与茶人的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关系。“天下第一泉”的美名,历代都有争执,有扬子江南零水、江西庐山谷帘水、云南安宁碧玉泉、济南趵突泉、峨嵋山玉液泉多处。
泉水所处之处有的江水浩荡,山寺悠远,景色靓丽;有的一泓碧水,涧谷喷涌,碧波清澈,奇石沉水;再加之名士墨 客的溢美之词,水质清冷香冽,柔甘净洁,确也符合此美名。民间所传的“龙井茶”、“虎跑水”、“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真可谓名水伴名茶,相得益彰。
品茶艺术
科学的泡茶技术还包括三个要素,即茶用量、泡茶水温、冲泡时间。古人饮茶喜欢自己涉水,自己煮茶,在涉引、制作、煎煮、品饮过程中,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放松和满足,整个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共同组成了整个品茶艺术。
就拿煎水来说,水煮到何种程度称作“汤候”。鉴别“汤候”的标准,一是看水面沸泡的大小,二是听水沸时声音的大小。
明代张源的《茶录》对煎水的过程做了绘形 绘声、惟妙惟肖地描写:“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曰形辨,二曰声辨,三曰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 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缕、四缕、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为萌汤。至气直冲贯,方是纯熟。”
古人对于“汤候”的要求是 有科学道理的,水的温度不同,茶的色、香、味也就不同,泡出的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也就不同。
温度过高,会破坏所含的营养成分,茶所具有的有益物质遭受破坏, 茶汤的颜色不鲜明,味道也不醇厚;温度过低,不能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浸出,称为不完全茶汤,其滋味淡薄,色泽不美。
这些煎煮法成为我国品茶艺术的重要 组成部分,与今天的科学冲泡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来古人对泡茶水温是十分重视的,泡茶烧水要武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 汤、香味皆佳。
沸腾过久,二氧化碳挥发殆尽,泡茶鲜爽味便大为逊色;未沸滚的水,水温低,茶中有效成分不易泡出,香味轻淡。
泡茶水温的高低与茶叶种类及制茶原料密切相关
一般说来,泡茶水温的高低与茶叶种类及制茶原料密切相关,较粗老原料加工而成的茶叶宜用沸水直接冲泡,用细嫩原料加工而成的茶叶宜用降温以后的沸水冲泡。具体而论,高档细嫩名茶,一般 不用刚烧沸的开水,而是以温度降至80度的开水冲泡,这样可使茶汤清澈明亮,香气纯而不钝,滋味鲜而不熟,叶底明而不暗,饮之可口,茶中有益于人体的营养成分也不会遭到破坏。
而像乌龙茶,则常将茶具烫热后再泡;砖茶用100度的沸水冲泡还嫌不够,还得煎煮方能饮用。泡茶水温与茶叶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成 正比,水温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汤也就愈浓;相反,水温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汤就愈淡。
古往今来,人们都知道用未沸的水泡茶固然不行,但若用多次回烧以及 加热时间过久的开水泡茶也都会使茶叶产生“熟汤味”,至使口感变差,那是因为水蒸气大量蒸发所留剩下的水含有较多的盐类及其它物质、以致茶汤变得灰暗,茶 味变得苦涩。
要泡好茶,还要掌握茶叶用量,关键是掌握茶与水的比列,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用茶量的多少,因人而异,因地而异。 饮茶者是茶人或劳动者,可适当加大茶量,泡上一杯浓香的茶汤;如是脑力劳动者或初学饮茶、无嗜茶习惯的人,可适当少放一些茶,泡上一杯清香醇和的茶汤。家 庭泡茶通常是凭经验行事,一般来说,每克茶叶可泡水50至60毫升,沸水为好,但茶类不同,用量不一。
倘用乌龙茶,茶叶用量要比一般红、绿茶增加一倍以 上,而水的冲泡量却要减少一半。茶叶冲泡时间的长短,对茶叶内含的有效成分的利用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红、绿茶经冲泡三至四分钟后饮用,获得的味感最佳, 时间少则缺少茶汤应有的刺激味;时间长,喝起来鲜爽味减弱,苦涩味增加;只有当茶叶中的维生素、氨基酸、咖啡碱等有效物质被沸水冲泡浸提出来后,茶汤喝起 来才能有鲜爽醇和之感。
细嫩茶叶比粗老茶叶冲泡时间要短些,反之则要长些;松散的茶叶、碎末的茶叶比紧压的茶叶,完整的茶叶冲泡时间要短,反之则长。对于 注重香气的茶叶如乌龙茶、花茶,则冲泡时间不宜长;而白茶加工时未经揉捻,细胞未遭破坏,茶汁较难浸出,因此其冲泡的时间相对延长。通常茶叶冲泡的一次, 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5%左右,第二次为30%。第三次为10%,第四次就只有1-3%了。
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等,第一 次冲泡80%左右被浸出,第二次95%被浸出,第三次就所剩无几了。香气滋味也是头泡香味鲜醇,二泡茶浓而不鲜,三泡茶香尽味淡,四泡少滋味,五泡六泡则 近似于白开水。所以说茶叶还是以冲泡二三次为好,乌龙茶则可五次,白茶只能泡二次。
其实,任何品种的茶叶都不宜浸泡过久或冲泡次数过多,最好是即泡即饮, 否则有益成分被氧化,不但减低营养价值,还会泡出有害物质。茶也不可太浓,浓茶有损胃气。
各类茶叶的特点不同,或重香、或重味、或重形、或 重点,泡茶就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发挥茶的特性。各种名茶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品,色、香、味、形各有千秋,细细品味却是一种艺术享受。
遵循茶艺的程序
要真正品出各种茶的味道来,最好遵循茶艺的程序,净具、置茶、冲泡、敬茶、赏茶、续水这些步骤都是不可少的。置茶应当用茶匙;冲泡水七分满为好;水壶下倾上提三次为宜, 一是表敬意,二是可是茶水上下翻动,浓度均匀。俗称“凤凰三点头”。
敬茶时应避免手指接触杯口。鉴赏名贵茶叶,冲泡后应先观色,后尝味、察形,当茶水饮去 三分之二,就应续水,不然等到茶水全部饮尽,在续水时茶汤就会淡而无味。品茶程序最典型的还是乌龙茶,一招一式都有着美的意蕴。
泡茶时用开水冲泡茶叶,是茶叶中可溶物质溶解于水成为茶汤的过程。泡茶这一过程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不仅要有广博的茶文化知识及对茶道内涵的深刻理解,而且要具有高 雅的举止,否则纵有佳茗在手也无缘领略其真味。
初学泡茶者在模仿他人动作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加深思索,由形似到神似,最终会形成自己的风格。要想成为一 名茶人,不应仅拘泥于泡茶的过程是否完整、动作是否准确到位,同时要增加文化修养,提高领悟能力。泡茶者的姿容、风度以及泡茶者的内心世界都会在泡茶过程 中表现出来,到达以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做到能以茶配境、以茶配具、以茶配水、以茶配艺,融会贯通。
茶汤的浓度均匀也体现了泡茶的功力所在,要想茶汤的 浓度均匀一致,就必须练就眼力能准确控制茶与水的比列。茶人总结出的“浸润泡”和人们常说的“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都很好地体现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 的结合。中国茶人崇尚一种妙合自然、超凡脱俗的生活方式,饮茶、泡茶也是如此。
茶生于山野峰谷之间,泉出露在深壑岩罅之中,两者皆孕育于青山秀谷,成为一 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象征。茶重洁性,泉贵清纯,都是人们所追求的品位。人与大自然有割舍不断的缘分。
茗家煮泉品茶所追求的是在宁静淡泊、淳朴率直中寻 求高远的意境和“壶中真趣”,在淡中有浓、抱朴含真的泡茶过程中,无论对于茶与水,还是对于人和艺都是一种超凡的精神,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探求。
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喝杯茶如此的讲究,大都难以理解。那是因为中国古老的茶道形式和内容多已失传,许多人甚至不知有中国茶道。赏茶有所谓“雀舌、旗枪”、“明前、 雨前”之分,泡茶有惠山泉水、扬子江心水、初次雪水、梅上积雪之别,品茶还要讲人品和环境协调,领略清风、名曰、松涛、竹筠、梅开、雪霁等,凡此种种,尽 在一具一壶、一品一饮、一举一动的微妙变化之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一提到“茶道”,人们大多将其视为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很多中国学者在内的众多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也一致认为“茶道”是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它创始于村田珠光,集大成于千利休。
形成这种“茶道”发展史共识的根据来源于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该书记述了日本茶之汤的两条发展脉络:一个是以能阿弥为首的贵族茶,一个是以村田珠光为首的庶民草庵茶。这两条发展脉络在千利休这里汇合,因此才有了千利休乃日本茶之汤集大成者之说;千利休又将村田珠光奉为日本茶之汤的创始人:所以后世习茶者便因袭此说,不求甚解的后学也跟着以讹传讹。
但是,这种“共识”并不可信。首先,《南方录》于17世纪后期方才问世,书中记载的很多内容明显不属于千利休所生活的时代。那些无法判断真伪的内容,究竟有多少是千利休所为,无人说得清楚。其次,村田珠光的身世一直是个谜,至今仍然无法用史料来确证此人的存在。而且,“茶道”一词开始见诸日本的相关文献,也只是17世纪中后期的事,此前及其后,人们在称谓独具日本特色的茶文化时,更习惯使用“茶之汤”或“佗茶”,而非“茶道”。即使在今天,虽然很多茶文化的出版物均冠以“茶道”之名,新闻媒体也习惯使用“茶道”的称呼,但“茶之汤”仍然被广泛地使用着。
虽然中国古代茶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大多是吉光片羽,散见于浩瀚的典籍之中。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学界对茶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及研究都还很薄弱,以至于茶业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也不敢断定“茶道”原本为何国语言。随着对茶文化资料整理、研究的进展,学者们发现,“茶道”一词早在唐代就已散见于各类文献了。例如,“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饮茶歌》);“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于是茶道大行”(封演《封氏闻见记》)等等。
上述引文中提到的陆鸿渐,即《茶经》的作者陆羽。诗僧皎然与陆羽是“忘年之交”,封演与陆羽也是同时代人。既然封演称陆羽的茶为“茶道”,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陆羽的旷世名著《茶经》来具体地探讨当时的“茶道”内容了。简言之,据目前所能查阅到的史料而言,《茶经》中记述的内容不仅是陆羽的茶论,同时也应该是“茶道”一词的本义所在。所谓“茶道”的本义,大体可界定为以养生或养心为目的的制茶、吃茶的技法和精神理念。可以说,陆羽的《茶经》首次把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了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诗僧皎然和茶人封演则赋予了中国茶文化以“茶道”之名,方才有了“茶道”概念的传世。
由此可见,说“茶道”源自日本显然是不可信的。中国既是茶树的原产地,亦是最早发现和使用“茶”这种植物并将其发展成为“茶道”文化的国家,这是无争的事实。
1.下面各项中,不能作为“‘茶道’源自日本不可信”这一结论的依据的一项是
A.千利休被认为是日本茶之汤的集大成者,但此说法所依据的《南方录》一书,所记内容很多明显不属于千利休生活的时代,那些真伪难辨的内容也很难确定有多少是他所为。
B.村田珠光被千利休奉为日本茶之汤的创始人,但其身世一直是个谜,至今仍然无法用史料来确证他的存在,后学者也只是盲从此说,以讹传讹。
C.“茶道”一词在中国唐代就出现了;而在日本则到17世纪中后期才见诸相关文献,此前及其后,人们更习惯用“茶之汤”或“佗茶”来称呼日本的茶文化。
D.中国既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最早发现和使用“茶”这种植物的国家,并且留下了非常丰富的茶文化遗产,散见于浩瀚的典籍之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包括很多中国学者在内的众多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一致认为“茶道”是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并对“茶道”在日本的发展史达成了共识。
B.从《南方录》的记述来看,千利休在日本“茶之汤”的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贡献之一是将贵族茶和庶民草庵茶这两条发展脉络加以汇合。
C.“茶道”一词早在唐代就已散见于各类文献了,这从皎然的《饮茶歌》、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和陆羽的旷世名著《茶经》中均可以得到证实。
D.《茶经》既是陆羽的茶论,也是对当时茶文化的记录,既然封演称陆羽的茶为茶道,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此书来具体地探讨当时的茶道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将“茶道”视为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而对中国的茶文化遗产却知之甚少,这是中国学界对茶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及研究很薄弱造成的。
B.在今天的日本,很多茶文化出版物都以“茶道”命名,新闻媒体也习惯使用“茶道”这一称呼,这更容易让人以为“茶道”是日本特有的传统文化。
C.从文中引自茶人封演《封氏闻见记》中的那段文字来看,陆羽“为茶论”“造茶具”,影响甚远,对当时“茶道大行”的局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D.“茶道”之名是由皎然和封演赋予的,而将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茶道精神的则是他们的同时代人陆羽。
参考答案:
1.D(其内容并不能证明“茶道”一词源自中国,因此也不能证明“‘茶道’源自日本不可信”)
2.C(《茶经》中没有提到“茶道”一词)
3.A(“这是……造成的”说法太绝对)
茶道最经典的话:
1、香茶一杯解乏力,吉语三句暖人心。
2、茗外风清赏月影,壶边夜静听松涛。
3、春满壶中留客醉,茶香座上待君来。
4、淡酒邀明月,香茶迎故人。
5、兰芽雀舌今之贵,凤饼龙团古所珍。
6、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7、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8、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
9、莫干清凉世界,竹荫十里茶香。
10、品茗谈天地,赏花语人生。
11、酒醇饭香茶浓,花鲜月明人寿。
12、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13、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14、空袭无常盅客茶资先付,官方有令国防秘密休谈。
我只想说,茶叶店的老板,并不是以这个店为生活来源的。关于这个,也有两个可能性。
首先,我来说说我一个朋友,她的家里也是种茶叶的,在杭州的龙井,他们呢,在杭州最繁华的路段,也有一家茶叶店开着,但是呢,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却不是那家店的,而是家里的茶叶加工好之后,通过各种别的途径卖出的那些。
因为如果光是靠那个茶叶店,对于昂贵的店租,他们可能根本没多少好赚,但是呢,他们这么多年做下来了,也有很多很多各种销售途径了,有些直接是跟厂家挂钩的,这样的话,销量一下子就上去了,也不怕茶叶卖不出去。
所以呢,不管茶叶店里生意怎么样,他们都是完全可以很赚的。
其次,就是这个茶叶店的老板本身就是富二代,他哪怕不赚钱也开得“两辆”路虎,茶叶店也许只是他个人喜欢喝茶喜欢品茶而顺便开的一家店而已,一来方便自己品茶,二来朋友过来也有地方聚聚。所以呢,这样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北京万和楼茶社有一副对联
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无须花。
上海一壶春茶楼的对联则是
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
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
清代干隆年间,广东梅县叶新莲曾为茶酒店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
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
联语通俗易懂,辛酸中有谐趣。
相传,清代广州著名茶楼陶陶居,“陶陶”两字征联,一人应征写了一联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将东晋名人陶潜,陶侃嵌入联中,“陶陶”二字嵌得自然得体。
重庆嘉陵江茶楼一联,更是立意新颖,构思精巧
楼外是五百里嘉陵,非道子一笔画不出;
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仝七碗茶引来。上海天然居茶楼一联,更是匠心独具,顺念倒念都成联,为广大客人所喜爱。联云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
我国许多旅游圣地,也常常以茶联吸引游客。如五岳衡山望岳门外有一茶联
红透夕阳,如趁余辉停马足;
茶烹活水, 须从前路汲龙泉。
清郑燮题焦山自然庵的茶联: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仅仅十四个字,就勾勒出焦山的自然风光,使人吟一联而览焦山风光之感。
成都望江楼有一联,为清代何绍基书写,真把一个望江楼写活了。联云
花笺茗碗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
四川青城山天师洞有一联
扫来竹叶烹茶叶,
劈碎松根煮菜根。
吟颂这一副出自用对联)赞美名茶,为名茶扬名更是别出心裁,不似广告却胜似广告。
水汲龙脑液,
茶烹雀舌春。
这副出自明代童汉臣的茶联,一直流传至今。
扬子江中水,
蒙山顶上茶。
仅仅10个字,把品质优异的蒙山茶跃然纸上。欣赏一副副巧妙的茶联,就象喝一杯龙井香茶那样甘醇,耐人寻味,它使你生活中无形中多了几分诗意和文化的色彩,它能充实你的生活,使你增添无限的情趣。
竹无俗韵,茗有奇香。
人们常说竹解心虚,茶性清淡,竹被视为刚直谦恭的君子。同样诗人们也说“茶有君子性”,茶总是和精行俭德之人相模拟。正因如此,茶竹结缘。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此联为清代名士溥山所题。作者是画家,也是诗人。此联恰是一幅素描风景名画,潇潇竹雨,阵阵松风,在这样的环境中调琴煮茗,读书赏月,的确是无边风光的雅事。将此联与任何一幅山川煮茗图相配都是不俗的。
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
秋夜凉风,夏时阵雨,其清爽,其舒逸,有何能比?松涛环绕,竹林婆娑,唯此境隔竹支灶,听风声水声,始可与夏雨秋风相配。
竹荫遮几琴易韵,茶烟透窗魂生香。
园中置几案,扶瑶琴,隔窗有侍童烹茶,茶烟透窗,为墨增香。竹生水畔,荷香暗动,月上中天,影落荷池,其情其景让人顿生隔世之意。
融通三教儒释道,汇聚一壶色味香。
这副对联是当代书画家王梓梧(中央统战部赠送澳门回归礼品画《九九归一图》的作者)书赠丁以寿的,对联中无“茶”字,但茶又无处不在,很好地表现了茶与儒释道不解之缘。
茶联的出现,至迟应在宋代。但目前有记载的,而且数量又比较多的,乃是在清代,尤以郑燮为最。
清代的郑燮能诗、善画,又懂茶趣,善品茗,他在一生中曾写过许多茶联,如下: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山光扑面因潮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古今茶联层出不穷,细读品味,确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下列茶联就是如此:
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
尘滤一时净;清风两腋生。
采向雨前,烹宜竹里;
经翻陆羽,歌记卢仝。
泉香好解相如渴;火候闲平东坡诗。
龙井泉多奇味;武夷茶发异香。
喜报捷音一壶春暖;畅谈国事两腋生风。
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
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新占一枝春。
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
陆羽谱经卢仝解渴;武夷选品顾渚分香。
素雅为佳松竹绿;幽淡最奇芝兰香。
幽借山巅云雾质;香凭崖畔芝兰魂。
翠叶烟腾冰碗碧;绿芽光照玉瓯青。
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小天地,大场事,让我一席;
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从哪里来,忙碌碌带身尘土;
到这厢去,闲坐坐喝碗香茶。
玉碗光含仙掌露;金芽香带玉溪云。
花间渴想相如露;竹下闲参陆羽经。
细品清香趣更清;屡尝浓酽情愈浓。
熏心只觉浓如酒;入口方知气胜兰。
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清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
玉盏霞生液;金瓯雪泛花。
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
大碗茶广交九洲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
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
头头是道,谁宾谁主? 吃一碗各自东西。
竹雨松风蕉叶影,茶烟琴韵读书声。
为善读书是安乐法,种竹植茶是明妙心。
一帘春影云拖地,半夜茶声月在天。
石鼎煎香俗物尽洗,松涛烹雪诗梦初灵。
新安人杰地灵,传古阁牌坊,一曲徽腔成绝响;
黄山物华天宝,献屯绿祁红,三杯猴魁余雅兴。
聆妙曲,品佳茗,金盘盛甘露,缥缈人间仙境;
观古俗,赏绝艺,瑶琴奏流水,悠游世外桃源。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
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
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
南南北北,总须历此关头,且望断铁门限,备夏水冬汤,应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上天下地;
东东西西,那许瞒了脚跟,试竖起金刚拳,击晨钟暮鼓,唤醒眼耳鼻舌心意六道众生,吃饭穿衣。
山静无音水自喻,茗因有泉味更香。
青山似欲留人住,香茗何妨为客尝。
红透夕阳,好趁余辉停马足;
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
世间重担实难挑,菱角凹中,也好息肩聊坐凳;
天下长途不易走,梅花岭上,何妨歇脚品斟茶。
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
虽无扬子江中水;却有蒙山顶上茶。
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
三楚远来肩且息;六安前去味先尝。
天下几人闲,问杯茗待谁,消磨半日?
洞中一佛大,有池荷招我,来证三生!
品泉茶三口白水;竹仙寺两个山人。
来为利,去为名,百年岁月无多,到此且留片刻;
西有湖,东有畈,八里程途尚远,劝君更尽一杯。
斗酒恣欢,方向骚人正妙述;
杯茶泛碧,庵前过客暂停车。
随手烹茗化白鹤; 绿地垂柳钓青钱。
兰芽雀舌今之贵,凤饼龙团古所珍。
龙团雀舌香自幽谷,鼎彝玉盏灿若烟霞。
看水浒想喝大碗酒,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处处通途,何去何从? 求两餐,分清邪正;
头头是道,谁宾谁主? 吃一碗,各自西东。
忙什么,吃我这雀舌茶百文一碗;
走哪里,听他摆龙门阵再饮三盏。
扫雪应凭陶学士,辨泉犹待陆仙人。
攀桂天高亿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
煎茶地胜看五千文字个中谁是谪仙才。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茗外风清移月影,壶边夜静听松涛。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 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
剪取吴淞半江水,且尽卢仝七碗茶。
四方来客,坐片刻无分你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禅榻常闲,看袅袅茶烟随落花风去;
远帆无数,有盈盈轨水从罨画溪来。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半榻梦刚回,活火初煎新涧水;
一帘春欲暮,茶烟细扬落花风。
茶联还有一些小故事。
还有一副茶联,出于抗战时期重庆某茶馆。联文为
空袭无常贵客茶资先付,
官方有令国防秘密休谈。
寥寥数语,平淡无奇,感伤时局,却见真情,隐刺官家,令人啼笑不得,荡荡民心,尽在言外。 几十年前,在西安莲湖公园上出现一个“奇园茶社”,门上贴着一副对联
奇乎? 不奇,不奇亦奇!
园耶? 是园,是园非园!
上下联第一字把“奇园”二字分别嵌入,别至有味,然而当时人们只知是一副趣联,却不了解其中的真意。 直到后来,报纸披露该茶社原是西安地下党的一个秘密交通站,人们才明白“不奇亦奇,是园非园”奥秘。
绍兴驻跸岭茶亭曾挂过这样一副对联
一掬甘泉好把清凉洗热客,
两头岭路须将危险告行人。
联中措施辞含蓄,寓意深刻,既表达甘泉佳茗给路人带来一丝清香,又道出人生旅途的几分艰险。
茶联发展到了今天,就层出新意,寓以新的内容。比如
喜报捷音一壶春暖,
畅谈国事两腋生风。
春满山中采得新芽供客饮,
茶销海外赢来蜚誉耀神州。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16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以茶养生营养保健养生茶的功效介绍
下一篇: 喝浓的红茶好还是适当的红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