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都匀毛尖的历史传说

茶百科 2023-11-17 04:26:33

都匀毛尖的历史传说

都匀毛尖属于绿茶品,产于我国的贵州省都匀市,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区。都匀毛尖出品的历史也比较的悠久,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其中还有关于都匀毛尖来历的一些历史典故为人们所流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相传在很早以前,都匀地区有一个蛮王,蛮王的儿女众多,其中儿子有九个,女儿有九十个。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蛮王渐渐的老了,其子女们也渐渐长大了。有一年,老蛮王的病了,感觉自己老了,该退位了,又是就叫来子女们告诉他们如果谁可以治好他的病就让谁管理天下。又是老蛮王的子女们就出去找药了。

老蛮王的九个儿子带回来的九种药,其吃了后病情并没有什么好转,他的九十个女儿却带回了同样的药——茶叶,用茶叶治好了病。于是老蛮王将天下交给了她们。并问她们茶叶是哪里来的。其女儿们就将茶叶的来源告诉了他。老蛮王就叫她们去弄回茶树树种来种植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老蛮王女儿们就出去找了,一只绿仙雀给了她们茶种,口中说着毛尖毛尖。老蛮王女儿们就将茶种带回去种植,经过一年形成了一片茶园,老百姓们也可以品饮到此茶了。人们根据地名和绿仙雀的话将其取名为“都匀毛尖”。

都匀毛尖

一、都匀毛尖又叫什么名称
都匀毛尖产于贵州都匀市,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 “雀舌茶”。

都匀位于贵州省的南部,土壤疏松湿润,土质是酸性或微酸性,内含大量的铁质和磷酸盐, 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不仅适宜茶树的生长,而且也形成了都匀毛尖的独特风格。 早在明代,都匀出产的“鱼钩茶”“雀舌茶”就已被列为贡品进献朝廷。

都匀毛尖茶清明前 后开采,与《都匀县志稿》所述“自清明至立秋并可采,谷雨前采者曰雨前,茶最佳、细者曰毛尖 茶”是相吻合的。 采回的芽叶必须经过精心拣剔,剔除不符要求的鱼叶、叶片及杂质等物。

摊放一两个小时, 表面水蒸发干净即可炒制。炒制工艺分杀青、揉捻、搓团提毫、干燥四道工序。

都匀毛尖茶制 作,全凭一双技巧熟练的手在锅内炒制,一气呵成。 都匀毛尖以“干茶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的“三绿三黄”特色著称。

成品 毛尖茶外形卷曲似螺形,白毫特多,色泽绿润,品质润秀,香气清鲜,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有独特 浓厚的蜂蜜香。 形可与太湖碧螺春并提,质能同信阳毛尖媲美。

真是:雪芽芬芳都匀生,不亚龙 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似神仙! 。
二、贵州都匀毛尖是什么
产地 产于贵州南部的都匀市。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就列为上贡之佳品,深受明崇祯皇帝所喜爱,曾赐名为"鱼钩茶"。它以优美的外形,独特的风格列为中国名茶珍品之一。

畅销各地,远近争购,惜产少耳。一九八二年评为全国名茶。

茶香飘万里,吸引着中外来客。一九一五年(民国四年),巴拿马赛会曾得优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据1925年《都匀县志稿》载:“茶,四乡多产之,产水菁者尤佳,以有密林防护也。输销边粤各县,远近争购,惜产少耳。

自清明至立秋并可采,谷雨前采者曰雨前,茶最佳,细者曰毛尖茶。”可见,史籍对毛尖茶的产地,采摘时间、产品品质以及产销情况均作了简明的记述。

生长环境 都匀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镣绕,土壤肥沃,是茶树生长的好地方。尤其是主产都匀毛尖茶的团山、大定两乡,这里山谷起伏,海拔千米,峡谷溪间,林木苍郁,云雾笼罩,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5。

5℃,年有效积 温4915℃,冬天不严寒,夏季无酷暑,年降水量1404毫米,尤其是春夏之交,细雨蒙蒙,极利茶芽萌发。 茶树多生于峡谷溪涧两旁,有苍翠欲滴的常绿针叶与阔叶乔木为其天然屏障,形成空气湿润与多慢射光的优良环境,因而茶树生长健壮,持嫩期长。

明朝御史张鹤楼曾游览茶区,并作诗云:"云镇山头,远看轻云密布,茶香蝶舞,似如翠竹苍松"。生长在自然环境幽美的本地团叶茶树品种,充分表现出芽叶茸毛多、肥厚柔嫩、发芽早、持嫩性强的特性,其鲜叶内含物丰富,为创造都匀毛尖奠定基础。

毛尖茶选用当地的苔良种,具有发芽早、芽叶肥壮、茸毛多、持嫩性强的特性,内含成份丰富。优良的芽梢,为形成毛尖茶的品质提供了物质基础。

特色 “三绿透三黄”是毛尖茶的特色,即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具体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结纤细卷曲、披毫,色绿翠。

香清高,味鲜浓,叶底嫩绿匀整明亮。我国茶叶界著名老前辈庄晚芳教授曾吟诗赞美:"雪芬芳香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攻关灵!" 贵州都匀毛尖价格是多少钱?需要提醒大家贵州都匀毛尖价格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天气、环境、收成、产量、品质、人工费等等,因此每一年的贵州都匀毛尖价格都不一样,如果需要购买贵州都匀毛尖,可以先从网络或是其他的途径了解当年的行情。

贵州都匀毛尖是具有非常好处,夏季饮用贵州都匀毛尖也能够起到消暑、散热、提神等功效。
三、【为什么都匀叫做桥城
西部名城:都匀 都匀――秀丽的高原桥城 我最喜爱的西部名城,每晚带您看一座名城.今天的西部名城就带你走进贵州的都匀.首先来看都匀在这次“我最喜爱的西部名城”网上评选活动中的表现.都匀的得票数是 922票,排在贵州的第9位.网友和观众朋友们提供了很多喜爱都匀的理由,其中第一大理由就是:都匀是秀丽的高原桥城. 都匀是贵州南部一座山水环抱的古城.由于都匀处于南北交通要道,境内又有纵横交错的河流,所以自古以来都匀的桥就特别多.早在元明时期,都匀就以桥梁建筑著称,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这样描述都匀的桥:“西门大溪上有新架梁,垒石为九门甚整,横跨洪流”. 玉砌雕栏的银狮桥、气势恢宏的遇仙桥、造型别致的彩虹桥、横跨碧波的玉带桥、浪花飞溅的百步跳蹬桥,光听这些名字,就能领略都匀桥梁的多姿多彩,细看起来更能体会它的美,先来看这里的百子桥. 记者现场:百子桥全长140米,建于公元1786年,由都匀人氏唐文升捐资修建.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 百子桥是一座七孔青石拱桥,气势不凡,同时又清新雅丽,被称为众桥之冠.俯仰生姿的桥构成了都匀独特的风景线,也融入了这座城市的灵魂. 记者现场:都匀拥有各类古桥及现代桥梁100多座,建筑样式多姿多彩,融古典情调与现代风格(为一体),宏伟大方与娟娟纤秀于一城. 心手相牵,路桥相连.现在,贵新高等级公路、黔桂铁路、321、320国道组成了都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穿过历史的烟云,越过桥梁的彩虹,高原桥城都匀正以新的面貌屹立在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交通交冲之上. 名城名产:都匀毛尖 网友和观众朋友们喜爱都匀的第二大理由是都匀的茶叶.都匀毛尖不仅是都匀的名优特产,也是整个贵州的特产,而且它还为国家争过光. 记者现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都匀毛尖它的原产地就在都匀,都匀也是西南三省惟一的中国十大名茶原产地. 都匀毛尖是贵州历史上的名茶.明清的时候都匀毛尖被当作贡品进献给朝廷.1915年贵州毛尖与国酒茅台一起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同时获得了金牌.因此贵州就有了“北有茅台、南有毛尖”这一说法.1982年,都匀毛尖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茶叶界教授庄晚芳曾经写诗称赞:“毛尖芳香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脑醒灵.” 知名的品牌背后往往是严谨的工艺.首先,都匀毛尖的采摘就很讲究,只在每年清明前后的几天里采摘,而且只能用一芽一叶的绿色嫩芽. 记者现场:都匀毛尖形似雀舌,芽叶完整,加工时的温度,抄、捞、翻、揉、搓等操作紧凑而严格. 都匀现在有毛尖茶种植面积2万余亩,都匀市计划到2010年毛尖茶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产值超过2亿元.都匀毛尖到底有什么妙处,还是来细细品一品吧. 记者现场:都匀毛尖白毫显露,色泽鲜绿,汤色清澈,清香味醇,且有清除疲劳,振奋精神,醒脑解毒,利尿止痢等作用,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名城名景:都匀斗蓬山 网友和观众朋友们喜爱都匀的第三大理由是:都匀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在都匀西北2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800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它的名字叫做斗蓬山.今天我们就到那里去看一看. 斗蓬山主峰海拔1961米,是苗岭山脉的主峰,也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它还是长江主要支流――清水江的发源地.这里至今还保持着绮丽的原始风光和自然生态环境.这里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珙桐、银杏等22种,拥有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的小红栲森林群落,也拥有世界上仅有的一种毛环方竹,一起去看一看吧. 记者现场:在斗逢山你经常会一些惊奇的发现,那么现在我就是在斗逢山的野生竹林中,您所看到我身后的这些竹子外观上与其他竹子没有两样,但如果你用手摸一摸,你会发现,它是方型的,而且轮廓分明.所以它的名字叫方竹.除了这些珍稀植物之外,在斗蓬山,如果你幸运的话,还可以欣赏到黑熊、猕猴、红腹锦鸡等珍稀的动物.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斗蓬山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这里的山溪、泉池、瀑布就像一首首清纯的山歌,在山间峡谷诉说着生命的绵长.。

我要关于茶的故事或传说

(一)
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群山之中,有一座狮峰山,山上林木葱茏,片片茶园碧绿苍翠,九溪十八涧蜿蜒其间,流水潺潺,云雾缭绕,土层深厚,气候温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着亨誉世界的“四绝”佳茗——西湖狮峰龙井茶。狮峰山下的胡公庙前,有用栏杆围起来的“十八棵御茶”,在当地茶农精心培育下,长得枝繁叶茂,年年月月吸引着众多游客。
说起这18棵御茶,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相传在清乾隆时代,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乾隆皇帝不爱坐守宫中,而好周游天下。一次,他来到了杭州,在饱览西湖湖光山色之后,就想去看看自己平时最爱喝的茶叶。乾隆和太监一说,这可忙坏了地方大小官员,也忙坏了胡公庙的老和尚,因为根据安排,乾隆要在庙里休憩喝茶。
第二天,乾隆带领大小随从巡游狮峰山。一路上,高耸的狮峰雄姿,清澈的龙井泉水,碧绿的连片茶园,村姑们肩背茶篓,穿梭园间忙着采茶,树上路旁到处鸟语花香,乾隆深为大自然的景色所陶醉,久久徘徊山间,在太监催请下,始来到胡公庙。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献上最好香茗,乾隆看那杯茶,汤色碧绿,芽芽直立,栩栩如生,煞是好看,啜饮之下,只觉清香阵阵,回味甘甜,齿颊留芳,便问和尚:“此茶何名?如何栽制?”和尚奏道:“此乃西湖龙井茶中之珍品——狮峰龙井,是用狮峰山上茶园中采摘的嫩芽炒制而成。”接着就陪乾隆观看茶叶的采制情况,乾隆为龙井茶采制之劳、技巧之精所感动,曾作茶歌赞曰:“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乾隆看罢采制情况,返回庙前时,见庙前的十多棵茶树,芽梢齐发,雀舌初展,心中一乐,就挽起袖子学着村姑采起茶来。当他兴趣正浓时,忽有太监来报:“皇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听急了,随手把采下的茶芽往自己袖袋里一放,速返京城去了。不几日回到皇宫,见太后坐在床边,赶忙上前请安。太后本无大病,只是山珍海味吃多了后,肝火上升,眼睛红肿,今见皇儿回朝,心里高兴,病也去了几分,遂问起皇上在外情况,谈着谈着,太后闻到似有阵阵清香迎面扑来,便问乾隆:“皇儿从杭州带来了什么好东西?如此清香?”乾隆心想,我急匆匆赶回,倒是忘了带些礼品孝顺母后,然仔细闻闻确有一种清香散发出来,他用手一摸,想起是狮峰采下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去,已经干了。一边取出茶叶,一边回答道:“母后,这是我亲手采下的狮峰山龙井茶。”“哦,这茶真香我这几天嘴巴无味,快泡来我尝尝!”乾隆忙叫宫女泡了一杯来,太后接过香茶,慢慢品饮,说也奇怪,太后喝完茶汤,感到特别舒适。其实这茶,一来品质好,清香可口,去腻消食;二来见到皇儿,心情舒畅,加上茶叶是皇上亲手所采,所以如此连喝几天,居然肝火平了,眼红退了,肠胃也舒服了,太后满心欢喜地告诉皇帝:“儿啊,这是仙茶哩,真像灵丹妙药,把为娘的病也治好啦!”乾隆听了哈哈大笑,忙传旨下去,封胡公庙前茶树为御茶树,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送京,专供太后享用。因胡公庙前一共只有十八棵茶树,从此,就称为“十八棵御茶。”

(二)
冻顶乌龙是台湾省出产的乌龙茶珍品,与包种茶合称姐妹茶。其制法近似青心乌龙,但味更醇厚,喉韵强劲,高香尤浓。因产于冻顶山上,故名冻顶乌龙。
冻顶山是台湾省凤凰山的一个支脉,海拔700多米,月平均气温在20℃左右,所以冻顶乌龙实不是因为严寒冰冻气候所致,那么为什么叫“冻顶”呢?
据说因为这山脉迷雾多雨,山陡路险崎岖难走,上山去的人都要绷紧足趾,台湾俗语称为“冻脚尖”才能上山,所以此山称之为冻顶山。相传在100多年前,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中,住着一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名叫林凤池,他学识广博,体健志高,而且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记不得是哪一年,他听说福建省要举行科举考试,就很想去试试,可是家境贫寒,缺少路费,不能成行。
乡亲们喜欢林凤池为人正直,有学识,有志气,有抱负,得知他想去福建赴考,就相约跑来对他说:“风池,你想去考是好事I去吧,有困难,大家帮你,你别发愁,赶快做好准备吧!”说罢大家就慷慨解囊,给
林凤池凑了足够的路费。林感激万分,第三天即拜别乡亲上路了。临行时乡亲们到海边送行,七嘴八舌地再三叮嘱:“祝你一路顺风,路上多加小心啊!”不管考得怎样,可要回来呀!”别忘了故乡和乡亲,我们盼你回来呢!”林凤池感动得流下泪来,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乡亲们争光。
不久,林凤池果然金榜题名,考上了举人并在县衙内就职。一天,林风池决定回台湾探亲,在回台湾前邀同僚一起到武夷山一游。上得山来,只见“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峰万壑皆美景,”山上岩间长着很多茶树,又听说树上的嫩叶做成乌龙茶,香高味醇,久服有明目、提神;利尿、去腻、健胃、强身等作用,便想能带些回台湾多好啊,于是向当地茶农购得茶苗36棵,精心带土包好,带到了台湾南投县。乡亲们见风池锦衣还乡,喜出望外,又见他带来福建祖家传种的乌龙茶苗,格外兴奋,他们推选几位有经验的老农,仔细地把36棵茶苗种植在附近最高的冻顶山上,并派专人精心管理。加之台湾气候温和,茶苗棵棵成活,不断吐着绿油油的嫩芽,可爱极了。接着,人们按照林风池介绍的方法,采摘芽叶,加工成了乌龙茶。这茶说来也怪,山上采制,山下就闻到了清香,而且喝起来清香可口,醇和回甘,气味奇异,成为乌龙茶中风韵独特的佼佼者,这就是现今台湾省“冻顶乌龙”的由来。

(三)
很早以前,中国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说的是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伫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的,因此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以后人们又把“查”叫成“茶”。神农长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尝试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但是最后一次,神农来不及吃茶叶,还是被毒草毒死了。据说,那时候他见到一种开着黄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张一合地动着,他感到好奇,就把叶子放在嘴伫慢慢咀嚼。一会儿,他感到肚子很难爱,还没来得及吃茶叶,肚肠就一节一节地断开了,原来是中了断肠草的毒。后人为了崇敬、纪念农业和医学发明者的功绩,就世代传颂着这样一个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四)
去福建省崇安县武夷山游览的人们,无不以一睹大红袍为快,但要看到大红袍茶树也确非易事,因为大红袍生长在武夷山天心岩附近的九龙窠,地势险峻,只有不畏艰险的人们才可到达。大红袍生长在山壁高耸的石罅间一小块茶地上,只有几丛茶树,有的从岩间伸出,有的散落其间,地旁岩壁上刻有“大红袍”三个大字。峭岩之上有股山泉,淙淙而下,终年不绝。再看茶丛长相,类似莱茶,叶质稍厚,芽头微微泛红,虽然外观并不奇特,但采制而成的“大红袍”茶,却是武夷岩茶中的极晶,不仅香高隽永,而且“岩韵”特强,久负盛名,驰誉中外。由于产量极微,每年春降大地,芽梢萌发之际,富贵之家争相抢购,均以先得为快。
大红袍怎么会种在石罅岩间?是谁发现和利用的?这种乌龙茶为何有“大红袍”这一美名?对此,在武夷山区广为流传着这样三则美妙动人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北麓的慧婉村里住着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婆婆,丈夫早亡,无儿无女,孤身一人,靠砍柴种莱和帮助乡亲们缝缝补补为生,她人勤心好,乐于助人,是全村闻名的好人。人们不知她姓甚名谁,都亲热地叫她“勤婆婆”。
有一年,武夷山区遭到史无前例的大旱,山上的草木枯黄了,田里的庄稼旱死了,岩间的流泉也干竭了……。人们只好越岭爬坡,剥树皮,剜草根,挖观音土等充饥,吃得肚子越来越胀,脸越来越黄。这天,勤婆婆从老远老远的山上采集野菜回来,又饥又渴又累,她放下篮子,随手取出刚从树上采下来的鲜嫩叶子,坐到灶前想熬一碗汤吃。她把嫩叶放入锅中,加上水就引火煮熬,她边烧边想:“这点点野菜来之不易,可得省着吃哩。往后这苦日子可怎么过呀!”水沸了,勤婆婆用碗舀了一碗,正想喝下,忽听门外传来阵阵痛苦的呻吟声,勤婆婆忙放下汤碗,出门一看,只见石墩上坐着一位白发老翁,正困难地喘着粗气。她过去急忙把老人扶进屋里。老人张开的嘴唇上千裂得一道道口子,有的口子已流出血来,勤婆婆心酸了,她不假思索地端起刚烧好的树叶汤,送到老人手里,说:“大早年头,没什么好吃的,这碗树叶汤,趁热喝了吧!”老翁感激地接过汤碗,咕噜噜地几口就喝光了,顿时气喘好多了,精神振奋了,老人递过碗来问:“还有吗,再给一碗。”勤婆婆毫不吝啬地又给他倒了一碗,老人喝完笑呵呵地举起手中的龙头拐杖,对勤婆婆说:“好心的妇人呀,你救了我,老汉没什么可报答你,这根龙头拐杖就送给你吧!”说着把拐杖递给了勤婆婆,但见这拐杖油黄闪亮,龙头嘴里还含着颗珠子,勤婆婆心想不管珠子是真是假,看这般精细做工,也是贵重之物,喝碗树叶汤,怎能收入家礼物呢,于是推辞不受,老人又从口袋里摸出两颗种子递给勤婆婆说:“念你心好,我再送给你两颗种子,你可用拐杖在地上挖个坑,把种子撒下去,盖好土,浇些水,以后把拐杖靠在树上,它会给你带来幸福的!”说完,但觉身边刮起一阵香风,老人离地而起,飘然逸空而去。勤婆婆看呆了,她想,莫非遇到神仙了吧,于是半信半疑地按照老人的吩咐,在院中挖了坑播下籽浇了水,不几天,果见一棵绿油油的嫩苗出土了,一看是株茶树。说也奇怪,把拐杖靠在苗边,这棵茶树像从拐杖中吸取水分和养料似的,居然疯长起来,不多时已变成枝壮叶茂的茶丛了。树上新梢簇簇,春风吹来,缕缕清香,引来了村里的百鸟,引来了溪边的蝶蜂,也引来了村里村外的男女老少。
勤婆婆高兴极了,张罗着采摘芽叶,加工乌龙,并把茶叶熬了一大锅浓浓的茶汤,分送乡亲们。说奇也真奇,那茶树新梢团团簇簇,边采边发;那茶汤喝起来清香沁脾,直觉得荡气回肠,身心轻快,心口痛的居然不痛了,肚子胀的逐渐消肿了,人们惊异地称这茶丛为“神茶”,大家乐呵呵地围着茶丛和勤婆婆跳起舞来。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不久就传到了皇帝那里。皇帝是个既贪又狠的人,在他眼里人间仙草琼花、奇珍异宝都得姓“皇”,神茶当然也不能例外。于是他派出大臣兵卒,抢来了这丛神茶,植于御花园中,并召集文武百官,举行隆重的盛会。在鼓乐声中,皇上挽起衣袖,伸出苍白的尖尖手指准备亲自采茶,谁知那茶树像有意作弄人似的,一个劲地忽啦啦往上长,任凭皇上跷起脚,站在凳上,爬上梯子……茶树还是长呀长呀,始终长得比皇上高一大截,惹得皇上大怒,下令砍掉茶树,连根铲除。
再说自神茶被抢以后,勤婆婆哭得泪人儿似的,她认为自己未能看管好神仙所赐的茶丛,是有罪之人,因此天天向天神请罪,请求天神赐福于神茶,她愁白了头发,哭红了眼睛,最后病倒了。一天,她睡在床上,忽听喜鹊在窗口喳喳地叫个不停,就拄着拐杖出门看个究竟。只见几个男人正扛着一颗树根走来,她定睛细看,这不是神茶吗?原来好心人把皇宫丢弃的神茶根给送回来了,这一喜非同小可,勤婆婆愁也消了,眼也明了,病也没了,她跑过去抚摸着茶树枝干笑了,亲切地说:“神茶啊神茶,我对不起你!我是个苦命人,没有这个福份得到你的恩赐,你还是走吧,留在这里他们还会来杀你。”说罢把龙头拐杖靠在树干上。谁知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载着那丛神茶在院子上空打了三个圈,似在感谢勤婆婆,也像恋恋不舍当地的乡亲们,然后冉冉地飞走了,这片红云掠过慧婉岩,飘过流香涧,飞进了九龙窠,落在半天腰的山岩间。第二年当人们再去看时,那茶树已抽发新梢,绿油油的逗人喜爱,那岩壁上又有一股清泉涓涓流下,犹如白发老人龙头拐杖上夜明珠渗滴的仙水。白发老人所以要让茶树扎根在九龙窠的半天腰岩上,就是因为这是片“宝地”,而且当时没有上山的路,攀登这样的绝壁去采摘神茶,只有那些勇敢勤劳、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做到,只有这些人才配获得幸福和欢乐。
以后,茶树发芽,又长成了三丛,这就是最早的三棵“大红袍”的来历。
1、神农尝茶的传说

很早以前,中国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说的是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的,因此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以后人们又把"查"叫成"茶"。神农长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尝试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但是最后一次,神农来不及吃茶叶,还是被毒草毒死了。据说,那时候他见到一种开着黄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张一合地动着,他感到好奇,就把叶子放在嘴里慢慢咀嚼。一会儿,他感到肚子很难爱,还没来得及吃茶叶,肚肠就一节一节地断开了,原来是中了断肠草的毒。后人为了崇敬、纪念农业和医学发明者的功绩,就世代传颂着这样一个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2、陆羽煎茶的传说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欢品茶,宫中也常常有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门)积公和尚被召到宫中。宫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叶煎出一碗茶,请积公品尝。积公饮了一口,便再也不尝第二口了。皇帝问他为何不饮,积公说:"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为我煎的。饮过他煎的茶后,旁人煎的就觉淡而无味了。"皇帝听罢,记在心里,事后便派人四处寻找陆羽,终于在吴兴县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并把他召到宫中。皇帝见陆羽其貌不扬,说话有点结巴,但言谈中看得出他的学识渊博,出言不凡,甚感高兴。当即命他煎茶。陆羽立即将带来的清明前采制的紫笋茶精心煎后,献给皇帝,果然茶香扑鼻,茶味鲜醇,清汤绿叶,真是与众不同。皇帝连忙命他再煎一碗,让宫女送到书房给积公去品尝,积公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连叫好茶,于是一饮而尽。他放下茶碗后,走出书房,连喊"渐儿(陆羽的字)何在?",皇帝忙问"你怎么知道陆羽来了呢?"积公答道:"我刚才饮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来,当然是到宫中来了。"
上述的传说,虽说难辨真伪,但从此也可见陆羽精通茶艺之一斑。

3、黄山毛峰的传说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而且群山之中所产名茶"黄山毛峰",品质优异。讲起这种珍贵的茶叶,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僮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斜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沸水冲泡下去,只看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后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幽香满室。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即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知县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后请求回黄山取水。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玉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县心中感概万端,暗忖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师的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4、白毫银针的传说

福建省东北部的政和县盛产一种名茶,色白如银形直如针,据说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这种茶就叫"白毫银针"。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病者、死者无数。在东方云遮雾挡的洞宫山上有一口龙井,龙井旁长着几株仙草,揉出草汁能治百病,草汁滴在河里、田里,就能涌出水来,因此要救众乡亲,除非采得仙草来。当时有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但都有去无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大哥名志刚,二哥叫志诚,三妹叫志玉。三人商定先由大哥去找仙草,如不见人回,再由二哥去找,假如也不见回,则由三妹寻找下去。这一天,大哥志刚出发前把祖传的鸳鸯剑拿了出来,对弟妹说:"如果发现剑上生锈,便是大哥不在人世了。"接着就朝东方出发了。走了三十六天,终于到了洞宫山下,这时路旁走出一位白发银须的老爷爷,问他是否要上山采仙草,志刚答是,老爷爷说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可上山时只能向前千万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身后传来喊叫声,他不予理睬,只管向前,但忽听一声大喊"你敢往上闯",志刚大惊,一回头,立刻变成了这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头。这一天志诚兄妹在家中发现剑已生锈,知道大哥不在人世了。于是志诚拿出铁簇箭对志玉说,我去采仙草了,如果发现箭簇生锈,你就接着去找仙草。志诚走了四十九天,也来到了洞宫山下遇见白发老爷爷,老爷爷同样告诉他上山时千万不能回头。当他走到乱石岗时,忽听身后志刚大喊"志诚弟,快来救我",他猛一回头,也变成了一块巨石。志玉在家中发现箭簇生锈,知道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了自己的头上。她出发后,途中也遇见白发老爷爷,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等话,且送给她一块烤糍粑,志玉谢后背着弓箭继续往前起,来到乱石岗,奇怪声音四起,她急中生智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终于爬上山顶来到龙井旁,拿出弓箭射死了黑龙,采下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井水浇灌仙草,仙草立即开花结子,志玉采下种子,立即下山。过乱石岗时,她按老爷爷的吩咐,将仙草芽叶的汁水滴在每一块石头上,石头立即变成了人,志刚和志诚也复活了。兄妹三人回乡后将种子种满山坡。这种仙草便是茶树,于是这一带年年采摘茶树芽叶,晾晒收藏,广为流传,这便是白毫银针名茶的来历。

5、太平猴魁的传说

安徽省太平县猴坑地方生产一种猴魁茶,说起猴魁茶,还有一段故事呢。传说古时候,在黄山居住着一对白毛猴,生下一只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独自外出玩耍,来到太平县,遇上大雾,迷失了方向,没有再回到黄山。老毛猴立即出门寻找,几天后,由于寻子心切,劳累过度,老猴病死在太平县的一个山坑里。山坑里住着一个老汉,以采野茶与药材为生,他心地善良,当发现这只病死的老猴时,就将他埋在山岗上,并移来几颗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正要离开时,忽听有说话声:"老伯,你为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感谢您。"但不见人影,这事老汉也没放在心上。第二年春天,老汉又来到山岗采野茶,发现整个山岗都长满了绿油油的茶树。老汉正在纳闷时,忽听有人对他说:"这些茶树是我送给您的,您好好栽培,今后就不愁吃穿了。"这时老汉才醒悟过来,这些茶树是神猴所赐。从此,老汉有了一块很好的茶山,再也不需翻山越岭去采野茶了。为了纪念神猴,老汉就把这片山岗叫作猴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从猴岗采制的茶叶叫做猴茶。由于猴茶品质超群,堪称魁首,后来就将此茶取名为太平猴魁了。

这些都是最经典的茶的传说与故事了,这都是我精心挑选的,希望对你又帮助!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15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