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西双版纳的哈尼人生活在茶园中,吃的用的穿的基本全靠茶树,茶的兴衰时时牵动着他们的神经,所有与茶有关的话题,都会令他们心情激动。我从未见过,有哪个民族会对茶如此痴情、如此执着。
在哈尼人看来,“茶是摇钱树,买粮又买布。儿去上学娘采摘,上学生产两不误”。哈尼人从茶上得到的益处最多,哈尼人对茶的感恩也最重。每年,人们都要去祭祀一棵最古老的大茶树,那不是盲目崇拜,而是对茶树寄托一种养育之情,生长在这样环境中的茶农,对茶自然是崇敬之致。
于是,由茶形成的民风民俗紧紧缠绕着哈尼人的一生,常让他们喜笑颜开或泪流满面。茶民们以茶入药,以茶入食,以茶入饮,以茶为礼,构成了哈尼人独特的茶文化内涵。
千百年来,美丽的茶园在不断地茁壮成长,茶园中的村庄也在不断延伸,可西双版纳的山乡从末出现过像别的地方“茶树不能当饭吃,砍掉茶树种粮食”的现象,西双版纳的茶园和村庄,一直在和谐中发展。村庄和村庄之间尽管有个大概的划定,却没有一条绝对的鸿沟,茶园与茶园之间也没有一个明显的界线,谁家多摘了几棵茶,茶农们从不斤斤计较。
茶的性味熔铸成了茶人淡泊名利的个性,他们不骄不燥,安于现状,默守着“明窗净几安居好,清茶淡饭滋味长”的格言,一生一世耕作于茶园之中。他们把功夫花在茶上,不断丰厚茶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在哈尼人的生活中,茶与人的关系是紧紧交融在一起的。“菜在街头摊卖,茶在壶中吐香”的情景,不难看出他们与茶悠悠相融的境界,他们十分懂得“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厚福只在茗碗炉烟”的真正内涵。于是做客茶园中,谁都可以感受到“美酒千杯难成知已,清茶一盏也能醉人”的境界。
走进布朗山,你可以喝上先苦后甜的两道茶;走进哈尼人家,你可以尝到性味甘醇的罐罐茶;走进傣家村寨,你可以喝上十足的糯米香茶;就是随便走进一个汉家,你也可以喝上清香四溢的绿茶、普洱茶。“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这是西双版纳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客人来了,一盏好茶就是欢迎客人的最高礼节,逢年过节了,就“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那种纯粹的田园式生活,那种人与自然相得益彰的生活,造就了西双版纳人“老爱壶天闲日月,时亲茶道契神仙”的精神境界。
哈尼人生在茶园中,长在茶树下,可他们从未把靠山吃山当作经典,他们知道,对茶的索取总是要有一个度的,人的心若是被欲望填满,失去的肯定要比得到的更多,就只会“坐吃山空”,毁了整个赖以生存的家园。这种意识早已经扎根于每一个哈尼人的心中。
在这个世界,易逝的东西很多,能永恒的东西却很少,心甘情愿作一株茶的境界却更是不易,就像这里的民族选择了茶,茶亦选择了这里的民族一样,它不仅需要一颗平静而激情的心,更需要一种淡泊而又执着的精神。假如所有的村庄都能和傣乡茶园中的村庄一样,多点“赏心悦目诗书画,煮茶品茗色味香”的其乐融融的美景,这世间自然会变得“绿染碧水情宜冽,花香满径味更圆”的了。
导读:哈尼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这个民族的人民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缅甸、缅甸等北部山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节日,对此你知道多少呢?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有哪些呢?想知道哈尼族民族有哪些文化特色,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谷、姑娘节、敬老节、里玛主节、捉蚂蚱节、吃新米节。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节叫“库扎扎”,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内地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也过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节日。正月年过三至五天,有条件的人家杀猪祭祖,初一吃汤圆,亲友之间互相宴请。端午和中秋节大体同汉俗。
过节分三天进行,六月二十三日,全寨要杀一头牛祭竜神,把祭竜的牛肉分给各户。六月二十四日,人们都要在家休息一天,每人杀一只鸡,父母给子女们叫魂, 先由寨外叫进屋里,叫魂的范围很广,日常生产劳动所到之处都要叫到。野兽吓着,雷响惊着和跌倒过的地方都要叫到,不能让魂在受惊处躲下。认为叫过,人的身 体会强壮起来,六月二十五日晚,用牛筋骨敲打着簸粪,用干芦苇或易燃的树条扎成火把,点燃后从家里往外撵,把灾难和鬼怪邪魔撵出去。然后把火把绑在树上, 求火把神护佐庄稼和牲畜成长得好,不遭灾,不得病。
老人节
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举行。老人节节日当天,全寨的老人聚 集在青松下以象征健康长寿。然后由寨里的晚辈举行敬老仪 式。即晚辈们在鞭炮锣鼓声中向老人们献米酒、糯米饭和鱼 肉鸡蛋等。接着,老人们在欢歌笑语中跳起圆圈舞。跳过舞 之后,老人们聚在一起边喝酒边当众讲述儿女对待自己的情 况,孝敬老人的受到赞扬,不孝者则受到批评并当场向老人 道歉。
捉蚂蚱节
六月二十四后的第一个属鸡日或属猴日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一一“昴玛突”,“昂玛突”是哈尼族每年春耕 开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祈求来 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活动已成为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昂玛突”一般举行3—5天,活动中,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哈尼人不 分男女老少围成圆圈儿尽情地跳舞,歌唱美好的生活。沿街举行的宴会多达300多桌。长达几百米,因此也称作长龙宴。宴会上。寨中德高望众的年长男子坐在龙 首,女子坐龙尾,其余人坐中间。全村人一起喝着自酿的米酒,品尝着各家主妇精心烹饪的食品。其情其景,既是一次烹饪技术比赛,又充满了生活的温馨,更展示 了哈尼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如果此时您来到这里,好客的哈尼人就热情邀请您一起坐下,和他们共同分享这美好的生活。
栽插结束后,绿春县一带的哈 尼 人都要过“苗爱拿”节。 “爱拿” 意思泽成汉语为“栽完秋后的休息天",时间一般在五 月上旬。节日当天,全寨子共同杀一头猪、一头羊,各家都分 一份。过了“苗爱拿”节,就可以吹牛角号。据说,吹牛角号是 对耕牛宣布休息命令。这里还有个民间故事:从前过“苗爱拿” 节时,一个牧童想把家里的两头耕牛吆到山上去放,劳动成性 的耕牛怎么也不愿上山,总往田里跑。牧童没办法,就吹起牛 角号向耕牛说:“可爱的老牛,前些日子你们辛苦了,现在秧已 栽完,请你们休息吧。“耕牛听懂了,撒着欢上山了。按当地群 众的规矩,在节日这天的早饭前,要把一碗茶水和一碗酒泼在 割来的青草上,然后把一碗肉和一碗饭同青草包起来喂耕牛。 另外,还要把栽秧期间用的犁耙、锄头洗干净摆在一定的地方。
六月节
哈尼语叫,"苦渣渣"节,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前后举行,为期三至六天。节日里杀牛祭神,青年们聚集一起 荡秋千、摔跤,唱歌跳舞,尽情欢乐。有些地方在这天夜里还 要在家里点燃松明火把,打去什物。 每逢节日到来,哈尼族少不了备有三样莱:沟边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鱼腥菜、山上的柴花菜。此外还有凉伴生鱼和苔要拌蚯蚓两样名菜。过节期间、家家都割来芭蕉 叶铺 在桌子上,堆满各种菜肴。除妇女外,全家大小和客人一起围坐在一 起喝水酒、吃美味、唱哈巴。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内容的哈 巴:过年,就唱过年的来历;盖房子、就唱房子怎么盖,最先在这里盖房子的老袒公是谁;结婚,哈巴歌手就淳淳告诫新郎 和新娘应当如何相爱,如何生儿育女。还要教人们年月如何推算、四季如何划分以及农活如何安排等等。
吃新谷
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哈尼族的传统节日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 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统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 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
哈尼族民族有哪些文化特色
哈尼族特点: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有多种自称,其中哈尼、卡堕、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较多,另还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别、海尼等自称单位。
哈尼族习俗:
西双版纳哈尼人的传统节日, 从6月农历新年的第一个尼乌斯开始,也就是3-5天的节日期间, 在节日期间,人们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吃饭、喝酒或出去散步的亲戚朋友。
节日期间,还有赛马、陀螺仪、竹舞等活动。生活沙沙作响:汉族称为 "黄稻节" 或 "二月年"。
哈尼节牺牲了摩卡布谷鸟和 "笔苦" 鸟的使者, 所以节日是听到布谷鸟和 "笔苦" 鸟的第一个电话,选择干草的一天举行,节日的结束。
扎拉特:这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为它是在农历十月举行的,所以它也被称为 "翻译与现实",即10月年,六天前后。元旦那天,每个栅栏都要杀一头猪。猪,无论大小,都按家庭均匀分布。
哈尼族的民风民俗 哈尼族风俗习惯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节叫“库扎扎”,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哈尼人不知道一年要分几个月,后来,太阳和月亮传授给哈尼人分月的办法,在人间栽了一棵年月树,一枝树干算一个,哈尼人分得了第六枝,从此,就在六月过“库扎扎”。又说,过去有七个仙女到哈尼寨,做了一个磨伙,她们轮流玩耍,把站在权上的小鸟也逗笑了。鸟儿欢乐地唱起歌来,歌声感动了天神,天神把福降给了人间……人们怀念七仙女,每年过“库扎扎”时都要打秋千。喜喝新谷酒 在每年的秋收前夕,居住在哀牢山一带的哈尼族,都要举行一次“喝新谷酒”的仪式,哈尼语称“长奴抽扎”或“车收资八都”,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里。这天,各家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穗,倒挂在堂屋右方后山墙上,采下百来颗谷粒,放进酒瓶里泡新谷酒。然备办美味可口的饭菜全家共饮,有的还请邻居长辈男子来喝新谷酒。席间,客人举杯唱起祝酒歌:
象黄牛寻找春天发出的青草,
我们爽快地喝着喷香的米酒。
红红的竹筷粘着黄鳝,
花花的杯子盛满美酒。
丰收的粮食堆积成山,
白生生的大米吃不完……
全家老少跟着端起酒杯,喝上几口新米酒,即使是婴儿也要在小嘴上抹上一点。据说,这样可使全家老少无病无害,幸福安宁。包头巾 云南藤条江南岸的哈尼山寨里,人人都有自己做的包头巾。女的方方的一块,团溜溜包在头上;男的宽约六寸,长挂挂一条,宽绰绰缠在头上。小姑娘还不懂事时,戴一顶灵巧的两角小帽。长大了,脱下小帽,包上一块包头巾,用一截丝线箍着,表示这“然咪”(姑娘)成熟了。这时,村上的一些人看上了,就会来提亲。小儿子一落地,就戴个拼缝的小团帽。(因它形状团团的,哈尼人叫它“包嘟”)。人长大了,团帽又缝大一点,一直戴到结婚。结婚时,舅母要从自家的织布机上剪下一块两丈多长的布,然后染得紫蓝紫蓝的,送给新婚的外甥。祝愿他们男耕女织,勤劳动,来日美好的生活象包头巾一样长。
朴素简易的包头巾,是哈尼人敦厚朴实,勤劳勇敢的象征。姑娘的小帽 哈尼族支系的碧约人,每个姑娘都戴用黑色土布缝制的小帽。小帽有六个角,四周镶着小银泡,帽顶正中又镶一颗大银泡,大银泡下缝有一束红线。
碧约姑娘未成年戴一顶小帽,是表示对家中老人的尊敬;成年以后要戴两顶小帽(一顶是为情人准备的)。按碧约人的习俗,姑娘一旦被小伙子看中,小伙子为了表示对姑娘的爱慕之情,就把姑娘的小帽抢去一顶。如果姑娘也爱上这个小伙子,就顺从地让他抢去;反之,姑娘就把小帽要回来。
姑娘的小帽一直戴到婚后,怀了孕不再戴了,这时改成打包头。尖顶白头巾 滇南红河一带的叶车(哈尼族支系)妇女,不论在纺织、做饭,或劳动、串亲、赶场、 *** ,总爱戴一顶洁白的尖顶白头巾。它不但能防尘、遮日和护发,而且还是一种美的装饰。
尖顶白头巾是用宽约一尺、长二尺的家织白布缝制的,呈尖角状,酷似刚出土的白竹笋。头巾后尾部宽布长,被风一吹,飘飘荡荡,别有风致。帽的侧后处,有股白线带,有的还用红绿丝线在后尾边沿,绣上别致、鲜艳的图案。
据说,古代的叶车人,原住在一个美丽的湖滨草原上,后来人口增加了,就南迁到水草丰美的“叶车朗灰”(昆明滇池西山一带)。不久,因和一强大部族发生冲突,只得四处流浪。若干年后,迁到“阿迷州”(现开远一带)居住。但那个强大的部族又追踪而来,善良朴实的叶车人忍无可忍,被迫应战。经过七十七天的浴血奋战,叶车人失败了,他们纷纷逃进红河一带的深山里。妇女们用自己纺织的白布缝成尖顶白帽罩在头上,并用头巾后摆住脸,使敌人无法辨认。后来,发现其他族的妇女戴尖顶白......>>
哈尼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哈尼族:“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S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L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L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哈尼族性风俗习惯是什么? 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势建立村寨。红河、元阳、绿春等地住的是土墙草顶楼房,以石垫基,以木为柱,土基砌墙,屋顶铺茅草,少数用瓦。楼房有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层住人和存放粮食,上层堆放瓜菜等杂物。墨江一带多是土基楼房,平面屋顶,间间相连。西双版纳住的是竹木结构的楼房,旁设凉台,别具一格。
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做装饰,以黑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和裤脚镶上彩色花边。西双版纳及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墨江、元江一带的妇女,有的穿长筒裙或皱折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妇女在服装和装饰上区别是否已经结婚,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 *** 分等等。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这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如果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则被允许。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恋爱,但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区实行包办婚姻。墨江碧约人有“踩路”订婚的习惯,就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后,由双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没有遇到兔子等野兽,就算订婚了。
哈尼族仍然保留着古羌戎父子连名制的传统,即父亲名字后头的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起头字,世世代代连续下来。丧葬主要实行火葬。
哈尼族的人有什么风俗习惯吗? 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势建立村寨。红河、元阳、绿春等地住的是土墙草顶楼房,以石垫基,以木为柱,土基砌墙,屋顶铺茅草,少数用瓦。楼房有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层住人和存放粮食,上层堆放瓜菜等杂物。墨江一带多是土基楼房,平面屋顶,间间相连。西双版纳住的是竹木结构的楼房,旁设凉台,别具一格。
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做装饰,以黑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和裤脚镶上彩色花边。西双版纳及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墨江、元江一带的妇女,有的穿长筒裙或皱折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妇女在服装和装饰上区别是否已经结婚,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 *** 分等等。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这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如果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则被允许。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恋爱,但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区实行包办婚姻。墨江碧约人有“踩路”订婚的习惯,就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后,由双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没有遇到兔子等野兽,就算订婚了。
哈尼族仍然保留着古羌戎父子连名制的传统,即父亲名字后头的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起头字,世世代代连续下来。丧葬主要实行火葬。
哈尼族的习俗 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节日,节日期间杀牛(黄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牛肉平均分配,集体安排生活。五月、六月村里容易发生疾病,田间容易遭受虫害,因而清扫水井,夜晚点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内,驱赶邪恶,火把插到田间路旁,送走瘟神。苦扎扎节日期间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好收色: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 十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年,就是过新年。节期五、六天,多至半月。有条件的人家要杀猪、舂糯米粑粑。亲友互相拜访,有说亲的就趁这个节日请媒说亲,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 嘎汤帕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主要节日,“嘎汤帕”是哈尼语,意为万物复苏或万象更新。过节的时间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节日期间有展示哈尼族风情的文娱节目如长竹杆舞及荡秋千、射弩等比赛。 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人的“新米节”。这天,卡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饭“尝新”,这被认为可以增强体质,同时,也表示庆祝“五谷”、“六豆”丰收。 母亲节:每逢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是云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亲节”。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卡多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成人。儿子长大后反而打骂母亲,致使母亲羞愤投河自杀。后来这个年轻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使把母亲去世这天定为纪念母亲的“母亲节”,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一种传统性的节日。 老人节:为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 ,在老人节这一天,哈尼族青年男女身着传统服饰,用独特的舞蹈和丰盛的酒宴为村寨中的老人庆祝节日。 古代哈尼族有名无姓,采用父子连名制,即父名的尾字为儿名首字。如父名是松山,子名为山达,孙名为达飘,以此类推,形成一代一代的家族连名谱系,认宗族、亲戚,就靠背诵家谱,女儿也行父子连名,但不能列入谱系,若某代出现非正常死亡、双胞胎和生理缺陷的人,不连父名,须逃过一代,重新取名列代。 吉维支系是以孩子出生的那天的属相取名,如生在牛日,取名牛xx,生在鸡日,取名鸡xx;吉坐支系一般是与“莫批”连名,如大儿子死了,下面的儿子名“批修”;孩子生在路途间,就以路连名,如嘎(路)南;妻子怀孕期间,丈夫在外非正常死亡,婴儿生下来就用“罗”连名。 现代哈尼族各支都有自己的姓氏,哈尼语称为“阿古”,但是这种姓氏不普遍使用,也不与名字连用。只是在需要证明自己宗族归属时才使用。姓氏的种类很多,如“当参阿古”、“鱼鸟阿古”、“当且阿古”,这些姓氏的名称一般是各支宗族祖先的名字。 哈尼族名字有乳名、小名和大号之分,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名字。大号只在背诵家谱、给小孩命名或比较隆重祭礼仪式上才使用,用得最普遍的是小名。如今哈尼族也取汉族名字。现在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当参阿古”用“杨”姓.“参先阿古”用“李”姓等等。但取啥尼族名字时,仍保持传统的“父子连名”习俗。 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支系叶车人的男女丰年往往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一般在配对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
哈尼族是个怎样的民族?这个民族又有哪些风俗习惯?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功“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v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哈尼族过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有“卡多”、“尼”、“碧的”等自称,他称20多种,解放后统称为哈尼族。哈尼族的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又同被称为“乌蛮”。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哈尼族的恋爱,婚育风俗有哪些? 哈尼族男子和女子一般长到十五六岁就开始改变衣饰,表示已经长大成人,接着进入恋爱和结婚的阶段。哈尼族青年男女,婚前的社交活动是自由的,村寨中还设有专供青年男女进行娱乐和交往活动的场所。叫做公房。
姑娘和小伙子可以公房里尽情地娱乐游戏和谈情说爱。他们时而在公房里嬉戏,时而在山林间出没,时而在草地上跳舞,时而互相对歌,时而在一起促膝私语,时而又出双入对......一旦情投意合,两厢情愿,就可以在公房订下终身。
青年男女一旦结婚成家,就不能再去公房,也不能再参加类似的交往活动,如果离了婚,就又享有同未婚青年一样的权利,可以在公房或其他场合继续进行男女社交活动。
有些地方的哈尼族未婚男女青年还成立了自己的社交活动,协调爱情纠纷,并协调不同村寨间男女青年的爱情关系。
哈尼族十分重视男女婚恋的喜庆活动。往往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一般在配对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凑钱,请烹调师傅主厨,杀公鸡、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进行准备。夜里10点钟左右开宴,参加者约10-30人,围观者熙熙攘攘。
届时灯火通明,桌上摆满各式菜肴。先将煮熟的大公鸡头朝上摆上餐桌,并把两个鸡睾丸和一只订螃蟹悬挂在鸡身上,由伙子头和姑娘头从首席坐起,其余男女依次配对入坐,随后举杯祝酒对歌,尽兴方散。
这时小伙子们用芭蕉叶包上糯米饭和菜送给姑娘们在回家的路上吃。如男女双方情意合,可相约下次会面时间。当地人称这种求爱方式为阿巴多,常为农闲时举行。
“抢婚”
过去哈尼人一直沿袭着古代遗留下来的抢婚的习俗。抢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男方亲属相中姑娘之后,不经媒约提亲,也不让男女双方认识交往,便组织一帮小伙子把姑娘偷抢回来,由男方家长或亲戚主持,让他们结为伉俪。
另一种情况的抢婚,是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进行的,双方相互爱慕,他们将自己的心愿告诉了家长。男方已备礼品请媒人多次到女方家登门求婚,但女方家长百般阻挠,不愿成全女儿的婚事。儿女们为反对长辈对婚烟自由的束缚,便合谋策划出抢婚的喜剧。
抢婚那天,男方邀约几个知心朋友,埋伏在事先选定的地点。女方按预约或借故背水,或借故上山砍柴,或下地劳动,以摆脱父母的控制,来到指定的地点让自己心爱的人抢去。 民俗节庆网
当姑娘出现在指定的地点时,小伙子们一拥而上,拉住她往男方家跑去。被抢的姑娘虽然满心欢喜,但这时要徉装挣扎,拼命大哭大叫,让寨里的人知道她被抢了。女方父母听到呼救声,虽然心中已明白是怎么回事,仍手持棍棒佯装追赶。
姑娘被抢走之后,被送到男方的亲友家藏上一二天。之后,男方父母再次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把姑娘已被抢到男方家的事公开告诉女方父母。女方父母见木已成舟,只好同意婚事。
婚俗
生活在墨江一带的哈尼族,新郎在表兄弟和同龄伙伴的陪同下前去迎亲。到了新娘家后,要拜见岳父岳母,并经岳父岳母同意才能娶走新娘。新娘离家的时候痛哭不止,这就是哭婚的习俗。
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新要哭婚,表明她对父母和家人的感情越深。新娘在弟妹和亲友的陪同下,一路哭到新郎村寨门口才止信送亲的队伍则挑着背着嫁妆,一直送到男方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衣服、被褥、农具等,还有糯米饭、染成红、黄、白三色的几大摞糯米粑粑。嫁妆中还必须有舅舅送给新娘的一件蓑衣,一只巴箩,弟弟送给新娘的......>>
彝族,哈尼族有哪些节日风俗? 哈尼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有苦扎扎节(即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十月年,还有喝新谷酒的习俗。届时,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热闹异常。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把宴席摆到街心,饭桌相连成长龙,进行长街宴,同喝街心酒,共庆新春佳节,表现了哈尼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精神
西双版纳茶区13座古茶山
曼糯古茶山(勐海县)
茶山地理:勐海县最北临,属勐往乡勐社村。同普洱的澜沧和思茅区交界。这里是澜沧江出普洱市,进入西双版纳的第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古树产地:大寨、上寨,中寨。
茶山历史:这里曾是勐海通往澜沧的古道,历史上曾经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后来勐海通往澜沧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逐渐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明树资源。
古树现状:曼胜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经过较大破坏,很多古树被破掉种粮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亩左右,茶山环境历经破坏,植被比较单一。
茶质特色:山野气韵清晰,苦涩明显,回甘较慢,香气较浓都。
勐宋(勐海)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山顶上的坝子”。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宋乡,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其中那卡茶区海拔1600米,保塘茶区海拔1700-180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那卡(腊卡)。
茶山历史: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那卡也是版纳最负盛名的产区之一,一百多年前即有汉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大曼吕等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了新式茶园,成为勐海茶厂的重要原料来源。
古树现状:勐宋地区的古茶园目前还有3000亩左右。其中以那卡茶的最为出名,保塘茶区保护的最为完好。那卡古茶园种植密度较大,其中有一定小叶种混生。目前保留有300多亩。保塘古茶区与森林灌木共生,古茶分布密度较低,散布在森林里,还保留了一定量较粗大的老树。
茶质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树茶普遍茶香纯正,苦涩明显,山野气韵强,回甘较慢。
南糯山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产)笋酱(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景洪至勐海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年平均气温16-18度。
古树产地: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茶山历史:南糯山种茶历史悠久,享有盛名,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种茶,古濮人在此种茶的历史则十分久远,后来哈尼人迁入南糯山开始种茶。在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都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民国时期这里是云南机器制茶的发祥地。八十年代大规模开发茶园时对古树有一定的破坏。
古树现状:目前南糯山古茶园约12000亩,是版纳地区最为著名和面积最大的古茶山。古茶园分布在9个自然村,由于分布较广,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区别以半坡老寨的茶最为出名。由于代经历史变迁,南糯山古树,矮化老树,台地茶并存,古树茶品质有所下滑。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回甘较快,山野气韵较显。
帕沙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一座山,一条河”。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南帕沙村,处于南糯山与布朗山之间,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500毫米。
古树产地: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等。
茶山历史:帕沙村唐宋时期即有哈尼先民居住种茶,目前仍保留相当数量古树。
古树现状:帕沙目前存留的古茶园有2900亩左右,每个寨子都有一定数量的古树资源。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存量很多,大树成片,基本未经矮化,保护较好,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树茶较为出名。
茶质特色:帕沙古树苦涩明显,但可以化开,清甜亦显,生津明显,山野韵足。
贺开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最先看到太阳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海拔1400-1700米。
古树产地: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迈、曼蚌、曼囡等。
茶山历史:贺开拉祜属古羌人余脉,很早就在贺开一代种茶。当地人以诸葛亮为茶祖,每年有仪式祭拜,还流传古茶树的传说。近代贺开也是版纳较为著名的茶区之一。
古树现状:贺开现有连片古茶园9000亩以上,分布于贺开、曼蚌2个村委会7个寨。贺开古茶园在西双版纳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在曼弄新、老寨之间有十几株树龄近千年的大茶树。古茶园自然环境保护较为良好。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略有苦涩,苦涩化甘较快,山韵明显。
布朗山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布朗族聚居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南与缅甸接壤。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7度。老班章和新班章海拔1600-1700米,老曼娥寨相对海拔较低,约1200米。
古树产地: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竜、曼糯等。
茶山历史:布朗山的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濮人在云南种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目前在老曼娥寨还保留有较大规模的古茶园。老班章古树在本世纪早期开始逐渐为人所知,从外形到滋味,都具有明显特点,茶友中有普洱茶之王的称誉,至今仍是普洱茶市场价格的重要参考点。
古树现状:目前老班章和新班章寨共有古茶园两千多亩,以老班章树龄较老,自然环境保护较好,新班章亦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老曼娥寨的古茶园面积更大,有三千亩以上。总体来说,当地人为维护老班章声誉,茶园生态保护和管理不错,但和大多数名山一样,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老班章茶外形肥壮,滋味浓烈,苦涩明显,生津回甘快而持久,茶气明显。老曼娥茶与老班章类似,苦涩度更重,化开时间更慢。
巴达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仙人脚印”。
茶山地理:勐海县西部,原属巴达乡,今属西定乡,西隔南览河与缅甸相望。海拔1580-2000米。
古树产地:曼迈、章朗、曼帕勒等。
茶山历史:巴达茶的出名主要是因为1962年发现的巴达野生大茶树,为云南成为世界茶发源地做出了贡献,勐海茶厂在巴达地区也有规模庞大的台地茶基地。其实除了野生茶和台地茶,巴达的栽培古树茶资源也很优秀,是当地的布朗族先民种植的,章朗古寨已有超过1400年历史。
古树现状:巴达章朗、曼迈等地的古树茶园自然环境保存较好,茶园与森林共生,古茶树自然生长,大多没有矮化,有少量小叶种,古茶园共有两千亩以上。
茶质特色:山韵饱满,香气纯正,苦涩明显,汤中有甜,回甘快而明显。
易武(慢撒)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美女蛇居住之地”。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等。易武勐腊县城北方,距勐腊110公里。年平均气温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慢撒在易武之北,同归易武茶区。
古树产地:易武、慢澈、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树等。
茶山历史:易武早在千年之前就有古濮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之后,随着六大茶山声名鹊起,大量外地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早期慢撒地区茶叶生产贸易量很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转至易武。清末时一些普洱茶历史上著名的茶庄开始出现,如鸿庆号、同庆号、同兴号、安乐号、乾利贞号等等。
古树现状: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清朝后期以来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目前易武茶区保留有少量没有矮化的分散古树和大量矮化的古树茶园。这些茶园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保证了茶的山场气韵。不过因为易武茶成名早,古树存在过度采摘和养护不当的情况,近年来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易武茶汤水柔和顺滑,口感清甜,苦涩感较弱,回甘较好。有“茶中皇后”的称号。
倚邦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有茶树、水井之地”。
茶山地理:勐腊县最北部,今属象明乡管辖,涵盖19个自然村,面积360平方公里,海拔跨度较大,从600米至1900米皆有分布。其中曼松茶山海拔1340米。
古树产地: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麻栗树等。
茶山历史:倚邦茶区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一定量的五百年以上的古树。尤其是清代曼松茶成为贡茶,令倚邦茶声名远播。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至今仍然有很多追捧者。
古树现状:倚邦茶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大叶种和小叶种茶树混生。在曼拱、倚邦、麻栗树等地还保留有小规模的古茶园,其中不乏中小叶种古树。名声较大的曼松茶区,因为历经破坏,古树存量很小。
茶质特色:苦味很淡,涩比苦略显,回甘较快,香气独特,微有蜜韵。
蛮砖古茶山(勐腊县)
释义:亦称 “曼庄”,“大寨子”。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南部,东部与易武茶区接壤,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
古树产地: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等。
茶山历史:曼专种茶历史悠久,清代时已有盛名,《本草拾遗》和《滇海虞衡志》都提到六大茶山“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历史上茶园多但茶号少,清末民初时多卖给易武茶号加工“易武七子饼一半是蛮砖茶”。
古树现状:综合来说,蛮专茶区是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中古树资源保存最好的茶区。不仅老树保留较多,生态环境保存的也较好,基本没有经过矮化。但是近年来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势头,比如为了增加产量,砍伐茶园的大树以增加光照,这会对茶质产生不好的影响。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厚滑,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持久,回甘快而持久,苦涩较轻,喉韵深沉。
革登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很高之地”。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莽枝与倚邦茶区之间。海拔1300米左右。
古树产地:值蚌、新发。
茶区历史: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普洱府志》记载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但今已不存,也是破坏较为严重的古茶山之一。
古树现状:古茶园历经破坏,少部分存留在密林中,近年来被清理出来,大小叶种混生。
茶质特色:山韵明显,苦涩较弱,回甘较好,汤质顺滑。
莽枝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诸葛亮)埋铜(莽)之地”。
茶山地理:革登茶山西南,与革登同属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海拔1400米左右。
古树产地:秧林、红土坡、曼丫、江西湾、口夺等。
茶区历史: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清初,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清雍正时期因为牛滚塘事件与土司发生矛盾,引发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从而带来六大茶山以至于整个普洱茶的繁荣时期。
古树现状:莽枝古茶山历经破坏,存留已经不多,而且存在为了增加光照来增加产量,破坏古茶林中大树的情况。古树茶品质有明显下降。
茶质特色:与革登茶类似,茶气稍逊。苦涩较弱,回甘较快,杯底香较好。
攸乐古茶山(景洪市)
释名:基诺族的世居地,基诺族过去称攸乐人。
茶山地理:景洪市基诺乡,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现存最大的古树茶区,海拔575至1691米,平均气温18-20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龙帕、司土老寨、么卓、巴飘等。
茶山历史:传说基诺人是诸葛亮军队的后裔,基诺山种茶的历史非常久远。清代攸乐山产量很大,毛料主要供易武、倚邦等地加工,著名的“可以兴”茶砖就是用攸乐茶制作的。
古树现状:古茶园多分布于1200米至1500米之间,面积约3000亩,几百年的古树存留很多。因其交通便利,近年来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和易武相近而苦涩略重,回甘较好,山韵明显,水质略薄。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的广大山区,以梯田陆地农耕经济为主,是极为典型的山居农业社会。哈尼村寨往往位于大山中间即海拔1800米左右的半山腰上,这里年降水量大概1500毫米,空气湿度大,茫茫大山和良好的气候给哈尼族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动植物资源。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使哈尼人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传统饮品
哈尼族的饮料主要是酒和茶,酒包括哈尼闷锅酒、苞谷酒、荞子酒以及各种泡酒。闷锅酒、苞谷酒也就是“烧酒”、“白酒”,度数一般50度上下,哈尼人基本上很少喝啤酒,大概是觉得不过瘾的缘故。大凡哈尼男子,没有一个不喝酒的,且认为能喝酒才能干事,才是有能力之人。每逢节日,哈尼族村民喝酒敬酒,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之间,不觉时光已逝。更有甚者,从中午一直喝到晚上,还未歇杯。哈尼人又惯以热情好客出名,远方的客人来到哈尼村寨,往往以酒相迎,当客人将大碗的苞谷酒一口而尽之时,哈尼人也就从内心深处真正把你当作交心的朋友了。
哈尼人种茶历史悠久,有的学者认为哈尼人是最先种茶的民族之一,茶的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煨酽茶、土锅茶、普洱茶、云针茶、南糯白毫、玛玉银毫、绿玉银毫、云雾茶、松林茶、香条茶等等。从地域上来划分的话,西双版纳境内聚居的哈尼人饮用的多是享誉世界的各种普洱茶系列,而红河地区聚居的哈尼人饮用的则多是各种各样的绿茶。众多茶中,煨酽茶极具特色,有其独特的煮茶方法,将茶叶放入土质陶罐于火上烘烤,闻见清香之时舀入山泉水,在火塘边持续煨煮,根据个人口味浓淡来决定煨煮时间,以煨煮至陶罐中水位将近一半时为最佳,煨酽茶水呈深黄色,味苦涩并有轻微烟味。这是哈尼人最古老的一种饮茶方式,一些地方的哈尼人生活中有“不可一日没有酽茶”之说。
特色美食
哈尼族菜肴口味丰富,其中哈尼豆豉远近有名。哈尼豆鼓是以大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上锅蒸熟后,放进密闭容器内发酵再晒制而成。俗话说:“没有豆豉,不成蘸水”、“宁可三日不吃油,豆豉顿顿不能少”、“不吃豆豉,不会唱山歌”,可见哈尼人对豆豉的钟爱。
哈尼人吃饭时必须要配有一个盐碟,里面有盐巴、花椒粉、辣子,据说哈尼族男人吃饭不能少了这个盐碟。哈尼蘸水是富有民族特色的调味品,由盐巴、辣子、苤菜、芫荽、薄荷、花椒、小米辣、香柳、姜、葱、蒜、豆豉等本地佐料配制而成,少则几味,多则几十味,有的拌有鸡汤、鸡肝、鸡肠、鸡血。
在烹饪方式上,食物则以水煮、炒和蒸为主。蔬菜多水煮,不加任何调料,即使是鸡鸭牛等肉类,也都直接大块煮熟再切碎片,然后再打蘸水吃。哈尼人认为肉类再鲜再嫩,若少了一碗蘸水,也会不香。偶尔也有生吃的习惯,比如白旺就是用新鲜的猪血羊血搅拌,加入水和调料压成板块而成的一道风味菜肴。
此外,家中来了客人,饭菜会比较丰盛,哈尼人热情好客,往往要杀鸡杀鸭招待,一般不用独鸭招待,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实在没有也要配以一个鸡蛋。吃饭的时候要把鸡头鸡尾献给客人,斟酒也要从客人开始,斟满一圈后再给第一个客人加上一点,以示尊敬并有从头到尾都欢迎之意。因此,哈尼人童谣唱道:“客人不来菜不好”、“客人来了饭菜香”。
除了在家吃饭外,哈尼人还在梯田中进餐。哈尼族以山谷间千层的梯田著称于世,形成十分波澜壮丽的景色,哈尼人也因此被外人生动地称为“大山的雕刻家”。但同时,农耕非常不容易,有的梯田离家较远,步行需在一个钟头左右,因此,哈尼人干活的时候,早上5点多就要起床准备早饭。哈尼人在梯田中搭起一个窝棚,供劳作休息以及下雨时使用。哈尼人农作时中午一般不回家,早上会准备一个竹筒或饭盒,带一点酸菜、盐巴、辣子、豆豉伴着冷饭去吃。据说,天气晴好之时,他们便把饭盒放于向阳之处,这样午餐会稍有一点热度,在山间田头吃起来倒还别有风味。但哈尼族地区天气变化频繁,如果遇到刮风下雨的话,恰好旁边又无窝棚,这餐饭就会吃得非常辛苦。也有些人劳作时就干脆不带午餐,每天仅食两餐。
节日饮食
哈尼族的日常饮食与宗教节日饮食有所不同,平时素菜较多,节庆以荤菜为主;平时食用梗米较多,节庆食用糯米较多。哈尼人认为糯米比较贵重一些,往往赠送亲友或作为巫师主持仪式的报酬,也多用于节日仪式等重要活动,比如祭祖时就必须用芭蕉叶裹着糯米汤圆和粑粑。
节庆时哈尼人还喜欢用野生植物叶子把糯米饭染成黄色、紫色,形成民族特色的黄花饭、紫花饭色彩斑斓,气味浓郁,别有风味。
在婚宴上,菜为双份,其中必不可少的菜是泥鳅、魔芋、水芹菜、老鼠豆与山药,其中,泥鳅象征男子生殖能力且认为有补气壮阳之效,魔芋是女性生殖能力的象征,芹菜与“情菜”谐音,老鼠豆寓意多子多孙,而山药更被视作补益之宝。
至于葬礼上的饭菜相对就比较粗糙,一般不相互敬酒,肉食比较大块且绝不吃白旺、生旺等带生血之物。总体上,只要有仪式,都要宰鸡杀鸭,甚至杀猪杀牛,祭献完毕要共同分吃。因此,营养学家认为哈尼人利用节日和宗教仪式补充了大量的蛋白质,有效地保证了营养。
长街宴堪称哈尼族最具特色的饮食,一般在十月年(扎勒特)时举行,另一些地区选择昂玛突节(祭寨神)时举行。按照哈尼族传统物候历法计算,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是新年,整个十月年持续13天。为迎接新年,全村一同就餐,由每家出一个竹篾的桌子,摆上自家最好的哈尼风味的菜肴,一个桌子挨着另一个桌子,故名“长街宴”。吃饭时,众人一边跳舞唱歌一边敬酒,请全村的老人坐在最前面几桌,以示尊敬。一些地方的长街宴则从村寨搬到了县城,最多的时候摆起了三千余桌,万人同食,十分壮观,因此进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成为“最长的宴席”。如今,已经开始举办哈尼族长街宴民俗旅游节,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游客前来参加。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12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医养生茶治疗
下一篇: 生姜大枣茶——让您暖一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