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武夷茶的历史茶文化(上)

茶百科 2023-11-16 16:57:59

武夷茶的历史茶文化(上)

南朝时期(479~502),品饮武夷开始形成一种带有文化色彩的艺术(即茶艺)。当代著名茶叶专家陈椽论证:“武夷岩茶约在距今1500年前的南朝时,就以‘晚甘侯’之名而闻名。”文人为武夷茶“赐封”了“晚甘侯”这带有雅号的爵位,说明茶艺自此时起即具萌芽状态。“晚甘”,蕴含着甘香浓郁,美味无穷(俗称为“先苦后甜”)之意,此雅号的文化色彩与茶味一样,是异常浓郁的。

唐朝元和年间(806~820),文人孙樵馈赠15饼武夷腊面茶给刑部尚书焦某。随礼的信札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指武夷山)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函文用拟人化的笔法赞颂武夷茶,诚请焦尚书尽享武夷茶(晚甘侯)的侍侯,“慎勿贱用之”,即要高层次的细品慢饮,切勿牛饮解渴。

此时,民间的品饮也开始讲究茶具、炊器等,并在火候、配水等方面下功夫。把茶叶、饮用和文化气氛联系起来,初步体现了茶文化的艺术内涵,为宋代兴起的茶艺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武夷茶生产兴盛时期,饮茶方式日益讲究,从煮饮改为品饮。当时对于名茶泡饮,主要目的不在于解渴,而在于鉴赏。宋徽宗《大观茶论》称,武夷等地之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名山、名水、名茶、加上名人赞扬渲染,武夷岩茶身价更是不凡。

品饮名茶的习俗是随着茶事之兴而趋雅致。宋代武夷山人讲究品茗艺术。文人羽士把饮茶看成是一种精神享受,具有高尚的意境,时称斗茶。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的“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过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就是当时斗茶盛况的写照。斗茶时比味、比香、比色,评比时众目注视,争议时手舞足蹈,胜者趾高气扬,输者垂头丧气。斗茶者的神态,刻划得栩栩如生。斗茶为文人学士所崇尚,其内容有点茶、试茶,以品评茶质之高低而分输赢。

斗茶讲究水质、茶具。当时推崇建窑出品的“兔毫盏”。这种盏底小壁斜,下狭上宽,使茶汤易干而不留渣,使茶的香味散发益显,越宿不馊。建盏在盏口沿下1.5~2厘米处有一条明显折痕的“注汤线”,它是为“斗茶”观察“水痕”而设计制作的。建窑生产的瓷器为宋时全国八大名瓷之一,产地为崇安相邻的建阳县。崇安星村镇的遇林亭窑也生产“兔毫盏”和其它高级茶具。遗址尚存。

宋代“斗茶”,是将“龙凤团茶”碾为细末入盏,注水搅动,以比试茶的汤色和在盏中的水痕来决定品种的优劣胜负。茶之汤色以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又次之,黄白再次之;盏中水痕,以盏无水痕为绝佳。武夷岩茶斗试,以水痕先出现者为负。

宋代斗茶很重视操作技艺。斗茶时,按茶盏的大小,用银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搁入涤烫过的茶盏中,向盏内注入沸水,调成膏状。在点注时,要准确而有节制,不然,“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水少则粥面紧”。注茶时还需一手注水,一手执茶筅,旋转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成汤花。运筅轻重缓急要得当,与“点注”配合默契,才能达到斗茶的最佳效果。

宋代的斗茶,既是斗色,亦是斗品。宋黄儒《品茶要录》:“茶之精绝者曰斗,曰亚斗,其次拣芽。”斗品最为上。武夷岩茶就是通过斗茶、评品,精选为贡茶的。从而促进了武夷茶的生产,提高茶叶的质量,扩大了武夷茶的影响。

在宋代除了斗茶,朝野上下还流行“分茶”,即以沸水冲茶末,使茶乳变幻成图形字迹的一种游艺,又称“茶百戏”。宋初陶谷在《荈茗录》中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就散灭,此茶之变也。”诗人杨万里《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诗,生动地描绘了分茶的情景:“分茶何似煮茶好,煮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空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势字嫖姚。”茶水交融,呈现奇妙的变幻,有如悠远美丽的景色,又似劲疾潇洒的书法。

宋代朝廷饮茶的茶品,多是武夷茶。苏轼、范仲淹的诗文为武夷茶增辉添誉,影响到宫廷官宦时常参加斗茶活动。宋徽宗赵佶即酷爱斗茶、分茶之艺。蔡京在《廷福宫曲宴记》中记述了这样一件逸事:北宋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有“通百艺”之称的宋徽宗,召请宰执、亲王等近臣,宴会于延福宫。酒后茶余,兴致勃勃的皇帝,命侍臣取来茶具,亲自注汤表演分茶之艺。不一会儿,“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朗月。”可见“分茶”流行之广,影响之大。

试述武夷山茶文化的简单介绍

  武夷山有着独特的茶 文化 ,那么你们知道武夷山茶文化的基本资料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武夷山茶文化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武夷山茶文化的介绍
  文化是?指人类 社会实践 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茶文化就是茶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但是,茶文化有?广义?、?狭义?之说。我倾向?广义? 观点。因为不论那种说法,都离不开茶及其相关因素。如泡茶艺术中各种茶的泡法,就涉及到采摘、制作、品种等。所以武夷茶文化当是武夷茶的物质和精神的反映,它涵盖着武夷茶的历史、生长环境、栽种制作、品质特征、品饮鉴赏、流通传播,以及诗词歌赋、 传说 故事 、摩崖石刻、书画楹联、影视歌舞、风俗民情、轶闻旧事,等等。其中如茶园、茶树、茶品、茶水、茶厂、设备、工具、茶具等系物质的;著作、字画、 文章 、石刻、剧本等系文化的;制作技艺、冲泡品评、茶艺歌舞、表演传唱等当是非物质文化,后两种都属于精神范畴。

  武夷茶及茶文化在古今中外的大部茶书中,都有其绰约身姿,而今更是在电视中频频出镜,不愧为武夷文化瑰宝。所以中央政治局李长春题字中强调?要多宣传武夷茶文化?。笔者在此作个简要概述:武夷茶的历史。武夷茶历史悠久,在汉代就有传说,唐代见诸文字记载,宋代处于兴盛,明代改制成散茶,清代创制出乌龙茶、红茶,民国时间武夷山成为全国茶叶科研中心,新中国的又一崛起。期间虽有兴有衰,但总的趋势是朝茶类增多、品质提高、文化提升的方向发展,已至形成当今的?武夷风雅茶韵?、?大红袍红天下?的新局面。

  武夷茶在各个朝代都有文人雅士作诗赋文赞赏评说;饮者、茶家煎煮、品饮、操技、演艺、传播、营运,等等。如唐代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宋代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苏轼的《叶嘉传》,元代暗都剌的《喊山台记》,明代徐火勃的《武夷茶考》,清代王草堂的《茶说》,民国林馥泉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等等。举不胜举,出处可查,佐证可靠。

  武夷岩茶品质优异的原因。古今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有三点:优异的自然环境,传统独到的制作工艺,选用优良的品种。

  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岩茶的优异品质。这里讲的以黄岗山等群峰为屏幛而形成的?小天地?,含温度、雨量、湿度、霜期、云雾、日照、风速、云层等,上苍造就的奇峰曲水、高山深壑,沉积风化烂石,以及良好的森林植被,等等。这就是人力无法造就的?一方水土?。这些不但有具体的数据查阅,而且有科学道理探索。

  武夷岩茶独到的制作工艺,使其优异内质得以外扬。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费时之冗长,工序之繁复,技艺之高超是罕见的。所以它被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具有传承性。它是从团饼茶,晒青蒸青散茶,炒青绿茶发展而来的;它包含着丰富的 经验 性。如?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叫青叶?死去活来?,手试温度等等。它的原理被后来的制茶机器所应用;它具有高超的技艺性。如?开青?、?摇青?、?手炒?、?扬簸?、?分筛?等等。难度极大,有的人虽然肯于勤学苦练,但由于缺乏悟性,一辈子还是没有学到这一手绝活。

  采用这种既促进发酵又要抑制发酵的循序渐进的 方法 制出的茶品,再加以炭焙,既具清香,又具甘醇,具有独特的韵味。

  选用适宜的品种,才能充分汲收武夷山的灵气。武夷山原生性的茶种名曰?菜茶?。由于过去采用茶籽繁育,产生了不少变异,派生出繁多的名丛、单丛。其树形、叶形、叶色、枝干、产品茶的滋味有所差别,被茶家、茶客、文人号以富有文彩的芳名,这是武夷茶的一大特色。

  关于岩茶的品饮方法。既要讲究艺术形式,更要注重科学方法。如场所、茶具、选茶、水温、茶量、泡时,以及品尝功夫等。当要纠正?洗茶?之说,武夷岩茶高温热炒、炭火慢焙、干燥存放,当是无菌之品。如要祛去火味、泡沫,促茶尽快出味,可迅 速倒掉第一道茶水,此当释为?润茶?。

  关于岩茶的保健功能。除了茶的普遍保健功能外,应从岩茶的产地环境、茶山管理、内含物种类和含量、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讲解岩茶特殊功能,不要过分夸大其效果。还要讲清 饮茶 的禁忌。

  关于武夷茶的传播。既有茶种之外传,又有茶品及制作工艺的外传。茶籽于清嘉庆年间(1810年)就传到台湾台北桀(鱼+桀)鱼坑(即今台北瑞芳、石碇一带);继之又由印度茶叶委员会秘书戈登于1834年6月购运到印度阿萨姆 种植 ,并请去当地茶师制作。茶品先后传到闽南、台湾及国外。

  关于乌龙茶、红茶发源于武夷山的考证,要多从制作工艺及茶类特征上去解说。既要举证史料,并要分析其起因的原由。
  武夷山茶文化的起源历史
  5000多年前,华夏先祖的神农氏遍尝百草,发现了可以用来解毒的茶,让《神农百草》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氏作为南方诸族的大首领,恐怕南方各地都有他的部下。也许,正是从这时起,茶传到了武夷山。

  武夷山发现第一棵茶树的地方,被称为茶洞。相传,这个云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经居住的地方。而彭祖之所以长生不老,正是因为喝了武夷山的茶。这个传说,不仅让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留下了?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诗句,也让武夷山人对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层含义。

  ?茶?上面是草字头,中文写就是二十,下面是八十八。二十加八十八,一百零八,所以说茶道界都说祝您老喝茶得茶寿,茶寿就是一百零八岁。?

  事实上,直到唐代,茶才从最初的药用完成到实用的转变,成为被广为接受的饮品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也正是这时,武夷茶开始大量种植。一个叫孙樵的唐朝进士在给友人的信札里,曾经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武夷茶称为晚甘侯。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的武夷山,不仅拥有自然景观的特色,还有吸引人的人文景观,集聚奇、古、美、秀等特色,在1999年的时候还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后来名气也是越来越大了。

  说起武夷山的茶,首先要说的就是名气最大的大红袍了,在这个具有茶树品种王国称呼的地方,大红袍更是被誉为王中之王,大红袍有四棵母树,位于武夷山天心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两边就是矗立着的岩壁,这里日照时间不会特别长,有着适宜的温度,并且一年四季都能得到滋润的泉水,每年苔藓、枯叶等腐烂后形成的有机物会成为他们的养料,为茶树补充足够的养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母树茁壮成长,大红袍的茶叶冲到九泡都不会让原茶香味(桂花香)消失,所以大红袍景区也成为人们争相去旅游的胜地,都希望亲眼瞧瞧这几棵茶树的面容。

  不得不说的是大红袍每年的产量是非常少的,所以现在您在市面上见到的大红袍都是二代大红袍,也就是通过嫁接生长而成的,等级也是分为很多个的。在武夷山风景区内也能看到很多除了大红袍之外的茶树,比如铁罗汉、水金龟、半天鹞、白鸡冠等。

  武夷茶博园

  在武夷山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很多茶馆和茶店,所以茶业是武夷山人民除了旅游业之外的另一个支柱产业,人们种茶、制茶、卖茶,所以茶早就成为平时生活中必须有的一部分,武夷山政府也特别重视武夷山茶文化的传播,所以斥资近两亿建造了一座茶博园,不仅包括武夷山的茶文化历史、传说,还有武夷山茶的制作工艺。

  印象大红袍

福建的茶文化你了解多少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

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

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

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

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

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

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

亭名因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题诗(诗刻于莲花石上),诗中有“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而得。

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俗称“石亭”。

自此莲花峰茶改称石亭绿茶。

至清道光年间莲花峰下种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带渡海谋生的人较多,石亭绿渐成为侨乡送祝“顺风”的礼品,久而久之,华侨嗜饮,随后,石亭绿畅销南洋诸岛,甚至远销英伦。

游子思乡,石亭寄意,茶与亭与人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

如今古镇焕彩,新楼成片,但山门楹联依然:“茶绿峰青,开放几更今古;亭高莲傲,醉醒一样乾坤。”

宋词偏爱建溪春,元曲令兴武夷风

建茶因产于建溪流域而得名。

建茶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南北朝时期(479-502),到唐朝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陕西宝鸡市南部)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敲其冰(以)精壶煮建茗,共宾客饮之。”表明建茶历史悠久。

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写道“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

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

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庭,斗茶比艺创时兴。

北宋·丁谓(962-1033)《咏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 《茶录》;宋·宋子安撰(1064前后)《东溪试茶录》;宋·黄儒撰(1075前后)《品茶要录》;宋·徽宗赵佶撰(1107)《大观茶论》;宋·熊蕃撰(1121-25).熊克增补(1158)《宣和北苑贡茶录》;宋·赵汝砺撰(1186)《北苑别录》等详尽记载和研究了当时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术及饮茶风习。

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

宋代武夷茶为建茶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创立焙局,设置御茶园于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龙团”五千饼。

从此,武夷茶大量单独入贡,元朝鼎盛,至御茶园解体长达二百六十年之久。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

明清有心话工夫,咸丰无意问茉莉

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

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

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

乌龙茶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出现了适于乌龙茶的独特品饮方式,俗称工夫茶。

清·彭光斗(1766) 《闽琐记》、袁枚撰(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或稍后亦注1786)《随园食单》、梁章钜撰(1845)《归田琐记》、施鸿保撰(1857)《闽杂记》、徐珂《清稗类钞》;连横(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记载。

此间,乌龙茶也传入了台湾。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

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入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

在福建境内,还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称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约始于明朝。

到清朝,窨制方法较明朝又有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的商品茶,清咸丰年间(1851-1861),茉莉花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

1890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

创新茶科技,丰富茶种类,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

此时茶叶贸易渐盛,在相当一段时期,武夷茶(Bohea)成了中国茶的代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指:水仙茶等),乌龙东渡创奇迹。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刘超然、郑丰稔在《崇安县新志》(1940年)记载:“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

……然孙樵《送茶焦刑部书》云:“甘晚候十五人遗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丹山碧水为武夷之特种,唐时崇安本设县,武夷尚属建阳故云。

然则此茶之出于武夷,已无疑义。

……武夷茶最古之文献其在斯乎。

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刘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 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曾经给予 “武夷茶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制茶技术不断革新,创造了驰名中外的名茶,历次输出外销。

誉满全球,为提高我国茶业科学技术水平作出了贡献。”的高度评价。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元代始成为皇室贡品,并在武夷创办御茶园,茶文化遗址遍布武夷山中。

有唐至民国古茶园、宋遇林亭窑址、元大德至明嘉靖御茶园、明大红袍名丛、清庞公吃茶处、明至民国古茶厂、清茶政告示石刻等。

武夷山是儒、释、道三教同山之处,著名史学家蔡尚思教授曾赞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1962年冬郭沫若游武夷诗云:“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

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清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茶与三教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华也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

古典美学认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

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体化,是中国古典山水美学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风光独树一帜,“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与“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绝妙结合,它异于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为特征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园林。

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当今武夷山人在挖掘继承历代品茶艺术的基础上,总结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艺》,其程序:恭请上座 焚香净气 丝竹和鸣 叶嘉酬宾 山泉初沸 孟臣沐霖 乌龙入宫 悬壶高冲 春风拂面 重洗仙颜 若琛出浴 玉液回春 关公巡城 韩信点兵 三龙护鼎 鉴赏三色 喜闻幽香 初品奇茗 再斟流霞 品啜甘露 三斟石乳 领悟岩韵 自斟慢饮 敬献茶点 欣赏茶歌 游龙戏水 尽杯谢茶。

把品茗、观景、赏艺融为一体。

蔡镇楚教授在《武夷山茶韵》中赞美道:“武夷山——我心中的山水茶缘,我梦中的千古茶神,我笔底流转如珠的旷世茶韵。”

武夷茶文化已成为武夷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寻香首推茶,品茗此为都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

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

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

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

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苏淑勉在《大坪,我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过:只见红砖粉墙的楼房里,随处可见一袋袋焙熟包装的“秋香”。

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锈铜的巨形茶盘,配上古铜紫砂茶壶茶盏,别具一格茶乡特色。

他们沿袭“没有三杯不成礼数”的风习,劝茶款款,言笑晏晏。

安溪茶艺的推出,总结了古人的品茶经验,结合地方品茶习俗,简古纯美,主要以铁观音的特殊茶韵为本体茶性,阐明其沏泡技艺和茶艺精神内涵。

其茶艺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瑶池出盏、观音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瓯里酝香、三龙护鼎、行云流水、观音出海、点水流香、香茗敬宾、欣赏汤色、细闻幽香、品香寻韵。

通过茶艺,传达了“纯、雅、礼、和”的精神追求。

颇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简古纯美问春风之美。

“志寄茶韵,笔唤乡情”是茶乡人对茶文化的特殊理解。

在吴小猛的《给老父》诗文中写道:“一垄垄茶园爬上山坡/爬上额头/绿色的弥漫/把日子染得金黄金黄……嫩芽上的白毫/什么时候/悄然爬上双鬓/爬满你的头”老茶师的辛劳和执着,都真实地溶入了茶叶,而当人们品饮时领略的是清香和甘醇。

在长坑乡工作的龚伏龙题的“观音茗韵醉人香,陆羽当年惜未先,茶叶文化大手笔,乌龙云岭谱新篇。”把茶、茶文化、茶乡事业连在一起。

苏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价,极品一瓯满座香。” 郑梦集的“似诗似画安溪县,如露如泉铁观音。”安溪大观园门联的“清风陶醉归来客,溪茶温暖故人心。”(安溪古称清溪)。

无不体现茶乡人钟爱自己的凤山、兰溪、茶林、茶师、茶都。

甚至一个地名,长坑,也有赋联,“长滋雨露茶园绿,坑作砚池墨宝香”(长坑陈文信题)倾注了茶乡人对茶和文化的钟爱与抱负。

在溪源茶厂的品茶室有一副对联“八表无垠腾峻马,溪山尽处问清源”,上联嵌入“八马”商标,下联嵌入“溪源”厂名,可见品牌文化建设正在成为新的亮点。

【关于福建茶文化的茶艺】茶文化与茶艺

  福建是产茶大省,是茶文化植根深厚的一块热土。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福建茶文化的茶艺,一起来看看。

  关于福建茶文化的茶艺
  安溪是乌龙茶的故乡,是我国著名的茶都,产茶和饮茶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在安溪,不但有独到之处的乌龙茶采制技艺,而且十分讲究品饮艺术。品饮乌龙茶,茶叶选用茗茶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等名茶,茶具用精致的瓷质、陶制小壶、小盅,冲泡选用山泉水、井水和纯净的淡水。名茶茗茶铁观音、色泽黛绿,形如珍珠,汤色金黄,味醇鲜爽,香气独特,犹似玉兰吐芬芳。沏泡讲究款款有序,动作优美,真正达到纯、雅、礼、和的品茶意境。?谁人寻得观音韵,不愧是个品茶人?。

  展示茶具

  茶匙、茶斗、茶夹、茶通是竹器工艺制成的,安溪盛产竹子,这是民间传统贯用的茶。茶匙、茶斗是装茶用,茶夹是夹杯洗杯用的。

  炉、壶、瓯杯以及托盘,号称?茶房四宝?这主要是遵循本地传统加工而成。安溪茶乡有悠久历史的古窟址,在五代十国就有陶器工艺,宋朝中期就有瓷器工艺。这不仅泡茶专用,而且有较高的收藏欣赏价值。而用白瓷盖瓯泡茶,对于放茶叶、闻香气、冲井水、倒茶渣等都方便。

  烹煮泉水

  沏茶择水最为关键,水质不好,会直接影响茶的色、香、味,只有好水好茶味才美。冲泡安溪茗茶铁观音,烹煮的水温需达到100摄氏度,这样最能体现茗茶铁观音独特的香韵。

  沐霖瓯杯

  ?沐霖瓯杯?也称?热壶烫杯?。先洗盖瓯,再洗茶杯,这不但是保持瓯杯有一定的温度,又讲究卫生,起到消毒作用。

  观音入宫

  右手拿起茶斗把茶叶装入,左手拿起茶匙把名茶茗茶铁观音装入瓯杯,美其名曰:?观音入宫?。

  悬壶高冲

  春风拂面

  左手提起瓯盖,轻轻地在瓯面上绕一圈把浮在瓯面上的泡沫刮起,然后右手提起水壶把瓯盖冲净,这叫?春风拂面?。

  瓯里酝香

  中国茶叶有六大类,其中红茶全发酵,绿茶不发酵,乌龙茶是半发酵。铁观间乌龙茶中的极品,其生长环境得天独厚,采制技艺十分精湛,素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之美称,具有防癌、美容、抗衰老、降血脂等特殊功效。茶叶下瓯冲泡,须等待一至两分钟,这样才能充分地释放出独特的香和韵。冲泡时间太短,色香味显示不出来,太久会?熟汤失味?。

  三龙护鼎   斟茶时,把右手的拇指、中指夹住瓯杯的边沿,食指按在瓯盖的顶端,提起盖瓯,把茶水倒出,三个指称三条龙,盖瓯称为鼎,这忠?三龙护鼎?。

  行云流水

  提起盖瓯,沿托盘上边绕一圈,把瓯底的水刮掉,这样可防止瓯外的水滴入杯中。

  观音出海

  ?观音出海?民间称它为?关公巡城?,就是把茶水依次巡回均匀地斟入各茶杯里,斟茶时应低行。

  点水流香

  ?点水流香?在民间称为?韩信点兵?,就是斟茶斟到最后瓯底最浓部分,要均匀地一点一点滴到各茶杯里,达到浓淡均匀,香醇一致。

  敬奉香茗

  茶艺小姐双手端起茶盘彬彬有礼地向各位嘉宾、朋友敬奉香茗。

  鉴赏汤色

  品饮茗茶铁观音,首先要观其色,就是观赏茶汤的颜色,名优茗茶铁观音的汤色:清澈、金黄、明亮,让人赏心悦目。

  细闻幽香

  这就是闻其香,闻闻茗茶铁观音的香气,那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桂茶香,清气四溢,让您心旷神怡。

  品啜甘霖

  这叫品其味,品啜茗茶铁观音的韵味,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当你呷上一口含在嘴里,慢慢送入喉中,顿时会觉得满口生津,齿颊流香,六根开窍清风生,飘飘欲仙最怡人。
  福建茶文化的历史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廷,斗茶比艺创时兴。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一八五一-一八七四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相继而来,进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在福建境内,还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称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约始于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较明朝又有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的商品茶,清咸丰年间,茉莉花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一八久零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创新茶科技,丰富茶种类,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此时茶叶贸易渐盛,在相当一段时期,武夷茶成了中国茶的代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乌龙东渡创奇迹。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元代始成为皇室贡品,并在武夷创办御茶园,茶文化遗址遍布武夷山中。1962年冬郭沫若游武夷诗云:?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清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茶与三教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华也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之乡。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05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