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家没有品茗的习惯,却有常年吃油茶的习俗。只要去过侗乡的人,都忘不了那清香爽口、填饥解渴、脆甜味浓、别具风味的"煮油茶"。
清明前后,风和日暖,草发清香,茶抽嫩芽,正是采摘春茶的好时节。每年这个时候,都柳江畔、苗岭山旁的侗家姑娘都会背上口袋,三五成群,一边唱着山歌,一边把采下尖嫩细小的茶叶放入袋内;有时兴起,还会随手摘取一片树叶放入口中,吹奏侗歌曲调。那悠扬的歌声和婉转的曲调,随风荡漾在山坡上空,给人一种浪漫、抒情的感受。
侗家所采的茶,有采自栽培的茶树,也有采自山上自生的野茶树,品种繁多,如粗茶、细茶、大叶红果茶、节骨茶、刺茶、苦茶、甜茶、八担紫叶茶等。采摘的茶叶,先用开水略烫一下,使其柔软,然后把它塞入蒸糯米饭用的木甑内,用手压紧,约一寸厚时就可隔着一层丝瓜布,再继续煮,自然粘合,取出晒干或晾干,所形成的像盘子一样的茶饼,就成了侗家常年储备的"煮油茶"佐料了。
"煮油茶"侗语叫"记协",一般每天吃两次。第一次是清晨出工前,第二次是下午收工后,连同正餐共四顿。农忙之时,常常送到工地上去吃。侗家人非常好客,如遇客人到家,随到随以"油茶"相敬。煮油茶由家中主妇操作。四方形的火炕上,架着一口铁锅,待锅里的茶油滚滚,将晒干的糯米饭粒(有的地方叫阴米)放入锅内,立即撑腰膨胀,形状如金球。米花炸好,又炸黄豆或花生。然后往锅内放入一把籼米,炸焦时从茶饼上撕下茶叶一起炒拌片刻,闻到香味,立即冲入冷水滚开一阵,再用自制的竹篾漏勺过滤,味浓的油茶水即成。这时候,主人视在座人数往矮桌上摆碗筷,每个碗里放入一勺油炸米和一撮黄豆或花生,冲半瓢油茶水,连同筷子一并递给客人,说:"请吃茶",但第一碗必须首先递给在座的长者,或上宾,以表敬意。客人吃完后,将空碗递还主人,主人依次摆在桌上。吃油茶的人即使有十个八个,主人绝对不会把茶碗递错,因为主人在桌上排列空碗时,心中是有数的。
第二次往碗里加入切成小片的糍粑、糯饭、籼饭、熟红苕等食物,面上放米花、黄豆、泡入茶水后,依次又递给每个客人,再次说:"请吃茶",如此三番五次。客人如果吃饭了,就连同碗筷递还主人,或放在桌上,表示不吃了。主人客气,劝你再吃一碗时,你就说:"我只吃一点茶了!"那末,主人就只在你的碗里放些米花和黄豆。侗家的这种吃油茶礼俗,即文明,又礼貌。
这种"煮油茶",吃在嘴里,甜香酥脆,喝入肚内填饥解渴,还可治疗轻微的感冒、泻肚等疾病,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是侗家必不可少的常年饮料。
侗族是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毗邻地区的南方少数民族,其中以贵州省人口最多。古代文献中称“骆越”、“僚”、“侗蛮”。他们主要从事山坝农业,兼营林业和渔猎,手工业发达。出产“香禾糯”(有“糯中之王”之称)、“稻花鲤”、油茶、杉树,善于编织侗锦,“鼓楼”和“风雨桥”是其特有的精湛建筑艺术,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 侗族主要居住在湘、黔、桂毗邻地区,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和铜仁地区的玉屏、铜仁、江口等县及万山特区。湖南的新晃、靖州、通道、芷江侗族自治县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侗族共有人口297万。
侗族主要以“禾”米为主食,以粳米、小米、包谷、小麦、薯类为辅。按稻米的性质分为糯米饭和粳米饭两种。饭类调制方法分为煮饭和蒸饭两种,糯米饭的蒸煮方法是:头天先将糯米浸泡于水桶,待第二天捞出淘洗滤干水,再放进木甑里蒸熟,即可食用。侗族有一日三餐的习俗,一般是早上出工,到山上干活,把全天的饭做好,早饭后,用饭篓或篮子装糯米饭,加上腌鱼、肉、菜之类,拿到山上,趁中午休息,便在田边地头吃起来,既方便实惠,又经济、节省时间。
以糯米作各种菜肴的配料,是食俗的一大特色。杀鸡宰鸭,用鸡鸭汤煮糯米粥,撒些葱花、薄荷,别具风味;糯米和鸡血、鸭血混合,煮熟后切小块,拌上香料炒,又成为别具风味的菜肴,称为“狼棒”也是一款鲜美的佳肴。
此外,糯米还用来做粽子、糍粑、打油茶。
侗族好饮自酿米酒。米酒制法与周边各族相同,以糯米酿制。制成后冲上清凉的井水或泉水饮用,消疲劳,解干渴。还喜欢用糯米甜酒酿成的“重阳酒”,即在农历九月用新糯米酿成“甜酒酿”,密封于坛内,置火塘边慢慢温烤,或埋在肥堆里,让其发酵,春节时取出来饮用。此酒液粘结成丝,味甜过蜜,醇香异常,十分诱人。
侗族日常喜食酸品,侗家有句俗语,“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蹿”。在侗族食品中,酸食冠于菜肴之首,每天用菜肴50%都是酸味。几乎每家每户都置有五、六个酸坛或酸桶。侗族的酸食种类也多: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之别。腌酸品,一年四季皆可,有什么荤素品,就腌制什么。尤其是腌鱼,久负盛名,具有酸、辣、甜的特点,肉鲜味美,十分开胃。不仅平日食酸,而且待客送礼、红白喜事、敬神祭祖,皆不离酸。
油茶在侗族饮食中有重要位置。有的地方,早、晚两餐都吃油茶。打油茶被称为“侗族茶道”,广泛地用于社交、喜庆活动。
油茶,由阴米(炸糯米花)、煮熟的豆角(还可以加煮熟的红豆、花生、豌豆等)、油果、茶叶等配制而成。先将大米炒微黄,然后加上特制的茶叶炒香、然后放水一起煮开。油茶煮好以后香味扑鼻,在吃的时候,碗里放之前准备好的煮熟的豆角,一、二块糍粑或者糯米或者米粉,再在上面放一些阴米油果,异常可口。侗族的油茶因配料不同,可分为糯米粑粑油茶、糯米水圆油茶、香皮藤粑粑油茶、艾叶粑粑油茶、虾子鱼仔油茶、猪肝粉肠油茶等。均咸香可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侗族还有一种“豆茶”,制法与油茶不致相同,味道清淡,是用糯米花、苞谷或黄豆(用灰水泡软)、焦米、新茶共煮而成,主要在喜庆活动时饮用。
侗族嗜好酒,平日常以酒解乏。遇喜庆事更以酒为礼,以酒为乐。家家会自酿自烤米酒。酒多以糯米酿成,有的经过蒸馏,有的连酒带糟一起饮用。 侗族饮食均以大米为主粮,人们犹喜糯食。亲友来访,常以糯食相赠;婚嫁吉日礼品多为糯米所作,节庆的粽子、糍粑无不以糯米为本。南部地区山坡多,田地远,糯米饭既便携带,且不易馊,很多村寨以糯米为主粮。糯米分红糯,黑糯、白糯、长须糯、秃壳糯、旱地糯、香禾糯等类,同类又分不同品种。其中香禾糯是糯中之王,有一家蒸饭全寨香的赞誉。糯饭的食用,因其粘性大,不便以碗盛食,须得洗手干净,捏饭成团,正中史料中以手搏饭的记载。食用时,亦与食馍不用碗而以手抓同一道理。
苞谷、小米、高粱等作物亦是侗家人的辅助粮食,随着与汉族的交往,还引进了小麦,荞子、马铃薯等粮食作物。
侗族男性多会饮酒,主要在于应付仪礼、节日、祭祀、社交往来方面。每当客人到来或节庆喜宴,总闻酒歌飘香,使人闻之心醉。
侗家人的饮食餐次为一日三餐,早餐约上午十点;中餐为下午两点左右;晚餐晚上九时前后。与汉人杂居的村寨晚餐较为早些。
侗族特殊食品有扁米、油茶、酸食、烧鱼、紫血肉、牛瘪肉等。油茶是侗族家常食品,平时来客,也以油茶相待,特别是妇女相互往来,常聚一处食油茶。油茶的制作过程称为打油茶。打油茶先发荫米,即把糯饭晒干,将荫米放入茶油锅内炸为米花,再炒花生、黄豆,然后将粘米入锅炒焦,即放茶叶入锅拌和,倒入适量的温水,加盐煮沸为茶汁。以少许葱花、菠菜、茼蒿等着料放于碗中冲以茶汁,将米花及花生,黄豆等物一齐拌入碗中即可食用。
从江 旅游 资源丰富,有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高增乡小黄村,被称为“世外桃源”的高增乡占里村,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的往洞乡增冲鼓楼;有贯洞龙图一望无际的十里柑园,具有神奇疗效的瑶族药浴,四寨河游乐园,都柳江黄金 旅游 线,以及民族风情的各类 美食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
一、渐渐消失的传统杂粮---穇子米
穇子米流传 历史 悠久,是五谷杂粮的其中之一,在民间,人们通常称之为“穇子”,穇子米的其他书名与起源,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说法,只闻相传于民间,“穇子米”---也许就是它的书名。
穇子米流传已久,是一种民间五谷杂粮,流传于民间,在七八十年代里,是从江县加勉乡干部群众的主食之一,也是适宜加勉乡生产发展的杂粮之一,穇子米它可生长在丘陵山地高寒地带,适宜气候,管理单一。穇子米为灰黑色,颗粒饱满,质地较硬,可制成粥,口感润滑,味道独特,易于消化安眠,具备着一定的营养价值。穇子米的成熟期与水稻、小米相同,有时还可提前收割。
二、烧田鱼
烧田鱼是从江苗、侗族最喜爱的一道山野佳肴。侗族有句顺口溜:“家有粮食千万担,不搞烧鱼不下饭”。足见烧鱼在侗家菜肴中的地位,它刺激食欲,增加饭量。烧鱼这道菜最先是在田边吃的。摘禾的时节,人们邀约上亲友,带上糯米饭、盐和辣椒。大家到田里一边摘禾,一边则放水抓鱼找香料,张罗着烧鱼。先找一方平地烧起一堆篝火,再用小木棍或竹条把刚从田里抓来的鲜活的鲤鱼从鱼嘴直穿至鱼肚,然后放在火边慢慢地烘烤,不断翻转,使鱼烧得金黄。然后拌着从田边找来的野韭菜、折耳根(鱼腥草)、大蒜、花椒、辣椒等作料而食,是一道地道的绿色佳肴。
三、煨酒
煨酒甘甜可口,色佳液粘,是佳酒绝酿。之所以这么好喝,是因为它的酿制方法特别讲究。壮家煨酒是用糯米来酿制的。先是用糯米来泡水,待泡好以后,就用甑子来把它蒸熟成饭,放到大盆里搅拌。待到饭凉以后,就在饭里放甜酒药,加上适量的水,并且把它搅拌均匀。而后,就把搅拌好的饭放到缸里,放到火堆边。
等一个星期以后,饭得到了充分的发酵成酒。然后,过滤去酒酿,只要浓浓的酒液。接下来,就把酒倒进坛子里去,放在火上小火慢慢煨开。煨开以后,就等酒到凉为止,把粽粑叶封上坛口,又用已搅拌好黄泥巴和火灰厚厚裹在粽子叶的外边,不给坛子通空气。最后把坛子放到地窖里去。该酒存放的时间越久,浓度越高,酒味也越香。那些存放二三十年的老酒,色似浓茶,带黏性,香甜可口。此酒酒精度约20度左右,性柔和、口感好,对肠胃无刺激,饮后不伤身体。
四、油茶
从江山高林密,上山劳作极易腹饥口渴。油茶不仅能饱腹且可生津解渴,因此,这里的瑶、壮、侗等民族均有吃油茶的习俗。特别是瑶族和壮族,吃油茶十分讲究。
居住在翠里深山高芒地区的巴享支瑶族和雍里壮族都十分喜爱油茶,甚至吃油茶成瘾,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油茶,地方流传有“一天不喝茶,身子要发痧”、“一天不喝茶,不会把田耙”的顺口溜,说明他们对油茶的钟爱已达到依赖的程度。这里的村民家家户户常年都备有供制作油茶的花生(或黄豆)、阴米(用糯米饭晒干制成)、茶叶等。
从江瑶族和壮族人都非常好客,如遇客人到家,随到随以油茶相敬。煮油茶由家中主妇或女儿操作。四方形的火塘上,架着一口铁锅,升起火,将茶油倒进锅中,等锅里的茶油翻滚时,将晒干的阴米放入锅内,制成米花,米花炸好又炸黄豆或花生。然后在锅内炒制茶叶,闻到香味后立即冲入冷水煮沸,再用漏勺过滤,味浓的油茶水即成。一切准备就绪后每个碗里放入一勺油炸米和一撮黄豆或花生,冲半碗油茶水,放入食盐和葱花就可以食用了。吃油茶时第一碗要先递给客人,以表敬意。几碗油茶下肚,顿时觉得全身毛孔舒张,精神亢奋无比。油茶还可治疗轻微的感冒、腹泻等疾病,起到提神醒脑、解酒、消除疲劳的作用。
五、腌鱼 腌肉
侗族人制作腌鱼、腌肉从明代便开始流传,相传侗族人的祖先原以狩猎为主,但要讲运气,猎物时有时无,时多时少,有时多了吃不完,少了要挨饿。于是有一位极富有智慧的先民想了一个办法,将吃不完的猎物切成小块,与吃不完的米饭和辣椒装入木桶,用树叶等物盖上,再用石块紧压,便又狩猎撵山去了。有时约十来天、半个月,甚至一个多月时间返回,将存放在木桶的食物取出,那兽肉不但不腐不臭,吃起来味道还鲜美可口。从此,大家效仿,并不断改进腌制方法,世代相传,沿袭至今。于是,制作腌鱼、腌肉也就成为侗族人的绝活,腌鱼、腌肉也就成为侗民招待亲朋好友的 美食 。
腌鱼、腌肉可以直接食用,不需任何加工,原汁原味。也可用火烤炙,皮脆骨软,味纯留香,回味无穷。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96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武夷名丛那文化色彩弥漫的佳茗
下一篇: 武夷岩茶的55条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