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家家有茶,户户品茗,客来敬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由于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的不同,饮茶习俗也各有差异,在甘肃,大多数人则更喜欢“三泡台”药茶饮。
三泡台源于盛唐时期,明清时期传入西北,与当地穆斯林饮茶习俗相结合,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品。茶具制作玲珑小巧,由茶盖、茶碗、茶托三部分组成,故称为“三泡台”或盖碗茶。细瓷精致,古色古香,令人赏心悦目,饮用时令人馨香甘甜,回味无穷。三泡台,是用上等的菊花、福建桂圆、新疆葡萄干、甘肃临泽小枣、荔枝干、优质冰糖为佐料配制而成,香而不清则为一般,香而不甜为苦茶,甜而不活不算上等,只有鲜、爽、活才为茗中佳品,呷上一口,茶的清、干果的香、冰糖的甜掺合着浸入丝丝神经……
嫩绿的茶叶如雪花飘散般徐徐降落,褐色的桂圆和金黄色的菊花如春蕾初绽般地飘浮在水面,红枣和杏干安逸地躺在春尖茶辅的被子上,零零落落的小个头的枸杞忽上忽下,红的、紫的、绿的、白的,一片怡然生机、相映成趣!缕缕烟丝般升腾的热气,携着清芬幽香,沁人心脾……
兰州三泡台老字号汇中华茶道之精粹,集历代宫廷皇家品茶之特色,继承并发扬了远流长的兰州茶文化,色鲜味美,清香怡人,强身健体。
在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古老城市里,三泡台有和古丝绸之路一样悠久的历史,有和华夏文化一样独特的古老韵味。在兰州几乎大街小巷都可以见到三泡台茶社,很多时候会让人情不自禁地走进去静静地坐一个下午。渐渐的,我放开童年的记忆,打心底喜欢上了古朴典雅的茶杯,喜欢静静地坐在那里听一些老人讲故事,喜欢冬日午后透过玻璃窗透进来的暖暖的阳光,更喜欢在山上露天的茶社里看满山遍野的风景……
三泡台又叫盖碗茶,源于盛唐时期,明清时期传入西北,与当地穆斯林饮茶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品。兰州三泡台茶,其实是指用下有底座、中有茶碗、上有碗盖的三件一套的盖碗喝茶。盖碗雕有细碎小花、山水图案或戏剧人物等,精致典雅。这三样器具,样样有用场:托盘是用来承托茶碗,端起来不至于烫手;茶碗口大底小,呈喇叭状,自然是用来盛水的;碗盖略小于茶碗口,喝茶时,不用拿掉盖子,也不必吹开浮茶,只须用盖子轻轻"刮磕"几下,使茶叶上下翻滚,茶水浓香均匀,尔后使盖子稍有倾斜,缓缓吸啜,只觉口角噙香,直浸心肺。不过,性急之人是喝不得三泡台的,否则会闹出笑话来,因为饮三泡台有两个原则:不能端起来连续吞饮;不能对着茶碗喘气饮吮,须得文文雅雅、细斟慢酌。
细瓷精致,古色古香的茶碗固然诱人,但是用上等的菊花、福建桂圆、新疆葡萄干、甘肃临泽小枣、荔枝干、优质冰糖、宁夏枸杞、镇原的杏干配料则是我的最爱。兰州人冲茶很有讲究,必须用“牡丹花水”,即正在翻滚的水,第一水要倒掉,意在清渣,到第二水时用茶盖不停地拨动茶料,可以使茶料翻滚,清香四溢。轻轻打开茶盖,就见嫩绿的茶叶如花朵飘散般徐徐降落,褐色的桂圆和金黄色的菊花如春蕾初绽般地飘浮在水面,红枣和杏脯安逸地躺在春尖茶铺的垫子上,零零落落的枸杞忽上忽下,红的、绿的、白的,真是相映成趣!缕缕升腾的热气,携着幽香,沁人心脾。呷上一口,茶的清、干果的香、冰糖的甜能浸透每一根神经。而当地人冲泡三泡台时,头一遍喝的是茶香,二遍尝的是冰糖的甜味,第三遍便能开始品出桂圆的味道了。真正的三泡台是非常耐泡的,一边啜饮,一边不断添加开水,次次有味,且次次不同,直到糖尽茶淡为止。
兰州人品茗,是讲究个鲜、爽、活。香而不清则为一般,香而不甜为苦茶,甜而不活不算上等,只有鲜、爽、活才为茗中佳品。三泡台的原料功效颇多,春尖茶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桂圆补益心脾、养血安神;葡萄干止血、消肿、利尿;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强腰膝;菊花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玫瑰理气解郁、活血养颜;杏脯止咳平喘、生津润肠;红枣调和诸药。三炮台茶能去腻生津,滋补强身,是一种甜美的养生茶,具有明目、益思,清香爽口,使人神清气爽的作用。三泡台其实也可归入小吃一类,因为泡到最后剩下的东西都可捞出来吃掉,既喝够了茶也饱了肚子。三泡台是兰州人下戏园子、饭后聊天、酒后去腻的必备之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三泡台也推陈出新,根据不同人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配料。因此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八宝、玫瑰黄芪、莲花菊花等一系列产品。精美的茶碗让人爱不释手,清香的茶味让人满口留香,三泡台汇中华茶道之精粹,集历代宫廷皇家品茶之特色,继承并发扬了源远流长的兰州茶文化,色鲜味美,清香怡人,强身健体。
三泡台
三泡台,又称盖碗,民间叫盅子,上有盖,下有托盘,盛水的花碗口大底小,精致美观。每到炎热的夏天,喝盖碗茶比吃西瓜还要解渴。到了冬天,回族群众早晨起来,围坐于火炉旁,烤上几片馍馍,或吃点馓子,总要“刮”几盅盖碗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家家有茶,户户品茗,客来敬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由于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的不同,饮茶习俗也各有差异,在甘肃,大多数人则更喜欢“三泡台”药茶饮。
三泡台茶,因配料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根据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茶叶。在配料上,一般有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身体不好的人可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茶水,如清热泄火可用冰糖窝窝茶;胃塞的人可用红糖砖茶;欲促进消化可用白糖清茶。日常保健的“八宝茶”,除了放茶叶以外,还要放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果脯等。回族泡盖碗茶,需用滚烫的开水冲一下碗,然后放入茶叶和各种配料,冲入开水,加盖。泡茶时间一般为二至三分钟。
三泡台源于盛唐时期,明清时期传入西北,与当地穆斯林饮茶习俗相结合,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品。茶具制作玲珑小巧,由茶盖、茶碗、茶托三部分组成,故称为“三泡台”或盖碗茶。细瓷精致,古色古香,令人赏心悦目,饮用时令人馨香甘甜,回味无穷。三泡台,是用上等的菊花、福建桂圆、新疆葡萄干、甘肃临泽小枣、荔枝干、优质冰糖为佐料配制而成,香而不清则为一般,香而不甜为苦茶,甜而不活不算上等,只有鲜、爽、活才为茗中佳品,呷上一口,茶的清、干果的香、冰糖的甜掺合着浸入丝丝神经……。
嫩绿的茶叶如雪花飘散般徐徐降落,褐色的桂圆和金黄色的菊花如春蕾初绽般地飘浮在水面,红枣和杏干安逸地躺在春尖茶辅的被子上,零零落落的小个头的枸杞忽上忽下,红的、紫的、绿的、白的,一片怡然生机、相映成趣!缕缕烟丝般升腾的热气,携着清芬幽香,沁人心脾…… 兰州三泡台老字号,他汇中华茶道之精粹,集历代宫廷皇家品茶之特色,继承并发扬了远流长的兰州茶文化,色鲜味美,清香怡人,强身健体。
1、苦水玫瑰。作为兰州的市花,苦水玫瑰必须是作为特产,送给亲朋好友的第一选择。精美的茶罐,取出玫瑰五六个,倒上沸水,看玫瑰花在沸水中慢慢舒展开来,一阵阵清香也扑鼻而来。
2、兰州水烟。兰州榆中的水烟也是历史悠久,颇具盛名的。兰州水烟不仅质量绝佳,而且吸食方法也很特别,要用水烟瓶来吸食,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不大受欢迎,但是送给老人的话也是极欢喜的。
3、兰州百合。闻名天下的兰州七里河百合,不管是送人还是自用都是非常超值体面的,有专门的送礼包装,而且还不挑送礼对象,男女老少皆宜的好礼品。
4、兰州软儿梨。产自皋兰百年梨园“什川梨园”的软儿梨,在经过一个寒冬的沉淀变黑后,剥开薄薄的皮儿,吸溜一口水简直甜到心窝,再舀一勺果肉,美味儿的“哈根达斯”让你吃不够。在菜市场和街头都可以买的到。
5、三炮台。兰州三泡台也称“刮碗子”可谓是兰州的茶文化,夏季,五泉山公园、黄河岸边随处可见边打麻将边刮碗子的人们,一般超市都有卖的三炮台礼包非常大气,而且冲泡也是非常方便,大枣、冰糖、枸杞、葡萄干、玫瑰等等样样齐全,在过年的油腻中找到一丝清爽。
6、兰州牛肉。兰州人喜欢在吃牛肉面和炒面的时候要一份腱子肉,鲜嫩的牛肉配上牛肉面的自制辣椒,绝对让你百吃不厌。在很多牛肉面馆都可以买到真空包装精品牛腱子,即使路途遥远也不怕失了新鲜和美味。
7、兰州大片。兰州大片是兰州独有的特产,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以其片大、皮薄、板平、口松、肉厚、味香隽永等特点而著称,是过年标配。
8、兰州酿皮子。兰州的酿皮吃起来柔软韧劲,香味诱人,外地朋友吃完更是久久回味。只要汤和酿皮分开真空打包就可以放心的带回家啦。
9、高三酱肉。高三酱肉是兰州的传统名食,肉质新鲜、色泽光亮、略显透明、不肥不腻,芳香四溢,经过繁复的手法卤制而成,酱肉嫩而不烂,浓味醇香,这个绝对是家人不曾尝过的美味。
10、松花蘑菇。松花蘑菇又叫鸡冠蘑,是兰州的一种珍贵的真菌,多寄生于兴隆山区的阴坡或半阴坡的松树之上或潮湿地面上。它味道清香,脆嫩鲜美,和其它蘑菇一样,素炒、炒肉、炖肉均可,用凉拌松花下酒,则清爽沁心,而且松花炖鸡常为宴席上的一道良馔佳肴,不沉不重珍贵又好携带,非常值得带回家的兰州特产。
有人说,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
成都素以茶馆多、茶客多和喝茶耗时长而闻名,如今成都的生活节奏快了许多,但在公园里、街头巷尾仍然可以看见不少喝着盖碗茶、摆着“龙门阵”的人们,神情怡然自得。当时代牵着整个社会一路狂奔向前发展时,却有一些悠闲的生活习惯被这座城市保留了下来。
“盖碗茶”,是成都最先发明并独具特色。
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称盖碗或三炮台子。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
相传,盖碗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
崔宁与其女儿都特别喜爱喝茶,那时的茶杯没有衬底非常烫手,于是崔宁的女儿就奇思妙想发明了木盘子来托茶杯。
但茶杯容易滑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
基于兴趣,她后来把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们称赞不已。
到后来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
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四川成都地区诞生了。
茶船即茶托,用它端茶碗以免烫手。茶盖可以使水保持温度,还可以用盖来拨动茶水,使茶香四溢,滚烫的水也凉得快一些。另外,茶客喝茶时从茶碗和茶盖之间的缝隙下口,可以把茶叶撇开。其实,“盖碗茶”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把茶盖比作天,茶船为地,茶杯喻人,把茶水一冲上,盖子一盖,便有了“天地人,精气神”的意境。
盖碗根据制作的原料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 白瓷盖碗、汝窑盖碗和青花瓷盖碗。
白瓷盖碗最实惠, 汝窑盖碗更适合土豪,老板们的佳选。盖碗的结构虽然简单,但是对做工的要求却比较高。
因为盖碗要做得严丝合缝,手绘要精美,做起来是比较难的。
使用盖碗泡茶最大的优点是它适合泡任何种类的茶,不像玻璃杯只适合泡绿茶,其他茶都不适宜,而紫砂壶不宜泡绿茶。
记得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 “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
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可见,连鲁迅先生也比较青睐于使用盖碗泡茶。
老成都生活
成都茶馆里一般都是矮的茶桌和竹椅子,让人可以坐得舒服些,但是又不像沙发或躺椅那么会使人昏昏欲睡,而是让你舒适的呆上一整天也不疲倦,这样,人们的坐功可以自然的增长。 也有不少茶馆有竹躺椅或藤躺椅,可以让人更充分地放松休息。 人们靠着或躺着休息,多数都在摆龙门阵(谈天)或称作“冲壳子”(吹牛)。
正所谓“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小茶馆大社会,这里汇聚三教九流之客,容留南来北往之风。所以“泡”字就成了茶馆的灵魂。难怪说成都的茶馆“有座、有茶、有趣”。
茶馆一天的生意也有闲忙之分,忙时称“打涌堂”,闲时称“吊堂”。茶叶叫作叶子,把茶叶放进茶碗叫做“抓”,每碗茶叶多的叫做“饱”,少的叫做“啬”。本来是饮茶或喝茶却叫做“吃茶”。把开水第一次冲进有茶叶的茶碗叫做“发叶子”或“泡茶”。开水温度不够,茶叶不沉底,一部份浮在水面上叫做“发不起”,讽为“浮舟叶子”。开水放置稍久,温度已降低,叫做“疲”,或说“水疲了”。第二次向茶碗内冲进开水,叫做“掺”或“冲”。“一开”、“两开”,是茶馆里常用的词。如说:“才喝了一开”,指喝的时间短。喝了好几开”,指时间长。这里的“开”,是指每冲一次开水必须揭开一次茶盖的竟思。“白”,是指掺过多次开水,茶已泡到没有颜色,成了白水了。当茶多们说“茶已喝白了”,就是准备要走了。
//////////
有句老话:“北京衙门多,上海洋行多,广州店铺多,成都茶馆多。”成都人爱上茶馆。可以说,成都人是把“爱茶主义”理解为或者表现为了“爱茶馆主义”。
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成都街巷计516条,而茶馆就有454家,几乎达到了每条街巷都有茶馆的地步。1935年,成都报载,成都共有茶馆599家,每天茶客达12万人之多,形成一支不折不扣的“十万大军”,而当时全市人口还不到60万。去掉不大可能进茶馆的妇女儿童,茶客的比例无疑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小茶馆大社会,这里汇聚三教九流之客,容留南来北往之风。有钱的阔佬,有名的大家,坐在露天茶馆也丝毫无损他们的名声。相反,这是一种美德,一种品得咖啡,喝得盖碗小茶的平和与笃实。露天可以换成室内,竹椅可以换成藤椅,“三花”也可以换成“蒙顶”,但换不掉的是那种“散打”式的悠闲与自在,成都人有滋有味地过着自己幸福的茶水生活。
欢迎您来七子茶庄,与我们一起体验成都式茶馆乐趣~
七子茶庄—好茶喝健康
七子茶庄品茗地址
置信店
广福店
海峡店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95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武夷岩茶——属性特征
下一篇: 武夷岩茶产地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