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禅茶一味:品味禅茶之妙

品茶 2023-11-16 04:48:16

禅茶一味:品味禅茶之妙

一杯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与品味。《禅茶一味》更多体现的不只是茶与禅的相符,更多是体现一种静的生活方式,从这杯禅茶中体验不太一样的人生滋味。

苦中生乐,乃禅茶一味之妙。

对于以“苦、集、灭、道”四谛为真理的佛教思想,在生活中用茶来比拟,的确是最用心的。

首先,禅和茶同为苦中甘甜,回味悠长。无论多好的茶,必须用适当的开水冲泡;无论多高深的禅,也当在生活中体验。所以,历代高僧都强调在生活中修行,用修行来指导人生。


苏东坡和了缘禅师于河边论道,一个喝酒,一个品茶。东坡先生将吃剩的骨头扔于河上,引狗去追,东坡先生即兴一句“狗咬河上(和尚)骨”,将了缘禅师立于禅之上。了缘禅师略一思索,将东坡先生写的诗扔于河上,顺口一句“水漂东坡诗(尸)”。境界更高,无常更妙。

故于苦中生乐,乃禅茶一味之妙。

其次,禅和茶同为集中清醇,爽心宜人。集者,缘分也。所以以茶为道是要看缘分,古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很多人以为天天用一套豪华的茶具,泡一壶高档的茶叶,燃一柱上等的沉香,供上鲜花、伴上雅乐,年纪轻轻,侍者伺候着,花几个小时时间在那里小口细酌,以为茶道,其实,那是在等死。


当辛苦的农民在太阳下劳累耕种一天后,满头大汗的回到家里,亲人用粗制的大碗,泡上一碗温暖的、粗制的红白茶,老农一口倒进肚中,长长的舒口气,哪个爽,才叫禅茶一味;当工作了一周后,礼拜天全家人来到公园,带上家乡的小吃,泡上几碗盖碗茶,在冬日的阳光下聊天、打牌,亲情融融,老少乐乐,这才是禅茶一味;退休了,几个老工人、老干部泡一大壶保温茶,在寺庙的后院子风中对弈欢饮,不相让步,这才是禅茶一味。 对境而生意,于缘而起禅,本不可强求。

故于集中生乐,乃禅茶一味之趣。

再者,禅和茶同为灭中妙香,回味悠长。灭者,成住坏空之无常也。所以禅和茶本无好坏、无对错、无取舍、无断常,香自本来。


无好坏:皆染污而生,本质空性,所以无需执着。

无对错:还需因人而异,绿茶凉胃,红茶生热,无论多高档,体质不同,也得各取所需才是恰当。

无取舍:用则受益,不用也不关生死。解脱非禅而在于心,生死非茶而必须水,无禅亦能解脱,无茶也能解渴。

无断常:若得个中妙,禅茶都是道,执断执常都不可取。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喝茶,但居于乡下山野,多为寺院僧团奔走,故以不渴即为大乐,偶尔闲暇,得阳光下,徒弟高兴想起了,泡杯“好茶”来,也自得其乐,悠哉游哉!

法不可说,不可问,各自欢喜就好!

禅茶一味的诗意人生

  ?禅茶一味?这个词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算陌生,自古以来,禅与茶便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人们在茶语中悟禅道,在禅语中参人生。饮一杯清茶,能让人心旷神怡,参一天禅,亦能让人起伏不定的内心安静下来。所以,茶禅一味,是很多人一生向往的境界。

  大诗人苏东坡云:?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说的就是茶中有禅,禅茶一味。茶对禅宗而言,即是养生用具,又是得悟途径,更是体道法门。

  茶如果只像开水一样,仅是解渴;如果只像咖啡一样,仅是提神,断不能由单纯的物质成为 文化 的载体。像修禅那样去品茶,才知道好茶的精妙。茶道的目的不是为了 饮茶 止渴,也不是为了鉴别茶质。茶能清心去火,禅能静心明性。茶中有禅,茶禅一心,更能清静人的灵魂。

  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体会就是悟,在?悟?这一点上茶与禅有它们的共同之处。所谓?体验也得处,皆是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复杂的程序和仪式去感受。碾茶过程中的轻拉慢推,煮茶时的三沸判定,点茶时id提壶高注,饮茶过程中的观色品味,都借助事茶。体悟。佛性,喝进一缕缕大自然精英,换来一道道佛国美景。

  禅茶一味,妙蕴人生,淡泊宁静,虚怀若谷。一壶茶,盛放的是一颗云水禅心,是一种人生态度。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手执一杯香茗,茶韵生香,融入灵性,一道茶烟,轻轻一嗅,便疏通了灵秀之身心,隐逸而恬淡,清宁而闲适。

  人间心意千万种,一款心意一款茶。静品岁月风雨,淡读时光苍茫,笑看天际流云,墨守四季轮回。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禅茶一味,悟道如水。朝华夕拾,沧海桑田。弹指间,生命这本书已翻阅了大半,虽未腰缠万贯,甚至清贫,但聊以自慰的是在自己拥有权势的那些年,没有迷失自己,没有折戟官场,没有做金钱的奴隶,也实在是一件幸事。不是吗,做一个轻松的清贫者不比做一个负重的富有者,更超然自逸,更怡然自若吗?做一个?无知?的?智者?不比做一个?无智?的?知者?更轻松自然吗?

  ?茶为水骨,水为茶神?,自古以来,茶,更是诸多文人墨客的挚爱,茶如人生,有苦有涩,喝茶,喝的是心 情,品的是意境。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喝的是一种豪爽;陆游?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喝的是一种雅致;文征明?寒灯新茗月同煎, 浅瓯吹雪试新茶?,喝的是一种欢愉;更有?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喝的是一种超然。

  人的灵魂总是被太多的琐事束缚着,只要静心坐下,排除杂念,体味如茶道一般的禅道,就能顿悟。在品茶时放下世间的一切纷扰,专心体会清静超脱。人世间。浮华的诱惑也好,功名的利禄也罢,多一份淡泊,就会得一分宁静,自然就有了超凡脱俗的意境,就有了定力。

  禅宗的理想境界是将思想融化在日常生活中。浓涩人生,清淡日子,流年岁月中,一份宁静,一份幽然,一份感悟,尽在一盏清茶中。

  ?茶禅一味?是法语,坐在屋前阳光下,泡一杯茶,不说话,喝茶让你静了心,清了志,明了理,让你的心灵和行动更加和谐与统一。悟禅喝茶的日子,云淡风轻,心无挂碍。

  禅与茶,是一份宁静的人生归属;茶与禅,是一次精神的人生沉淀。

  禅茶一味,诗意人生,心有花开,岁月静好。

禅茶一味是什么意思

禅茶属于佛教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所谓禅茶系采用严格的融于佛法的生产工艺加工,通过特殊的茶艺表演,从而启迪佛性,昭示佛理的佛门用茶。禅茶不仅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而且祛肺痢,保健康。护齿明目、 解渴生津, 增长善根。因此饮茶便成为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是“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茶文化的基础是“苦、静、凡、放”,禅茶的最终目的在于明心见性!禅茶更多的是品味茶与佛教在思想上的“同味”,在品“苦”味的同时,品味烦苦人生,参破“苦”谛;在“静”味的同时,品味遇事静坐静虑,保持平淡心态;在品“凡”味的同时,品味从平凡小事中感悟大道。

禅茶一味

经常有经典陶坊的老朋友说,他学习过「经典泡茶法」,也很认同,他对禅学也略有了解,觉得「经典泡茶法」颇有禅茶的味道。 现在常见有许多茶店、会馆悬挂 「禅茶一味」的书法匾额,他想了解 「经典陶坊」对于禅茶是怎么理解的?老友相问,也是我半生之问。事茶三十载,以经验分享,故有此文。

禅宗的由来

2500年前,佛佗在灵鹫山说法,佛佗拈花,弟子大迦叶心领神会,因而开始有了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直了成佛的禅宗,迦叶也成为第一代禅宗祖师。时至中国南北朝,二十八代达摩祖师东渡中土,他为中国禅宗第一代,从大迦叶至唐代第五代弘忍大禅师,禅宗皆为一脉单传,后弘忍传第六代惠能大师及神秀禅师,开创了「南顿北渐」的禅风。从此,禅宗在中华大地大放异采。

茶与禅

中国是茶的故乡,汉唐以来,饮茶为日常生活。茶可提神益身、增加能量,尤其备受儒释道修行者青睐。其时僧人们多有种植、制作和品饮茶之习惯。而唐、宋时期,禅宗正是鼎盛之时,僧人及修行者们二六时中其语、默、动、静、行、住、坐、卧皆是禅,所以,僧人们的茶事生活自然而然就是禅茶了。

茶圣的禅境

陆羽(733—804)。著《茶经》,共分十部。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他建立的茶学系统为后人学茶指明方向,为茶的发展和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其地位无人可及,而因此陆羽被国人尊为:茶圣,无庸置疑其茶道已入至高境界。

皎然禅师(720—803)。得道高僧,在茶事茶道上与陆羽相互成就,传言他就是陆羽的引导老师,他对陆羽写《茶经》有莫大助益。他是佛门茶事集大成者,中国茶道茶文化之父,中国禅茶的始祖。皎然大师留下大量茶诗茶歌,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从中可见其茶道之臻境。

从谂禅师(778—897)。禅宗六祖惠能(638—713)祖师的第四代传人。他嗜茶成性,「吃茶去」的禅宗公案闻名于世,以河北省赵县地为名的「赵州茶」成了禅茶的代表。他以茶行道,广渡有缘众生。「禅茶一味」也始于赵州大禅师,禅茶意谓茶是禅,禅亦茶,以茶修禅,以茶体道,以茶悟道,以茶行道,以茶入道,可以说「禅茶一味」是茶文化最高的体现。

卢仝(795—835)。唐代文学家、诗人。他著《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的七碗茶是描述用生命和心灵来感悟茶,每一个当下都充满神韵,每一个过程都是活生生的,处处可见自性本心,这是身心灵高度的统一,卢仝他并非禅僧,但他在茶事中的和谐,正是禅茶和茶道的体现。日本国崇尚茶道,卢仝著有《茶谱》《玉川子诗集》等,七碗茶的次第和精神正是茶道的核心,而因此日本将卢仝尊为茶道之神。

荣西(1142—1215)。荣西是日本禅师与茶师。他到中国习禅和茶,是临济宗在日本的「初祖」,也是日本茶道的「初祖」,临济宗至今一直是日本禅宗的主流。荣西禅师并将中国的茶种携带到日本种植,并开始践行禅茶,「禅茶一味」也因他而得以在日本弘扬。

千利休(1522—1591)。日本禅师和茶师,被日本国尊称为「茶圣」,他是「禅茶一味」的发扬者,所呈现出来的「和、敬、清、寂」正是禅的意境,茶道心法的核心,影响着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至今;他的茶道美学更是受日本国人推崇,成了日本的茶文化主流。

大家的茶禅

禅,不可说,或谓之为心,或心之所用。儒家的中道,止、定、静、安、虑、得;道家的「致虚极、守静笃」,求达身心灵的和谐,也是禅的体现。所以,无论是儒、释、道、天主、真主等等,只要以本心、自性或心灵来事茶,那就是禅茶了,「禅茶一味」是也!万不可让禅的文字和名相障碍了对茶禅茶道的理解。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数不尽的嗜茶之人,如白居易、梅尧臣、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蔡襄、宋徽宗、文徵明、许次纾、陈继儒、郑板桥、鲁迅等等,史上有记载他们的嗜茶事迹,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名人大家,相信以他们的修养,亦可谓禅茶了。

当今禅茶之士

我喝茶半世纪,事茶三十载, 所遇茶道高人无数。当代有禅风的茶人,首推种茶人无生老师。他是种茶世家,2014年,当他明白大道之后, 将自家一百多亩惯型农法茶园改为自然农法,目的就是保护大自然母亲,唤起人们的觉醒;并发愿培养有道有术的茶人,利益社会。这也是我能有幸助缘无生老师的原因。他有道有术、有远景、有大愿,所以他有大定,有如如不动之禅心,这就是「禅茶一味」。

台湾老茶人詹勲华先生,也是易学老师,与我亦师亦友。他曾说:茶像拐杖,可探寻你的心灵。这是以茶观心,茶与心的对话,心即茶,心茶相融,禅茶一味也!

心谛老法师说他一生离不开茶,茶可以帮助他入定,茶一入口立马就能觉察到茶的活性和能量,也知道茶气的走向,这境界与卢仝似,禅茶一味也!

?

台中赖老先生是企业家、收藏家,一生嗜茶,修行数十年,平实平淡,温文儒雅,与他相处,如沐春风。老先生知我是同好方家,请我喝流传有序的150年台湾野生老乌龙,茶入口通身温暖,微汗冒出……老先生说,茶有生命,有能量,有灵性,要用感恩的心来品,让生命与生命对话,觉受当下,活在当下,让心灵升华。老先生一席话,使我受益受教了,此为禅茶茶道也!

感恩心是茶道

当下一杯茶,你能如实来看这杯茶吗?没有阳光、空气、大地和水,有这杯茶吗?没有空和空无的能量,茶树能存活吗?没有茶人的种植、管理、采摘、制作、烘焙、包装和储存,有茶叶吗?没有匠人制作茶壶、茶杯、烧水壶等茶具,如何冲泡?能有当下的这一杯茶吗?这杯茶来自地、水、火、风、空,与你我的生命同源,当茶汤进入我们的身体,又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当知道这才是实相,能不生起感恩心?不感到幸福吗?天下万物皆有生命,茶能感知到你是否真诚;当你感恩心生起时,茶会欢喜地奉献自己,让生命全然绽放,茶汤自然更好喝;与此同时,自身亦会充满爱和慈悲,心境更加宁静和祥和,自然容易与茶汤对焦,心物相融,这是禅茶的境界。如此更能品嚐出、体验出茶汤的美好。

禅是泡茶心法

2018年「经典陶坊」举办泡茶大赛。我们有自己的泡茶理念和方法,同时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极简、极至—经典泡茶法」(点击蓝字可读)。因为我们的品牌是「经典陶坊」,所以称为经典泡茶法,极简是核心,亦可称极简泡茶法,大道至简,极简就是禅。又因为泡茶法有静心开发明觉的作用,亦可称静心泡茶法,更可以称为道法自然泡茶法。经典泡茶法其实也是动中禅,其心法就是禅,禅就是心,以心御茶,心茶合一,这就是「禅茶一味」。

那为什么禅是最高泡茶心法呢?现代的科学已经证实,空无中含有巨大的能量,当人的脑波频率越小,能量就能吸收越多,这也是许多高僧只要入定很短时间是可以不睡觉的原因。所以我们经典泡茶法强调坐姿的重要,越放松,念头越少,身心就越宁静和稳定,就容易吸收到天地的能量,再经过心的作用,能量与茶相融,与茶合一,这时的茶汤最鲜美,更有能量,也充满着神韵,这与许多艺术创作的所谓「灵感」的道理是一样的。

是否心性稳定就可以泡好茶?茶事的一切都需要你用心来驾驭,所以心性稳定,禅心泡茶当然是最重要,但茶要泡好还需要有更多的层面,要理解茶,理解水,泡茶经验也重要,更需要善于选择茶器等等。许多禅师和老茶人一辈子喝茶,茶没有泡好,很大的原因就是不懂紫砂茶壶和烧水壶,不懂选择茶器,我常开玩笑说,功夫好不如武器(茶器)好,事实就是这样。

如何才能将茶泡好?我们在泡茶法有细述,此处不多讲了。

禅茶的时代意义

一切茶事都可以是禅茶。学习如何用心灵、用真心来事茶,是禅茶的核心。经典泡茶法是用心灵来泡茶,开发心灵宝藏,心之妙用也!它能有效地将茶来泡好,通过泡茶和品茗让你的心宁静下来,稳定下来,静能生智慧,如实来反观自己,净化心灵。所以泡茶桌是小小道场。以茶体道,以茶入道。这是禅茶的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庚子年二月 写于台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95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