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养生保健作用在我国由来已久。很多史书及医学著作均详细记载了不少关于茶叶的药用价值和养生保健功效。下面让我们从古籍中了解下茶叶都有哪些养生功效吧。
1、益思明目 《神农本草》中关于茶叶药用价值的记载《食物本草》:“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茶叶中的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帮助人们振奋精神、集中注意力、增进思维;维生素C等成分,能降低眼睛晶体混浊度,对护眼明目有积极的作用。
2、缓解体乏
陆羽《茶经》:“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茶叶中的儿茶素可阻碍破坏软骨的酵素生成,有助于缓解四肢无力,关节不畅。
3、去脂减肥
陈藏器《本草拾遗》中说:“茗,苦,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茶中的茶碱及咖啡因,可以经由许多作用活化蛋白质激酶及三酸甘油酯解脂酶,减少脂肪细胞堆积,茶多酚和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达到去脂减肥功效。
4、护肾利尿
明代钱椿年的《茶谱》:“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茶中咖啡碱可刺激肾脏,促使尿液排出,减少有害物质在肾脏滞留时间。还可排除尿液中的过量乳酸,有助于使人体尽快消除疲劳。
5、醒脑提神
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茶叶中咖啡碱能促使人体中枢神经兴奋,提到醒脑提神的效果。
《茶经》上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自古,中医医家对茶的养生保健功效就有着丰富的认识。本文并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对不同种类的茶的性味功效进行了归纳,对于指导不同体质的人群、特殊人群、不同季节选茶、饮茶有着指导意义。
茶的养生功效
清热解毒 祛眠醒睡 提神助思
清利头目 祛火明目 解毒止痢
解渴消暑 下气消食 解腻消脂
解酒除醉 疗疔瘘疹 通畅二便
祛痰清肺 护齿固齿 延年益寿
不同体质人群选茶指南我国的茶叶主要分为绿茶、红茶、黄茶、乌龙茶、白茶和黑茶6大类,每一类茶的茶性各有不同,对人体的影响也大不相同,故适宜的体质也不同。那么,如何根据体质来正确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茶品呢?
人体有寒、热两种大范围的体质之别,而茶在制造工艺上的差别导致茶叶有凉性及温性的差别,故体质不同的人所对应的最佳茶品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燥热体质者适宜饮用凉性茶,而虚寒体质者适宜选用温性茶。具体表现为:对于内火旺,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上火的人以及一些有抽烟喝酒习惯的人来说,比较适宜喝凉性茶;而肠胃虚寒,容易产生腹泻、便溏者以及体质虚弱者,则适宜喝温性茶。
特殊人群选茶指南
肥胖者:对肥胖者而言,消脂、减肥是关键,故乌龙茶和黑茶是首选。乌龙茶为部分“发酵”茶,含有促进消化和分解脂肪的成分,有利于防止脂肪堆积,抑制肥胖;黑茶由黑曲菌“发酵”而成,含有普诺尔成分,有利于抑制腹部脂肪的增加。这两种茶均适宜在饭前和饭后1小时左右饮用,而且刚泡好的浓茶对减肥的效果更佳。
经常接触X射线者:长期接触X射线的人体内白细胞数量较少,免疫力较低,平时要经常饮用绿茶或白茶,以有效抵御辐射的伤害。如果你是一位放射科医生或者是经常接触放射线的科研工作者,不妨多喝绿茶和白茶。
糖尿病患者:茶叶中的茶多糖(即一种酸性糖蛋白)对糖尿病患者有极大的好处,而茶多糖在冷开水中浸泡比在热开水中更不容易受到破坏,疗效不至于降低,故糖尿病患者可尝试多喝些“凉水茶”(即用冷开水泡茶)。另外,较粗老的白茶和绿茶、黑茶中茶多糖的含量较多,故更适宜糖尿病患者选用。
四季选茶指南
我国四季分明,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表现出来的气候特征。季节不同,身体各项机能也会发生变化,茶叶对人体发挥的作用也有所差别。想要让自己和健康如影随形,不妨参照四季之别来寻找饮茶之道。
春来一盏花茶,芳香怡人解春困
冬去春来,大地转暖,万物复苏,但人们却普遍感到困倦乏力,表现为“春困”现象。春季也是各种病源微生物易于生长繁殖和作祟之际。此时,饮一杯花茶,不仅可以缓解春困,还可以消灭病菌,预防流感。花茶集茶味之美、鲜花之香于一身,茶汤醇香甘甜、芳香怡人,可谓茶中珍品。可选用茉莉花、栀子花、桂花、玫瑰花、金盏花、薰衣草等花茶,放入透明的玻璃盖杯中,用约90℃的开水冲泡并盖杯盖,2~3分钟后即可饮用。
夏来一杯绿茶,碧绿青翠解暑热
暑为阳邪,人在酷暑之下容易心火过旺、体力消耗大、精神不振,实乃人之常理。因此,夏天宜喝性凉的绿茶,清汤绿叶,幽香四溢,给人以清凉之感,能清热消暑、生津止渴、调理肠胃。绿茶中的珍品甚多,如西湖龙井、六安瓜片、信阳毛尖、太平猴魁等均为上品,乃夏季解暑去火之佳品。
秋来一壶乌龙,浓情奕奕润秋燥
金秋季节,秋高气爽,温度不寒不热,是个比较舒服的季节。只是,享受美丽季节的同时,还得提防秋燥。秋燥最伤肺,故秋天的茶饮应以润肺、养肺为主,其中选用乌龙茶最为理想。因为乌龙茶性味介于绿茶、红茶之间,不寒不热,有润喉生津、润肤生肌、清除体内积热的功效,既能消除体内余热,又能恢复津液。与此同时,乌龙茶还有突出的抗疲劳功效。
冬来一杯红茶,艳如琥珀暖人心
冬季,天寒地冻,万物蛰伏,寒气袭人,人体生理功能减退,阳气渐弱。红茶品性温和,味道醇厚,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冬季饮之,可补益身体,善蓄阳气,生热暖腹,从而增强人体对冬季气候的适应能力,因而冬天喝红茶最佳。此外,冬季人们的食欲增进,进食油腻食品增多,饮用红茶还可解油腻、增胃口、助养生,使人体更好地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不宜喝茶的人群
喝茶的好处有很多,但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适合喝茶,如某些处于特殊生理周期的人群、某些病痛患者等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约束而不得已“告别”钟爱的茶。实属无奈,但为了身体健康,不适宜喝茶的人还是从今天开始严格忌口吧!
骨质疏松者
长期饮用浓茶易导致钙的流失,浓茶中的咖啡因会促进尿中钙的排出,还会抑制肠钙的吸收,所以骨质疏松者最好不要饮用浓茶水。
高热者
浓茶中含有的茶碱易使人体体温升高,又因为茶有利尿功效,故饮茶易降低某些解热药的药效,故高热者不宜饮用。
长期服药者
茶叶中的鞣质、茶碱大多会与药物发生生化反应,比如,催眠镇静药物、补铁制剂、含蛋白质的药物等中的某些成分易与茶多酚发生反应而生成沉淀物质,从而严重影响药效。麻黄、钩藤、黄连等中药材也不宜与茶水混饮,以免影响药效而损害健康。
神经衰弱者
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据有关研究报道,1杯浓茶中含有的咖啡因高达100毫克,会大大提高人体大脑的兴奋状态、血流也会加快,心跳跟着加速,易导致失眠或难以入睡等症状,神经衰弱患者尤其不宜饮用茶水。
溃疡患者
茶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加溃疡面的刺激,从而使病情恶化,故溃疡患者不宜饮茶。但是轻微的溃疡患者可以在服药2小时后饮用淡茶,或者在红茶中加入适量糖或牛奶,起到消炎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泌尿结石患者
茶叶所含的草酸多,而尿道结石的组成中大多为草酸钙结晶,故泌尿结石患者不宜从茶水中吸收更多的草酸,以免其刺激尿路中草酸钙的生长而使病情加重。
孕妇
茶叶中含有鞣酸,易与食物中的铁元素结合生成一种不易被人体吸收的复合物。孕妇若饮用茶水,尤其是浓茶时,则易导致妊娠贫血症状的出现,胎宝宝也会因此出现先天性缺铁性贫血症状。
儿童
茶叶中含有大量的鞣酸,易与人体内的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结合形成不溶性物质,从而阻碍儿童对这些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并严重干扰胃肠道对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和利用,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发育。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产茶、饮茶最早的国家,世界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就是出自我国唐代陆羽之手。
唐代陆羽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奠基者。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的营养价值经分析鉴定
茶叶内含化合物多达500种左右。这些化合物中有些是人体所必需的成分,称之为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类、蛋白质、氨基酸、类脂类、糖类及矿物质元素等,它们对人体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还有一部分化合物是对人体有保健和药效作用的成分,称之为有药用价值的成分。如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
茶多酚
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机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茶疗可以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等方面,具有防病健身以及养生延年、抗衰老等作用。茶疗用于防治疾病,特别是对于一时难以痊愈的慢性病患者来说,只要坚持服用,慢慢调理,必将收到好的效果。
茶道
茶最早产于中国,因此我国也理所当然的成为茶道的发源地。
但是说起茶道,很多人会想到日本的茶道。
源是源,继承与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药茶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最先茶叶是作为药用的。食用方法先为含嚼,后为煎服作为菜与羹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后才作为饮料成为生活的辅助品。
现代再次把茶当做药物用来养生,实在是很有回归自然的味道。饮茶也必会成为一种简便而又实惠养生方法和手段!
上品
药食同源:既是食物又是药物。
人参、甘草、牛膝、远志、黄芪、续断、旋花、地肤子、沙参、王不留行、酸枣、大枣 、决明子、薏苡人、蒲黄等。
上品虽无毒,亦需养命以应天,不可随意多服、久服。还要考虑性味归经的因素。
五谷皆为药,而实际上他们的性味归经是比较平衡的,可以供人长期食用而不会出问题。
茶疗——茶与中草药的完美融合
中药因其大多为草本类植物药物,所以有时也称为中草药。
茶最先是一种药食物,然后是饮品。
将药物与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融合在一起,是茶疗发展的开始。
茶为药用是一种创新与超越,是对茶乃至茶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茶疗的优势
方剂中药为了治疗效果可能选择二类或三类中药,而药茶大多为药食同源的一类中药,毒副作用相对很小;
方剂中药需煎熬携带不便,而药茶携带方便,即泡即饮;
中药口感苦味难以下咽,而药茶具有独特的口感或香味,还可享受品茶的乐趣;
中药可以治病,但一般人不会用来保健或养生,而药茶既可治病,又可养生保健,且疗效显著。
茶疗的主要功能
茶疗既然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式方法,必然有其针对的适宜对象和主要功能。
适应对象是慢性疾病以及保健强身人士包括美容瘦身的女士。
主要功能:清火暖胃、调节脾胃功能、调节内分泌、清理血液垃圾、清肠……
茶疗虽为茶疗,用以养生则更能显示其独特魅力。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 一笥"和“ 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 "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饮茶发源的地点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 .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发明饮茶的方式 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茶经》中陆羽列举了我国古代识茶的人物,如神农、周公旦和晏婴等,表明了我国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他引《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他引《尔雅》说:“槚,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说:“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由此可见,我国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学者认为陆羽引用著作,都成书于汉代,况且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我国西北古代气候虽较温润,但历来不产茶,那么神农氏怎能“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他们认为我国的茶事较迟,以致外国人趁机制遣中国茶叶来自印度的说法,后来事实证明印度古代无茶。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茶为养生之源,作为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饮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几千年来,饮茶不仅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品位,更代表着独特的养生思想。
养生茶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
茶最开始是作为药物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曰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当时的“荼”就是野生的茶叶,这是人类第一次认识到茶叶的医疗作用,不过当时是吃茶,而并非饮茶。从现有古代文献资料看,最早将茶作为饮品的应该是春秋时期的巴蜀人。因为清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自秦人取蜀后,始有茗饮之事。”由此可见,养生茶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到了西汉,饮茶已成为当时上层阶级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西汉王褒所著《僮约》记载,当时士人间有“客来烹茶”的习俗,此时饮茶仅限于上层阶级,尚未平民化,其方式也以煮茶为主。
饮茶真正平民化是在唐朝,当时不仅上层阶级喜好饮茶,民间也饮茶成风。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描写了当时茶饮风行的盛况:“……谢安、左思之徒,似皆茶饮,是以与时倶广,浸于世俗,至国朝而盛,两都荆州、渝洲诸地,已为每家必饮之物。”
宋元时期,茶风曰盛,随着文人墨客的参与,饮茶养生也多了一分风雅之趣,时人十分重视茶品、火候、煮法、饮效等。元帝国的扩张更是将饮茶之风传播到蒙古铁骑所到之处。
明清时期是养生茶发展的鼎盛时期,饮茶方式也由煮茶变为泡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养生茶,明朝人已开始在茶中加入牛奶、柠檬、糖等。明朝饮茶蔚然成风,主要表现在文人吟风弄月之佘,常品茗以助兴,因此明朝关于茶的著作不可胜数。文人才子在书画中也常以“茶事”为题,如文徵明的《品茶图》、唐寅的《事茗图》、仇英的《松亭试泉图》等。清朝时,饮茶的文化性已大为减弱,更多的是实用性和功利性。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95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喝红茶对皮肤好
下一篇: 几点喝茶最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