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安溪乌龙茶空调做青探讨

茶百科 2023-11-16 01:39:43

安溪乌龙茶空调做青探讨

在传统的乌龙茶加工中,由于控制手段落后,只得“看天做青”,随气候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改善做青环境,使之尽可能接近最佳条件,但大多难于达到,致使一旦环境变化,再好的制师傅也难做出好茶。随着工业技术进步,用较低投资控制做青环境成为可能。采用空调等设备改善做青环境(主要是调控温度、湿度),符合制好茶的条件要求就容易达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空调做青”。

完成机构:安溪县茶叶技术推广站,福建安溪362400

高山乌龙茶的最佳杀青时间、杀青温度、烘干时间、烘干温度

这个要看叶子的老嫩了,还要看当时的季节,春茶和秋茶也有关系
这个和你要做成什么茶有关系,比如要做成淡香和正味、浓香有区别的。

下面是百度资料你可以参考下
-------------------------------------------------------------------------------------------
烘焙主要目的在于:降低茶叶含水量,保持含水量在4%—6%之间,防止茶叶贮存期品质劣变而陈茶味,进而延长贮藏寿命;借烘焙技术去除茶叶青臭味及其它异味,增进茶香,以提高茶叶品质;使茶叶中所含氨基酸类与还原糖类加温时经脱水转化成香气成分;还有杀菌,降低农残等作用。 乌龙茶烘焙的四种作用:脱水糖化作用(熟化)、异构化作用、氧化作用及后熟作用。后熟作用的好坏与茶叶含水量、储藏条件和茶中有效化学成分变化有密切关系。烘焙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1. 含水量:茶叶烘焙首要工作是降低茶叶含水量至安全范围(4%—6%),延缓茶叶后氧化作用,并能延长茶叶贮藏寿命;茶叶水分达到8.8%,霉菌开始出现;水分达到12%以上,就会逐渐变质。而含水量不同的茶叶,烘焙条件也不同,一般而言含水量高的茶叶,最初阶段其烘焙温度应高些(约95℃-100℃),时间要延长;若继续烘焙三个小时以上时,必须调低温度至85℃左右,徐徐入火,烘焙出茶叶甘醇之滋味。含水量高的茶叶应摊薄些,否则易导致闷变而降低茶叶品质。
  2 .原料老嫩度:烘焙较粗老的茶叶,需中温(85℃-90℃)烘焙,烘焙时间则视茶叶需求而在4h-10h作弹性选择。原料粗老而带微香的茶叶,烘焙时间宜缩短。幼嫩茶叶烘焙温度比粗老的茶叶微高,先中高温(90℃-100℃)烘焙,时间约4h-10h,再以(80℃-85℃)烘焙2h-4h,以确保茶汤滋味甘醇不苦涩而保留香气及原则。
  3. 形状紧纬度:外形紧结的茶叶则较耐烘焙,宜采用中低温(85℃-90℃)而较长时间烘焙,反之外形松散的茶叶宜采用中温(100℃)而短时烘焙。
4 .香气:香气是乌龙茶的主要灵魂之一。茶叶香气属挥发性物质,烘焙过程中香气成分易逸失,因此,一般清香型品质好的茶叶应低温短时烘焙;香低中等茶叶,可采用较高温度和较长时间烘焙;陈茶而异味重的茶叶,以去除异味和降低含水量为主,应先高温短时烘焙,次日再80℃2h→90℃2h→ 100℃循序烘焙;依消费者市场需求而定烘焙程度。空调做青的乌龙茶,为了保持其翠绿的色泽和高锐的香气,应采用(60℃-70℃)的低温烘焙至足干,使茶叶含水率在5%-6%,及时真空密封包装,以免香味散失。
5 .滋味:滋味甘醇的茶叶,先中温(80℃-85℃)烘焙4h-6h,次日再以(75℃-80℃)烘焙2h-3h,防止高温使茶叶带熟味或火味而降低茶叶品质。

乌龙茶是怎么做的呀?我喝的怎么有点甜味呀

  先说好了,你尝到的味道不是“甜”,而是 “甘”,甜是舌头带来的,甘是口腔后部带来的,呵呵

  乌龙茶属青茶类,主产于福建、广东、台湾等产区。其采制原料特点:以叶稍伸长较完整的标准鲜叶(对夹三叶),有以春茶期、秋茶期的鲜叶原料,制成的乌龙茶,其品质更为优良。近几年来,为开发多种茶类,浙江省部分茶区也开始试产,如临安、德清等产区初获成功。乌龙茶特有的优良香味,主要是通过做青作业形成的。做青包括晒青、凉青、摇青及堆青四个工序。现就在浙江加工乌龙茶的工艺与品质的关系,作一探讨。

  一、传统做青工艺与品质风格

  依晒青程度的不同,做青可分如下几种:

  1、重晒青摇:以务夷岩茶为代表,广东凤凰水仙、闽北水仙亦同。晒青减重在15%~18%之间,由于叶子失水多,酶活性强,叶内主要内含物茶多酚的酶性氧化程度较重,故称茶香气幽长,滋味甘醇。

  2、轻晒重摇:以安溪铁观音为代表,色种茶亦同,晒青减重在10%~15%之间,贝尔工艺所制的成品,茶多酚的酶性氧化程度较轻,故成茶香气清高,滋味浓厚。

  3、中晒中摇;以永春佛手、台湾乌龙及福建等研究的做青新工艺为代表,品质风格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4、中筛轻摇:以台湾包种茶为代表在。由于原料较细嫩(一芽二、三叶)并充分吸取闽南乌龙茶与名优绿茶的技术精华而制成。成茶外形紧细呈蜻蜓头,干色碧绿,香气清纯具花香,滋味甘醇有活性,茶汤自蜜绿至蜜黄,叶底嫩黄亮或略带红边。茶多酚仅氧化8%~18%,实是介于绿茶与乌龙茶质监的高香茶。

  二、做青作业的新工艺技术关键

  目前传统乌龙茶区均采用“看青做青”,工艺复杂,技术难度较大。为在探索适于浙江地区乌龙茶加工的新工艺,笔者在浙江临安对乌龙茶制作工艺作了一番探讨,并提出了一种通过控制乌龙茶制作过程的晒青程度和凉青时间来摇青,简化工艺,使其品质较为稳定,技术易于掌握的“看青晒青”的工艺。

  1、晒青方式:采用有孔“水筛”,置于离地1m的晒青架上晒青,力求通过“开青”、薄摊、勤翻、轻翻,并通过拼筛,逐次增厚叶层,促成叶内的理化变化得以均衡进展。

  2、晒青程度:一般是茶树品种而异,以顶、二叶下垂,叶色转浅绿,青气退,青香起,掌握减重率10%±2%为宜。一般通过晒青程度试验,即可得出适予如下摇青方式的晒青减重率。

  3、摇青方法:分四次摇青,每次摇青转数可参照茶树品种的特性和实际晒青程度及成茶的不同要求进行掌握。
  以毛蟹品种为例:可采用50→150→200转/分(手筛总转数为500转,若采用摇青机,转数可酌情减半),水仙、梅占、佛手品种则应适应晒青,青气消失的基础上进行,再摇青,摇青的转数与毛蟹品种相同,黄旦、奇兰等高香品种适当轻晒即可,摇青转数可采用30→60→90→120转,各次摊叶厚度为3.0→4.5→6.0→7.5cm为宜;每次摇后隔时为1→2→3→1小时为宜,待第五次摇完毕,凉青2小时后,需勤嗅茶香,待青气消尽后可堆青。

  4、堆青作用:主要是调节叶子的酶性氧化程度,使红边适度,形成优良茶香。在摇青叶堆厚40~50cm,室温20~30℃,加盖保温的情况下,历时约为2~3小时。夏暑茶晒青要轻,室温高于27℃,则不必堆青。其作业要点是勤看叶色,嗅茶香,直至清香显现。

  5、做青程度:以叶色转为黄亮,叶温比室温约升高3~5℃,青香起时,即为适度。其摇青要结合场地的温湿度,选择最适的温度和温度是摇青技术关键。试制室内环境温度为26℃,温度为80%左右。

  三、新工艺炒揉与火攻

  1、炒揉的技术要点:

  a、炒青:与绿茶杀青相似,采用高温、阻止酶活性、固定做青过程所形成的品质特征。根据乌龙茶叶质粗、含水量少、茶汤要求橙黄的特点,炒青宜高温、少量、短时、多闷,直至茶香显现为止。

  b、初揉:均采用热揉,并与重压、快速、短时相配合,新工艺一般揉时仅3min。

  c、乌龙茶的复炒、复揉:除紧结特有外形外,对形成乌龙茶特有茶香具有一定的作用。

  d、乌龙茶的初烘、包揉:初烘的作用与红茶打毛火相同,以进一步破坏残余酶活性,蒸发水分,为其通过包揉,完成特有外形创造条件。包揉(包括2~3次复烘、复包揉)过程,叶质先脆后韧,所以用力要“先轻后重”。

  e、摊凉:每次包揉后,足火前均需充分摊晾,结合拣除梗、朴片,以增醇茶味。

  2、足火火攻:临安乌龙茶足火均需低温慢烤。闽南制法后期的“墩火”;闽北岩茶后期的“吃火”与趁热后堆,形成特有的香味。

  a、乌龙差一般采用焙笼,火温70~75℃,每笼约2~3kg,焙时约为1~2小时,中间翻叶2~3次,直至香气青纯时为止。主要为条形乌龙。

  b、采用新工艺的温度70~100℃炒制足干后,其主要作用是提香。烘炒时15~20min,俗称“吃火”,焙炒后趁热厚堆,密闭收藏。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92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