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有一种温情叫姑息——关于洗茶

小小茶农 2023-11-15 15:54:04

有一种温情叫姑息——关于洗茶

赵老师说,在鉴赏泡法里,洗占20%。而洗茶,却一直是我的弱项。

我太爱苏东坡的诗了。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赋予了茶冰肌玉骨的容颜和冰清玉洁的品质,让人忍不住的去怜惜她,去珍爱她。甚至在洗茶的时候,也不忍心用力气去浇她,心里,潜意识里,总想温柔的、轻轻的对待她呵护她。(当然,不能把自己洗不好茶的责任推卸给苏老先生,呵呵)。

直到那天泡台湾茶。在我毫无建树毫无进步的连着造了两泡茶之后(文山包种和阿里山),赵老师实在看不下去了,亲自上来冲泡第三泡茶。


第三泡茶,也是阿里山。洗茶了,赵老师略略提高了壶身,吸一口气,手腕一沉,粗大的水柱,自上而下,猛烈地浇下来,冲在盖碗里,浇在茶身上。激荡的水流,在小小的盖碗里,回旋着,反复冲洗着茶身上的每一寸肌肤,一层白沫,顿时浮在了水面上。

然后,左手,拿杯盖,坚决,迅速,毫不犹豫的,沿碗沿转一圈(注意,只有一圈,而不是像我一样,来回的转,把沫子转出去又转进来),干脆、利落、彻底地,拂去了所有的白沫。盖上杯盖,把第一泡茶汤,不吝惜地,倒掉,倒进茶海。并前后两次,冲洗杯盖上的泡沫。

(我真的觉得用“春风拂面”来形容这道程序,不是特别的恰当。因为春风,总给人轻柔的感觉,若有若无的拂在脸颊上,让人容易犯柔和主义的错误)。

洗完茶后,再注水冲泡。阿里山迷人的香气,立即四下的溢了出来。干干净净的茶汤清亮、透彻,袅袅婷婷的,侯在公道杯里。


就像一个美女一路走来,风尘仆仆。这时候她需要的,不是细细小小的水流,若有若无了了草草的擦拭。而是,彻底的、完全的、认真的洗涤,只有一个痛痛快快的热水澡,才能洗去她一路的风尘,还她原来的面目。

原来自以为是的温情,只是姑息。姑息了浮尘,姑息了污垢,姑息了杂质。在这种姑息下,根本无法从知道茶的本来面目。原本以为是对她好,却最终,还是辜负了她。

其实,有时对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

明明知道了病,找到了病根,寻到了良医,拿到了药,却嫌苦,姑息自己的感觉,不肯去吃药。

明明知道那是无明,却因习气而留恋。打着温情的幌子,迟迟的,不愿下手。或者,若有若无的,去一点,留一点,总给自己余地。

却不知道,没有决绝的舍,没有义无反顾的断,没有猛利的发心,怎么可能断除那些尘劳和障碍。但凡一点点的贪恋,一点点的姑息,都是耽搁,都是辜负。

泡茶,先学会洗茶。用心的洗好茶,去掉所有的污垢和灰尘,才能见到,才能还原,茶的本来面目。

如果大乘非佛说,那么为什么各种佛教典籍中都没有提到有一种破坏正法的“大乘邪说”?

大乘佛教当然是佛说,而“大乘非佛说”是西方思潮大举东进时代,印顺长老提出的“大乘非佛说”。“大乘非佛说”思想人本经验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之外,重点反思了其背离中国化大乘传统的倾向。

印顺长老“大乘非佛说”思想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亲西方化”“去中国化”恰好迎合台湾土著心态

事实上,大乘非佛说完全背离中国化大乘传统,大陆佛教界的潜在反思从未间断。

学术探讨复杂化为利益夹杂的重大事件

2016年10月29日和30日召开的 “无锡论坛”,论坛主旨为深入探讨印顺长老的佛学思想,审慎评判其进退得失。

此次论坛进一步严肃反思近现代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与“去中国化”倾向,维护中华民族珍贵传统文化,坚持信仰自觉和信仰自信,强调对中国化大乘传统的传承与坚守。然而发言文本,却被现场的一位与会人士(自称“存德”,此人虽已还俗,但各种场合仍自称法师)刻意拍照并在网络上扩散,以致在会议尚未结束、论文尚未完全公开时,外界已有舆论对作者周贵华教授进行抨击,甚至是措辞恶毒的人身攻击。甚至升级为利益夹杂的重大事件。

有出家人如行愿法师、圆智法师、曙祥法师和中观法师等,公开力挺印顺长老思想,此外亦有被称为“台湾新型佛教进军大陆之桥头堡”之称的若干大陆学者,如南京大学程恭让教授、武汉大学讲师姚彬彬等从中推波助澜,使得事件进一步复杂化,一场学术探讨升级为一场教界内外集中关注的重大事件。所谓“台湾新型佛教”,多以印顺长老的学术研究思想奠基而发展起来,近年来在登陆中国大陆“信仰市场”方面表现出众。

而“去中国化”为何会被程恭让教授引以为“殊荣”,被当做亮点和卖点来推广,或许背后有着他个人的、久经沉淀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作为“台湾新型佛教”进军中国大陆信仰市场的先锋人物,符合人本经验理性的、回避大陆主流传统的法义铺垫,或许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努力环节。从这一视角出发,中国传统的大乘佛教经典或许都不可靠,甚至于汉地大乘八宗都“有待扬弃”。而对于传统经典操刀动手,时日尚早,底气尚待积聚,而从巴利文这方面入手,摒除大陆本土化色彩而重译经典,或为试水之举。

印顺长老思想:与太虚大师和赵朴初佛教思想有本质区别

两岸佛教界和学术界一直有严肃反思的声音认为,以印顺长老的“人间佛教”概念,虽然受太虚大师“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之启发,但两人的知见和立场是截然不同的。印顺长老思想之“人间佛教”概念在实践中的推动,也与太虚大师传承给赵朴初先生并发扬光大、延续至今的人间佛教事业,全然两路。

不少反思者视野中的台湾地区或称印顺长老一系的“人间佛教”,可谓是“人本经验主义佛学”与“世俗化学术佛学”的代表,这些都是偏离佛法的主体性与本位性的,是在人的智识上用功,是在人间生活中寻求生命的价值之道,是玩味人类心智的文化游戏,不是真诚地为永恒性与绝对性的生命实相进行严肃地如实体悟与观照。印顺长老虽称初心为“回归佛陀本怀”,如今盖棺定论之际却多显违背佛陀解脱本怀之处,实则种下了他自己所反对的佛教浅化、俗化、矮化的种子。更有评论称,印顺长老之“人间佛教”,既非佛教的声闻乘教法,也非佛教的菩萨乘教法,而是一种孤立无依的相似佛教。

固然,印顺长老一系的“人间佛教”在当今的经济实力及其相关影响力占据优势,但佛法弘传不是比谁胳膊粗力气大,用的不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是谁势力大,谁代表的就是“佛陀的本怀”。像程恭让教授所声称的,自己一方才能“更好地实现佛陀的本怀”,才能代表“汉系佛教的宝贵正资产”,才能代言“今后佛教的体面尊严、前途和命运”——承上所述,谜一般的自信让人贻笑大方。

时至今日,教界内外信众大众,往往在非常宽泛的意义上使用“人间佛教”一词,在模棱两可的状态下崇敬前辈印顺长老。但流行的不一定就是天然有理的,学术上摆主流姿态的人物也不见得运势长青。“不同于当初学者在佛教乍然遭遇现代性时的仓皇应对,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我们可以更加从容、理智、深彻地审视和反思百余年来佛教的现代化转型的诸多利弊得失,重新思考如何继往开来、开启佛教的新篇章。”?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84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