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商茶法诏[Imperial edict on tea decree] 宋代茶法专论。
作者欧阳修(1007~1072),此为宋茶流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全文是:“古者山泽之利,与民共之。故民足于下,而君裕于上。国家无事,刑罚以清。.自唐末流,始有茶禁,上下规利,垂二百年。如闻比来,为患益甚。民被诛求之困,日惟咨嗟;宦受滥恶之人,岁以陈积。私藏盗贩,犯者实繁;严刑重诛,情所不忍。使田间不安其业,商贾不通于行。呜呼若兹!是以江湖之间,幅员数千里,为陷阱以害吾民也。朕心恻然,念此久矣。闲遣使者,往就问之,而皆欢然愿弛榷法。岁入之课,以时上官。一二近臣,件析其状。朕嘉览于再,犹若慊然。又于岁输,裁减其数,使得饶阜以相为生。划去禁条,俾通商贾。历世之弊,一旦以除。著为经常,弗复更制,损上益下,以休吾民。尚虑喜于立异之人,缘而为奸之党,妄陈奏议,以惑官司。必置明刑,用戒狂谬,布告退迩,体朕意焉。”
此诏分析了榷茶的两大弊端:首先是园户和茶贩在榷茶制度严刑峻法的约束下,常陷于刑辟,这是以宽厚著称的仁宗不愿意看到的社会现实;其次是茶官买官卖,园户常留精好茶售给茶商,官茶粗恶难销,常常滞积,不得不毁弃。在此基础上,认为应废除禁网森严的榷制,以通商为宜。现须令天下茶通商,原来岁收茶课,现减半征收茶租仍均敷园户。最后警告反对通商法者,不要妄加反对。诏下,获得全国上下拥护。官府收入并未减少,商贩花同样价钱可以买到好茶,园户、茶贩私卖走私现象绝迹。茶行通商虽好,却遭到那些失利的豪商富贾以及与他们勾结的官吏的激烈反对。甚至连起草通商茶法诏的欧阳修与刘敞等也分别上疏,提出通商一利五害之说,最后该通商茶法为朝廷所废止。
茶禁是朝廷为掌管茶叶产销,禁止私自买卖而颁布的禁令。《宋史·食货志下六》:“自唐建中时,始有茶禁。”宋曾巩《本朝政要策·管榷》:“於是言矾课则刘熙古,深茶禁则樊若水。”明李贽《读史汇·李善长》:“今观欧阳驸马所尚者,太后亲生公主也。一犯茶禁,即置极典,虽太后亦不敢劝。”
唐代茶禁
唐人封演尝谓:“......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封氏闻见记》卷六)因而茶之消费必极众多,国家课税以助国用,势所必然。唐德宗建中年间,初税茶,从价税率,十分取一,不久罢之。贞元九年恢复,每岁约税四十万贯。(《唐书·食货志》)穆宗时增天下茶税率,百钱增五十,至文宗之世,王涯建议将茶之制造权,收归国有,禁止民间买卖,所谓榷茶法是也。唯不能实行,依然采用从来税茶之制法。武宗即位,茶商所过州县有重税,诸道皆置邸以征商,谓之场地钱,其后每斤增税钱五,谓之剩茶钱。终唐之世,视茶税为重要税源之一。《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权考·榷茶》所谓“唐德宗……税天下茶……以为常平本钱,时军用广,常赋不足,所税亦随尽”,是也。
五代茶禁
五代承唐之后,十国先后割据,竞以卖茶专利,例如楚国马殷,自京师至襄唐郢复等州,皆置邸务以卖茶,和市十倍,又令民自造茶,以通商旅,而收其税,岁人万计。(《五代史》卷六十六《楚世家》)又如卢龙节度刘仁恭,禁令江南茶商,不得入境,自采山中草木为茶之,以专其利。(《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后梁纪》)茶税于国家财政,关系之重要,不言可知。
宋代茶禁
宋代对于茶税,采取之政策,凡数变,宋初至仁宗晚年约百余年,行榷茶法,由国家专卖以营利。仁宗晚年至徽宗初年,约四十余年,行税茶法,许人民买卖,国家收税。徽宗以后,恢复榷茶法,不久北宋灭亡,南宋继起,仍用旧章,施行国家专营制。北宋榷茶法,大约起于太祖乾德二年八月,关此《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云:“乾德二年……辛酉,初令京师、建安、汉阳并置场榷茶……令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而不送官及私贩者,没入之。”
明代茶禁
明代对于茶之贸易,虽不行专制,但禁止私茶出境,犯者斩,并立茶马司,以便与西蕃交茶易马。
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茶文化向外传播追溯到什么时期?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文化向外传播时期,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向外传播时期 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
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我国留学,归国时携回籽试种;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籽种植。日本业继承我国古代蒸青原理制作的碧绿溢翠的,别具风味。
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
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
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带至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
印度尼西亚于1684年开始传入我国籽试种,以后又引入中国、日本种及阿萨姆种试种。历经坎坷,直至19世纪后叶开始有明显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速了的恢复与发展,并在国际市场居一席之地。
十八世纪初,品饮红逐渐在英国流行,甚至成为一种表示高雅的行为,成了英国上层社会人士用于相互馈赠的一种高级礼品。
1780年印度于由英属东印度公司传入我国籽种植。至19世纪后叶已是?印度之名,充噪于世?。今日的印度是世界上的生产、出口、消费大国。
17世纪开始斯里兰卡于从我国传入籽试种,复于1780年试种,1824年以后又多次引入中国、印度种扩种和聘请技术人员。所产红质量优异,为世界创汇大国。
1880年,我国出口至英国的多达145万担,占中国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
1833年,在帝俄时代从我国传入籽试种,1848年又从我国输入籽种植于黑海岸。1893年聘请中国师刘峻周并带领一批技术工人赴格鲁吉亚传授种、制技术。
1888年土耳其从日本传入籽试种,1937年又从格鲁吉亚引入籽种植。
1903年肯尼亚首次从印度传入种,1920年进入商业性开发种,规模经营则是1963年独立以后。
1924年南美的阿根延由我国传入籽种植于北部地区,并相继扩种。以后旅居的日本与苏联侨民也辟建园。50年代以后园面积与产量不断提高,成为南美主要的生产、出口国。
20世纪20年代几内亚共和国开始的试种。196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几内亚考察与种,并帮助设计与建设规模为100公顷园的玛桑达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厂。
1958年巴基斯坦开始试种,但未形成生产规模。198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进行合作。
20世纪50年代阿富汗共和国试种。1968年,应阿富汗政府邀请,我国派遣专家引入中国群体品种,成活率90%以上。
196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马里共和国,通过艰辛的引种实验,取得了成功。1965年应该国总统的请求,我国政府分批派遣了农场专家帮助考察设计与建设附有的自流灌溉设施的锡加索农场和经过热源改革具有国际水平的年产100吨的绿厂。此项目农业部认定为我国援助亚非拉及南太平洋地区一百多个农业工程项目中最成功的三个项目之一。
20世纪60年代玻利维亚共和国最初从秘鲁引进种试种。70年代台湾农业技术团赴玻考察设计与投资,开始规模种植园。1987年应玻政府请求,我国派遣专家赴玻,帮助建设200公顷的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厂。
1983年,我国向朝鲜民主共和国提供种试种,并在黄海南道临近的西海岸的登岩里成功种植。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种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纪20年代,经过千年沧桑,至今生产初具规模。
目前,我国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籽、树,园面积247万多公顷,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习俗,饮人口20多亿。。中国近年来的年产量达286多万吨,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出口。
诞生于中国。而今日世界各地都在饮用的是通过怎样的图径传播的呢?想了解?之路?一般人们是通过查阅各国的文献,按年代和区域,绘制出一幅传播之图,来解明它的传播之径的。
的发祥地位于中国的云南省,但之路却是通过广东和福建这两个城市传播于世界的。当时,广东一带的人把念为?cha?;而福建一带的人又把念为?te?。广东的?cha?经陆地传到东欧;而福建的?te?是经海路传到西欧的。
茶文化的起源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树根,经初步判断是茶树类植物,中国最早种茶的历史可能被改写;茶字的读音源于巴南人,巴渝是茶文化发祥地.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仍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4)宋元时期: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宋代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著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等。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等更是中国茶文化的艺术珍品。
一、古今茶学典籍概况 从中国唐代陆羽在公元780年第一本《茶经》问世到1991年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出版共经历了1200多年。在这1200多年间,各朝各代都出版了不少茶书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内容丰富,从科学到经济,从哲学到文学,无所不包。作者队伍从皇帝到平民,不拘一格。 这一时期出茶书13种,现存4种,以陆羽的《茶经》最著名,开创了茶书的先河,并且水平极高。它全面总结了唐代及以前有关茶叶的知识与经验,生动地描写了茶叶的生产、品饮、茶事,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的美学和文化内涵,被称为古代茶事的百科全书。
《茶经》以后又有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庚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但大部分是专题性论述。如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主要讲泡茶用水。 这一时期出茶书31种,现存12种。总览其书,特点是地域性和专业类的茶书多。除《大观茶论》和《补茶经》外,有14种属这两类。如《北苑茶录》是专讲建安茶的,《茶具图赞》是专讲茶具的。
这时期的茶书以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最为著名,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300多个皇帝中惟一一个写茶书的人。宋代斗茶成风,《大观茶论》中详细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斗茶。
除《大观茶论》,还有丁谓的《北苑茶录》、蔡襄的《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唐庚的《斗茶记》、桑庆的《续茶经》等。 明代是中国出茶书最多的年代。250年间出茶书68种,现存33种。明代是“开千古饮茶之宗”的改革发展时期,特别是废团茶、倡散茶的改革,对中国的制茶发展、名茶生产有很重要的意义。改革呼唤茶人写出适合时代需要的茶书。明代茶书有三个特点:一是重视前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也注重收集前人的资料,如朱佑槟的《茶谱》就是收集前人论茶之作,屠本的《茗芨》就是摘录陆羽《茶经》、蔡襄《茶录》等十几种茶书编成的。林大绶则把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及《浮槎山水记》等编辑成《茶经水辨》;二是有些茶书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对前人的茶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朱权的《茶谱》,就反对蒸青团茶掺以诸香,独倡蒸青叶茶饮法。三是修改删节前人的典籍比较多。如,喻政的《茶书全集》就是编辑增删了别人的茶书汇编而成的。
总之,明代的茶书是抄袭与创新融会在一起,与时代紧密结合的。 从最后的一代封建王朝灭亡到现在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1912年到1949年。这37年间,由于战乱,民不聊生,茶园凋零,茶文化陷入低潮,仅出了10种书。其中一本还是翻译美国人威兼·乌克斯的《茶叶全书》。值得一提的是,这10本书中就有3本是当代茶圣吴觉农亲自写的,他还组织翻译了《茶叶全书》。
二是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这一时期茶文化开始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茶文化空前繁荣,成为中国历史上茶学发展的最好时期。这55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共出茶书600多种(包括港台出版的茶书),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涉及教育、食品、医药、伦理、哲学等多方面。
综上所述,中国茶书隋唐五代出版了13种;宋元出版了33种;明代出版了68种;清代出版了17种;现当代出版了600多种;共740种左右。
二、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茶书经典
唐代,介绍《茶经》、《煎茶水记》。
宋代,介绍《大观茶论》、《茶录》。明代,介绍“四书”(即《茶录》、《茶谱》、《茶疏》、《茶解》)中的《茶疏》。清代,介绍《续茶经》。
当代,介绍《中国茶经》、《中国名茶志》、《中国茶叶大词典》及一套茶叶丛书。 公元780年写成,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本茶书。全书分上中下三卷,约7000字。本书从各方面总结论述了唐以前及唐代中期的茶学。“一之源”阐述了茶叶的产地、茶树生长特征和茶叶的功能。“二之具”介绍采茶制茶的15种工具。“三之造”叙述了采茶的时间和制茶工艺等。“四之器”介绍了当时煮茶饮茶的26种器具和使用方法。“五之煮”介绍了煮茶的方法。“六之饮”说饮茶始于神农,闻于周公,盛于唐朝,并介绍了饮茶方法。“七之事”介绍了一些与茶有关的人和事及文献。“八之出”介绍了唐代产茶的八大地区。“九之略”是说制茶煮茶的器具什么时候可以省略,什么时候不可以省略。“十之图”是将以上九方面的内容以白绢绘成图,看起来一目了然。
《茶经》的内容丰实,是一部茶叶百科全书,它涉及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药理学等等。《茶经》还记载了唐朝以前的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地理等书籍,是中国古文化的宝库。
《茶经》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学经典著作。它早于日本的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日本的荣西禅师于1191年出版)411年,早于《茶叶全书》(美国威廉·乌克斯编写,1935年出版)1155年。这三部茶书称作世界三大茶叶专著,是茶书中的经典。
《茶经》作者陆羽,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字鸿渐,是一弃儿,被湖北天门西塔寺和尚智积收养,12岁以前是寺庙中的小和尚,后逃出寺庙,到一家戏班子学戏。天宝十年(742)与礼部郎中崔国辅相识并得到资助进行了茶叶考察,从学习、考察到《茶经》写成前后用了38年。陆羽由弃儿变成了举世闻名的茶叶专家,影响全世界,被世人称为“茶圣”、“茶神”。死于唐贞元末年(804),享年71岁,葬于湖州杼山。 唐代张又新著,于825年前后成书。主要内容说陆羽在考察茶叶的同时考察了全国的名泉名水,排出了20个泡茶最好的名泉。为增加名泉的可信度,书中还写了一个陆羽认水的故事。湖州刺史李季卿有一次从湖州到扬州,路遇陆羽,请陆羽品茶,命军士以江中取南零水。军士去江中取水,回来时由于小船颠簸,到岸时桶中的水剩了一半,军士怕主人责怪,就在江边灌满。陆羽尝水后说,这不是南零水。李季卿不信,陆羽把桶中水倒掉一半再尝,说这才是南零水。李季卿方知原委,众人佩服。
张又新,河北深县人,唐元和九年进士,出身宦官之家,喜欢饮茶评水。 宋代皇帝赵佶编著,1107年成书。全书2900字,正文分产地、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茗、外焙等20篇。对于产地、采制、烹调论述得非常详尽。在色香味的审评中,《大观茶论》比陆羽的《茶经》更清楚详细。在茶道精神方面,陆羽提出了“精行俭德”,而赵佶提出了“清和澹静”,境界更深了一层。这是宋代品茗斗茶更加深入的客观反映。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徽宗赵佶。此人生活豪奢,治国无能,最后被金兵掳去,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但他是一位风流文人,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尤其是诗词书画更是有名。25岁时作《桃鸠图》成为遗世国宝。他是中国惟一一位写茶书的皇帝。 作者蔡襄。本书是作者于宋代治平元年(1051)给皇帝进的书表。全文约1000字。宋代贡茶以北苑茶为主(产于福建建安),蔡襄时任福建转运使,监造北苑贡茶。他曾继丁谓献龙团茶后又造小龙团献给皇帝,深得皇帝赏识,于是以善于识茶、制茶名震朝野,所以皇帝经常问他一些建茶的问题。但陆羽《茶经》上未论及建茶,丁谓《茶图》中只谈了采制。所以写了《茶录》上呈皇帝,以答提问。全书有前序后序。中间正文分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前序是写为什么要写《茶录》,后序是写他上奏皇帝的《茶录》手稿被秘书窃去,后被人购买而刊出,但错误较多。所以修正后于治平元年五月(1064)刻于石上以永远流传。
另一本《茶录》是明代张源于1595年前后写成的。全书1500字,分采茶、藏茶、火候、辨汤、泡法、投茶、饮茶、色、香、味、茶变不可用、品泉、井水不宜用、茶盏、拭盏布、分茶盒、茶道等23节,各条篇幅不长,有的仅有几句,但文笔简洁有新意。不少内容突破了陆羽《茶经》中的提法,如对土壤的认识。书中对炒青绿茶的制法写的简明扼要,深得其法。并指明茶叶的品质与制茶的关系,这是茶叶加工上的一大进步。在泡茶上提出了与蔡襄不同的看法,提出“汤须五沸,茶奏三奇”的观点。五沸是:是:虾眼、蟹眼、鱼眼、连珠、涌沸,“初声、转声、振声、骤声、无声”,要听其声看其汤。“三奇”是放茶的次序,即“上投、中投、下投。”这三种投茶的方法到现在还在应用。还提出了品茶先要温壶烫盏。在品茶时以少为贵,“独啜曰神,二客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茶录》对茶的色香味,对泡茶的用水、用器都提出了详细的科学论述,在陆羽《茶经》的基础上有了突破和创新。书的最后一节提出了“茶道”,并对“茶道”进行了高度的概括:“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张源是古代第三个提出“茶道”一词的人(一是唐皎然“孰知茶道路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二是封演“于是茶道大行”),也是提得最全面的人。这本书可以说是古代的茶艺大全,对茶艺很有指导意义,建议茶馆老板抽时间看看。 是许次杼于明历二十五年(1597)写成的。全书约4700字。分产茶、古今制茶、炒茶、收藏、置顿、取用、包裹、日用置顿、择水、口啜、论客、茶所、童子、饮时、不易用、良友、出游、权宜、宜节、考本等36节。这些章节都是根据作者的体验写成的,提出了“名山出名茶”的观点。在制茶中总结了炒青绿茶的优点。提出茶的保存方法,具体实用。泡茶方法写得科学实际。书中还首次提出了茶寮(茶馆初型)基本设置。
《茶疏》在最后的《考本》中提出“茶礼”,将饮茶从物质上升到精神。
作者许次杼,字然明,号南山,钱塘(今杭州)人,能文,善诗,好藏奇石,嗜茶成癖,长期生活在茶园中,能种茶制茶。 是清代最大的一部茶书,也是中国古茶书中最大的。它洋洋10万字,几乎是收集了清代以前所有茶书的资料。之所以称《续茶经》,是按唐代陆羽《茶经》的写法,同样分上、中、下三卷,同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最后还附一卷茶法。
《续茶经》把收集到的茶书资料,按10个内容分类汇编,便于读者聚观比较,并保留了一些已经亡佚的茶书资料。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自唐以后阅数百载,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既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延灿一订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作者陆延灿,字幔亭,嘉定人,曾任崇安知县(现武夷市)。在茶区为官,长于茶事,采茶、蒸茶、试汤、候火颇得其道。 在现代茶书中具有代表性,在综合性茶书中水平是较高的。它是全国50多位茶叶专家,用了3年的时间编写的,于1992年出版。全书分茶史篇、茶性篇、茶类篇、茶技篇、饮茶篇、茶文化篇及附录七大部分共160万字。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茶叶的起源和传播、茶叶的性质和功能、茶叶的品类和花色、茶的栽培和贮存、茶的品饮和礼俗及茶与文化的关系,重点突出,简繁分明,是一部科学性、文化性兼备的经典性著作。全书不论在广度、深度,还是在精度上都具体体现了当代中国茶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是继唐代陆羽《茶经》问世1200多年之后具有现代水平的新《茶经》。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又出版了两本茶叶大型图书,一本是《中国茶叶大词典》,一本是《中国名茶志》,都是在2000年12月出版。两者都是集全国上百个茶叶专家编写的。《中国茶叶大词典》条目9972条,《中国名茶志》写了1017种名茶。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83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紫砂壶开壶有讲究
下一篇: 茶法文献之议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