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叶流通之茶捐

品茶 2023-11-15 14:33:24

茶叶流通之茶捐

捐[Tea levy] 清咸丰后与茶厘并行的茶叶税捐。

茶厘是交通要汇处设立关卡征收的运输和过境税。茶捐是茶叶产地和茶庄处所向当地茶农和茶行征收的捐税。

《清史稿 食货志五》:“江西自咸丰九年定章,分别茶厘、茶捐,每百斤除境内抽厘银二钱,出境又抽一钱五分有零外,向于产茶及设立茶庄处所,劝办茶捐,每百斤捐银一两四钱或一两二钱不等。填给收单,准照筹饷事例汇齐请奖。”各地征收茶捐,一般都用作当地军饷和新军建设之费。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业务范围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坚持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和政策,坚持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发挥行业中介职能、服务中国茶叶事业”为宗旨,其服务范围包括:
(一) 代表行业利益,维护行业合法权益;
(二) 负责茶叶行业的协调和管理工作,协助和承担政府主管部门委托的部分行政管理职能;
(三) 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茶叶生产、流通各个环节的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编制本行业的发展规划,提出制定行业方针、政策、制度、法规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四) 组织商品交易,拓展茶产品市场,协调和增进会员之间的联系,促进行业内部各种形式的合作和经济联合;
(五) 组织收集、整理和传递国内外茶叶经济信息和科学技术信息,进行市场分析、预测,开展信息交流活动和咨询服务,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六) 组织茶叶技术交流、产品质量论证和科技项目论证,组织技术技能竞赛和产品推荐,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七) 组织茶叶质量审评,茶艺茶道、茶叶生产、加工等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和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八) 组织制修定国家茶叶标准,并对质量标准执行情况进行自律性管理;
(九) 编辑、出版《茶叶经济信息》及书刊,普及茶叶商品知识、宣传茶叶饮用价值,弘扬祖国茶文化。通过展览展示、专题讲座、印发宣传资料等,让更多消费者了解茶,提高茶叶商品在社会上的声誉;
(十) 参与和承担协调加入WTO后茶叶国际贸易中遇到的问题,开拓市场,增强竞争能力,并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业组织的联系,组织国内外茶叶企业开展各种交流活动。

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古人发现茶后发扬茶文化,茶文化始于“神农尝百草”,距今已有4700多年。时至今日,我国很多城市依然有以茶代礼的风俗。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了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新时代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一定要保持热爱,坚持传承!


1.茶的起源

据说,神农氏炎帝身体不适时,无意间品尝到片叶子,味道虽苦,但是他逐渐头脑清晰,毒素也慢慢排出。于是,他将这种叶子带回去研究,发现有解毒的功效。这就是秦汉时期《神农尝百草》中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2.茶的发展

西周时期,《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茶已经作为贡品。东周时,茶已经被当作食物,人们已经开始煮饮新鲜的茶叶。西汉时,民间开始有了烹茶用具和茶叶店铺,这时,茶叶作为商品开始流通。东汉时期,名人志士之间开始流行“以茶代酒”,选择边品茶边高谈阔论。


到了唐代,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茶的种类也开始丰富,饮茶不仅成了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外邦来唐学者也因此受益。有句话叫作,茶兴于唐而盛于宋,所言不虚。宋代,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无不好茶。茶文化已经发展成款待客人的礼仪,这时“斗茶”开始兴起。

明清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废茶团,兴茶叶。因做茶饼的工序复杂,而且制作成本较高,朱元璋认为这样喝茶过于奢侈,一向崇尚节俭的他下令不许再以这样的方式喝茶,而是直接以茶叶冲泡的方法品茶香。此后,炒青茶得以发展起来。

明朝以后,中国茶已经传至世界各地,工艺以烘青和炒制为主,只做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以及白茶。

近代,1846年至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不断增加,有利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1886年至1947年,中国茶叶经历了多半个世纪的衰败期。1950年至今,由于政府的支持和重视,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

西安茶博会地址在哪里

地址:西安市灞桥区会展一路1399号。

2023年6月2日,第十七届中国西安国际茶业博览会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开幕,第十七届西安茶博会以助力茶产业发展共享茶生活盛会为主题,展会为期4天,将持续至6月5日,本届茶博会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主办。

展会展览面积达3.6万平方米,规划1800个标准展位,设置全国供销茶展区、全国名茶展区、陕西茶叶展区、普洱茶展区、白茶展区、茶器美学展区、港澳台及国际展区等八大展区,展会集结800+品牌茶企,荟萃全产业链6000+茶产品种类。

城市介绍

西安市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自古有着八水绕长安之美誉,西安市主体地貌为秦岭山地和渭河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西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

西安是闻名世界的历史名城,与世界著名的罗马、雅典、开罗等古城齐名,也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建都历史最长的一个,西安市是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之一,有两项六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兴教寺塔。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西安茶博会

【再谈茶叶品牌建设一二三】 茶叶品牌建设论文

  中国著名茶叶专家,  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  原任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  不久前我曾参加一个活动,与会的都是国内知名的心血管病专家,他们对茶都很感兴趣。在聊天的过程中,他们问得最多的是怎么鉴别茶的好坏,因为每年,专家们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茶叶,而且送茶的人每次都告诉他们:“这是最好的茶,要留着自己喝,千万别送人。”其实,专家们自己喝不了多少,也分不清哪些茶值得留下来,所以时间一长,茶叶积压下来,有不少都过期了。而现实中,遇到这种问题的喝茶人并不在少数,因为我国的茶叶品种众多,茶叶产品更是琳琅满目,在众多产品之间,缺少知名的茶叶品牌,消费者就很难作出选择,这就是目前我国茶叶面对的“有名茶而无名牌”的尴尬现实。
  一、我国茶叶品牌的尴尬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茶业在各级政府扶持和良好的经济效益驱动下,发展速度非常快。截止到2011年,我国茶叶总产量为162万吨,比上年的147.5万吨增产了14.5万吨,增长率为9.9%。而据农业部门估计, 2011年我国茶叶农业产值达到了728.9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平均单价为45元/公斤,比上年的35.9元/公斤,上涨25.3%。据此测算,我国茶叶的国内销售额已经超过1500亿元。
  随着我国茶叶行业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茶叶企业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茶叶行业的品牌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已经通过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茶叶品牌就有近百家,包括天福茗茶、华祥苑、竹叶青、大益、武夷星、吴裕泰、张一元、品品香等品牌在市场上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总体来说,茶叶企业品牌大多还十分弱小,主要体现在茶叶行业的集中度低、大多数是区域性品牌、品牌影响力弱等方面。目前我国最大的茶叶企业销售额还不过15亿元左右,市场份额不到5%。因此茶叶的品牌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茶叶企业普遍比较弱小的情况下,以政府主导推动的“公用品牌”建设,则大多数是以当地茶叶主要产品为名称的,茶叶推广还停留在“名茶”推广和培育层面,企业品牌还难有作为。由于对名优茶导向存在偏差,加上名茶生产加工对手工的过度依赖,企业在宣传上对“正宗”和“文化”的过度强调,导致名优茶的炒作成风。
  二、茶叶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导致我国茶叶品牌建设滞后的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企业经营分散、实力弱小外,我个人认为还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标准缺位、质量难判
  我国茶叶分六大类,有上千个品种,每个品种内还分出不同等级,其结果是导致在这样一个庞大而且复杂的产品体系里,专业人士都发出“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感慨,更何况普通消费者呢?而与此同时,我们所制定的茶叶标准,除了卫生和重金属是可以用仪器来检测的理化指标外,大多为感官标准。感官标准中的术语很难对茶叶的品质进行准确表述,这些标准在实际交易和定价中难以发挥作用,导致市场上产品质量的判定标准缺位。由于标准缺位,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就无从了解茶叶的好坏,给一些不法商家提供可乘之机,使市场存在以次充好、虚高定价的行为,造成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心存疑虑,唯恐上当,抑制了茶叶的消费需求,不利于品牌的建立。
  2.诚信缺失、急功近利
  在行业内还没有建立有效的自律机制的情况下,市场管理更多要依赖政府的职能部门,而目前涉及茶叶市场管理的部门虽然不少,有质检、工商、食品卫生等部门,但由于各管一段、职责不清,不能有效对市场进行监控,导致市场的管理缺位。在这种情况下,众多操守不一的企业参与茶叶经营难免会出现诚信问题。于是,市场上才会出现“扁的都叫龙井,卷的都叫碧螺春”的现象,也就是说市场流行什么,大家就都生产什么,不管产地、不管品质,鱼龙混杂。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进而阻碍茶叶品牌的建立。
  3.恶炒概念、过度包装
  今年春茶上市之初,个别企业曾通过拍卖或者制造概念,人为推高茶叶的价格。其中:浙江杭州500克的西湖龙井拍出18万元天价,河南信阳500克的信阳毛尖卖到13万元;四川500克的“熊猫茶”卖到了22万元,价格堪比黄金,被戏称为“天价茶叶”。天价茶频现,引发社会的广泛争议。从目前情况看,影响基本上是负面的,不仅没有被社会认可,而且还严重损害了行业的美誉度,影响茶叶消费的增加。恶炒概念、搏知名度是企业对品牌建设的误解,其实品牌除了知名度,更需要建设其长期美誉度和消费者的忠诚度。
  由于茶叶是一种传统礼品,各企业都十分重视其产品包装的开发,而事实上,适度包装也确能够促进企业树立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但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情况是,在生产经营者的逐利冲动和消费者的面子消费共同作用下,目前茶叶市场过度包装的情况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包装耗材过多、分量过重、体积过大、成本过高、装潢过于华丽、说词过于溢美等。用包装欺骗消费者,这种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也损害企业品牌的长远形象和声誉,最终危及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对未来茶叶品牌建设的几点思考
  可以说,中国茶业内的品牌还非常弱小,中国茶业目前尚处于品牌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如果换个角度看,中国茶业目前也存在巨大机会。在市场监督机制不到位、诚信缺失的情况下,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却在增强,因此有哪家企业能真正理解品牌的意义并大力建设其品牌,它就有可能在未来的中国茶业赢得有利地位。鉴于此,我想对未来茶叶品牌的建设提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1.从“价格导向”到“价值导向”
  前不久,我参加了安徽农业大学和祥源茶叶股份公司联合在合肥举办的“回归原点:中国茶的品牌征途—2012中国茶叶品牌主题论坛”,该论坛重点是聚焦消费者的价值。过去几年,我国茶叶通过名优茶的建设,有效拓展了国内的茶叶消费市场,但也出现了名优茶导向上的偏差,导致企业过度重视礼品市场开发,所谓“买的不喝,喝的不买”,茶叶依赖于关系销售,而忽视了消费者在茶叶消费过程中所关心的“安全、便捷、物有所值”等根本性问题。由于茶叶是一种健康饮品,今后消费者对茶叶质量的要求只会越来越苛刻,因此,质量安全是品牌产品的基本要求。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83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