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晋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述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于尚书……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周武王率领南方八国伐纣,是在公元前1066年,也就是说在三千多年前的巴蜀一带就已经用茶作为贡品了,而在我国其它地方已没有更早关于茶事活动的记述。而现在,多被人们认为是茶叶之乡的苏杭一带,到了秦汉年间才有了关于发现野生茶树的记录,那么在秦汉年间的四川对茶叶的栽种已非常广泛成熟。据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益州(四川的古称)川谷山陵道旁皆为茶树,一只,两尺,甚有两人合抱者。由此可见,四川对茶的栽培和认识是早于现今茶业非常发达的江浙一带。
就四川地区本身的地理条件来看,四川盆地周围具有较广阔的丘陵地带,这里气候湿润,降水丰富,丘陵的排水性较好,再加了土壤呈酸性,这些都是适宜茶树生成的自然条件。由此可见,四川成为我国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有据可依的。
川茶“小有名气”
说到全国名茶,很多人想到的多半是杭川的龙井,安溪的铁观音,太湖的碧螺春……,事实上川茶也是颇有名气的。80年代,全国品出的十大名茶中,四川的茉莉花茶榜上有名,而全国的名优茶,四川名茶也近40余种,其中省外较为知名的有:峨眉毛峰、蒙顶甘露,青城雪芽,省内著名的还包括峨嵋竹叶青,蒙顶黄芽,邛崃文君茶,广安松针,香山贡茶等。这些茶品在古代颇具名声。
唐代白居易曾赞美川茶: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李白诗曰:杨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
文同写道:蜀中茶称圣,蒙顶味独尊。
由此可见,川茶的"名气"在唐代就已流传开来,并得到众人的肯定。
关于“茶具”
四川出产的茶具中,不乏上等精品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我国茶具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者所亲睐。由于制作材料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而就四川范围来讲主要出产的为瓷器茶具,主要有白瓷、青瓷和黑瓷三个类别。
白瓷: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色白如玉,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大邑生产的白瓷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到了元代发展为青花瓷茶具,造型幽靓典雅,不仅得到国内人士的喜爱,还远销海外。四川大邑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安徽祁门并列为中国白瓷茶具的四大产地。
青瓷:四川青瓷以釉色青如玉而闻名,在古代四川青瓷"胎薄质坚、釉色饱满、色泽静穆",有粉肝、翠青、灰青等。陶瓷釉面有纹片,纹片开头多样,大小相间,此称"文武片";也有细眼似的叫"鱼子纹",类似冰裂状的称"北极碎",另外还有"蟹瓜纹"、"牛毛纹"令人目不暇接。这些别具风格的纹饰图样是由于釉面原料的收缩系数不同而产生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黑瓷:中国的黑瓷茶具以四川广元和福建安的为上等。在宋代,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能根据经验,认为黑瓷茶盏用以斗茶最为适宜。北宋蔡襄《茶录》中记载:"茶色白,宜黑盏,黑盏绀黑,纹如兔毫,其胎厚,煨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其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汲也。"从这段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黑瓷的一些独特之处,四川广元窖的黑瓷,在造型、瓷质、釉色和兔毫纹饰上与建安都不相上下。
四川的“土茶具”---盖碗杯
“盖碗杯”分为茶碗、茶盖、茶托三部分,因而也称“三件头”。相传为唐代四川节度使崔宁所发明,崔宁勤于政务,功于诗书,常常以茶会客。崔宁见使女送茶时,常因茶碗太烫而多有不便,于是他想出一个妙计,用蜡将茶碗固定在茶托上,这样一来,茶碗里的水就不会溢出,后来这种茶具在民间流传开来而后全国仿造。对于这种茶具的托捧方法也有要领,左手托茶沿,右手拇指中指提起茶盖,在碗面,碗沿上轻轻拔动,发出声响,然后将茶盖半沉入水中,由里向外漫漫滑动,这时只见绿波翻涌,翠叶沉浮,幻影游动。饮茶时将茶碗送到嘴边,徐徐饮入,稍作停顿,茶水于舌边,舌根回荡,如此分三次吞下,咕咕有声,此时口中是暗香飘动,芬芳乱窜。行家们称此招为"三吹三浪",盖碗茶流传于民间后,更丰富了其内涵,形成了特殊的茶语。茶盖翻转在茶沿旁,要求续水、加汤;茶盖平放在碗旁,表示座位有人,立马回来;茶盖翻转平放茶碗之上,表示要结帐走了。
自盖碗茶的问世,“三件头”迅速风糜全国,四川人对茶具的喜爱也逐渐由"阳春白雪"的高等茶具转化为“下里巴人”的盖碗杯,出现了雅俗共赏的局面。而饮茶的风俗也为更多人所接受,"茶馆"在四川的数量也可谓是“甲天下”。
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成都巴蜀茶文化的历史,一起来看看。
成都巴蜀茶文化的历史
巴蜀产茶历史悠久,并且在先秦时期就以地方特产的名义将茶作为贡品。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茶的饮用习俗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古巴蜀一带,明末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自秦人取蜀后,始知有茗饮之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把俘虏迁到巴蜀,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传播到巴蜀一带,巴蜀的茶和饮茶的文化也向中原传播。茶有不同的名称,并且大多数来源于古巴蜀地区的方言,唐玄宗时官修《开元文字音义》,?茶?才正式定名。
西汉时期王褒的《僮约》可以印证当时饮茶活动在巴蜀一带非常盛行。王褒,汉宣帝时为谏议大夫,公元前59年,他从成都一个寡妇那里买下家奴便了。《僮约》规定家奴便了应做的劳役,其中就包括?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由此可见,汉代四川一带不仅已开始饮茶,而且出现了?武阳?一类买卖茶叶的市场。当时,成都不但已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来看,很可能也已成为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制作的重要中心。
汉魏以后,巴蜀的茶业进一步发展,种茶和饮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西晋张载的《成都楼》诗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名句,说明茶在当时的地位,已居所有饮料之冠,而且茶的声誉也越来越大,饮茶之风向全国各地蔓延。
成都巴蜀茶文化的起源
早在秦汉以前,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巴蜀人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四川蒙顶山茶文化源远流长,是国内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被誉为中国有机茶的发源地。蒙顶山茶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早在隋唐时期,蒙顶山就已经被列为供奉的茶山。
蒙顶山素以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因素得天独厚,培育出了一种独特的、别具一格的茶叶品种——蒙顶山茶。蒙顶山茶含有丰富的天然气味和有机物质,口感清香、绵柔滑润,被誉为“茶中佳品”。
蒙顶山茶的制作工艺独特,专门制作蒙顶山茶的茶祖戴思聪甚至被誉为“中国现代茶文化的奠基人”。蒙顶山茶制作过程中,选料严格,采摘、筛选、揉捻、烘焙、包装等环节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和标准。
在四川蒙顶山,茶叶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栽培、采摘、制作到销售,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范和传统的制作方法。蒸茶、渐青、揉捻、发酵、十二道工序,每一个步骤都是通过经验积累和历代传承来的。
蒙顶山茶文化,凝聚了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传承,不仅是一种茶叶,更是一种文化,代表了四川茶叶文化的优秀传统。作为中国有机茶的代表之一,蒙顶山茶正在逐渐被世界人民所认识和喜爱。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78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宋代茶叶交易出现有价证券交引
下一篇: 普洱茶的历史源流及工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