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揭秘茶与历代皇帝的不解之缘

小小茶农 2023-11-15 08:34:44

揭秘茶与历代皇帝的不解之缘

中国是最早发现的国家,拥有着成千上万种茶叶。现代人喝茶的习惯也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历史上有很多喜欢喝茶的人,像是陆羽,更是有“茶圣”之名,就连古代皇帝也喜爱品饮上等好茶。但不是所有的历代皇帝都与茶有缘的,历代皇帝中与茶有不解之缘的又有谁呢?一、宋徽宗与《大观茶论》


宋徽宗赵佶酷爱饮茶,精于茶道,善于点茶。在北宋大观年间,著有一部《茶论》,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在中国历史上以皇帝的身份撰写茶叶专著,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书中记录了宋朝浓厚的饮茶风气——天下人都用茶来宴席宾客,上到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无不沐浴在茶水之中,受茶水的熏陶,推崇茶水的高雅、宁静。现代日本茶道文化协会负责人森本司郎在其所著《茶史漫话》中也认为:正是中国的“斗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二、朱元璋与散茶发展


明代的贡茶数量有增无减,茶区百姓受尽贡茶之苦。加之,到了明代,各地散叶茶不断发展,而且不少茶叶质量已超过团饼茶,而且制作方法简便,不像团饼茶那样耗时费工。在上述背景之下,明太祖朱元璋根据若干奏章的反应,了解了真实情况后,决定对贡茶进行改革。从此不再进贡团饼茶,更换进贡散叶茶,减轻茶农的劳苦。

从中国茶类的发展来看,朱元璋的诏令确实对当时散叶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各地名优散茶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现今遗存并继承发扬的各种历史名茶,都与明代大力发展散叶茶有关。因此,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的这道诏令,无疑对中国名优茶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三、康熙与碧螺春


据说洞庭东山有座碧螺峰,石壁里生长着几株野茶树。每年春天,当地的老百姓都会背着茶筐前去采摘,炒制饮用,如此数十年,不见饮用者出现任何异状,当地百姓身体较之其他地区还更为健康、强劲。康熙朝的某一年,到了摘茶时节,老百姓又来采茶,茶叶长得特别茂盛,采多了筐装不下,只好把茶放在怀里。没想到茶受到体内热气蒸熏,突然散发出浓烈的异香,采茶者不约而同惊叫起来:“吓煞人香!”意思是香到极点了。于是,这种茶便叫做“吓煞人香”。

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南巡,巡抚宋荦负责迎接。宋荦是著名诗人,精于书画,也擅长品茗。他深知康熙不喜铺张,眼下又是仲春时节,便令下属去买“吓煞人香”。康熙来到太湖,正陶醉在洞庭东山的秀丽风光中,宋荦进献了“吓煞人香”。只见茶条索紧结,卷曲成螺,白毫显露,银绿隐翠,煞是可爱。一经冲泡,恰似白云翻滚,清香袭人。品饮下来,更觉鲜爽生津,滋味殊佳。康熙随后问此茶何名,宋荦奏曰:“此乃当地土产,产于洞庭东山碧螺峰,百姓又称之为‘吓煞人香’”。康熙说:“茶是佳品,但名称却不登大雅之堂。朕以为,此茶既出自碧螺峰,茶又卷曲似螺,就名为‘碧螺春’吧!”于是,好茶便有了一个相匹配的美丽名字:碧螺春。

四、乾隆与龙井茶


史载,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御茶”至今遗址尚存。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

乾隆皇帝不是死在任上,而是“知老让位”的。传说在他决定让出皇位给十五子时,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呵!”一生好品茶乾隆帝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这也许是幽默玩笑之语,也许是“我应该退休闲饮”之意,或者是兼而有之。

七子饼茶的七子传说

俗话说“儿多父母苦”,夫妇俩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拉扯成人。穷人命贱,虽没吃没穿,但儿子们个个身体壮实,小女哈尼也长得如花似玉。看着孩子们个个乖巧,夫妇俩十分高兴,但毕竟家境贫困,山林田地甚少,收入甚微,养家糊口都十分困难,眼看七子一女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怎么办呢?父母脸上的笑容不见了!相传,在一个无法考证的年代,今普洱县凤阳乡宽洪村困卢山,有一卢姓人家,家境贫寒,种茶为生。家有七子一女,长子哀牢、次子布朗、三子基诺、四子阿瓦、五子爱尼(因父母想要一个女儿,故为五子取名爱尼,意为喜欢女儿的意思)、六子拉祜(第六个仍然是儿子,则取名拉祜,拉一个姑娘来的意思)、七子无量(老人觉得儿子太多了,想女儿的愿望恐怕无望了,故将七子取名无量)、第八个生了个女儿(哈哈,太高兴了,终于是个妮子,故取名哈尼)。
一日,卢老汉将七子聚于家中茅堂,商议如何维持生计及儿女婚娶之策,共商议了七天都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长子哀牢说:“我们去捕鱼”,但河流被有钱人家所霸占;次子布朗说:“去狩猎”,但其父一心向善不愿杀生。三子四子说去帮工、放牧,但都不如老人所愿。因为爱茶如命的卢老汉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要七个儿子继承祖业。按老人的话说“茶可解毒、益寿”,为百草之首的灵药。种茶、制茶不但可以满足自己的品饮之好,更可有益百姓,造福苍生,是人生一大善事,因此仍然希望儿子们个个种茶制茶,以茶业为生。
但家庭贫困,无力购买土地山林,无法实现老人的这一愿望。卢老汉气得口吐鲜血,卧床不起,身体日渐虚弱,共在病床上躺了七七四十九天,其间水米不进,昏迷不醒,气若游丝,但就是咽不下最后一口气。七个儿子四处寻医问药都无济于事。第四十九天,七子无量到离家很远的原始丛林中给父亲采药,无意中发现了一棵很大的茶树,心想父亲一生爱茶,何不采点回去在老人弥留之际了却他的一点心愿呢?于是无量采了些大茶树上的鲜叶,回家后煎出茶汁,掰开父亲的嘴灌了几滴。半个时辰后,卢老汉居然一声叹息,悠悠转醒……(困卢山山名由此而来,困卢山仍有上千亩野生栽培大茶树,据专家考证仍有栽培价值)。
醒来后,七子无量将事情原委讲给父亲听了,卢老汉顿时精神陡增,遂叫七子又煎了两碗野茶喝下去。每二天居然容光焕发,下床干活了。
受到七子无量采野茶的启发,卢老汉心想,我们家境贫困,又无力购置山林田地,深山老林有那么好的野茶何不叫儿子们分头去采摘回来,既能卖得好价钱,又解决了无钱购置山林土地之急呢!于是每天叫七个儿子都分头到深山采茶。
从此,七兄弟每天背竹篓,带上绳索,翻山越岭到森林峡谷中采摘野生茶叶。
他们顺着澜沧江流域越走越远。日久天长,兄弟七人各自有了自己的采茶线路和地域,并就地和当地姑娘结婚、安家、生子(历史上至今都有男到女家,俗语称“上门”的习俗),各据一方,并将野茶苗、茶种带回家种植,种茶为生(可以考证的四千多年前布朗人的历史文献《奔闷》一书中的《得贵腊普》,记述了布朗人的迁徙史和普洱茶的开发过程)。随着日月推移,七兄弟在各自的地域生息繁衍,子孙后代都种茶,并带动当地山民种茶,这便形成了长子哀牢山,次子布朗山,三子基诺山,四子阿佤山,五子爱尼山,六子拉祜山,七子无量山的产茶区域。后来的名字成为了少数民族的名字和山的名称(后来的六大茶山即是在七兄弟的领域之内的典型)。卢老汉夫妇及女儿哈尼留守困卢山,仍以种茶为业,老人将爱女哈尼采制的茶称为“女儿茶”(清,阮福《普洱茶话》: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红楼梦》中的普洱女儿茶,即名出于此。在今天的普洱县凤阳乡,困卢山的栽培型古茶树群仍保存完好,据专家考证仍有栽培价值。可见普洱是普洱茶的发源地之一。
由于七兄弟平时都忙于自己的事业,只有每年父母生日才回到普洱(历史上传为美谈的“七子拜寿”)。他们深知父母爱茶如命,都将自己采制的最好的茶用棉布小袋装好带回普洱。由于路途遥远,只有骑马,茶叶在路途中日晒夜露、受潮,东西又多,相互挤压,到了普洱打开后都挤压成饼了,但味道比刚制时候更好。由于七个儿子送的茶一个比一个的好,老人十分高兴,倍加珍惜,将每个儿子送的茶拿出一个用竹壳包扎在一起(据说竹壳无异味,透气有利茶叶陈放)存放家中,待来年或多年后,家中来了好友、上宾,拿出来招待客人。客人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后赞不绝口,问及茶之来源和名称,老人自豪地指着竹壳对客人说:“这是我的七个儿子”。
日久天长,“七子拜寿”和“七子饼茶”在当地传为佳话。普洱七子饼茶在当地名声越来越响,许多茶人,茶商纷纷慕名而来,指名要卢家“七子饼茶”,更有许多茶坊、奸商纷纷仿效。普洱七子饼茶美名远扬,流传至今。
起初的七子饼茶,大小重量各有差异。孝顺的七个儿子在了解父亲的这一喜好后,为了让父亲便于收藏,七个儿子共同商议,将茶饼统一制成大小一样的圆形,背后一个小圆窝,重量七两五(375克,现代的七子饼茶大多为357克实际是历史变迁对数据的混淆,没有依据的)。“圆形”代表天上的圆月,象征合家团圆,背后中心的小圆窝,象征七兄弟共同的家,象征父母,重量为“七两五”,“七”为七兄弟,“五”即“吾”,即为“七子中的我”的意思,极具含义。(普洱七子饼茶的外形,大小,重量一直沿袭至今,一直成为渴望团圆,尊崇孝道的古今茶人推崇“普洱七子饼茶”的原因。有诗为证:“山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其中“龙团”、“小团月”即为普洱七子饼茶。
父母年岁已高,七个儿子经过商议,将父母住地由困卢山移居至普洱的西门山。西门山山清水秀,终年云雾缭绕,是休养生息的极佳的地方。卢老汉到了西门山后,仍喜种茶。由于西门山地理、气候环境和卢老汉高超的种制技艺,西门山茶被列为历代供奉京师之首茶。历代皇帝视之为异珍,称之为“诸茶之首,众茶之冠”(普洱西山碑考为证)。由于七个儿子所在茶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结构、土质气候各不相同,茶树周边的植被气味影响,“普洱七子饼茶”的茶味各具特色,香气各有不同,有“樟香、梅香(梅子香)、栗香、枣香、橙香、荷香、兰香”等。有诗为证:“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浩月轮。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宋,王禹诗)。
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七个儿子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亦较频繁。他们时常将自己手制的上好普洱茶带回普洱,与家人分享,并与慕名而来的茶商、茶人交易。年复一年,子孙拜祖,商贸往来,一代传一代,普洱自然引来了天下客商,逐步形成了原产地和云南最大的普洱交易集散地(这便是普洱之所以成为茶叶集散地的重要人文依据),茶马古道应运而生,各地茶商纷纷在普洱开设茶庄、茶号,普洱茶的加工制作逐步完善,普洱府极度繁荣,名扬天下。“普洱七子饼茶”亦因其品质上乘,有寓意(象征团圆和崇尚孝道的美德)以及便于携带和收藏在普洱茶中独树一帜,久盛不衰,更是当今茶人品饮普洱茶之首选。
为了祭奠普洱茶的祖先,卢氏七子的后人们在普洱东门上建造了一座塔,名为东塔,塔高十八层(喻示祖宗十八代),主塔九层,第一层喻示祖宗基业,以上七层代表七子,喻示发展,第九层代表哈尼,以上九层代表子孙后代的生息繁衍,久历不衰。该塔于文革期间被毁。普洱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按原样在原址重建,为普洱县一大奇观。“东塔倒影”、“东塔西影”,为当今普洱人所骄傲。
“东塔倒影”、“东塔西影”即每天太阳出来时,刚好从东塔处缓缓升起,东塔的影子就随太阳光倒映在西门山下的龙潭中,极为壮观。它为古老神奇的茶乡普洱增添了一道令人神往的景观,并为普洱茶文化增添了光辉一笔。

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他发源于神农,闻名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冯敏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中国的茶文化缘起于巴蜀,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文化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该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中心,更确切地说是在云南,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巴蜀,这是由于当时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

  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时。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他们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用,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玄学相当流行。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谈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谈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喝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于是清谈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提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的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时期。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以陆羽《茶经》的问世为标志。陆羽是唐玄宗时复州竟陵郡***今湖北省天门县***人。民间称他为“茶神”、“茶圣”、“茶仙”。陆羽的《茶经》一出,中国茶文化的基本轮廓方成定局。《茶经》是一种独出心裁的文化创造,它把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突出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仅从茶文化学角度讲,陆羽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化领域。《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等一套中国茶艺。《茶经》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作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释、道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搭设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构架,为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茶文化之所以在唐代形成,除了与整个唐代经济、文化的昌盛、发展有关以外,还与以下几个特殊因素有关。一是茶文化的形成与佛教的发展有关。隋唐之际,佛教在中国发展迅速。僧人中的上层人士不仅享受世俗地主高堂锦衣的优裕生活,而且比世俗地主更加闲适。饮茶需要耐心和功夫,将茶变为艺术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寺院常建在名山名水之间,气候常宜植茶,因此唐代许多大寺院都有种茶的习惯。僧人道士们是专门进行精神修养的,把茶与精神结合,僧道均是合适人选。茶文化的兴起与禅宗的兴盛关系密切。禅宗主张佛在内心,提倡静心、自悟,所以要“坐禅”。坐禅对老和尚来说或许容易些,但年青僧人往往尘念未绝,既不许吃晚饭,又不让睡觉,便相当因难了。能解渴又可提神的茶,成了僧人喜爱的饮料。二是与唐代科举制度有关。唐代采取严格的科举制度,每当会试,考生与考官均感劳乏疲惫,于是朝廷特命以茶果送到考场。举子们来自四面八方,朝廷一提倡,饮茶之风便更快地在士人中流行。三是与唐代诗风大盛有关。唐代是我国诗歌的极盛时期。诗人要激发文思,需要提神之物助兴。有的诗人以酒助兴,相当多不会饮酒的诗人则以茶提神助兴。此外,还与唐代贡茶的兴起和中唐以后唐王朝禁酒有关。贡茶促进了名茶、茶具的发展,禁酒令更多人转向饮茶。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和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

  从五代至宋辽金,是茶文化的拓展、兴盛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大转折时期。从中原王朝看,封建制度已过了它的鼎盛时期,开始走下坡路。但从全中国看,却是北方民族崛起,南北民族大融合,北方社会向中原看齐和大发展的时期。茶文化正是在这种民族交融、思想撞击的时代得到发展。特别是从茶文化的传播看,无论社会层面或地域都大大超过了唐代。

  从茶文化的社会层面上看,唐代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集团领导饮茗运动,而宋代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正式出现,宋朝一建立便在宫廷兴起饮茶风尚。宋太祖赵匡胤有饮茶癖好,历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以至宋徽宗还亲自作《大观茶论》。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斗茶,又称“茗战”,是古人集体品评茶的品质优劣的一种形式。斗茶之风的盛行,促进了茶叶学和茶艺的发展。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

  从地域上讲,唐代虽已开始向边疆甚至国外传播饮茶技术,但作为文化意义上的茗饮活动,仍基本限于产茶盛地的南方和中原地区。而到宋代,中原茶文化通过宋辽、宋金的交往,正式作为一种文化内容传播到北方游牧、狩猎民族之中,奠定了此后上千年间北方民族饮茶的习俗和文化风尚,甚至使茶成为中原政权控制北方民族的一种“国策”,使茶成为联结南北经济、文化的纽带。

  宋辽金时期,是中国茶文化承上启下的时代。随着制茶工艺的发展,宋代已将唐代的穿饼,发展为精制的团茶,使制茶本身工艺化,增加了茶艺的内容。并且出现了大量散茶,为后代泡茶和饮茶简易化开辟了先河。民间的点茶和斗茶之风的兴起,将茶艺推展到广泛的社会层面。宫廷贡茶和茶仪的大规模举行,又使茶文化的地位抬升。如果说唐代茶文化更重于精神实质,宋人则把这种精神进一步贯彻于社会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

  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标志著中华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兴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已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明代中叶以前, *** 有感于前代民族兴亡,本朝一开国便国事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之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在为人之道上“明是非、重名节、知廉耻”,“明是非”就是“坚持真理”,把“名节”、“廉耻”和“是非”联络到了一起,也就给“名节”、“廉耻”注入了新的内容。明代的士人最重操守,以茶雅志,以茶砺节,以茶砥行也就成为了茶文化的主流。

  明末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茶风趋向纤弱。这时,文化界出现一种新复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际上既无秦汉的质朴雄浑,也没有盛唐的巨集大气魄。待至满族入主中原,许多文人既不想“失节”助清,又对时局无可奈何,乃以风流文事送日月、耗心志,有些人甚至皓首穷茶,一生泡在茶壶里。在茶中寻求开释与舒怀。这反映了封建制度日趋没落,文人无可奈何的悲观心境。

  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由于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基本形成现今的六大茶类,除最初的绿茶之外,出现了白茶、黄茶、红茶、黑茶、青茶***乌龙茶***。茶类的增多,泡茶技艺有别,又加上中国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使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茶文化的意义
  一是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二是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三是有利于社群文明建设 。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 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 消费活动、建立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四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 ,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五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上海市闸北区连续四届举办 国际茶文化节,扩大了闸北区对内对外的知名度,闸北区四套班子一 致决定茶文化节要一直办下去,并投资在闸北公园兴建茶文化景点,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观园。

赵匡胤禁止民间私藏兵器可以理解,但他为何禁止民间私藏茶叶呢?

赵匡胤禁止民间私藏茶叶是为了增加朝廷的收入。

赵匡胤与茶叶有着不解之缘,“赐茶”是赵匡胤对臣子施恩的一种方式。在公元960年时,赵匡胤召集宰相范质讨论国家大事,在还没有讨论开始之前,赵匡胤就设座赐茶,和宰相坐着讨论。

当宰相范志刚行完礼正要坐下的时候,赵匡胤却突然说,他最近眼神有点不好,让范志将奏折递到赵匡胤的面前,就在范质递奏折的时候,下人就把范质的茶和座位都撤走了,范质没有了座位只能站着跟赵匡胤讨论大事。

渐渐地,赵匡胤设座赐茶成了最高荣耀。而得到赵匡胤设座赐茶成为了大臣们心中最梦寐以求的事情,这其实就是赵匡胤想要的效果。

赵匡胤同时对茶叶买卖也有着严格的限制。这其实都是为了增加朝廷的收入,所以赵匡胤听了大臣的建议,严格禁止民间私藏茶叶并且卖茶叶。

由于茶叶必须在特定的地方才能生产,所以赵匡胤派专人专门生产茶叶,每个生产茶叶的园户除了交租金以外,还要将茶叶全部都卖给官府。

如果遇到有人私藏茶叶或者私自买卖茶叶的情况,官府首先要全部没收茶叶,其次再将茶叶的数量进行定罪,超过百钱以上的人,会被杖责70大板,超过八贯以上的人,会被判处流刑,生不如死。

同时,赵匡胤对于掌管茶叶的官吏要求也非常严格。由此可见,赵匡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茶叶的发展。

以茶识人,《如懿传》里乾隆皇帝喝茶的那些事儿

最近大火的两部宫斗大戏都是清宫戏。

延禧攻略》主要讲乾隆后宫令妃的故事,而《如懿传》的女主角则是乌拉那拉氏皇后,也就是还珠格格里的那个大反派皇后。

相比之下,延禧攻略是披着后宫皮的玛丽苏打怪升级流令妃升职记。如懿传则现实的有点残酷,如懿和乾隆从年少情深到相看两厌,是充满负能量的中年男女离婚记。

值得一提的是,两部剧的服装道具都精致的可圈可点。尤其是《如懿传》,投资3个亿亿亿亿亿!

《甄嬛传》皇帝只能吃个塑料蔬菜,《如懿传》霍建华版的乾隆皇帝走到哪个妃子哪儿都能被投喂,反正每集不是吃就是喝。

为了深入展现人物性格,《如懿传》里给乾隆安排了很多的喝茶镜头,每集都是茶不离口,杯不离手。

出现的茶的种类也是特别的多,比如齐云瓜片、西湖龙井、武夷岩茶、云南普洱…

里面的茶具也是异常精致,尤其是清朝爱用的盖碗,每集都要出现个五六次,不是主角胜似主角,比后宫里一众妃子的出场频率还高。

颜色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已经凑齐了一道彩虹可以召唤神龙了。

所以这根本不是宫斗剧,而是清代茶文化纪录片吧。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大猪蹄子乾隆皇帝到底喝了些什么茶吧。

1. 齐云瓜片

《如懿传》第五集,乾隆深夜来看如懿,取过紫檀小桌上的茶水就要喝,如懿忙拦下,说茶凉了,让侍女阿箬上热茶,乾隆捧过喝了一口,便问:“是齐云瓜片?”

阿箬娇俏伶俐地答道:“奴婢估摸着皇上刚用了晚膳,天气冷了难免多用荤腥,这茶消垢腻、去积滞是最好的。”

乾隆听完,向着如懿甜滋滋地讲了番“情话”:“难怪朕会想着你的茶,原来你也念着朕。”懂茶的人连撒狗粮都撒得与众不同!

剧里提到的齐云瓜片也就是六安瓜片,产自安徽六安齐云山。

这里高山环抱,云雾缭绕,气候温和,茶叶经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是我国绿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片茶。

李白有诗,咏六安茶云"扬子江中水,齐云顶上茶"。

齐云瓜片茶青炒制时采用原始生锅、芒花帚和栗炭,拉火翻烘,人工翻炒,前后达81次,茶叶单片不带梗芽,色泽宝绿,起润有霜,形成汤色澄明绿亮、香气清高、回味悠长。

乾隆时期的“齐云瓜片”非常矜贵,是皇家御用贡品。史料记载,慈禧生了同治皇帝之后,每个月才有资格享受十四两齐云瓜片的待遇。

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如懿,虽然位份不高,却是非常受宠的。

2. 牛乳茶

《如懿传》第六集,乾隆早晨来到太后的寿康宫说话,给太后递了牛乳茶。

牛乳就是我们现在的牛奶啦,清朝初期,清宫仍然保留了一些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以饮奶茶为主,用牛奶泡茶,后期才改清饮。

奶茶不仅是清宫内的日常饮料,还是宴会中的重要角色,除夕大宴、坛庙祭祀、丧仪祭奠等等正式场合都会用到奶茶。

清宫金錾云龙嵌珠宝葫芦式奶茶壶

清宫用茶主要来自云南、福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等著名产茶地的70多个府县,整个紫禁城每年消耗的茶叶量为13900斤。

“乾隆御用”款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奶茶碗

从乾隆皇帝到后宫妃子,每人每日调制奶茶所需的牛奶量都按牛头数计算。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规定:皇上、皇后每日乳牛共100头,皇贵妃7头,妃4头。乾隆六下江南,每次都专门带上 75头 奶牛,方便提供新鲜牛奶做奶茶。

乾隆还曾经为奶茶写过诗:“酪浆煮牛乳,玉碗拟羊脂。御殿威仪赞,赐茶恩惠施。”可以说乾隆对奶茶也是真爱粉了...

3. 麦冬茶

《如懿传》第十集,乾隆在书房看书,让贴身太监李玉上茶,李玉按照富察皇后吩咐为乾隆送来麦冬茶,因为天热需要降火。

麦冬茶,挂了个茶的名字其实却是一种中药,味甘、微苦,性寒,有生津解渴、润肺止咳之效。在饭前饮用麦冬茶具有养脾胃的作用,适合小孩子、老人等脾胃较弱的人群常食用。

根据清宫档案,乾隆晚年时每天服用人参麦冬茶,因为麦冬的寒凉中和了人参的热性,五味子可以收敛心气,乾隆服用这个方子后滋补润燥效果很好。

4. 大红袍

《如懿传》第三十八集,乾隆要把女儿和敬公主远嫁给蒙古人,怕公主不同意,就让贴身太监李玉告诉如懿,让她去劝劝公主。

正值春日,如懿坐在暖阁里,惬意地看景、品茗,一旁的大丫鬟用小火炉给她烧水,桌上一应器具,都是功夫茶的摆设,喝的也正是武夷山大红袍。

功夫茶的一系列程式、仪序的正式形成,正是明末清初。第一本记载了功夫茶茶道的相关著作就是乾隆时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

大红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东北部天心岩下九龙窠的高岩峭壁之上,岩顶终年有泉水滴落,滋润茶地,使得大红袍天赋不凡,有“茶中状元”之称。

大红袍制作工艺复杂,时间冗长。传统的工艺有晒、晾、摇、抖、撞、炒、揉、初焙、簸、捡、复火、分筛、归堆、拼配等十多道工序。

泡饮武夷岩茶大红袍,更是讲究功夫,“重在吃水”、“以味取香”、“讲究岩韵”,因此要细心、静心、投入。

大红袍也是乾隆的最爱,还曾写诗:“就中武夷品最佳 ,气味清和兼骨鲠 。”把大红袍的“岩韵”特征写的淋漓尽致。

《如懿传》第七十一集,乾隆因为儿子永璋对香妃寒香见不敬,迁怒纯贵妃,如懿来到养心殿劝乾隆不要因为香妃伤了父子之情,给乾隆泡了他一贯爱喝的龙井。

此时乾隆却说,他现在已经不喝龙井了,让贴身太监李玉拿沙枣花茶。沙枣花是来自香妃家乡的茶。

乾隆对香妃痴迷,爱屋及乌连最爱的龙井也不喝了。

如懿用无奈的眼神看着乾隆,感觉到当初心意相通的那个男人已不复存在了。

从历史上看,在所有的茶叶种类之中,乾隆最爱的要数西湖龙井了。

而西湖龙井的出名,也是因为乾隆六下江南,四次来到西湖茶区,为龙井写了四首诗,并敕封了当地龙井胡公庙旁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要求年年贡奉。

西湖龙井,产于杭州西湖的龙井茶区,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扁炒青的一种,形状扁平光滑,因产地和制法不同,分为龙井、旗枪、大方三种。

西湖龙井具有1200多年历史,始产于宋代,明代列为上品,清代列为贡品。

在清明前采制的叫“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叫“雨前茶”,明前茶又美称为女儿红,“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堪称西湖龙井茶的绝妙写真。

龙井茶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早,二嫩,三勤。采摘后的芽叶经过摊放、炒青锅、回潮、分筛、辉锅、筛分整理等数道工序。

炒制手法复杂,依据不同鲜叶原料不同炒制阶段分别采取“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压、磨”等十大手法。

龙井茶在泡饮时,芽芽直立,汤色清洌,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

五款茶,从齐云瓜片的两情相悦到雨前龙井的冷漠疏离,茶在《如懿传》中成了是如懿和乾隆感情的象征物品,看着他们从少年走到中年,从相爱走到相离。

人生一壶茶、一茶一世界.

历史上的乾隆更是深爱茶。在85岁传位给嘉庆的仪式上,一位老臣讲:“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听后哈哈大笑,意味深长地回答道:“君不可一日无茶”。

由此可见茶在乾隆心中的特殊地位。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77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