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产品质地纯黑,大小均称,光泽适宜;且附有较完整的正方形体,闪光性能强;釉色美丽,近于乌金;从原料选用、坯料配方、坯式釉式选择、温度控制到工艺规律的掌握都基本成功。其特点为:“釉色黑如漆,银斑莹如星,瓷器重如铁,击声响如磐。斑点光耀夺目,注入清水,银光争莹;注入浓茶,金光闪耀,精美脱俗。”其造型、釉彩等传统风格和物质显微结构,均与宋代真品达到“形似、神似、质似”。
鹧鸪斑盏是釉装饰的工艺烧制而成。因烧制条件要求非常高。点彩釉窑变鹧鸪斑。成为极为稀少的名贵品种。
鹧鸪鸟的羽毛为紫赤相间的条纹,外观同鹌鹑、沙鸡相像,胸羽白点正圆如珠,为其他鸟类所没有,“鹧鸪斑”就是鹧鸪鸟其胸部遍布白点正圆如珠的羽毛,因为这种胸部散缀圆珠白点的羽毛,正是鹧鸪所独具的风韵。“鹧鸪斑”的烧成比“兔毫”难,因此比“兔毫”更名贵,这点从古窑址的发掘就可以看出。在建阳永吉镇古窑址“兔毫”瓷片到处都是,而“鹧鸪斑”的瓷片几乎见不到。
建盏在宋代成为皇家贵族不惜重金追求的宝物,也是文人争相题咏的珍品。北宋皇帝徽宗在《大观茶论》、书法家蔡襄在《茶录》里面均明确指出,建盏是最适合点茶和斗茶的茶器。
那么除了我们常知的“茶色白,宜黑盏”、“坯微厚,熁[xié]之久热难冷”,以及特有的兔毫、鹧鸪斑、曜变等釉色斑纹外,在器型上,建盏又有什么独特之处,使得宋代斗茶家的独爱之呢?
1、盏心
盏心的圆是茶粉的量器,宋朝点茶用约一钱七的茶粉(约5-6公克),刚好填满盏心。
2、止釉线(施釉线)
第一次注水到第一道折沿(止釉线),狭窄的盏心方便调膏,调膏的水量刚好使这止釉线位于这个位置,而这止釉线也是烧制时必须的,否则易流动的釉若没这道折沿,会流至匣钵造成沾黏变成废品。
3、盏壁角度
点茶前后需要六次注水,由于接近45度角敞开的盏壁,使渐渐升高的水面形成开阔的空间,点茶时易于击拂。
4、指沟
近口缘处盏壁内折,此处盏内有一条“指沟”,沟上还有一条凸出的折沿。这恰到好处的设计,刚好吸收掉击拂时波涛汹涌的茶汤能量,使茶汤不致溢出。而且快速充点时,即便偶尔的失控,折沿能够将失控的茶汤阻挡、回流到茶碗内,不至于溢出。
5、口缘
盏的口缘微撇,品饮时非常适口,以时下的说法,便是“符合人体工程学”。
6、胎体
上薄下厚的胎体造成重心下压,茶盏不容易翻倒。因而,建盏有一种金鸡独立般的挺拔沉稳感觉。而建盏的黑釉衬托著如粥面的茶汤形成强烈对比,阴阳调和,也方便检视斗茶时汤花退去所露出的水痕,建盏因而成为斗茶的利器。
这些实用性使得建盏最适用于宋代的点茶方式与手法,也呈现出其独特的美。建盏的美是深层的美,美在他简单俐落的线条,美在他未经釜凿的色彩变化,这是一种气质与意境之美,而非肤浅的形色之美~
建盏因烧制窑口——建窑地处宋代建州府辖地,位于今天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池中村一带而得名。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盛于宋;败于元、明,以烧造黑釉瓷器为主,其中位于今天水吉镇后井村窑址,窑长135.6米是国内考古挖掘发现最长的古龙窑。宋人追求极简、留余的人文思想和艺术品位,造就了建盏在中国陶瓷发展历史中的特殊意义和崇高地位,作为黑釉之典范将黑釉瓷器推上中国陶瓷历史的最顶峰。建盏作为宋代社会特殊的文化载体,伴随着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对于整个东南亚乃至全世界的陶瓷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盏因茶而兴,茶因盏而妙”,谈及建盏就避不开茶。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 茶文化 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中国 茶文化 与茶具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唐代以前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那一时期的茶具、酒具混用;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斗茶之风盛行,建盏等黑釉瓷茶具发展达到鼎峰;元未、明初沸水冲泡清饮这种更简便、纯粹的“沏茶、泡茶”文化兴起,黑釉瓷茶具逐渐被青、白釉瓷茶具取带沿用至今。
“宋人茶事,由盏开始”,宋代之所以是建盏的鼎盛期,与斗茶之风盛行密不可分。宋代文人雅士皆醉心于艺术雅玩,盛行评比调茶技术与茶质优劣的"斗茶"、"茗战",所用茶具以黑釉瓷茶具为贵,其中又以建盏最为著名。宋代名士不论是山居品茶要的那点淡然清远,还是交友唱和时的畅快交谈,皆有以盏入诗的雅趣,这无疑体现了宋人对建盏的珍爱与推崇。如: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的“纤纤捧,冰瓷莹玉,金缕鹧鸪斑”;“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雪落红丝硙,香动银毫瓯”;杨万里的 “恰有乘风客,来分半日闲。自煎虾蟹眼,同沦鹧鸪斑”等等。【池盏堂】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76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六堡茶的保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