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喝茶是平常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随之出现的茶楼或茶馆,多少年来,也成为普通百姓品茶聊天,交流情感的场所,它也曾是巴蜀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时移世易,经过岁月的洗礼,一些茶楼悄然变了味(本报曾以《变味的茶楼》为题,作过专题报道)。不过,新春伊始,记者走访了几处茶社、茶馆,欣喜地发现茶文化在这里的延续与蝶变。
古镇上的老茶馆:
一杯茶 一张桌子 一把椅子
只需花上一块钱,便可不计时间地坐在这里,与远近好友齐聚一堂,谈天说地。位于铁山大步廊檐老街上的茶馆茶廉价低,常来饮茶者,大都是有些年纪的人。
64岁的苏元金是安岳人,只要不是农忙时期,每逢赶集便会坐一个小时的车来这喝茶。一喝至少半天,苏元金说,他家离安岳远,离铁山近,每每赶集喝茶都来铁山,时间一长,这老街上的茶馆就成了他每回赶场必要的地方。这样的习惯已经有20年了。
“春节下了10多天的雨,冷得很,茶都没来喝得到。”春节过后的第一个晴天,苏元金起了个大早,因为他要赶着和老朋友们在茶馆聚一聚。
苏元金经常光顾的茶馆位于大步廊檐老街的卫生院旧址。茶馆老板廖芳容,在此经营不过几年光景。她说,茶馆有两种茶,一块一杯、两块一杯,但90%的人都喝一块一杯的,“主要是摆龙门阵,喝茶是次要的。”
廖芳容的茶馆将就卫生院原来的房子,药房、诊疗室里都坐有喝茶的人,但最热闹的要属卫生院的过道,两米宽的过道上,四张桌子坐满了茶客。
连科村83岁的粟治田是这茶馆里,年纪最长的茶客。“我在这里喝茶30多年了。”粟治田说,家中儿女都已各自成家,孙辈们也长大,他哪儿都不想去,因为只有在这老街上,才有这样的茶馆。
粟治田回忆,年轻时,家里买牛买粮,都要来这里喝茶聊天,了解了解行情。茶喝了,朋友见了,买卖也办成了。如今,年岁大了,没什么事,就来这喝喝茶,吹吹牛,打发打发时间了。
“外面的茶馆、茶楼都是打牌,我们不打牌,只喝茶。”一提起茶馆打牌,和粟治田同桌的老人们便齐声这样说道。
“我们就是消遣,打发时间。”
“家里就剩下两个老的,不来喝茶,干啥子嘛。”
……
像这样的茶馆,大步廊檐老街上还有好几家。老人们闲来无事,知己相约,或谈古论今,或下棋打牌,给老街带来几许生气。即便外面再热闹,也难将茶客们拽走。
初春的阳光穿过云层,洒进老街,印在茶客们欢笑的脸上。置身老茶馆,茶客们醉心于或浓或淡的茶中,细细品味过往的人生和岁月。
茶艺会所:
赏茶艺 听古乐 学茶史
离开纯朴的老茶馆,到一家古色古香的茶艺会所坐坐。
“喝茶,要先鉴其色,闻其香……”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声,17岁的张雪梅正在进行茶艺表演。身着汉服的她一边表演,一边介绍。茶客们悠闲地品着茶,饶有兴趣地驻足聆听。
“中国素有客来敬茶的习俗。茶是礼仪的使者,可融洽人际关系。在种种茶艺表演里,均有礼仪的规范。”张雪梅曾在职业学校专门学习过茶艺表演,之后又到重庆一家茶庄进行过培训实习,有着较为丰富的表演经历。
性格恬静的张雪梅,从小就对茶文化感兴趣。“浮躁的社会需要这份安宁。”对于从事这种冷门的行业,张雪梅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张雪梅工作的会所位于昌州古城内。谈起会所的创立和经营,负责人蔡长刚说:“传茶道,给市民一个纯喝茶、聊天的安静之地。”
据蔡长刚透露,近年来,大足茶楼的数量与日俱增,对茶文化的损伤巨大,一些真正好茶之人没了去处。他和另外两个爱好艺术的朋友,决定经营一个这样古色古香的茶艺会所。
“受众小,盈利前景不明确……”蔡长刚坦言,创立之初,他们早已考虑过这些问题。“但为了给本地的茶文化注入一股清风,我们愿意等待。”
来自景德镇的个性初陶、紫砂壶、刻有佛像的品茶器皿、古琴、字画……古色古香的茶艺会所空间不小,却没有像其他茶社那样开设棋牌室以“充分利用”。目之所及,皆是各种茶叶、茶具、根雕、文房四宝、书画作品等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东西,伴随萦绕不绝的古琴声,让人产生远离尘嚣的感觉。蔡长刚还给会所取了一个中国味十足的名字——禅香听。
开业两个多月的禅香听,被许多来昌州古城游玩的市民当成了“旅游景点”,尤其是张雪梅的茶艺表演,更受人追捧。从重庆来的黄先生说,引入茶艺表演,经营这样纯粹的茶社,在当今的社会环境,“少见,不容易。”
“茶文化,除了茶叶品评、茶艺操作外,更重要的是品茶的幽雅环境和意境。”蔡长刚告诉记者,“如果一家茶社无法营造这种环境和意境,真正懂茶、爱茶的人是不会喜欢的。”
一位茶友说:“真要品茶,就是应该到这样的茶社来。”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品类繁多,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位居当今世界第一。茶富含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可以说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灵草。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唐代刘贞亮说茶有“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疬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十德”中包含有狭义和广义的茶艺。狭义的茶艺是沏茶的技艺、奉茶的礼仪,而广义的茶艺则包含司茶人的修养、品味。中华茶文化以茶为载体,它所传承的一是沏茶的技能,二是奉茶的礼节规范,三是个人修养。修炼出个人的品味与气质,才是对茶文化的最好诠释。茶因注入文化而生禅,所谓“茶禅一味”,进入的是“清、和、静、慧”的境界。茶激浊扬清,养身养心:于苦尽而甘来、平和而无争,于水静则清、人静则平,于开悟示觉、明慧而至无相的禅境。
相期以茶,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敬礼,以茶续缘。通过沏茶、赏茶、品茶、论茶来体验茶之香、茶之醇、茶之雅。品茶能修身养性,达到“清净恬澹”的境界,融合儒、释、道的“内省修行”的思想,使人起悟觉慧,是古茶人豁达、睿智、长寿。
茶有三大功能:一是解渴保健,二是欣赏品鉴,三是作为一种载体传承相关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观念的变迁,特别是中西文化的交融,茶已经成为世界性饮品。茶文化的传承和复兴当从茶文化教育抓起,茶文化的基础教育可以《茶经》诵读为始,茶的认知为线,茶艺技能训练为抓手,茶礼教化为本。通过这些,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中,种下一棵茶文化之树......
为弘扬中华茶文化,前海未来教育研究院专家智库团队,通过调研、走访、收集、一线试点实验,研发出一套《中华茶文化中小学生读本》课程和资源包(读本由中国海天出版社出版发行)。资源包目前被深圳市社科院评为“深圳好课程”,在多所学校实践,均得到高度赞誉,深得学生喜爱,并备受家长关注。前海未来教育研究院肩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广茶文化课程进校园的使命,运用“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教育”,紧跟“一带一路”步伐,逐渐将中国传统文化从国内拓展至海外,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茶文化而做出努力和贡献。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所形成的有关文化的总称,包括茶艺、茶谣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茶文化有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区性、国际性的特点。
1、历史性。我国茶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公元前周武王伐纣时期,茶叶就已经以贡品的方式出现。此后,茶叶又成为一种货物交换的商品。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饮茶之风。到唐代,茶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大量的茶馆、茶宴、茶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茶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其他文化逐渐融合在一起。
2、时代性。 文化是一定时期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集中反映,茶文化也不例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茶文化也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茶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不断延伸和扩大。此外,人们的饮茶方式与制茶工艺等也在不断提高。
3、民族性。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饮食文化等都有所不同,也导致我国的茶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特征。不同民族的饮茶方式、茶礼、茶艺等都不相同。
4、区域性。我国的国土幅员广阔,经济的发展程度的不同让我国的茶文化形成了区域性的特征。一方风水养育一方人,基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我国不同地区的茶叶种类、制茶工艺、饮茶方式都有所区别。以上海为例,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上海形成了独特的都市茶文化。
5、国际性。世界是一个整体,不同国家的人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经济、文化的交往。在这个过程中,也让我国的茶文化走出国门,在世界上产生重要影响。在我国茶文化的影响下,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都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茶文化。我国也会举办一些国际性的茶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茶文化系列(十)
继上讲宋代之后开讲明清茶文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一)
1.明代“废团改散”促进了茶及茶文化的发展
明代茶叶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废团改散”,明太租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十六日下:“罢造龙团,采茶芽以进”。即从此向皇宫进贡的只要芽叶型的蒸青散茶,并规定了进贡的四个品种:“探春、先春,次春,紫笋”
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自然更是蔚然成风。
“废团改散”是中国饮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
“废团改散”促进了茶及茶文化的发展,其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茶叶生产。明代在茶叶生产上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在绿茶生产上除了改进蒸青技术外,还产生了炒青技术,除此之外,乌龙茶、红茶都起源于明代,花茶也在明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第二,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的普及与发展。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其品饮方式的简化,使得散条品饮这种“简便异常”的生活艺术更容易,更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植根于广大民间,从而使得饮茶艺术成为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明朝之前,茶叶交易以饼茶和团茶为主。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之所以这样做,是有三点原因:
1、因为龙凤团茶这种制茶法工艺复杂,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被朱元璋斥之谓“奢侈”。它只满足少数人的享乐,大部分人或者说平民百姓根本消费不起。那时的团饼茶素有“一朝团焙成,价与黄金逞”的说法。真正是黄金有价,贡茶无价。朱元璋少时贫穷,深知社会底层人的辛苦。他知道,这种龙团凤饼制茶方式的延续,距离普通人民大众愈来愈远。因此下决心取缔这种制茶模式,改用制作工艺相对简单的“散形茶”,目的是要使普天之下,他的臣民都能享用饮茶的快乐。
2、唐宋延续下来的贡茶制度,造成当时的各级官吏对茶农与茶工的剥削愈演愈烈。到元代时,多次爆发了小规模农民暴动,反抗朝廷对茶农的盘剥,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朱元璋取缔“龙团凤饼”的同时,也一并撤销北苑贡茶苑,不再设皇家茶园。
3、宋代过分强调制茶技艺,追求工艺至高至极。在制茶技艺达到顶峰之时,反倒出现无技可施。这就使一部分制茶工匠在技穷之后开始走向“旁门左道”。为了提高茶叶的香气与滋味,他们便将龙脑及一些香料,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香味添加剂的东西,混入茶中,使品茶者明显感到不同于其他茶的味觉,以便胜出。这种近似“掺假”的方法在当时不是少数,而是一个普遍现象,被记录在很多茶书里。可见,中国的制茶领域里的“造假”现象,自宋代起始,就一直作为行业内的“潜规则”存在,有的甚至被奉为“祖传秘方”、“祖传秘制”,一直延续至今。今天我们市场仍盛行的一部分所谓的“奇香”与“高香”茶,都与香味添加剂有关。
但不管怎么讲,明朝朱元璋的一道圣旨:罢龙团凤饼,改散形茶,使延续上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很多茶叶史专家对明朝朱元璋的做法至今耿耿于怀。他们认为,中国的制茶技术发展在宋朝达到顶峰之后,则由盛转衰。其转折点就在明朝朱元璋开国之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74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