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普洱茶起源的传说

品茶 2023-11-15 04:24:13

普洱茶起源的传说

它是一款老少皆宜的饮,它是一款值得收藏的茶,它是一款有历史味道的茶,它是可以喝的“古董”,它就是普洱茶。很多喜欢普洱茶的人都知道它产自云南,但是不知它的根源,今天就通过了解普洱茶起源的传说,让大家进一步认识普洱茶。

普洱茶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明末清初,数万红河州石屏人不惜抛下原来的家业,纷纷拥到西双版纳的“古六大茶山”搞茶叶栽培、加工、销售。有一次,易武一家茶商没有亲自驮茶到普洱,而是安排手下的人赶起骡马驮茶从易武出发到普洱府交易,去的时间正好是三、四月份,倾盆大雨把马背上驮的茶渗透了,结果到了普洱受潮后的茶叶顾客不要了,怎么办?此人无奈,只好把茶留在普洱府自己的仓库里存放后,找些杂货驮着回到易武向茶商如实汇报途中的情况。茶商半信半疑,派人去落实情况,经了解确实存在这个问题。过了很长时间,大老板又派此人用马驮着货去交易,同时让他把堆在仓库里受潮的茶叶处理掉。

此人到了普洱府,把堆在仓库里受潮的茶叶拿出来降价处理,一开价就销售一空。这批茶叶客商喝了后感觉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味,汤色发红且明亮,茶商反过来大量订购这种茶。此人又把这个情况汇报给茶商,茶商感到非常奇怪,暗想:我低价出售发酵茶叶,为什么那么好销?从易武到普洱府,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运输条件差,路上通过马帮运输、雨淋、日晒,茶叶的清香味、那么好的汤色,肯定是在这些特殊作用下形成的特殊风味。

茶商是个聪明人,同意供货,但量有限。他把那批销售剩余的茶叶收起来,在家里渥堆起来,浇上水,盖上蓑衣搞人工加速发酵。第一批茶运走了,第二批、第三批按此方法做,市场供不应求,从此,大批发酵的普洱茶在市场上出售,直到如今。

为什么说普洱茶是茶中的皇族呢?有什么典故吗?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有很多传统的手艺都被传承了下来,其中就包括了泡茶这一项手艺。中国的茶叶的种很多,要泡好茶首先就要有好的茶叶,才能不辜负辛苦的准备。这就要提到茶中的皇族,普洱茶。普洱茶之所以能成为茶中的贵族,是因为它在清朝的时候地位很高,只有皇家成员才能喝。普洱的名字起源于云南,是少数民族的语言,还有普洱茶传说以及武侯植茶树。

一、关于普洱茶的传说在东汉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普洱茶了。相传诸葛孔明在南征的时候,遇到了落魄的基诺人,诸葛孔明看他们非常可怜,于是就给了他们茶籽,让他们好好种茶。还有就是可能当时途径的地方是西双版纳,土壤肥沃,气候也适宜,所以就给了他们茶籽,普洱在少数民族的语言中是一个地名。后来也有少数民族称诸葛孔明为茶祖。

二、普洱茶在清朝很贵重自从唐朝陆羽钻研茶道并成书之后,世人对于喝茶就更加流行了。在东汉就有茶的出现,一直流行至今,依然是不可缺少的饮品。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他们是游牧民族,喜欢吃肉,所以喝茶可以帮助刮脂,有利于健康。清朝人对茶十分追捧,特别是普洱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因为皇家的普洱茶制作程序多,规格高,选用的都是嫩芽。

皇家普洱茶的味道清爽,而且十分细腻,喝完唇齿留香,十分甘甜。但是如今很多人都可以买得起茶叶,而且很多茶叶都是十分有名,味道也可以与普洱茶媲美。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它包含了很多的历史知识,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们会在历史的舞台上继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像茶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普洱茶历史的“普洱茶”溯源

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 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话史。“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武侯就是诸葛亮· 孔明先生,相传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基诺族,深信武侯值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 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唐朝 咸丰三年(公元 862 年)樊绰出使云南。在他所著的《蛮书》卷七中有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这就证明了唐代时期已经生产茶叶。
古代种植茶树的先民濮人,现今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 史称“茶兴於唐,盛於宋”。主产於西双 版纳的普洱茶在唐代(公元618—907年)就已销往四面八方。阮福(普洱茶记)记载: “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宋代(公元 960—1279年)除进行川滇藏茶马交易外.大理国还派使臣到广西以普洱茶与宋朝静江 军作茶马交易。运至中原和江南一带的普 洱茶,是上乘的“紧团茶”,又称“圆茶”。宋 朝名士王禹系品尝了芬芳浓郁的曹洱茶后, 写了一首赞美诗:“香於九畹芳兰气,圆如三 秋皓月轮,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 亲。”诗中所指“圆如皓月”,就是普洱紧团 茶。元代(公元1206—1368年),普洱茶已 成为市场交易的重要商品。元代李京在(云 南志略诸夷风俗)、<金齿)、(白夷>(指傣族) 条说:“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相互 贸易”。民间在普洱进行茶叶交易的年代甚 为久远。(滇云历年志>载:“六大茶山产茶 ……各贩於普洱。……由来久矣”。
普洱茶 这一名词是由民间茶叶交易而形成,正式载 入史书则是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 明人谢肇制在《滇略》中说:“士庶所用,皆普 茶也”。<新纂云南通志)指出:“‘普洱’之名 在华茶中所占的特殊置,远非安徽、闽浙 可比。”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 期,因为作为贡茶,很受朝廷赞赏,便极大地 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此时,以“六大茶山 “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乾茶8万担,达 历史最高水平。
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十八年 (公元1661年),仅销往西藏的普洱茶就达3 万担之多。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 年),普洱茶的生产仍然兴旺,仅慢撒茶山 (易武)就年产5干余担。在西双版纳广袤 的沃土上几乎家家种茶、制茶、卖茶。茶山 马道驮钧终年回荡,商旅塞途.生意十分兴 隆。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派往 云南的总督鄂尔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以 加强行政统治),在普洱设置“普洱府治”.在 攸乐山(现为景洪市基诺族乡,六大茶山之 首),设置“攸乐同知”,驻军5百,防守茶 山.征收茶捐。在勐海、勐遮、易武、倚邦等 茶山,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管粮食、茶 叶交易。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撤销攸乐 同知,设置思茅同知,并在思茅设官茶局,在 “六大茶山”分设“官茶子局”,负责管理茶叶 税收和收购。在普洱府道设茶厂.茶局统一 管理茶叶的加工制作和贸易,一改历代民间 贩卖交易为官府管理贸易,普洱便成为茶叶 精制、进贡、贸易的中心和集散地。於是,普 洱茶这一美名,便名震天下。正如清人檀萃 在《滇海虞衡志》所云:“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於各 处,可谓大钱矣”。 在普洱茶的传说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孔明兴茶之说。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二记:“旧传武侯遍历六茶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鋩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此名其山,又莽枝有茶王树,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诸葛亮征南中之事,据历史记载: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二月诸葛亮大军出成都南下,乘船顺水到乐山,之后“五月渡庐”,渡金沙江进入今云南区域,之后“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到十二月还成都。关于诸葛亮在云南区域内的具体活动时间无史书有具体记录,但从二月出师,五月渡金沙江,中间还顺流乘船用了近三个月,诸葛亮大军再渡金沙江回到成都由于是逆流,所用时间不会少于三个月,则诸葛亮大军在今云南境内活动时间不会超过四个月。据专家考证,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点在曲靖一带,三国时云南的交通条件不如四川,诸葛亮大军从成都走了一段水路后到金沙江用了三个月,照此速度既要行军又要打仗,其大军从金沙江到曲靖时间也需要一二个月,从曲靖再回到金沙江边又要一二个月,照此时间推理,诸葛亮大军只有一个月左右时间在曲靖一带活动,还要“七擒七纵”孟获,从时间上推断诸葛亮只可能到过曲靖一带,而且在曲靖一带也没有停太长时间。因此说诸葛亮到过保山,到过思茅,到过六大茶山从时间上就是不可能的。既然诸葛亮只可能到过曲靖一带,那么为什么在云南很多地方都有诸葛亮到过的传说呢?这里面应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诸葛亮平南中用的是攻心战术,因此颇受云南人爱戴,其二应该是名人效应。

普洱茶的历史起源简单介绍,普洱茶的来历

1.普洱茶起源地毕竟距离中华文化中心地区太遥远,交通不便及万水千山之隔使普洱茶的文字纪录非常贫乏,在少得可怜的文字记录中,还有不少是内地文人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记录,所以并非所有普洱茶的文字记录的历史都可以作为信史,也需要甄别。

2. 公认的最早普洱茶产区的文字记录《蛮书》唐樊绰于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撰写的《蛮书》记录了很多云南的历史文化,其中在《蛮书·云南志·管内物产卷七》中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3.”这是目前公认的普洱茶产区的最早文字记录,因而被广泛引用。

4.如果我们冷静地来看樊绰的记录,仍有需要甄别讨论的问题。

5.公元862年统治云南的南诏国出兵攻打安南(即越南,当时归属唐统治,唐政府在安南设有统治机构),唐政府派蔡袭继任安南经略使,樊绰是蔡袭幕僚。

6.为了知己知彼,了解南诏情况,樊绰受命收集南诏资料并于863年写成《蛮书》,也就在同一年南诏攻占安南,蔡袭战死,樊绰逃走。

7.樊绰其实并没有到过云南。

8.因此对于《蛮书》关于茶的记录也需要进行甄别讨论。

9.其一,书中所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应该是可信的。

10.“银生”即银生节度,治所在银生城(今景东东县城),辖区包括了今普洱市、临沧市一部、西双版纳州等地,这一带正是公认茶的起源区域《蛮书》只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

11.在唐代以前,景迈山种茶的说法已有1300多年,而新找到的用傣文写的经书记录布朗族1800多年前已在芒景建村和种茶,这当然还需专家认真考证。

12.其二,说“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13.关于“散收,无采造法”应该是属于道听途说了。

14.在澜沧江流域有很多古茶山,这些古茶山规模大,树龄老。

15.以景迈山为例,可以采撷的面积超过一万亩,按照布朗族的传说种茶已有1800多年,这么古老而广大的茶园如果“无采造法”是不可能形成的。

16.至于“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那只是一部分人的饮法,并不代表普洱茶产区的饮茶法。

17.蒙舍蛮即南诏国的统治民族,南诏统一前在洱海周围有六诏(六个小王国),南面的蒙舍诏也称南诏,其民族属于当时称“乌蛮”的一部分,其他五诏的民族都是“白蛮”,后来南诏统一其他五诏建南诏国并先后征服今云南大部分地区。

18.“蒙舍蛮”是当时“乌蛮”的一支,是南诏国的统治民族,所饮之茶应该是来自“银生城界诸山”的古老的普洱茶,只是在饮用时有加上椒、姜、桂煮饮的习俗。

19.大理白族的三道茶饮法应该起源于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73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