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茶文化起源于吐蕃时期(7~9世纪),唐朝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的两次和亲促进了唐朝文化向藏区的传播,加大了贸易交流往来,为茶及茶文化在藏区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此时,在统治阶层内的王室及僧侣当中,茶已经作为饮料出现。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讧和部族间的混战分裂瓦解,出现众多割据势力,使战争连绵持续了四百余年。1247年,萨迦派高僧班智达·贡嘎坚赞同蒙古汗国皇子阔端在凉州(今甘肃武威)议定了西藏诸部归顺蒙古汗国和接受所规定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内容;萨迦地方政权建立。西藏正式归入元朝版图。明清时期对西藏进一步强化管理。1653年,顺治皇帝颁赐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正式确定了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正式确定了班禅喇嘛的名号。虽然经历了几代王朝的兴替,但西藏一直处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伴随着中央政权的统治,茶与茶文化对西藏的影响一直没有间断。在茶马贸易形成后,饮茶之风在藏区内逐渐形成并迅速漫延至各个阶层,深得藏族同胞的喜爱,并与传统民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藏族饮茶文化。总体历程经历了传入、形成与成熟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中原地区与吐蕃没有茶叶贸易的发生,饮茶未成风气;第二阶段中,官方组织了大量的茶叶运销活动,使饮茶之风广泛传播,意味着饮茶习俗的形成;第三阶段中,藏族社会对茶的需求已经达到了“得之则生,不得则死”的程度。传播过程的标志性事件归结如下:
唐玄宗时期,“茶马互市”出现,开启了藏汉间的茶马贸易之门。宋朝时,新开辟了多条以茶马贸易为中心的通道,繁荣了周边一些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其中的黎州和雅州声名远播;“茶引制”出现,用以管理输藏茶叶。元代增加了“茶由”(零售茶税),强化对茶马贸易的税收管理,并在“茶马古道”沿线实行“土官治土民”制度。明朝增设了以茶马司为核心的专管机构,并与“贡马赐茶制”配套实行。清朝时茶马互市制度逐渐被“边茶贸易制度”取代,茶贸易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各民族间的人口流动随之增多。
至19世纪30年代,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试种茶树成功,随后在英印当局的大力扶持下,茶产业迅速发展,同时也开始了向西藏地区的茶叶渗透与侵略步伐。除了清政府及许多藏汉茶商的共同抵制外,藏族同胞长期形成的饮茶口味成为了阻止印茶入侵的一道重要屏障。1865年,英国用印茶仿制西藏同胞饮用的砖茶,但在西藏边境被中国边防官员查获没收。在此后的多年中,印茶始终没有突破藏族同胞的“口味”关,内地茶仍是西藏茶消费主流。在两次侵略西藏战争之后,英国利用不平等条约不断向清政府施压,以获得向西藏输入茶叶的最大便利,遭到来自全国多种力量的不同程度抵制。1911年后,政治动荡,外来侵略加剧,加之印度茶价格低廉,在西藏茶市场中,内地茶逐渐处于劣势,至1925年左右,印度茶占据了西藏茶市场的大部分。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十分关心藏族同胞的饮茶问题,于上世纪50年代开辟了西藏自己的茶园,并针对砖茶质量问题拔付专项资金攻克技术难关,为藏族同胞能饮上放心茶做了许多工作。1988年时,西藏的茶园面积已达3000多亩,1993年自制茶叶26万多斤;藏区群众的茶叶消费量由1955年的人均3.2斤到2008年的近10斤。
在传统西藏社会中,主要流行紧压茶类,而后散茶逐渐增多。紧压茶对西藏的影响最为深刻。有人根据《明会典》的记载推断认为,黑茶约产生于明代中期。但由于传统藏族社会中的茶汤多为红色或褐红色,由此推断紧压茶类应为红茶紧压茶或黑茶紧压茶。而在宋朝入藏的四川边茶则为黑茶类。茶马贸易中出现的输藏茶主要为紧压茶,由1865年英国用印茶仿制西藏砖茶可见,当时西藏流行的茶类就是紧压茶类。在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的时候(1985年),中央政府赠送20万份砖茶以示祝贺。20世纪末,内地对藏区的茶叶输入仍以紧压茶为主。
西藏饮茶方式主要有清饮与调饮两大类,清饮为清茶,调饮包括酥油茶、奶茶、面茶、油茶和甜茶。甜茶出现和流行较晚,其它各类的具体出现时间尚未得到考证。
酥油茶与藏族同胞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其原料为茶(将紧压茶捣碎)、酥油和盐。制作时,先将茶加水熬成浓汁,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与酥油和食盐相混合,用专门的搅拌工具“甲洛”进行搅拌,直到混合均匀为止,然后进行加热与保温即可。
清茶在传统社会中与酥油茶一样普遍,主要流行于社会下层,因为酥油茶需要进一步加工和辅料,对社会下层的藏族同胞而言有一定困难,所以清茶更受他们的青睐。一般的做法是在大壶或锅内多次熬煮茶叶(与高原环境和紧压茶类有关),同时加入食盐(或最后阶段再加入),得到的茶汤即为清茶。有时为了方便,一些家庭一次大量加入茶叶,少加水,并经过长时间熬煮,形成浓茶浆,再把茶浆储备起来,饮用时用开水冲泡即可。在长期的发展中,藏族同胞也拓展了清茶的种类,在熬煮茶叶的过程中加入其它原料,如加入草果、姜片、花椒,此类茶汤有利于感冒的康复;加入红糖形成的茶汤有助于产妇的恢复与保养。等等。
甜茶主要在拉萨一带流行,由红茶加奶和糖熬制而成。有研究认为,甜茶通过穿梭于西藏、尼泊尔、印度的伊斯兰商人传递到拉萨。印度很早从中国输入茶叶,1662年曼德尔斯罗在《东印度纪游》中提到印度人饮茶之风“已很普遍”,但没有植茶记载。印度于1834年开始植茶,全面学习借用中国的茶树栽培及茶的加工制作技术,19世纪后成为世界茶叶主要生产和出口地,以红茶为主;1887年茶叶产量已达九千万磅,茶叶生产成为印度的最大产业之一。甜茶在印度起于何时并没有得到考证。英国东印度公司1600年成立后,在孟买和加尔各答等地扎下根。而在17世纪初期,红茶已经在英国的咖啡厅里出现。所以可以推测,英国饮用红茶的方式很可能通过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往来传到印度,并迅速在上流社会中流行。那么,甜茶在印度出现与印度是否自产茶叶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印度植茶之前甜茶可能已传至西藏,印茶在西藏支配地位确立后得以真正流行。
现在,西藏茶出现了外销的趋势,主要以速溶酥油茶、奶茶、红茶及绿茶为主,顾客除了到西藏的游客外,还包括从网上购买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与商机相结合的过程中,又发展出一些以“茶”的名义出现的“非茶之茶”,倍受外界追捧。
1、茶文化的起源: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2、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3、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诗、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汉族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蜀山的侠君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4、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茶起始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而茶字正式出现是在西汉的《僮约》一书,在唐代则由陆羽编著《茶经》_,从而系统阐述茶叶饮法,从最早的食用,再到烹煮,再到冲泡饮用,经过不断的发展与继承,而茶文化活动,也涵盖了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艺等。
“茶的起源与历史”主要包括:神农时代、上古时期,并且大部分用户都认为神农时代更好。神农时代:传说5000多年前,神农氏发现了茶的解毒作用,此后茶叶的药用和食用性一直为人类所利用。。会认为是真的,作为一个茶人,一个好的传说的作用除了令自己自豪以外,更多的是鞭策自己,所以我更愿意相信茶叶的起源于上古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很淳朴,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每一个决定都会持之以恒,每一个故事都能动人心弦。我也更希望更多人熟知这个传说。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72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知识:泡茶掌握茶水比例
下一篇: 茶叶的辨别及饮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