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唐中唐茶业的盛起

小小茶农 2023-11-15 01:43:09

唐中唐茶业的盛起

北方饮的普及,是唐朝茶业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据《封氏闻 见记》载,唐朝初期,茶在北方还不多饮,“开元(713-741年 )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 许其饮茶”,“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 ”,“始自中地,流于塞外”,饮茶由南方而北方进一步传播到西北 广大少数民族地区。这在唐诗中也有反映。如:刘言史《与孟郊洛北 野泉上煎茶》说:“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浜”;徐铉《和萧郎中小 雪日作》:“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李洞《和知己任 华州》:“树谷期招隐,吟诗煮柏茶”;李洞《赠昭应沈少府》:“ 华山僧别留茶鼎,渭水人来锁钓船”;韩愈《燕河南府秀才得生字》 :“芳茶出蜀门,好酒浓且消”;朱庆余《凤翔西池与贾岛纳凉》: “拂石安茶器,移床选树阴”;朱庆余《夏日题武功姚主簿》:“僧 来茶灶动,吏去印床闲”;李远《赠潼关不下山僧》:“香茗一瓯从 此别,转蓬流水几时还”;薛·903·茶史初探能《 夏日青龙寺(在今山西稷山)寻僧二首》:“凉风盈夏扇,蜀茗半邢 瓯”;及武元衡《资圣寻(在今山西高平)贲法师晚春茶会诗》等等 。

上列诗句提及的地点,分布在现在的晋、冀、鲁、豫和陕、甘等 广大地区。我国茶叶主要出产在南方,北方饮茶的普及,当然也促进 和表明了当时茶叶贸易的发展。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老大嫁作商 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景德镇)买茶去,去来江口(九 江)守空船”,就是一个长安艺妓委身茶商以后的叹诉。再如王建《 寄汴州令孤相公》:“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描写北方一些要会城市,因茶商集聚夜市所呈现的繁华情景。当然,唐朝茶 叶贸易的兴盛,自然也推动和标志着我国南方茶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据刘禹锡《寄杨八寿州》描写:“八公山下清淮水”,“茗园晴望 似龙鳞”;李嘉祐《送陆士伦宰义兴》所说:“浅疏通野寺,绿茗盖 春山”;以及项斯的《山中》所吟:“蒸茗气从茅舍出,缫丝声隔竹 篱间”,反映唐朝中期以后,南方不但兴建了一批大型的官营、地主 茶园,农家的小块零星茶园,也应运获得了普遍的发展。

茶的历史发展

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晋张华《博物志》也同样有“饮真茶,令人少眠”的说法。陶弘景《杂录》中所说“茗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君服之”。其实对丹丘子饮茶的记载还有早于此的汉代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栖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丹丘子为汉代“仙人”,茶文化中最早的一个道家人物,历史上的余姚瀑布山为产茶名山。因此“大茗”与“仙茗”的记载亦完全一致。这几则记录中的“荼”与“茗”,也就是今天的茶。更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早在晋代郭璞在注解《尔雅》时,即解说:(茶)树小如栀子,冬生叶,一名葬,蜀人名之苦茶。此中所谓“蜀人”之记载,即可视为饮茶习俗在古巴蜀的最早萌芽。还有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所说:“苦荼,久食羽化。”都说明茶开始时被利用是和药联系起来的。
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唐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设,四曰茗,五曰荈”。
唐代陆羽(728—804)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神农本草经》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中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是西汉时代一些儒生托名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搜集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编辑而成的药物学典籍。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如在汉代《赵飞燕别传》中,有一节关于饮茶的记载。汉成帝崩,“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吸此茶。”这就说明在当时,茶已成为皇室中的一种饮料了。
西晋到隋朝,茶逐渐成为普通饮料。关于饮茶的记载也日益增多。《广陵吾老传》中载有:“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竞买”之句,说明茶已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至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
饮茶的历史也很古老。饮茶起源于西南地区。在秦以前,主要是四川一带产茶和饮茶。明代顾炎武的《日 知录》写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饮事。”可见,饮茶风习是从四川传出来的。因为隔着千山万水,“蜀道”险阻,种茶、饮茶局限于四川一带。
直到秦统一了中国,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种茶和饮茶才由四川逐渐向外传播。先流传至长江流域,5世纪,北方饮茶相效成风。六七世纪再传播到西北。随着饮茶习惯的广为传播,茶叶消费量迅速增加,从此,茶叶成为中国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饮料。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蒙顶山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
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华阳国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因此历史意义更大,也更为可靠。
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 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烹荼进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已有饮茶习俗。

唐代为什么能够将茶叶不断运往世界各地

市场需要嘛,可以大量换钱啊。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味道清香,可以清热解渴,是一种很好的饮料。西汉时完成了从药用到饮料的过渡,当时已有煮茶、卖茶的记载。三国时江南一带已形成饮茶习惯。魏晋南北朝时茶被用来招待客人。东晋时招待客人用茶果。

唐时南北统一,各地交往密切,饮茶风气以南方传入北方,中唐以后又从中土传往塞外,渐成为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之必需。当时一些城市里,已经有了专门卖茶的茶馆。

由于茶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茶的生产和贸易,除野生茶树外,大量进行人工栽培。当时茶叶产地遍及今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十几个省。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茶叶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也有明显进步,茶树种植三年后,每亩鲜茶可收120斤。每到茶叶收获季节,茶产地盛况空前,四远商人纷纷赶来,大量采购。南方的茶叶,通过大运河和陆路大批运往北方。茶叶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唐代开始我国的茶叶相继输往世界各地,至今各国语言中茶字语音,无不源出于我国的茶字,可见茶是我们祖先对人类饮料的一大贡献。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71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