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生壶在我国紫砂工艺史上独树一帜的奇特现象,历经200年沧桑变换,流传至今,早已是凤毛麟角。曼生壶源于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又号曼寿,浙江钱塘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卒于道光二年,嘉庆六年(1801年)拔贡,后任溧阳县令。
曼生是一位在书画、金石、文学上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他的篆刻被后世尊为“西冷八家”之一,他和钱叔美、汪小迂等关系甚密,期间又结识宜兴的制壶名手杨彭年、杨宝年、杨风年兄妹,遂对紫砂茗壶产生浓厚兴趣,并聚集了郭频伽、江听香、高爽泉、查梅史等一批书画名家共同设计,创制茗壶造型十八式,每式都撰拟题铭,分别书写,由杨氏兄妹,邵二泉加制,曼生在壶上题铭书刻,这些加工制作的茗壶正契合了中国文人雅士在美学上追求幽野之趣的理念,在当时极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故称之为“曼生壶”,这就是“曼生十八式”的由来。
曼生设计茗壶十八式,在中国工艺美术设计历史上是一件重要之事。传世“曼生壶”,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尤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陈曼生一反宜兴紫砂工艺的传统作法,竟将壶底中央钤盖陶人印记的部位盖上自己的大印“阿曼陀室”,而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壶盖里或壶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
紫砂珍品“曼生十八学士壶”是清代著名金石篆刻家、书画家陈曼生设计并与当时制壶高手杨彭年合作创制的代表作,被紫砂界奉为经典。陈曼生以文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将诗词的意境、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空灵、金石的质朴有机而生动地融入紫砂壶,将文人艺术与制壶技艺有机结合,从而完成将紫砂壶由工艺品到文人艺术珍品的转变,也使得文人紫砂壶升华为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绝佳载体,紫砂壶从此便以纯粹文人化的身份跻身于艺术珍品之列。
曼生壶集艺术、历史、文物、赏玩、实用、收藏等价值,承载有紫砂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古文学、书画、篆刻、金石文化等众多文化元素,融合儒家、佛家、道家等思想精华,从而成为几千年中国文化艺术精髓的代表者。
紫砂壶的出现始于宋代。紫砂工艺的真正鼎盛期是明代,此时紫砂工艺异军突起,陶壶应运而生,风靡天下,人们不再垂青于用金、银、锡、瓷所制的茶具,而偏爱平淡质朴的紫砂陶制茶具。明清时期紫砂陶器盛行于世,名品迭出,身价大增。这种现象的产生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因为在明末清初时,社会矛盾异常复杂,文人学士因不满现状,寻求自我完善与自我解脱,追求返朴归真的意趣,在壶饮中寻找寄托、寻找质朴、寻找自然与闲雅。其二主要反映在它的实用价值上。紫砂壶不但具有近于瓷器的机械强度,又有一定的透气性和微小气孔,用紫砂壶贮茶纳茗,有汤不变色、味不涣散、冬可暖手、夏不馊变等其他茶具无法比拟的优点。
紫砂陶壶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经选泥、养土(窖藏一段时间)、洗泥等许多工序后才能制作。并因泥色和质地的不同,泥料呈现出各种色彩,如石黄泥呈朱砂色、天青呈暗肝色等。制陶艺人往往又以不同质地的陶土加以调和、进行创新。如老泥与天青泥、石黄泥调和即呈古铜色;梨皮泥和细白泥调和呈淡墨色等等。人们通常见到的紫砂壶,主要原料是紫砂泥,其颜色紫红,质地细腻柔韧。
烧成后的紫砂壶分几十种颜色,主要有海棠红、猪肝红、大刺红、葵黄、芝麻黄、豆青、墨绿、榴皮、葡萄紫、琅王干翠等。又有圆球、鹅蛋、冬瓜、束腰、美人肩、将军盔等各种壶体变化造型。可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紫砂壶的外型款式虽千姿百态,但总的来讲,可分为四大类型:
光素型。这类壶外形简朴无华,表面光滑,富有自然光泽。根据圆球、圆柱、四方、八方等几何形状为依据而制作。常见有圆壶、四方壶、六角菱花壶、直腹壶等。
仿生型。这类壶以塑捏为主,做工精巧、结构严谨。多仿照树木和花卉的枝干、果实、叶片及动物或生活用品的形状制作,栩栩如生、质朴亲切。常见的有松段壶、梅桩壶、扁竹壶、南瓜壶、鱼壶、猫壶、船形壶、蒲包壶等。
艺术型。这类壶不仅造型多变,往往又集书画、诗文、雕塑、泥绘、彩绘、包锡镶嵌等于一体,给人以综合性的艺术享受。常见的有浮绘山水壶、双喜壶、汉简壶等,“曼生壶”是其代表作。
特种型。这类壶包含两个品种:一是含有现代陶艺意味,不受传统壶艺约束,充分展示作者个性并刻意创新的紫砂壶。一种是专门为福建、广州、台湾啜饮乌龙茶制的特殊茶具,又称功夫茶具。此类紫砂壶体态娇小,容量一般在50-100毫升,而与壶配套的4个茶杯更是小得出奇,如同半个乒乓球,容量仅5毫升左右。
除以上4种大的类型外,还有许多混合型的紫砂壶,林林总总,各有风韵。
受紫砂壶制作的繁复工艺和制陶艺人们的名气以及名人名壶拥有者的地位象征等因素的影响,紫砂壶自明代以来一直身价不减,许多收藏家甚至倾其家财而求一紫砂珍品。
随着宜兴紫砂壶的收藏热及它的经济价值增大,目前市场上出了许多伪劣之作,或冒前人名作;或用异地劣泥,工艺及质地十分粗糙,紫砂收藏者必须认真辨别才是。一般来讲,真品的壶身分量较重,色泽光润,质地细腻,敲之明脆铿锵。同时,壶底和壶盖内(甚至在壶把及提梁的下方)均有阳文名章款识,伪劣之作大多体轻、色暗、质粗、声闷或无名章款识,即便有,也是阳文阴文混杂,字迹潦草模糊。更有壶体上涂以川蜡、地板蜡等使其色泽光亮以充上品者,或涂以柏油、鞋油以充古器者。
好的紫砂壶,通过它的形、神、气,集美学思想、自然韵味、书画艺术、经济价值于一体,给人以平淡、闲雅、质朴、温和等内在心灵感受。与心灵相通的珍品,自然比金银珠宝的价值要高,这便是紫砂壶一直被收藏家珍爱和誉它为茶具之王的主要原因。
善翻新样雕镂兼长,制有数十种类型。如“竹节梅花壶”。雍正时增加了雕花填彩、泥金银等工艺。有“描金梅花笔筒”。嘉庆年间,由扬彭年兄妹所造,陈曼生设计刻划的“曼生壶”,诗、书、画、刻富于文采。道光时邵大亨所制又以浑朴见长。
石轩紫砂刻字是陈曼生。本名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老曼、曼寿、曼公、别称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种榆仙客、种榆道人,是著名书画家、金石家、篆刻家,为西泠八家之一。曼生壶是他在溧阳任地方官时倾心于紫砂,他构思出样,请杨彭年等制壶,然后他和幕客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等作壶铭,世称曼生壶。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65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世界最全的鉴茶宝典
下一篇: 不可不读的茶叶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