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1) [Chashan Mountain] 镇名。
在浙江温州东南大罗山西麓北部。境内有茶山,产茶。村以山名,在浙江宁海东北部,亦名“盖苍山”,以昔日多茶树得名。今建有茶山林场。
(本文来源:中国茶叶大辞典)普洱茶既不属于红茶,也不属于绿茶。由于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和制茶原理与其它黑茶具有趋同性,所以,普洱茶属于茶叶传统分类中的“黑茶”类,属于后发酵的一种黑茶类。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两种类型。
普洱茶是什么茶类型
普洱茶既不属于红茶,也不属于绿茶。真正能让普洱茶和绿茶、红茶放在一起的,莫过于茶汤的色泽比较接近。
由于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和制茶原理与其它黑茶具有趋同性,所以,普洱茶属于茶叶传统分类中的“黑茶”类,属于后发酵的一种黑茶类。
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两种类型。
普洱生茶和绿茶的茶汤色泽比较接近,普洱熟茶和红茶的茶汤色泽比较接近,但不能因此而定论它为绿茶或是红茶。
绿茶里面含的蛋白质,在经过杀青的高温高湿情况下,会出现部分水解形成氨基酸,而增加它的总量,从而体现出它的鲜醇爽口的滋味。
红茶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工艺发酵,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缩合,主要成分是形成红茶色泽与滋味的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的氧化产物与蛋白质的结合沉积,因此从苦涩转为甘甜。
很多茶友应该都知道,普洱茶比较特别的特点在于茶汤色泽。比如说自然转化、越陈越香、长期存放,还有它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一些收藏价值和实用功效。
体现出了它和其他六大茶类各不相同,因此它具有“特种茶”之称。
中国的茶叶种类繁多,在此之前,学术界有人将茶叶按制法和品质作为基础。并以茶多酚氧化程度为序的初制茶叶分成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和黑茶六大种类。
与此同时,并结合茶叶的商品形态又进行了重新命名为绿茶、花茶、乌龙茶、白茶、红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七种类型。多年以来这种方法一直被业界广泛应用。
普洱茶产地分布
普洱茶的产区主要分为西双版纳、普洱市(原思茅市)、临沧市三大主产区,90%甚至95%以上的普洱茶原料,都来自这三大茶区。
目前,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保山市等11个州市所属的639个乡镇。
从具体的区域来说,普洱茶可以划分为四大区域(易武产区、勐海产区、临沧产区、普洱产区),都有各自典型的特征。
1、易武产区
此产区包括易武茶区,及攸乐、倚邦等旧六大茶山。此区域以易武茶出名,产量也大,并且茶性类似,都是以“柔”见长。
易武是最古老的茶区,历史上号级茶多出自易武。易武茶区包含整个易武乡的产茶区,也包含着过去的慢撒茶山。
2、勐海产区
此产区包括勐海县的南糯山、布朗山、勐宋,及巴达、贺开等茶山。此产区的茶叶较其他产区更为劲道,当属“刚”。
勐海茶历史悠久,茶树资源丰富、优质品种较多。古茶园中主要是栽培型古茶树,有部分野生型古茶树和近缘植物。
3、临沧产区
此产区包括临沧市的勐库茶区,勐库大雪山(即冰岛所在茶山)、邦东茶区等,此产区茶叶最大的特点是甜中带青涩,“秀”于林。
临沧是非常重要的普洱茶产茶区,茶树资源十分丰富。它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之一,是古茶树遗产存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4、普洱(思茅)产区
此产区包括普洱市的困鹿山、景谷、无量山、哀牢山等,此产区茶叶的茶气相对平淡,当属“和”。
普洱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也是普洱茶的原产地。
麻黑之于易武,就像易武之于古六大茶山一般,是绝对绕不过去的存在。因为麻黑有2700亩的古茶园,有5100多亩的新式茶园,每年普洱茶的产量大致在45~50吨,是易武众多山头中古茶园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一个村落。
说到麻黑,就要说说易武的“七村八寨”之分,这原本是一个行政区划,却因这些年普洱茶市场的走高,被各自赋予了带有江湖色彩的名望。易武七村指的是麻黑村、高山村、落水洞村、曼秀村、三合社村、易比村、曼撒村。易武八寨则分别是刮风寨、丁家寨(瑶族)、丁家寨(汉族)、旧庙寨、新寨、倮德寨、大寨、张家湾寨。
麻黑地处易武老街的东北面,距离老街有9公里,它的茶园下与落水洞、上与大漆树的茶园相连,在过去很长一段对产区还没有很细分的时间里,这一片相连的茶园几乎都被归入“麻黑”,因为麻黑茶在市场上成名已久,至今也是易武茶风味的地理标杆。此外,麻黑还是一个“嵌”在森林里的村寨,因为它的古茶树和原始森林混生在一起,所以生态优势明显。
麻黑这个称呼,据说旧时是对一个少数民族的贬称,现在详情已不可考,能够明确的是这里曾发生过回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斗争,并导致了麻黑原来的所在地——麻黑大寨的衰落。那是一个在两百年前(清嘉庆年间)就有两百多户人家的繁华村落,有回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村民,也有一些汉族村民。后来纷争闹得激烈,瘟疫又开始流行,这使得此地的回族人全部搬走,之后的麻黑就成了一个彻底的汉族寨子,到现在共有130多户人家、400多人。
而现在的麻黑,原本的名字叫“大路边”,据说这个通俗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过去从易武到普洱的运茶之路,要从麻黑寨的路边经过;而且由中国通往老挝的出口茶路,也要经过麻黑寨的路边。由此可知,在云南有茶山记录以来,麻黑早就在 历史 上,拥有了它的位置。
在当地老茶人的记忆里,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由易武各茶号所产的“易武正山”普洱茶,实际包括整个易武茶山范围内的麻黑、曼洛、老街、曼撒、易田、曼腊、曼乃等各村各寨的茶,当时所有茶都一个价,混在一起做,都叫易武正山。而现在的价格各个寨子都不一样,甚至高低间相差太多,那自然是没有混在一起做的可能了。发达的现代信息网络,也早就让身在茶山的人们,拥有了极灵敏的市场嗅觉。
事实上,麻黑的古茶园面积很大,甚至在整个西双版纳都可以排在前列,但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茶树矮化运动后,没有被矮化过的古茶树比例也仅有百分之五左右,究其根本是当时台地茶比古树茶的价格贵,这用现代的眼光来看简直不可想象。古树茶矮化是云南茶业在特定 历史 时期的特定遭遇,易武茶的光环虽然璀璨,却也无法解决当时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因为物质条件的匮乏吃不饱饭的窘境,为了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20世纪50年代后,茶叶由国家统购统销,主管部门考虑到古茶树产量低,于是从勐海等地慢慢开始低产茶园改造试验,主要方法是将古茶树离地20厘米左右的部分主干砍去,使得树幅增大,这样茶叶产量自然也就增加了。
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一边是茶叶开始出口创汇要数量,另一边是作为产茶大省的云南,当时省内需求的都是绿茶(滇绿),而粗枝大叶的古树茶显然不适合加工成绿茶,相反整齐细嫩的台地茶就合适。于是低产茶园改造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整个易武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茶树矮化运动。这样一来,越是种植 历史 悠久且离村寨比较近的古茶园,受到的影响越大,所以在易武片区相对交通便利的麻黑古茶树,就成了彻底矮化的对象。
所幸的是现在麻黑的古茶树虽然已不高大,但根部依旧粗壮,凭借着古茶树发达的根系,吸收土壤中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即使看着外观平平,其产出的茶叶滋味跟周围生长的乔木小茶树们有着质的差别。根据斗记普洱茶麻黑初制所所长孙明的介绍,近年来麻黑的茶价整体较平稳,产地好的鲜叶一般在八九百元一公斤,到做完毛茶就在三四千元一公斤。
而现在,对于爱茶之人来说最大的困扰却并非价格,而是这几年茶叶产量的猛然下滑。“不夸张地讲,因为山上茶叶发得少,2019年已比往年减产了60%,2020年头春又减产了70%%,到真正有茶叶发出来的时候,都到雨水节气了,哎,这几年太干早了,做茶人看着茶树缺少生机的样子,心疼啊。”斗记普洱茶麻黑初制所所长孙明介绍到。
2003年的斗记麻黑茶,以区别于大厂茶的细腻柔甜风格,为人们逐渐认知,不过当时不少人质疑:对于一直强调滋味厚重的普洱茶而言,这样清淡的山头茶,能不能转化出一个好的口感?
十八年过去了,曾经那些怀疑的声音,不攻自破。当年这些仅仅做了一吨多量的茶,因为陈化转化后的口感惊艳四方,从当年的十多块钱一饼,涨到了现在万元也难求的地步。钟情于它的口感的茶友,因为喝一片少一片的缘故,常常要在某些特别的时刻,才舍得开启它。
为什么麻黑的转化如此动人?还离不开茶的内质。作为典型的云南大叶种,麻黑的茶树根系扎地深,所以发芽早,育芽能力强,芽肥叶大,条索粗壮,芽头显毫,在素以清柔水甜为主打风格的易武茶中,麻黑茶是以醇厚蜜甜见长,花蜜香明显。它的汤色淡黄,油光透亮,香气高扬馥郁,挂杯香持久,叶底弹性好、厚实且色泽鲜明。在口感方面,麻黑茶是宽厚饱满、柔中带刚的典型,茶汤虽然苦涩度低,但茶气却很明显。这正是促成后期口感转化动人的重要因素。
易武古茶山、古镇,曾是镇越县府所在地,植茶制茶易茶历史悠久,尤其在清朝后期成为了六大茶山中最热闹繁华的茶马古镇和茶叶加工、集散中心。据史料已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易武山每年产干茶70000余担。所产普洱茶就源源不断地由骡马队运出,经普洱、到下关、过丽江、进四川,到达康藏地区,部分运销印度、尼泊尔等国。 易武古茶山海拔656-2023米之间。海拔差异大,形成了立体型气候,具有温湿、温暖型两种气候特点,不同的小区气候条件造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 易武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热量丰富,雨量充沛。茶区土壤,在热带亚热带季雨林成土条件下,由紫色岩和沙岩母岩上风化发育而成,主要为砖红壤、赤红壤、黄壤。各地土质呈微酸性反应,pH值在4.6-6.5之间。土壤养分积累快,分解利用快,土壤有机质含量4.6%以上,腐殖质厚5厘米以上。土层深厚,土壤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高。古茶树分布区域植被生态系统保持较好,生长着诸如椿树、香樟树、榕树、漆树、董棕等高大乔木,气生植物多,树木、藤本植物繁茂,森林覆盖率高和高等植物集中,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种植茶叶的理想之地。 山山有茶树,寨寨都种茶,这是易武镇古茶山的真实写照。全镇拥有古茶树主要集中分布于麻黑、易武两个村委会的各个老茶山。 代表性古茶树有:易武村落水洞茶王树、铜箐河洒代大茶树、刮风寨大茶树。古茶树特点为:茶树分枝密,叶均水平着生;分枝级数较多,最多达四级;叶形多为长椭圆形,叶茎楔型,叶长叶宽脉对;色泽为绿或深绿色。 易武自古就以出好茶、出名优茶而著名。据茶叶质量检测数据表明,这里古树茶叶品质优良的主要因素是:1.植被保护较完整,生态环境平衡,大气无任何污染,古茶树、古茶园四周森林茂密,山清水秀,养分充足,极有利于茶树的自然生长。2.气候湿热,光、热、水、土自然条件优越,使这里的古茶树常年生机盎然,发芽早,育芽能力强,芽肥大叶身叶背茸毛多显毫。年可发多轮多次,年生长期长近10个月,2月下旬开采,11月中旬结束。3.内含物丰富,在相同条件下测试,易武古茶园茶叶的茶多酚、水浸出物、儿茶素指标,明显高于其他产茶区的同类品种茶叶。 到2004年,全镇茶叶总面积发展到1.7万亩,其中古茶园和老茶园低改1.4万余亩,种植台地茶园3200余亩,拥有茶叶种植队9个,茶叶加工厂3个,家庭普洱茶作坊20余家,干毛茶总产量300吨,其中古茶园干毛茶产量百余吨:主要加工七子饼普洱茶、紧压砖茶、绿茶。按照传统丁艺加工的普洱茶,保持了传统普洱茶的外型和品质,享誉国内外。 易武山茶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香气高,在梅子香、蜜香中透着一股幽澜香,谷雨前后所采芽茶味淡香入荷,回甘强烈生津好,易武正山历史上就是闻名中外的茶山。
历史:
易武地名为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因易武有个花蛇洞地名有此而得。易武在唐代属南诏银生节度管辖,元代属车里军民宣慰司,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将其辖地划分为十二个版纳时,称版纳整董,汉话则称茶山版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云南后将易武、倚邦划入元江府,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任将易武、倚邦划归车里宣慰司管辖。清雍正七年(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将车里宣慰司所辖的澜沧江以东的六个版纳规划为普洱府,易武也随之归入普洱府,乾隆初年开始易武茶山成为普洱府的贡茶采办地。进入民国后,1927年易武划归镇越县,1930年易武街成为镇越县治所驻地。
易武是云南著名的古茶区,种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已有濮人(布朗族、佤族、哈尼族等),在易武居住种茶,易武的漫撒山现在还保存有几十亩数围超过1.5米,树高达20多米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这片特大古茶园树树龄已超过千年是濮人所种。
明朝中期汉人还没进易武时,易武的布朗族、佤族、哈尼族等至少已种了五千亩以上的茶园,明朝末年江西和云南石屏的汉人进入易武,开始在易武贩茶或制作土特产品出售。1729年普洱府成立时当上易武土把总的伍乍甫其祖父便是早期到易武经商的石屏人。伍乍甫当上易武土把总后招募了大量的石屏人到易武开茶园,易武的老茶号全是石屏人创建,时至今日,易武人讲话仍有石屏腔。
清乾隆年间是易武茶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颁布了云南茶法。云南实行“茶行”制购茶,思茅总茶店撤销。从乾隆初年开始,普洱府对茶的垄断经营放宽,上万的汉人涌入易武,在易武改造老茶园。开建新茶园,经过四五十年的拓垦,易武新增茶园3万亩以上。到乾隆末年,整个易武茶山南至易比,北至倮得,100多公里长德山梁上茶园呈带状连接,百里易武,山山有茶园,处处是村寨,商旅来往不绝,驿道马铃声充耳,一派兴旺景象。
易武是六大茶山一带地主经济出现最早的地方,与倚邦相比,易武的土司势力要弱一些,易武武氏家族与朝廷的关系没有倚邦曹氏家族那么紧密。至早在嘉庆末年易武土司势力已开始动摇,嘉庆初年易武的茶商已开始向土司买土地,争土地所有权,茶业的兴旺,使新兴的地主和商人们强盛起来,动摇了土司势力的经济基础,道光年间发生的茶商茶农状告武土司徇私枉法的事件即易武人说的“断案碑事件”已可看出易武土司势力的衰落,茶商势力的上升。
清咸丰后期,滇西发生了杜文秀起义,滇藏商道断租,易武人转而将茶主销东南亚和香港。越南莱州、老挝风沙里成为六大茶山茶叶外销的中转站,有广东商人在莱州设商号专收易武茶,而易武茶商也开始跑香港,到光绪年间易武经济实力超过了倚邦,成为六大茶山最大的茶叶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内外商品流转地,1897年清政府在易武设海关,说明当地易武的对外贸易规模已非常大。
进入民国后,易武人去香港的多起来,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香港站稳市场,易武人设茶号、注册商标的也多起来,从国民初年到30年代易武街、麻黑、易比、曼秀、落水洞、大漆树几个村寨就有茶号20多家。较大的有同庆号(庄主刘葵光)、同昌号(庄主黄备武)、乾利贞(袁谦禄等四位股东)同兴号(庄主向质卿)、泰来祥(庄主黄卫中)、福元昌(庄主余福生)、同泰昌(庄主朱宝官)。
到了现代,随着普洱茶的再次兴起,易武又重现当年的风采。几乎所有的普洱茶品牌都会推出易武地区的产品。其中以专注易武的福元号为典型代表,福元号为易武而生,深耕易武茶区,专一铸就专业。经过8载沉积,易武福元号已经成为当下潜心高品质易武茶极负盛名的企业。
茶山镇全境东西宽,南北窄,呈“凸”字形状。东西相距11.3公里,南北相距7.4公里,全区丘陵起伏,南北为河道(寒溪河、南畲蒗),为埔田,中横连绵山丘为旱地,山丘之间为坑田,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茶山山脉分成两线:
京山线——由老黄旗山分出一支向东北行,经莞城、峡口而入京山蟾蜍岭。再别出一支东北行为九梅岭,岐为三支,其一南行至横江村左右诸山止。其二东北行为卖粥寮山,又东行为南社村诸山,又东南行为诸岭,而至龙头村诸山。其三从卖粥寮山别出一支东南行为象岭,折而西南行为茶山附圩诸山。又从南社村诸山中别出一支,南行至员头山一带诸山,再折而西南行至上元村旁之五点梅花(石场)止。此线属东南耒脉,西北走向,再而别出散衍,连绵起伏如渔翁撒网状。
增步线——远从莲花山(笔架山)分出一支,向东北行为牛屎坳山,历数山而为桂子岭入寮步新圩诸山,又西北行入为狗门岭,折而北行至寒溪水村诸山,又西北行入增步诸山止。此线属东南耒脉,西北走向。 茶山水系,于宋代原属东江河带,江从福隆村入口,经龙头折来茶山而入东莞运河或出东江峡外主流,再南流虎门两水汇合而出珠江口。史载宋元佑二年(1087)邑宰李于福隆筑堤阻之,从此东江改道,茶山属内河地带。茶山现属内河寒溪水流域,源出企石与常平两处上游,汇集经横沥、神山、大圳埔会合寮步与龙头蒗内诸水,经石步、员头山、寒溪水、茶山大桥、出横江埔之青鹤湾口,与温塘上游之黄沙水而西流出峡。年中最大流量为400立方/秒,平均流量为120立方/秒,纯属泥流沙中之混浊水质。
另外,南畲蒗水在茶山之北部,旧称为石冈水,本无源头,只属两边诸山流聚之积水区,自东北之石排镇内流入蒗内、经南社、塘角、涌尾、堂头而出东江。 2014年,茶山镇实现生产总值91.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2013年增长7.9%。2014年,茶山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6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25.7%。
2014年1—7月,茶山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8亿元,其中五大支柱产业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5.9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4.3%,占茶山镇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9.9%;各项税收总额8.3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7.5%,增速在全市排名第11位;茶山镇进出口总额89991万美元,同比2013年增长6.9%,其中出口额47792万美元,同比2013年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8.74%;总用电量8.4亿千瓦时,同比2013年增长9.6%。 2002年,茶山镇有蔬菜面积4000亩;荔枝、龙眼为重点的水果种植,积极发展优良荔枝品种,引进无核荔枝,推广老龄荔枝矮化嫁接等技术。2002年全镇生猪上市量18万头,三鸟上市100万只,种鸽12万对,肉鸽80万对;鱼塘面积3231亩。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14503万元。
2014年,茶山镇共盘活、整合、统筹土地410.5亩,其中盘活282.48亩、整合98亩、统筹30多亩。 2014年,茶山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4.4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8.7%。
伟建工业园位于茶山镇东南部,总占地面积333.05万平方米。园区自1999年开始规划建设,以电子产业为主,兼有食品、汽车配件、制衣、机械等其他产业的成熟园区。共入企业94家,2012年,园区企业工商税收合计2.65亿元,占茶山镇工商税收总额的25.24%;完成工业总产值72.53亿元,占茶山镇工业总产值的38.81%。 2014年,茶山镇各险种参保人数30万人次,发放各种保险待遇8231.14万元,发放就业补贴501.54万元,惠及8576人次。组织企业举办“春风行动”免费现场招聘会2场,就业服务日活动10次,组建“村民车间”12个,共安置258名户籍劳动力稳定就业。2014年1-9月向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优抚对象、老年人等发放各类补助津贴1000多万元。2013年至2014年底,累计统筹帮扶资金1000万元,建设莞揭“双到”果蔬供应链合作示范种植基地等扶贫项目70个,实现贫困户年人均增收34.6%。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63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新加坡的饮食文化:饮茶文化
下一篇: 中国茶馆的四大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