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饮茶历史与禅宗有着密切的联系,禅宗对茶的种植和工艺,对东方茶道和中华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禅宗对茶文化的影响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寺院推广了茶的种植与饮用;第二,佛教在历史上培养了大批茶学方面的专家人才;第三,禅宗为饮茶赋予了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促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茶道的形成。
茶在我国的种植和饮用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寺院僧人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作为饮料,茶最早是在佛教寺院中广为流行,其后才传播到贵族和平民。寺院也是茶叶最早的种植基地,我国现有的茶产区几乎所有的茶叶种植都是从寺院开始的。
我国茶叶种植多从寺院开始,如《茶经》里面就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茶产于山谷,而僧占名山,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最早的茶园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现民间茶园。四川的峨眉山、蒙顶山,还有武夷岩茶、庐山云雾茶等著名的茶叶,无不是从寺院开始种植和生产,随后才推广开来的。在悠久的茶叶发展史中,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种茶、制茶必然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丰富的经验和工艺。除了对茶叶生产的巨大贡献之外,佛教寺院在历史上还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茶学专家和人才。精研茶艺茶道的高僧大德们也不说,但就是被后人尊为“茶圣”的陆羽就与寺院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他在茶学方面的造诣很多都来自于在寺院的经历。
陆羽自出生后就为寺院所收养,3岁时在竟陵龙盖寺由主持积公抚养,从小就跟从积公学习煮茶技艺,并对茶学非常痴迷。11岁时陆羽逃离寺院,后来与喜欢饮茶的诗僧皎然成为朋友。28岁以后,陆羽长住在湖州标山一带,精研茶艺茶道,20年后《茶经》终于问世。陆羽能写出这本著作,主要得益于在寺院接受的茶学熏陶和对寺院茶艺的研究。可以说,《茶经》主要是中国僧人种茶、制茶、烹茶、饮茶生活经验的总结
佛教对饮茶最为重大的影响,应该算是为饮茶注入了哲理的灵魂,使饮茶升华为一种心灵的修养和哲理的感悟,从而促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茶道的形成和发展。禅宗倡导“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要求通过戒定慧三学明心见性、回归佛心本性,达到虚静涅槃的境界。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我国饮茶文化中最为推尊茶的本来味道,崇尚茶叶的自然清香,同时要求在饮茶中体悟人生大道,通过饮茶来进行心灵的修养。
中华茶文化传到日本是经僧人之手的,到了日本之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形成了日本茶道,而日本茶道完全是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今天,茶文化已经从中国走向世界,作为东方茶道的灵魂,禅宗的思想也随着饮茶之风漂洋过海,成为世界人民一种宁静、美好的生活方式。
饮茶方式的演变
上古时代、西周东周、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明人品茶图》。
茶的发现与应用大致依循如下历程:
上古时代(距今约5000年前)
神农《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
西周东周(前1046-前256)
茶道初立,茶叶被奉为贡品,由专人制作。巴蜀地区开始人工种茶。春秋时期,茶入菜肴,有了人工种茶。
秦汉时期(前221-220)
出现茶市、茶之铺。茶作为商品开始成规模交易买卖,烹茶专属器具出现,商品茶交易开始。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出现了紧压的茶饼。出现“以茶代酒”及茶叶亮制入菜的习俗,茶叶品质得到提升,饮茶成为礼仪并出现普及的趋势。佛门道教开始种植并研究茶叶。
隋朝、唐朝(581-907)
茶叶生产、贸易和文化均出现大繁荣,茶文化遍及全国,从社会上层走向全民,并东传日本。建贡茶园,国家开始征收茶税·瓷器茶具盛行。陆羽《茶经》问世。
宋朝(960-1279)
茶叶完成了全国范围的普及,茶学、茶文化繁荣·饮茶方式出现点茶法。茶产业中心南移至福建,茶区的布局与现代茶区范围完全一致。中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
元朝(1206-1368)
散茶超越团茶和饼茶开始流行。芽茶和叶茶制作技术提升,称为茗茶,广为流传·出现制茶机械。
明朝(1368-1644)
太祖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制茶技艺集中快速发展,废弃蒸靑改为炒靑,逐渐出现了黑茶、花茶、靑茶和红茶等丰富的品类。开始用紫砂壶和瓷器泡茶,注重泡茶的艺术性。设立茶司马掌管国家的茶叶贸易。
清朝(1616-1911)
六大茶类基本定型。泡茶技艺和茶文化更加丰富’茶馆文化兴盛。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红茶直运英国,下午茶风靡欧洲。
“中华民国”(1912-1949)
创立初级茶叶专科学校,设置茶叶专修课和茶叶系,推广新法制茶、机械制茶。建立茶叶商品检验制度,开始制定茶叶质量检验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1949-1978)
专门负责中国茶叶事务的中茶公司成立,创立中茶品牌,茶叶事业进人新阶段。使用“人工渥堆”发酵技术,发明了现代普洱熟茶。吴觉农著《茶经述评》。
改革开放以后(1978)
计划供应,茶产量提高加快,新成立的茶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小罐茶等新型茶叶企业推动了茶行业向市场化、科技化方向飞速发展。
大约从秦汉时代起,茶叶逐渐成为日常饮品。2000多年来,茶的饮用方式经历了多次变革,从大的方面来说,经历了4个阶段:羹饮→煮茶→点茶→撮泡。
在我国数以千计的茶诗、茶词中,各种诗词体裁一应俱全,有五古、七古;有五律、七律、排律;有五绝、六绝、七绝,还有不少在诗海中所见甚少的体裁,在茶诗中同样可以找到。
数千年来,茶成为中华民族的国饮,且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为诗人所品,被剪裁融铸于诗,古谓咏茶诗、茶诗。茶有诗更高雅,诗有茶更清新。下面撷取一些咏茶诗妙品,与读者共赏析。
咏茶诗浩如烟海,历朝历代而不衰。唐朝,诗歌创作空前繁荣,杰出诗人辈出,咏茶诗亦妙品迭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有咏茶诗传世。
李白的《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写得浪漫飘逸,别有韵味。诗曰:“尝闻玉泉山,山涧多乳窟。仙气白如鹤,倒悬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之三,描写品茶题诗的乐趣,非同凡响。诗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白居易的咏茶诗多达70多首,最为后人推崇的当是《茶山境会亭欢宴》诗,把文人墨客品茶斗胜的盛况描写得淋漓尽致。诗曰:“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香娥递舞应争妙,紫笋(茶名)齐尝各斗新。”
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吟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青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轻,六碗通神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就是著名的七碗茶诗,道出了飘飘欲仙的感受,生动又传神。
元稹的《一言至七言诗》是一首风格独特的咏茶诗,又称七级浮屠诗,俗称宝塔诗,诗曰:
茶
香味,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前黄蕊色,碗转典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前岂堪夸。
茶圣陆羽在《茶经》说:“名茶还须好水泡”,遂成千古名句,茶与水密不可分。咏茶诗中对水多有吟咏。洪希文诗曰:“平生三味试茶功,起看水火自争雄。”文征明诗曰:“竹符调水沙泉活,瓦鼎烧松翠鬣香。”《红楼梦》中贾宝玉诗曰:“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古人对茶对水都有研究,入诗也妙语连珠。
苏东坡的咏茶诗,说出个美人喻来:“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油膏首面新。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真个是语出惊人,道出了人人心中皆有,人人口中皆无的美好感受,从氤氲之气中品出佳人来了。茶诗一体,人茶一体,妙不可分。
千百年来,还有茶禅一味之说,亦有咏茶诗咏之。诗人陆容的《僧茶诗》曰:“江南风致说僧象,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茶与佛有缘,佛与茶不分,茶佛一体。
古籍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乃解。自此,人们把茶视作养生延年益寿的神草,咏茶诗尤加赞美。苏轼诗曰:“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茶胜过了灵丹妙药。范成大诗曰:“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茶盖过了美酒佳酿。杜来诗曰:“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茶替代了美味佳肴。陆游诗曰:“嫩白半瓯尝日铸(茶名),硬黄三卷学兰亭。”他有切身体会,一生得益于茶,寿享86岁。
此外,咏茶诗还赞美茶是有品位、有灵性的。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曰:“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性灵味,得与幽人言。”郑板桥诗曰:“只和高人入茗杯。”茶品、人品相提并论,进入了“天人一气,人茶交融”的美妙境界。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61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夏天更应该喝茶
下一篇: 秋气之应说茶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