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如何欣赏紫砂壶的形制之美

茶百科 2023-11-14 10:14:27

如何欣赏紫砂壶的形制之美

图一 范锦莆 民国段泥提梁壶

美有两种:繁复华丽之美和简约素净之美。《易经 贲卦》中就包含了这两种美的对立:“上九,白贲(贲 [bì] 文饰,装饰得很好:~临贵宾盛装来临),无咎。”贲本来是斑纹华采,绚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对应到紫砂壶上,可以说花货体现着一种绚丽逼真之美,而光货则体现着简洁质朴之美。


图二 邵泽平 八卦龙头捆竹

艺术作品取法于自然是其基本规律,自然界的花鸟虫鱼、山石树木、瓜果菜蔬无一不成为艺术家的创作素材。历代紫砂艺人在继承前代其他行业匠人对自然的借鉴基础上,采用各种雕塑手段创造性地把多姿多彩的自然物象,或融入小小的紫砂壶造型之中,或艺术地加工设计成壶型,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这样的作品展现出一种雍容富丽的审美境界。


图三 陈鸣远 蚕宝壶

谈到紫砂花货,就不能不提到陈鸣远。他是我们无法绕开的高峰,当之无愧的花货鼻祖。他的独特就在于对自然物象的创造性表现。在他的一双巧手之下,梅桩、松段、蚕桑、莲花、干柴……无一例外地被提炼成型并赋予生命,甚至小到水盂、花生之类器物一经他的“点化”都惟妙惟肖,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他对自然物象的描摹尤其注重细部的刻画,比如:蚕宝壶上多条蠕动着的蚕虫,或在桑叶之下或于桑叶之间,有的覆有的仰,甚至蚕虫啮食桑叶的残痕都清晰可见,达到了几可乱真的地步!


图四 陈鸣远 梅桩壶

其他如松段上的不规则年轮,松枝松针的斑纹与线条,或大或小的树瘿;还有梅桩上的树皮与缠枝,栩栩如生的梅花等等都让人拍案叫绝。但千万不要认为陈鸣远的花货装饰就是不厌其多地烦琐堆砌,如果那样的话,他的作品带给欣赏者的将不是繁复细腻之美,而是拖沓、纷乱与庞杂。他的高明之处即在于能在繁复中见规整,丰富中有条理。思考一下,为什么陈鸣远能创作出大量的精妙繁复的花货作品呢?这当然与紫砂壶的发展趋势,他本人的高超技艺、艺术感悟有关。但考察一下他所处的时代——康熙盛世的工艺品整体风貌就能看出,他的创作与当时富丽堂皇的宫廷器物风格是一致的,而皇家宫廷器物的风格往往影响着时代的审美取向。因而,我想陈鸣远风格的产生是时代的审美倾向使然,就像当代壶艺家在西方艺术审美的影响下进行现代陶艺的探索一样。

当代的花货大家当首推蒋蓉了。蒋大师的作品除了具有陈鸣远对自然物象的艺术提炼之美外,最显著的特征是色彩的运用更为丰富。可能是受传统观念“形变色不变”的影响,陈鸣远的壶形虽然千变万化、神鬼莫测,但色彩的变化并不明显。他似乎更为重视物的质感而不是色泽。蒋蓉就不同了,她充分利用紫泥、绿泥、红泥的调配所产生的绚丽多彩的色调,着力表现物象的色彩之美,看上去她的壶更拥有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象。这种美在她的牡丹壶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图五 蒋蓉 牡丹壶

当然,在看到紫砂壶绚烂华丽繁复之美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艺人在创作时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美艳而有悖于紫砂壶传统的审美精神,使壶体显得繁缛且俗气。比如康熙年间的大量珐琅彩花卉壶,外表均以珐琅彩花卉装饰,花纹艳丽缤纷,显得金碧辉煌。清朝还有不少紫砂壶外体施釉,且釉色以黄、蓝、红为主,简直有彩绘的味道。虽然这类壶多数为皇室贵族专制,但毕竟已失去紫砂壶的本色面目。且不说珐琅彩和釉子会怎样地影响到紫砂壶的透气性,单看这种过于繁杂的装饰就显得“俗不可耐”。还见到有在壶身上披金戴银、缀珠嵌玉的,总让人觉得像是把一位山中高士硬生生地打扮成“恶俗”的乡绅。花货作品还经常会犯另一个毛病,就是只追求物的形似而缺少生活的趣味,表现出一种纯自然主义的倾向,使壶体呆板而无灵气。艺术的规律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也就是说花货作品并不是对外物的照搬,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提炼,用最艺术的手法表现物的神韵。它表现出的最佳状态是形神兼备,富有情趣,就像齐白石画的白菜、虾米一样生气盎然,气韵充盈。这样的情趣有时是靠壶上小动物的装饰点缀而产生的,比如:陈鸣远束柴三友壶上的松鼠,蒋蓉牡丹壶上的蝴蝶,莲花壶上的青蛙,这些小动物顿时使壶在整体上充满了活泼的生气。反之,有些作品虽然形象逼真,制作精细,却趣味索然、僵硬乏味。

图六 陈鸣远 束柴三友壶


图六 陈鸣远 束柴三友壶


图七 蒋荣 青蛙荷花壶

说完了“繁”,最后说说“简”。中国的传统审美是崇尚简约、玄淡的,像六朝人的四六骈文、诗中的对句、讲究华丽色彩的雕饰,固然是一种美,但向来不被认为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自然、朴素的美才是最高的境界。明式家具的简洁刚劲历来就比繁复富丽的清式家具更受到中国人的垂青。我个人也偏向于喜欢简洁传神的紫砂光货。这些作品没有复杂的层次,没有艳丽的色彩,突出的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它们往往采用简洁明晰的线条、方圆展示质朴本色。有的款式使人一望便觉书卷气扑面而来,这种强烈的文化内涵最得我心。我也觉得这种壶型是与性最为相宜的,因而,我用它们饮茶时常常会感到陈曼生式的快乐:“梅雪枝头活水煎,山中人兮仙乎仙”。


图八 紫砂壶光货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在评价人的仪表修养,当然这话用来说明紫砂壶外在的繁复装饰与其质朴本色的关系也未尝不可。

如何判断紫砂壶艺术品之美

一、功能之美 其一、用紫砂茶具泡茶,可以尽得色、香、味之蕴,而无熟汤之气。暑天泡茶不易变味,汤色清润,绵软揉滑。 其二、壶泡之茶,如隔数日,只要除去茶渣,注满开水,倒出后即反热壶浸没冷水之中,吐故纳新,元气即复。 其三、紫砂壶为砂质壶,泡茶后身传热缓慢,保温性好,摸时不感灸手。 其四、紫砂壶壁由于材质的原因,内含双重气孔结构,壶内易于留香。同时,壶有适应冷热急变之性能,寒天注入沸水,温水炖烧,烹蒸也无需担心开裂。 其五、由于壶壁有一定的气孔率,壶内易吸茶汁,内壁勿刷,用时清水冲净即可,空壶注入沸水亦有茶香。 其六、紫砂壶千姿百态,大致以高、矮之分,高壶宜泡红茶,高壶深闷使红茶越发浓香;矮(扁)壶宜泡绿壶,绿茶在焙制中未经发酵,保持了绿茶澄碧鲜嫩的色香味。 其七、紫砂壶使用时间愈久,涤拭日加,自然发出黯然之光,入手可鉴。 二、造型之美 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宝库。从壶形而言,有取材于自然的壶型;有取古代陶器,青铜器、漆器、竹木器以及生活中的实用器具等成壶形;有运用点、线、面的几何型构成的壶体造型,有正方、扁方、六方、菱形等造型。还有抽象形壶型的木桩型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以灵动之感,或对称均衡的稳定感觉,或给人有动静相宜的感受,写实力求逼真,变化力求自然。均给人以浓郁的回味。有的壶型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有位叫奥兰田的日本人,他把自己珍藏的紫砂壶,以拟人亲昵地称呼到:“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注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土、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纳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土、脱尘如纳子”。所以判断紫砂壶是否美最直观的就是从造型上去看。 三、材质之美 紫砂矿,当地亦称“五色土”,是宜兴独有的一种陶土资源,产自鼎蜀镇的黄龙山等地。紫砂矿生存夹藏于日用陶土矿之中,矿源稀有。紫砂泥内含粘土、石英、云母、赤铁矿等比例均衡的矿物颗粒;经过加工(风化→粉碎→槌泥→陈腐→制坯→烧制等工序),制成壶胚,再经入窑高温烧制,就蜕变成一种褐色、紫色或凝结色的神奇紫砂壶;颜色还会随着原料的含铁量配比不同、烘烤火焰的温度不同、原料相互调配的内涵不同等情况下,呈现出深浅不同各种颜色,色彩斑斓,灿若锦绣。 除紫泥外,还有绿泥、红泥。三种基本泥料也可按不同比重、颗粒粗细配比。在宜兴配泥是壶艺家的一项绝活,“各有心法,秘不相授”。壶坯经烧成后,则显现出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黄而不娇,黑而不墨的艺术效果。明代的吴梅鼎在《阳羡茗陶录》中赞美紫砂泥有经典的描述:“说到那紫砂泥色的变化,有的阴幽,有的亮丽,有的如葡萄般的绀紫,有的似橘柚一样的黄郁——,仿佛是铁?仿佛是石?是玉吗?还是金?齐全的和谐归于一身,完整的美均匀着通体。”吴梅鼎把紫砂材质的质感、色调和紫砂壶造型的气度,描写得淋漓尽致,那珍宝气质恰似古玉生辉。 四、工艺之美 紫砂壶由壶身、嘴、把、盖等部分组成,紫砂壶既是一个严谨完美的整体,又有与壶身相辅相应构成的和谐完美整体的附件。 紫砂壶的壶盖分为:虚盖、平盖、线盖、牛鼻盖等形状;紫砂壶的嘴有:直嘴、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紫砂壶的嘴孔有:独孔、多孔、球孔。紫砂壶的把有:直握把、横握把、提梁把。紫砂壶的壶嘴、壶把在壶体中至关重要,行内有“壶把跟着壶型走,壶嘴要随壶把出”之说。 紫砂壶按壶型大致可分为,光货、花货、筋瓢货三类。光货要必须达到圆、稳、匀、整,圆器则珠圆玉润,方器则轮廓周正,一种大气之美,端庄之美。花货的工艺要做到写实手法逼真,写意表现出浓郁的艺术趣味,变化的自然之美。筋瓤货要求线条脉络清晰有致,线条和润贯气。 紫砂壶还有很多的艺术装饰技法,有篆刻、泥绘、堆塑、粉彩、绞泥、镶嵌等工艺,通过装饰使之更加完美。尤其是近几十年诞生的紫砂壶金银丝镶嵌技术,是一项新的工艺技术,非巧手精工不能完成,经过刻槽、镶嵌、磨错等加工工序,用金银丝线在紫砂壶上镶嵌成的各种花纹图案,俗中见雅,雍容富贵,使紫砂壶更加流光异彩。近年来我从道德经中获其灵感,探索研究壶嘴、壶把等镶接技术,使壶嘴和壶把充盈着生命的张力从壶身上破泥而出,浑然天成,双色泥效果会更佳,雅趣横生。从微观上演绎道生一、一生三,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法则,即道乃万物之本源,万物皆有道。 “打围身筒”和“镶接泥片”成型法,是紫砂壶最主要的成型工艺技术,可谓独门绝技,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传承中受到特别保护。“打转身桶”就是把围片粘贴在转盘的正中,把泥条沿着围片围好,圈接成一个泥筒,再以左手衬托在圆筒内,以右手用薄木拍子打成型。“镶接泥片”成型法(适用于方壶制品),把方形泥块打成泥片,依样板裁切泥片,按壶型规格要求用脂泥粘接成型。最终达到轮廓线条分明,珠圆玉润、浑然一体。 五、品味之美 历代文人墨客,书画金石家参与紫砂壶的创作活动,是紫砂壶摆脱了工匠气,自然提高了艺术品位,配上壶名相得益彰。 品茶、赏壶、读壶铭,怎不感慨系之?荡气回肠呢?。壶依字贵,字随壶传,壶与壶铭固属两美相得益彰。从陈曼生开始,文化人和紫砂壶开始了真正的结合,使本来就喜欢以茶会友的文人雅士,把紫砂壶坯作为宣纸,题诗作画,撰写壶铭。紫砂壶的陶刻装饰艺术,集诗、书、画、印、文学艺术于一体,把紫砂艺术推向了更高的文化层次。历史上的文人董其昌、郑板桥、吴昌硕。近代的亚明、唐云、范增、韩美林(微博)、冯其庸等艺术大家都参与壶型的设计或篆刻壶铭,均乐此不疲。壶铭一般切茶、切壶、切水、切意,既升华了装饰层次,深蕴了文化内涵,又渗透于紫砂壶的本质之中。 紫砂壶除了有经济价值、艺术价值,实则是一种怡情之美。在收藏把玩中陶冶情操,增添意趣,积累知识,丰富社会人生。壶可行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紫砂壶精、气、神、韵的抽象之美,才是紫砂艺术的最高境界。“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所稽也”,紫砂材质来源于大地深处的泥土,其造型追求和谐自然之美,外合人的肌肤,内合人的品行,倘若与紫砂壶日日相伴,品茶悟道,心灵便会得到如自然山水般的滋养,浮躁忙乱的心情便会随着紫砂壶的古雅内敛而沉静下来。当你用心再去品味紫砂的古拙、俊逸、灵巧、情趣、清雅之美,一种精神愉悦之美由此得以深深的感悟。 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形式。一件好的紫砂壶,除了讲究形式的完美与制作技巧的精湛,还要审视纹样的适合,装饰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再说壶艺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能够发抒艺术的语言。既要方便使口,又要能够陶冶性情,启迪心灵,给人油然而生的一定艺术感受。诚如已故紫砂大师顾景舟所说“总之,艺术要有决断、要朴素、要率真,要把亲自感觉到的表达出来,才能使作品气韵生动,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杨哲)

如何装饰和设计紫砂壶

  紫砂壶本身的造型艺术,就体现了一种装饰之美。“花货”的壶身、壶嘴、壶盖,都是仿生的装饰处理。“饰裹器”和“光货”则是以立体线条来对壶进行装饰,具有代表性的立体线条有竹单线、子母线、云育线、凹凸线以及云水纹、花瓣纹、菱纹等20余种。除此之外,还可充分利用等份花料的固有的肌理质感、造型和泥色的变化特点,来表现其装饰效果。
  一、彩釉装饰,是在已烧成的紫砂壶上用釉彩堆画花草图纹、禽鸟山水、戏曲人物,再经炭炉800——850℃第二次烧成,也可将烧成的紫砂器周身施满釉彩进炉烧成,这两种工艺古时通称为“炉均釉”。《景德镇陶录》卷三载:“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招釉之间,而花纹流畅变化过之。”
  出现这种装饰大只有三种情况:
  (一)是清代官廷用器的富丽堂皇的审美趋向和瓷器繁缛的装饰影响,也波及到紫砂壶的装饰风格。康熙时有少量的“康熙御制”的珐琅彩壶,雍正时也有出现加彩紫砂壶。至乾隆年间,这种艳丽缤纷、富贵气派的装饰盛行,一直蔓延至嘉庆—道光年间。
  (二)是紫砂陶器在明代时大彬的1发扬光大和清初陈鸣远的充分发挥后,陷入因循守旧和陈陈相袭的境地,无甚变化。而陈吴生也还未出现,在呼唤新的创造精神,打破守旧的局面时,瓷器上使用的彩釉装饰诱惑力是相当大的,在视觉上紫砂壶施以彩釉后,会给人以迥然不同的感觉。
  (三)是一种猜测。旧时古法,紫砂壶烧制不易,残次品所占比例相当高。对一些不影响主题的小瑕疵,作坊主常以彩釉装饰为补救措施。对彩釉装饰的优势、好坏,人们的看法不尽一致。紫砂壶泥料的特殊性,是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施满釉则使其透气性尽失。加之,紫砂泥料本色质朴、古拙、可爱,如果一种装饰阉割了它的特别之美和特殊的功能,那只能是画蛇添足了。这便是彩釉装饰得不到发展,日渐凋零的主要原因。
  二、镶嵌(镶嵌金、银、玉及釉金绘银)
  镶嵌工艺,历史悠长。紫砂壶的镶嵌手法,是借鉴其他手工艺而来。利用其他材料镶嵌于紫砂器上的装饰手法,关键是设计恰当得体,能充分体现壶体艺术效果,而不应仅仅因为材料的贵重,作毫无艺术目的的装饰。配合紫砂的泥色和质感的优势,恰当地镶嵌金丝,会产生典雅华贵的艺术效果;配以银丝镶入,则呈现出幽静雅致,清新秀丽之美。如若镶嵌不得当,过分繁复或比例不对,则不仅会遮盖紫砂壶的质朴本质,不能尽显紫砂壶的优良属性,更违背我们对紫砂陶的审美心理和心美追求之本意。
  镶嵌工艺,一般要用堆、雕、刻、镂、嵌等技法进行装饰。金银丝镶嵌工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紫砂工艺厂研究室徐秀棠、徐汉棠、鲍仲梅、吕尧臣探索出的一种新的装饰方法。售件紫砂金银镶嵌作品是“咖啡镶嵌壶具”。“十六头四方嵌银丝咖啡具”、“银葵壶”、“九头朝凤酒具”、“嵌银丝三足鼎壶”等,均是历史上这种工艺的成功之作。当上面开缝时就在缝上画一条线。壶嘴有损坏用金属代为画接,身筒开裂则来个全身“装饰”。以至后来学表志本,有了专施焙镶嵌装饰技法者,的人也在此基础之上变革,以红木、象牙镶嵌茶壶,亦有所见,整体格调和谐,亦是一路。
  三、泥绘,规范
  泥绘装饰流行于19世纪晚期。其工艺方法是,在完工的壶坯上,用其他色泥浆或本色泥浆,以毛笔堆画花鸟或山水纹样,因用泥堆画有一定厚度,恰似薄浮雕效果。用在泥绘的色泥有朱砂泥、黑泥等。早期的泥绘以白泥居多。用泥绘的手段来装饰,作者必须具有书法、绘画、贴塑等高超的艺术造诣,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贴花,则是用事先印制作好的薄泥图案,粘贴到泥坯上成型。泥绘、贴花方法在清代
  中期曾盛行一时,运用泥色变幻,再以笔堆画出厚薄、深浅、层次分明,书卷气浓厚,意境殊佳。
  四、绞泥
  绞泥就是绞胎。其工艺与历史上瓷器的绞胎手法出于一脉。明?、清紫砂造物已见此手法。绞泥装饰的关键是泥色协调以对应装饰效果。实现对取得的色彩效果要有一个预想,配置适当的泥条、泥片、分层粘合,有意扭曲变化,然后割出泥等,平悉加工后即可使用制壶。这种装饰的特点是寓藻饰于自然之中,用质朴的泥色变化起刮与浮雕,雕塑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且把握摩挲平滑润泽,给人多姿多彩的联想。绞泥的制作要求是自然、贴切、切记花哨、浮艳、堆砌。吕尧臣的“郑京壶”、“华经壶”、“方中壶”,李昌鸿的“绞泥罐”。均是此中佳作。
  五、陶刻
  陶刻装饰俗称“刻字”、“雕刻”,艺人们用锋利的小刚刀在泥坯上雕刻文字和图形,然后进窑烧成。它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于壶艺之中,是紫砂装饰的主要手法。紫砂陶刻的技法,可分为“刻底子”和“空刻”两种。刻底子,是先用毛笔在坯体上书画,定稿后用陶刻刀依照墨迹镌刻。空刻,是以刀直接在坯体上镌刻,还可按以下标准细分:“印刻”:一件书画稿可复印数件,乃至一批。1958年,用油印法将书画稿复印于坯上,然后镌刻。称之为不上色的陶刻叫“清刻”。刻后着颜色的叫“着色刻”。泥未干时称“湿刻”。泥坯干后称“干刻”。紫砂陶刻的表现形式,则以阴刻最常见,除此之外,还有阳刻、琢沙地等。陶刻的对象,当然也不是单指茶壶的装饰刻画,也包括刻画花盆、花瓶、餐具、还有挂盘、壁挂、壁饰等。
  紫砂壶上的铬刻,早期仅限于壶的底部,为壶艺家的落款。由于紫砂茗壶的社会影响,吸引书画金石家前来定制茶壶并亲自挥毫镌刻,亦逐渐形成一种风尚,追求书法及镌刻趣味,陶刻部位由壶底部移到肩腹及盖面等显见部位,内容除纪事外已提升到文学性的高度,用以言志寄情。陶刻装饰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做出巨大贡献的,当属清代嘉、道年间的陈鸿寿(号曼生)及其“曼生壶”。曼生壶的陶刻以铬文为主,富有寓意、情趣,创造了独特而又成熟的全新紫砂壶艺术风格。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60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