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茶叶生产已从传统的紧压茶类转为生产末茶、散茶,同时“斗茶”在全国成为新兴饮茶风尚。
宋元时期,茶叶生产已从传统的紧压茶类转为生产末茶、散茶,同时“斗茶”在全国成为新兴饮茶风尚。福建怎么样呢———随着泉州港的开发及海外贸易的空前发展,海上“丝瓷”之路开通,宋人经济中心的南移,福建茶业愈加繁盛,从唐代就已经列为贡物的闽中茶叶至此更是驰名全国。在福建,至少有五个州产茶,书称“闽中之茶,尤天下之所嗜”———闽茶成为天下人的至爱。当时的建州北苑是名重天下的贡茶产地和御焙所在。周绛的《茶苑总录》说:“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大观皇帝则赞叹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大观茶论》)。建茶的崛起大大刺激着福建瓷业的昌荣。武夷山麓、闽江两岸处处窑烟,清脆瓷声不绝于耳。
此期茶具种类除部分承袭唐代,仍烧制大量的青瓷碗、水注、茶盏(盏托)外,部分茶具器型已有较大变化。比如盏托,几乎是茶盏的固定附件,且式样更多。1978年顺昌九龙山宋墓出土的青瓷盏托分二式:一式是托圈比较高的,有敞口宽沿与直口之分;另一式则杯盘固定。江南各地除出土有瓷、银茶托外,还有金茶托和漆制茶托。
有宋一代,饮茶多用盏,那种敞口小足的茶盏,因为形似斗笠,也就有叫它“斗笠碗”的。据考古材料看来,宋代茶盏分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四种,独“黑釉”最为流行。
诗云“宇内闻声说建窑”,若论黑釉的精粗,当然不得不提到建窑。宋朝和北苑建茶同样闻名遐迩的是建阳水吉窑所产之黑釉茶器。其黑釉茶盏作为“供御”的贡品,也成了全天下都珍视的宝物。
其实,宋人之所以对建窑所产的黑釉茶具如此情有独钟,和斗茶早有夙因。宋人斗茶,是将研细了的茶末下在茶盏里,一边以沸水冲,一边用茶筅击拂,直至盏中茶呈悬浮状,泛起的沫积结于盏沿四周,最后看谁的茶“著盏无水痕”为赢家。蔡襄在《茶录》中介绍建安斗茶,特别推重当地所产的一种半发酵的白茶。因为“斗茶先斗色”而茶色贵白、青白者受水昏重,青者受水详明。建安人斗茶,茶色以青白胜黄白。由于斗茶喜用白茶,黑白对比分明,故以黑瓷茶盏最为要用: “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宋·祝穆《方舆胜览》);《大观茶论》也认为“茶盏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这“玉毫条达”的,便有异毫盏了。那光彩鲜明纹理畅达的好盏能够使茶色焕发,景随境出,盏如茶水之境,神采光明之茶景有其衬托、营造得力的功劳。到明朝时,谢肇制却特别不能理解蔡襄用黑盏的原因,以为“茶色自宜带绿,岂有纯白者”———这是饮茶种类有变而影响了茶器的选择。宋代以研茶为要,看沫花,看“鹧斑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四部丛书》影宋写本《诚斋集》卷十九),而明以芽茶为主,冲后茶汤为绿色,当然不理黑盏那一套,而“白而坚厚”(《五杂俎》)便为上选。只不过明宋之间也只隔了一个元代,谢竟对前世之饮茶习俗一无所知,也让人有点儿奇怪。这些又是后话了。
斗茶用盏盏底一定要稍深、稍宽———盏底深便于茶立发,而且易于取乳;底宽,则使茶筅搅拌时不妨碍用力击拂。水吉建窑的茶盏不但有这两个优点,还有胎厚而易于保温的长处。胎厚则茶不容易冷却,盏内水痕便能保持得久一些。正如蔡襄《茶录》所言:“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甚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考宋代各地瓷窑的情况,当时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瓷窑烧制黑釉器,北方以磁州、定窑系的黑釉瓷质为最佳,南方则以福建烧制黑釉瓷窑最多,全省近20个县市发现有烧制黑釉茶器的瓷窑,其中规模最大、质量最好、影响最巨的当推水吉建窑———分布范围近11万平方米。
建窑始烧于五代末宋初,以生产黑釉茶器(碗、盏)为主。其地有目前全中国最长的龙窑(139.6米),出土了数以十万计的以黑釉瓷为主的各类生活用具和茶器。作为建窑主要产品的黑釉茶器中,茶碗又占了总数的99%。建窑茶碗胎质以深灰色厚胎居多,按口沿形状可分为束口、敛口、敞口、撇口数种,亦有少许盅式碗、小圆碗;以口径大小则分大型(口径15厘米以上)、中型(15—11厘米)、小型(11厘米以下)。这些茶碗造型的共同特征是尖唇、大口深腹收成小圈足。一种内口沿内凹进一圈的束口盏为最常见。此类盏口沿内凹处可以作注汤时的标记,还可避免茶汤外溢。
俗称为“黑建”或“乌泥建”的建盏(碗),装饰工艺有地方特色:釉层厚,乃至有流釉现象。釉呈滴珠状,以乌黑(闪光)为主外尚有蓝黑、酱黑、灰黑等多种色泽。釉面之纹呈结晶状,变化万千,所谓兔纹、油滴、鹧鸪、曜变等就是最常见的几种。
兔纹又叫作兔毫,以盏身内外显现带结晶的细长兔毛状纹为特征,每条细纹均闪银花色。民间根据兔毫盏色泽的微妙不同又分称“金兔毫”、“银兔毫”。谓“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熟”,谓“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壅鹅儿酒”,谓“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 ———诗文中吟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兔毫盏。而诗文中“玉毫”、“异毫”、“兔毛斑”、“兔褐金丝”等俱不过为兔毫的别名或美称。兔毫如此名重,便成为各地宋窑中仿造最盛的对象。考古发现,兔毫盏的出土数量占黑釉盏之首。一些兔毫盏的盏底阴刻“供御”、“进贡”字样,表明有些兔毫盏乃专为宫廷烧制。
油滴是建窑黑釉茶器之珍品。油滴盏的釉面密布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儿,直径从数毫米之微至针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也有一说釉中花纹若在水面上撒油而得“油滴”之称。日本国最初记载“油滴”的书有《满济准日记》和《阴凉轩日录》可参考。“油滴”的形成其实是铁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却后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从中析出晶体所致。
在黑色釉面上呈银白色晶斑者称“银油滴”,呈赭黄色晶斑的,称“金油滴”。油滴釉宛若夜幕之星辰,闪烁无端,备极美丽,向受茶人、收藏家垂青。建窑油滴盏国内罕有收藏,流传东瀛民间的称“天目釉”、“星建盏”,其中为大阪市东洋陶瓷美术馆所藏的一件被定为日本国国宝。
曜变盏是建窑黑釉茶器中极为珍贵的品种。此盏名为日人之称,并不见于国内古籍。曜变盏外形尤为端庄,盏内外壁黑釉上散布浓淡不一、大小不等的琉璃色斑点,光照之下,釉斑会折射出晕状光斑,似真似幻,令人生惊艳之叹。
“曜变”实指在烧窑中釉水发生的变化(又有称之为“窑变”或“容变”),这种变化本是偶然出现,始料未及的,非窑工人力可为,因此,其成品极为罕见,传世的三件“曜变”盏均被日本奉为国宝,其中静嘉堂文库收藏的曜变盏又称“禾叶天目”,有“天下第一盏”之号。其他两件曜变盏分别被京都龙光院、藤田美术馆收藏。“曜变”词最初出现于日本《君台观左右帐记》一书,中国国内文献典籍则不见记载。“曜变”是否就是宋人称作“异毫”或“毫变”者,尚待考。惟近年在建窑芦花坪曾出土“曜变”瓷片,反映“曜变”可能即是建窑名贵产品。
鹧鸪斑刊于宋初的陶《清异录》是这么说的:“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黄山谷诗云“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从中可知带鹧鸪鸟羽斑花纹的黑釉盏宋初以来便深得骚客文人和茶人爱重。
鹧鸪斑建盏实物极为罕见,而且目前学术界也尚存歧见,如把黑釉白卵点纹建盏称为“鹧鸪斑”的(1988年建窑池墩村遗址发现一件黑釉黄兔毫盏残器,釉面上密布了大小不均的66个白色椭圆形斑点);一种看法则认为黑釉上带黄褐斑彩的器物当是传说中的鹧鸪斑盏,如1989年至1990年建窑遗址发掘中在一号窑窑室出土一批带彩点、彩斑的釉纹器,报告者认为这些器物上的纹即文献中提到的“鹧鸪斑纹”。在此次发掘报告中记载:出土有一件完整的鹧鸪斑盏,其所谓鹧鸪斑是在黑釉上散布类似铁锈斑的黄褐色釉彩。同样的“鹧鸪斑”残器在福州北门的夹道坊遗址也有发现。
上述种种珍异的茶器如此集中于建盏名目之下,说明了建盏在有宋一代的地位尊崇。在所有相关评价中,以宋徽宗《大观茶论》和蔡襄《茶录》等传布最广、评价最高。建盏的地位,是和在“斗茶”、“试茶”中功用巨著相联系的。从十一世纪末到十二世纪初,建窑出品的茶盏是国内最优美名贵的茶具。此间,随着中国饮茶法在东南亚的传播,建盏亦很快传到日本和朝鲜。日本考古调查证明,在十二世纪前期的博多遗址中已有建盏出土,此外,在韩国新安海域的沉船中也打捞出建盏。
与唐代的重大区别是:唐代的茶一般为绿色,青瓷碗与白瓷碗并重;而宋代茶色尚白,又兴起了斗茶之风。斗茶胜负的标志为茶是否粘附碗壁,哪一方的碗上先形成茶痕,即为输家。这和茶的质量及点茶的技术都有关系。为适应斗茶之需,宋代将白色的茶盛在深色的碗里,对比分明,易于检视。蔡襄在《茶录》中指出:“茶色白,宜黑盏。”“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所以宋代特别重视黑釉茶盏。福建建阳水吉镇建窑烧造的茶盏釉色黝亮似漆,其上有闪现圆点形晶斑的,也有闪现放射状细芒的,前者称油滴盏,后者称兔毫盏。还有的盏底刻“供御”、“进”等文字,表明这里曾有向朝廷进奉的贡品。
中国是茶道的发源地,中国茶道知识的发展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每一个年代的茶文化都不相同,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下宋朝茶文化,告诉大家喝茶的好处有哪些。
宋朝饮茶方式丰富多彩
今天给大家介绍下宋朝茶文化知识,宋朝,已经经历了唐朝茶业与茶文化启蒙发展阶段,宋朝成为历史上茶饮活动最活跃的时代,除了有内容丰富、技艺高超的“斗茶”“分茶”“绣茶”等以外,民间的饮茶方式更是丰富多彩。
宋朝的民间饮茶,比较经典的就是在南宋时期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当时繁华的临安城,茶肆经营昼夜不绝,无论烈日当头还是隆冬腊月,时时有人来提壶买茶。茶肆里面张挂着名人书画,装饰古朴,四季有鲜花装点,前来饮茶的人们络绎不绝,往来如织。
南宋时期的临安,茶肆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可以分为许多种,来适应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有一些茶肆,多是士大夫等人与朋友相聚的场所,人们在此不但品茗倾谈,甚至开展体育活动,如蹴球茶坊等。
还有作为品茗场所的茶楼、茶馆的主要顾客多为文雅和有学识之人,他们在此把玩乐器,学习曲目弹奏等,当时人们把这种茶肆称为“挂牌儿”。还有一些茶馆并非以茶为营生,只是挂名而已,人们在此进行买卖交易,谈事论情,饮酒甚至赌博,成为娱乐场所。
中国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朝时期的茶区在不断扩大,种植、采制、烹茶技艺等日趋精湛。茶业重心开始南移,建茶(广义的武夷茶区)崛起,贡茶院南迁至福建建安北苑,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建安北苑出产的龙凤茶名冠天下,这种模压成龙形或凤形的专用贡茶又称龙团风饼。
宋代市井问茶馆林立,饮茶方法在唐代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盛行典雅精致的点茶法。点茶法和唐代烹茶法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不再将筛过的茶末放到锅里去煮,而是放在茶盏里,用少量开水调匀后,再添加开水,边添加边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宋代茶人除了追求美丽的茶汤泡沫外,也讲究茶汤的真味,点茶不添加食盐,单纯品尝茶叶的芳香和滋味。南宋末期,日本僧人南浦昭明到我国求学取经,首次将中国的点茶法传到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后经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改造而成日本茶道。现在El本茶道中的抹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
宋代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也称茗战。斗茶时采用点茶法。斗茶实际上就是茶艺比赛,通常是三五知己聚在一起,煎水点茶,互相评审,看谁的点茶技艺更高明。决定胜负的因素有二: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最后综合评定味、香、色。
汤呈乳白色,汤面泛“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杯盏内壁不动,这样才算点泡出一杯好茶。点茶追求茶的真香、本味,并十分注重点茶动作的优美协调。斗茶时所使用的茶盏是黑色的,它更容易衬托出茶汤的白色,茶盏上是否附有水痕也更容易看出来。因此,当时福建建安生产的黑釉茶盏最受欢迎。
宋代茶业已有了很大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除了茶诗词、茶题材书画外,涌现出一批有关茶的著作,如蔡襄的《茶录》、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等。
宋朝的茶道:用瓷碗喝茶成风
唐朝人喝茶全是煮: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
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进,他们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搅,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这叫“点茶”。点好的茶汤上面还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好像卡布奇诺咖啡。
茶具 【概述】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初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茶具的来源】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 “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诗》日“阳崖忱自屋,几日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诗词描写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劳的制茶过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炉(即炭炉),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唐书·陆龟蒙传》说他居住松江甫里,不喜与流俗交往,虽造门也不肯见,不乘马,不坐船,整天只是“设蓬席斋。束书茶灶。”往来于江湖,自称“散人”,宋南渡后誉为“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压波堂赋》有“笔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唐诗人陈陶《题紫竹诗》写道:“幽香入茶灶,静翠直棋局。”可见,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书,还是下棋,都与“茶灶”相傍,又见茶灶与笔床、瓦盆并例,说明至唐代开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备之物了。 古时把烘茶叶的器具叫“茶焙”。据《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是有名的,又依《茶录》记载说,茶焙是一种竹编,外包裹箬叶(箬竹的叶子),因箬叶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叶烘黄,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温度小火烘制,就不会损坏茶色和茶香了。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与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中世纪后期煮茶茶具的改进】 古人饮茶之前,先要将茶叶放在火炉上煎煮。在唐代以前的饮茶方法,是先将茶叶碾成细末,加上油膏、米粉等,制成茶团或茶饼,饮时捣碎,放上调料煎煮。煎煮茶叶起于何时,唐代以来诸家就有过争论。如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说:“于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后人看到魏时的《收勘书图》中有“煎茶者”。所以认为煎茶始于魏晋。据《南窗记谈》“饮茶始于梁天监(公元502年)中事。”而据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之语,说明煎煮茶叶需要一套器具。可见西汉已有烹茶茶具。时至唐代,随着饮茶文化的蓬勃发展,蒸焙、煎煮等技术更是成熟起来。据《画谩录》记载:“贞元(公元785)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故谓之一串。”茶饼、茶串必须要用煮茶茶具煎煮后才能饮用。这样无疑促进茶具的改革,而进入一个新型茶具的时代。 从中世纪后期来看,宋、元、明三代,煮茶器具是使用一种铜制的“茶罏”。据《长物志》记载:宋元以来,煮茶器具叫“茶罏”,亦称“风罏”。陆游《过憎庵诗》日:“茶罏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依此说,宋陆游年间就有“茶罏”一名,元代著名的茶罏有“姜铸茶罏”,《遵生八笺》说:“元时,杭城有姜娘子和平江的王吉二家铸法,名擅当时。”这二家铸法主要精干罏面的拔蜡,使之光滑美观,又在茶罏上有细巧如锦的花纹。“制法仿古,式样可观,”还说“炼铜亦净……或作。”实指镀金。由此可见,元代茶罏非常精制,时至明朝,社会也普通使用“铜茶罏”,而特点是在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其中有一种饕餮铜罏在明代最为华贵。“饕餮”是古代一种恶兽名,一般在古代钟鼎彝器上多见到这种琢刻的兽形。是一种讲究的琢刻装饰。由此见到,明代茶罏多重在仿古,雕刻技艺十分突出。 我国中世纪后期,除了煮茶用茶罏,还有专门煮水用的“汤瓶”。当时俗称“茶吹”,或“铫子”,又有“镣子”之名。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煮水。《淮南子·说山训》载:“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高诱注:“有足日鼎,无足日镬”。(明清时期,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把“镬”叫锅。)从史料记载来看,到中世纪后期,用鼎、镬煮水的古老方法才逐渐被“汤瓶”取而代之。 过去一些作家认为,我国约在元代出现“泡茶”(即“点茶”)方法,因此元代煮水器具为之一变(指改制用汤瓶)。但据笔者所收集的史料来看,煮水用瓶在南宋就存在了。这里顺便摘引两条史料为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记载说:“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近世(指南宋)沦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依罗大经之意,过去(南宋以前)用上口开放的鼎、镬煮水,便于观察水沸的程度,而改用瓶煮水,因瓶口小,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鹤林玉露》又说:“陆氏(陆羽)之法,以末(指碾碎的茶末)就茶,故以第二沸为合量下末。”陆羽是唐朝人,是《茶经》的作者,被认为是我国唐代茶文化兴起的奠基人。这样一个茶家煮水都使用“镬”,足可说明唐代还未曾使用“汤瓶”。又据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煎茶歌》中谈到煮水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苏轼的这段诗词可以作为宋以来煮水用“汤瓶”的又一很好的例证。 明朝,沦茶煮水使用“汤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汤瓶的样式品种也多起来。从金属种类分,有锡瓶、铅瓶、铜瓶等。当时茶瓶的形状多是竹筒形。《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说,这种竹筒状汤瓶好处在于“既不漏火,又便于点注(泡茶)”。可见汤瓶既煮水又可用于泡茶两种功用。明代同时也开始用瓷茶瓶,可是因为“瓷瓶煮水,虽不夺汤气,然不适用,亦不雅观。”所以实际上,明代日常生活中是不用瓷茶瓶的。明朝“茶瓶”中还有奇形怪状的作品。见《颂古联珠通集》“一口吸尽江南水,庞老不曾明自己,烂碎如泥瞻似天,巩县茶瓶三只嘴。”明朝竟有三只嘴的茶瓶,稀奇到了脱离生活实际的地步。无疑,这种怪异茶瓶只能作为收藏装饰物,仅此而已。 http://baike.baidu.com/view/37457.htm更多请查看
唐宋茶具是中唐时期专用喝茶的茶具。中国唐以前,南朝饮茶已形成风气,不过仅流行于西蜀和江南地区,而且当时在饮食器皿中尚未明确地分化出专用的茶具来。中唐时,饮茶之风在全国推广,从而出现了专用的茶具。出土文物中有的铭识也标明是茶具,如茶托、茶碗、茶瓶、茶碾、茶罗等,可知唐代茶具的品种已颇齐备。宋代出现了茶磨、茶托等。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60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夜遇祝英台
下一篇: 让优秀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