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故著名画家唐云先生不仅精于绘画,而且也是驰名中外的文物鉴赏大家,生前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成员。他尤其钟爱宜兴紫砂壶,藏有紫砂壶中的名品“曼生壶”多达十余把,其数量之多,藏品之精,堪称独步天下。
其实,“曼生壶”的存世量不一定很少,原因有二:一是其制作年代并不久远,约为清朝乾垄嘉庆时期;二是当初制作的数量很多,不下数千把件。但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却是极少。笔者近日翻遍京城各大拍卖行近几年的拍卖图录,未见一把“曼生壶”,亦甚觉蹊跷。大概是藏家们都以为宝物,不肯让手的原故吧。
所谓“曼生壶”其始作甬者乃清朝著名文人陈鸿寿(1768-1822),号曼生,浙江钱塘人,生活在乾垄嘉庆年间。他同黄易、赵之琛等并称“西泠八大家”,其文学、书画、篆刻样样精通,才气过人。他曾在宜兴任过三年的县宰,看过陶工们的劳动场面,甚觉有趣,由此喜爱紫砂器。那时候宜兴制壶高手以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三兄妹最为出名,于是陈鸿寿手绘十八壶式,与杨家三兄妹合作,创作出名闻一时的“曼生壶”。
我们今天所能欣赏到的“曼生壶”一般都在壶底钤有“阿曼陀室”铭款,把下署“彭年”印章。这不能视作陈鸿寿与杨彭年两人的作品,事实上,为“曼生壶”作铭的除曼生本人之外,多是他幕中友人如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等人。文章来自微信号 ee2266 转载请保留.制作者也不是仅杨家三兄妹。“曼生壶”的创作班子,实则以陈曼生为领衔,由文人、藏家和陶工共同参加的紫砂壶艺术兴趣小组。这种由文人参与的紫砂制作方式,早在明末就已出现,而将紫砂茗壶与诗书画印等艺术相结合的风气,的确是经陈曼生之手开拓推广的,这种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今天。
香港有位收藏紫砂壶的名家,其有一件“曼生壶”藏品上刻有“茗壶第一千三百七十九频迦识”的铭文,此壶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阳羡砂壶图考》上著录一件“曼生壶”,壶腹上刻“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等文字,现藏上海博物馆。从这些实物上分析,参加“曼生壶”制作的陶工,绝非仅仅为杨家三兄妹。1977年在上海金山县松隐公社王玷墓出土了一件“曼生壶”,壶腹阴刻“单吴生作羊豆用享”金文八字,楷书阴文“曼生”款,盖内钤阳文篆书陶工名款“万泉”,是为证。
“曼生壶”的制作水平高超,造型精美古朴,百看不厌,其铭文更是典雅,语言优美,耐人寻味。唐云先生藏的几把“曼生壶”铭文分别是:“笠阳日曷,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不肥而坚,是以永年”等等。南京博物院藏曼生扁壶,铭文为“止流水以心怡”。这些铭文似微言含深义,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曼生壶”之所以如此享有盛名,不仅是因为它出自名人之手,诗书画印合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韵,更在于它将诸种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紫砂壶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令后人叹为观止。
陈鸿寿当初手绘茗壶十八式,如今已难以考证其祥。现存实物“三元式胆壶”据信是清代名工邵友兰仿曼生十八壶式之一,最大的特点是壶内设盛茶叶的胆,设计颇为科学。由此推想,“曼生壶”的设计在当时并不保守。
这个问题不同人心里有不同的答案,我认为为宜兴紫砂壶做出重大贡献的十位壶艺家是:供春、时大彬、惠孟臣、陈鸣远、陈曼生、邵大亨、程寿珍、任淦庭、顾景舟、蒋蓉。
以上排名按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以下阐述原因。
供春是紫砂壶的鼻祖,第一把紫砂壶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供春壶。
时大彬生于明代万历年间,他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极有研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制壶技艺全面,在泥料配制、成形技法、器形设计以及属款书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惠孟臣大约生活在明代天启到清代康熙年间,荆溪人,著名壶艺名家。其所制梨形壶最具影响,十七世纪末外销欧洲各地,对欧洲早期的制壶业影响很大。据说安妮皇后在定制银质茶具时,要求模仿惠孟臣的梨形壶。孟臣所造小壶大巧若拙,移人心目,以擅制小壶驰名于世,后世称为“孟臣壶”,这种小壶特别适合于饮功夫茶,因而风靡南国。
陈鸣远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又勇于开拓创新。他仿制的爵、觚、鼎等古彝器,工艺精,品位高,古趣盎然。所制茗壶造型多种多样,特别善于自然型类砂壶的制作,他多才多艺,还制作了许多案头陈设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
陈曼生主张制壶创新,因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形成壶界两大贡献。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
邵大亨为清代道光、咸丰间宜兴制壶名手。在少年时就享有盛名,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宗匠。他的制壶以挥扑见长,尤其在制简练形体,如掇球、仿古等壶,朴实庄重,气势不凡,更突出紫砂艺术质朴典雅的大度气息,他的壶“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其鱼化龙壶,伸缩吐注,灵妙天然。他的作品在清代时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视为珍宝,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说。可见当时他的壶艺声誉之高。
程寿珍(1858—1939年),又名陈寿珍,号冰心道人,清咸丰至民国初期的宜兴人,是一位勤劳多产的紫砂壶名家,师承其养父邵友庭,擅长制形体简练的壶式。作品粗犷中有韵味,技艺纯熟。所制的“掇球壶”最负盛名,壶是由三个大、中、小的圆球重叠而垒成,故称掇球壶。其造型以优美弧线构成主体,线条流畅,视觉感也极为舒适,整把壶稳健丰润。该壶于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赛会和芝加哥博览会得金奖,当时名重一时。
任淦庭是一位陶刻家,在我国美术界影响颇大,与许多美术家结为挚友。他如严师、慈父般的对待紫砂陶刻艺徒,当今门徒都已成就。
顾景舟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可说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
蒋蓉的作品在中国紫砂工艺史上技术精湛,生动具真,别树一格,她也成为中国紫砂工艺史上第一位女工艺美术大师。
因为那是仿品。
印章亦称图章,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上,不沾颜料、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蜡印。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从明正德嘉靖年间供春的树瘿壶、六瓣圆囊壶,到季汉生创意设计、曹安祥制作的。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60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夜遇祝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