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关于北苑历史现象

茶百科 2023-11-14 04:53:29

关于北苑历史现象

北苑和北苑已成为历史,人们在研宄这一历史时,提出了许多问题:

1. 宋代贡茶基地为什么会选择在建安(建州)北苑?入宋,贡茶沿袭唐制,但是唐代建瓯茶叶并不出名,当 然不是唐代的贡茶基地,唐代贡茶官焙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江苏宜兴)(21)。作为私焙民贡福建为长乐郡 (今闽侯县)有贡茶。朱自振先生在《中国茶叶历史概略》中认为,“因为在北宋,适值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寒冷 期,太湖冬天冰封,上可行车,顾渚贡焙采造的贡茶,不一定能及时在清明前如数贡到。而这时的北苑的茶叶 ……,距京城的路途远则远,但清明前能保证如期献到开封,自然也只好把贡焙改置建州或建安了。

2. 北苑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为什么能“名冠天下”,持续上贡四百多年?作为贡茶,北苑初期规模也是很小 的,丁谓咸丰初(998年)监制北苑贡茶时每年贡茶只有五斤四十饼,至宣和年间(1119-1125年“今则为四万 七千一百片有奇矣”,官私茶焙发展到一千三百三十六个,其中官焙三十六个。北苑以及建安茶叶为何能如此 规模发展,一般认为是:贡茶的地位,官办的性质,适宜的环境,精细地制作、常新的品种、考宄的包装、文人的 宣传、安稳的建安、尚茶的风气。前六点是基础,后三点是关键。“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向文人倾斜的政策, ……大量的文人在朝廷担任了一定职务,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明显很高”,“这种待遇优厚、生活清 闲的标志之一,是皇帝或达官贵人时常以茶分赐群臣及其家属,群臣也以此感到荣耀。标志之二是饮茶之风 在文人阶层盛行”,(21)又这一时期出现大量的关于北苑茶的专著、诗词,特别是宋黴宗皇帝的《大观茶论》极有 力度地宣传了北苑茶,以茶为雅、以北苑为荣的风气为宫廷和社会所推崇,北苑茶当然“名冠天下”,反过来又 促进其发展,至于建安长期社会安定,无战乱也是北苑茶持久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北苑贡茶为什么在明代中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减 轻民间负担,下诏罢贡北苑龙凤团茶,改贡散茶。生产团茶是北苑的优势,而生产散茶北苑就不具有优势了, 所以北苑贡茶由此中落。但为什么曾名震数百年的北苑团茶就迅速销声匿迹了呢?以至《闽小记》中载,“今 则但知有武夷,不知有北苑矣。吴越闽人,颇不足闽茶,而甚艳北苑之名,不知北苑实在闽也”。一般认为北苑 茶制造极度费糜,社会上散茶兴起,而北苑团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发展,是北苑茶退出历史的客观原因。

北苑贡茶和武夷岩茶的区分

早唐时期,我国的贡茶中心在阳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宜兴,作为贡茶的阳羡茶一直主导着贡茶的地位,建茶尚不能与“阳羡茶”相提并论。到了唐末时期(公元933年),由茶农张廷晖将建安(现建瓯)县偏北15公里处,凤凰山30亩的茶园献给了闽王,由此建茶开始盛行,成就了闻名于世的“北苑御贡茶园"。后来闽被南唐所灭,南唐又被宋所灭,北苑御贡茶园又成为了宋皇室的“御茶园",进贡的茶叶大部分是由“北苑御贡茶园”提供。虽然当时也有少部分武夷茶随着北苑御贡茶园入贡,但基本是作为北苑茶的附属品,没有获得独立成名的机会。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宋末,武夷茶才逐渐开始作为主流产品随“北苑茶”一起入贡。到了明代,茶叶的种植和加工开始陆续往武夷山区转移,贡茶中心也开始由北苑慢慢移向武夷山。

武夷茶早在汉时期武夷山茶农就采叶做饼,晚唐以前在民间名声极大,悠久的历史和茶叶的品质均超过北苑茶。不过,武夷茶却没有北苑茶幸运,虽然在品质上不在北苑茶之下,却没有成为晚唐时期的贡茶基地,直到宋时才有少部分武夷作作为北苑茶的附属品,随北苑茶进贡朝廷,这其中存在许多曲折的故事和未解之谜。

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南唐攻破闽国腹地,闽王“王延政”被迫投降,闽国正式灭亡。闽亡后,北苑茶园被南唐收回归宫廷所有。历史又到了公元975年,南唐又被宋所灭,随即将北苑茶园收归官有,成了宋家皇朝的“北苑贡茶专用茶园".

并陆续发展了38所官焙。可叹的是,张廷晖在公元933年献给闽王王延钧的北苑茶园,仅在短短的42年的时间中就三次易主。不过,虽然北苑茶园磨难不断,却在宋家王朝时代迎来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此时的武夷茶虽作为北苑茶的附属品,却一直蓄势待发。在元代时,一款“石乳”使武夷御茶园横空出世,从此结束了武夷茶数百年来作为北苑贡茶附属品的历史。到了明代及明末清初,随着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和乌龙茶生产加工技术的先后出现,武夷红茶、武夷岩茶开始走向巅峰,清代时已经达到鼎盛,不仅名扬天下,更声震海内外。

唐代武夷岩茶与北苑贡茶的历史渊源
①研膏茶:
唐代已非常流行饮茶,各种蒸青团茶、蒸青散茶大量出现,蒸青作饼工艺已逐渐完善,这种类茶是从树上采下鲜叶后放入釜中蒸煮,再用杵捣碎,拍成饼团,再将饼团串起来熔干封存,其制作工艺大致分为蒸焙、研末和凝膏三个步骤,称之为“研膏茶”。唐代李鄂(y1ng影)《茶山贡熔歌》:“蒸之馥之香胜梅,研膏架动轰如雷。”宋代葛立方在《韵语阳秋》卷五中称:“自建茶入贡,阳羡不复研膏,祇谓之草茶而已”,意思是说,“自从建州茶开始入贡后,过去的阳羡贡茶已经和草茶差不多了”。宋代文学家苏轼曾以拟人化的笔法为建茶立传,称它为“叶嘉氏”。

②蜡面茶:
到了唐代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常衮任建州刺史期间对传统的制茶工艺进行改革,建茶开始由研膏向蜡茶工艺方面发展。唐末至五代时,著名的文学家徐寅(徐赏)在《尚书惠蜡面茶》中对蜡茶的记载。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鹅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绫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宣煮北山泉。

蜡茶采用蒸青茶研末和膏,加香料压成茶饼,模具刻饰飞鹊等喜庆类图案,初为方形,后改作饼成串,又叫片茶、香蜡片,加工工艺更为精细。唐代陆羽《茶经·之造》对其有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陆羽明确地告诉我们,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晴天采茶、蒸茶、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封茶、茶自然干燥,可见“蜡茶”的制茶工艺有多么的繁琐。

蜡茶在饮用时要先把茶饼用竹签穿起,放到炭火上文火焰烤,待烤至香气溢出,冷却后上石磨碾成粉末,用纱绢做的萝筛筛出极细的茶粉,放入釜中煎煮。这种经过碾筛过的茶末入汤后乳泛汤面,与熔蜡相似,所以被称这之为“蜡面茶",这一改革为宋代制茶工艺技术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蜡茶在饮用时分别采取了火炙、研磨、萝筛、煎煮等繁琐过程,这种品饮方法叫“煎水又煎茶”,亦称为"煎茶法”或“煮茶法"。

蜡面茶开始广泛流行于当时的上层贵族,成为馈赠佳品,而当时的建州茶主要是指武夷茶,北苑茶尚未兴起。直到唐五代时,有建州凤凰山茶农送茶园与闽王,北苑茶才开始兴起并进入皇室成为贡茶,在当时一饼北苑“蜡茶”就价值数十两金。

正因为北苑茶成了贡茶,又得到皇帝喜爱,才成就了闻名于世的北苑贡茶茶乡。也是因为北苑茶成了贡茶,使原本品质极佳的武夷茶成了北苑茶的附属品,时间长达369年之久。直到1302年的元代,高久在武夷山九曲溪第四曲溪畔的平坦处创设了“皇家焙茶局”(后称之为御茶园),武夷茶才有机会开始逐渐脱离北苑

唐代蜡面茶的广泛流行并没有导致研膏茶消亡,人们还继续延用这种古老的饮茶方法——羹饮法,只不过饮茶的群体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官民同饮转到了民间。

郭璞在《尔雅》所注:“茶可煮作羹饮”,意思是说、煮茶时将饼茶捣碎后,加粟米、葱、姜、盐、枣、芝麻、花生等物进行调味,长时间煮沸后形成粥状饮用。这种古老的饮茶方式一直流传到至今,现在武夷山北部山区山民采用的“擂茶”基本就延用了这种饮茶方式,在我国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同样的饮茶方式。

③唐代斗茶
唐代还兴于斗茶,唐代斗茶早期主要采用的是研膏茶,茶叶改制后开始采用蝶茶。决定胜负的标准,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汤色即茶水的颜色,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者则稍逊。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色泽与汤色密切相关,因此汤花的色泽也以鲜白为上。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唐代另外一种斗茶叫“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老茶道。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用沸腾的水冲茶末就能使茶汤在变换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形。“茶百戏”所采用的分茶法主要流行于宫廷、官吏贵人、名流雅士之间,极少在民间斗茶中出现。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宋代发展到极致,元代后逐渐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见有详细记载。从2005年起,有武夷山茶人经过五年几百次试验,于2009年春初步恢复了分茶技艺,可以在茶汤中现出文字和图像。目前,茶百戏已突破了古代仅能用绿茶演示的局限,可以用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其他茶类演示分茶,表现中国风格的山水花鸟图案和文字,图案保留的时间也从古代的瞬间延长到2小时至6小时。“茶百戏”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被列为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苑是什么意思

北苑的意思:

1.宫廷北面的皇室园林。

2.泛称皇室园林。

3.指南唐画家董源。

4.宋代名茶产地。

5.店名、站点名等。

北苑造句:

1.北苑传呼陛楯郎,东夷初识令君香。

2.北苑画小树,不先作树枝及根,但以笔点成形。

3.江南中主时,有北苑使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4.北宋建州“北苑”龙凤团茶已成历史记忆,对这种印有龙、凤花纹的贡茶,今之茶人可以通过吟诵诗句“活泉煮龙团”来发发幽情。

5.每逢有外地或是国外朋友到访广州,麦子杰会带他们去泮溪、北苑、陶陶居这样的传统酒家。

北苑贡茶的北苑贡茶历史

东峰种植茶叶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据有关文字记载和当代茶学专家陈椽考证,在南北朝时(479-502年)建州就已有人工种茶和从事茶叶加工生产。至唐朝开元天宝间(713-755年)建州境内就已盛产茶叶,且茶叶制作已从草茶向蒸青茶过渡。《画墁录》述:唐贞元年间(785-804年)常衮担任福建观察使兼建州剌史,在建州主持改革茶的制作工艺,把蒸青茶叶研末和膏,压成茶饼,创制了研膏茶,俗称片茶,因茶饼中间打有一小孔便于用绳穿起来携带,所以也叫串茶。研膏茶的名品叫“紫笋”,又叫“香腊片”(一种加腊面的片茶),在全国已享有声誉。贞元后期,建安山地种茶已相当普遍,而且出现了许多种茶大户和一些因办茶园发家的“茶焙地主”,建安吉苑里张廷晖便是突出的一个。到了唐末,建安研膏茶开始进入上层社会,并被地方官列为每年上供的贡品。
至南唐,王审知建立闽国,当时建安吉苑里茶焙地主张廷晖在凤凰山拥有数十里茶园,生产的质量相当不错,民间传说因为当时闽王好茶,而且特别喜欢张的凤凰山茶,于是不断来索取,张不堪其扰,加上闽王之子王延禀、王延政等人内讧争战,战事频生,民不聊生,茶业难以维持。闽龙启元年(933年)张廷晖干脆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的茶山献给了闽国。闽王因此大喜,并封了个“阁门使”官给他,依旧让他管理茶园。并把凤凰山办成闽国的御茶园,因凤凰山在闽国北部,取名北苑,这便是北苑御茶园的由来(嘉靖《建宁府志》亦载:“龙启中(933-934年)里人张廷晖以所居地宜茶,悉输之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中国茶叶大辞典》记:南唐保大元年(943年),闽王延政遣潘承佑主北苑茶事。靠着朝廷的支持,北苑研膏茶在制作工艺上得到很大提高,保大四年命建州制的乳茶,号曰京铤。 据史料记载,北宋(熙宁、元丰年间)是北苑发展高峰期。建安有官私茶焙一千三百三十六焙。其中官焙三十二焙,小焙十余。当时建茶以北苑为主,《宋会要辑稿》载:“元丰七年(1084年)建茶岁出不下三百万斤。”北苑的黄金时代止于宋未。
北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宫廷御茶园,宋代贡茶产制中心,中国团饼茶最高制作工艺的发祥地。 北苑御焙所产龙团凤饼、密云龙等御茶享誉华夏。主要精品有小龙团、密云龙、瑞云翔龙、白茶、龙团胜雪。时人慨叹:“茶之妙,至胜雪极矣,每斤计工值四万。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胜造其极。”有诗云:皇帝一盅茶,百姓三年粮。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北苑御茶从南唐五代十国闽龙启元年至明洪武二十四年,持续上贡达458年。
据史籍载,北苑黄金时期,曾设有漕司行衙,建有御茶堂、御泉亭、乘风亭、凤味亭、凤山阁、望京楼、星辉馆、贡茶院等及御茶园诗刻、北苑五咏碑、乘风堂记、御泉亭碑、御茶堂碑等众多碑碣石刻,可惜这些亭榭碑碣已被岁月湮没,惜俱无存。但今还有遗址可寻觅,如龙凤池、红云岛、望京楼、凤凰阁等隐隐可辩。1987年4月,在全国文物田野普查中,裴桥村焙前自然村林垅山坡处发现一宋庆历戊子年(1048年)北苑茶事摩崖石刻“凿字岩”。记载了北苑的地理位置,御焙年代,官焙作坊名称及北苑行衙官署等有关史料。是北苑唯一现存极珍贵的历史遗迹(详见北苑茶事摩崖石刻、御泉碑记、御茶园诗刻碑文)。1995年1月,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队长王振镛等4人进驻焙前村,首次对焙前村北苑“龙井”进行实地挖掘,经考古确认“龙井”为宋代北苑“御泉井”遗址。同年11月,省博物馆考古队第二次进驻焙前村,对北苑制茶作坊上门垱遗址考古发掘。发现宋、元时期院落、天井、道路、水井、水池、土灶等50多个遗址单位共近万平方米,宋、元时期文化层试揭露面积646平方米,考古发掘结束,遗址回土以保护。
嘉靖《建宁府志》记,北苑官焙有三十二,小焙十余焙,分内外园,内园三十六处是专供“玉食”的,外园三十八处是采制赏赐大臣用。志书上的内外园是指北苑御茶园的范围。大致分布于今东峰镇的大部,小桥镇的西部,及南雅、东游、川石等乡镇的部分山地。当年张廷晖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茶园献给闽国,面积不小于一百平方公里。而以东峰镇裴桥村为中心区域。行衙官署却设在焙前自然村的上门垱和界山后一带。至今裴桥村焙前自然村仍存有宋代茶事摩崖石刻一处及“御泉井”、“龙凤池”、“红云岛”等遗址。且宋赵汝砺《北苑别录》御园篇记内园禁苑九窠十二垅之麦窠、凤凰山、小苦竹、苦竹园头、大窠头、黄际、东际、西际、张坑、横坑、曾坑、上下官坑等(山地名沿袭至今)众多御茶园分布在裴桥村境内。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记官培三十二焙之东山十四焙的壑岭、苏口、曾坑、厄源、范源及北苑龙焙、乳桔内焙、乳桔外焙等官焙大都分布在东峰镇的裴桥、杨梅、长源、铜场、东溪口等行政村境内。许多村庄如焙前、后焙、东焙、西焙、壑源(亦称郝源,即今裴桥村福源自然村)、苏口、铜场、溪口等官焙村名仍袭称至今。 宋元改朝换代的战乱,给北苑御茶以沉重的打击,元成宗大德初(1297年)被迫在武夷筹建御茶官焙,以替代北苑,大德六年御茶园正式移置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旁,北苑则交给建安县地方官府营办。建安茶民并未因御茶移置武夷而摆脱重负,北苑奉诏仍采制团茶上贡。压榨愈重,反抗愈烈,北苑官茶成了多事的爆发点。朱元璋深知北苑事端缘由,多有感触,明朝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干脆下令罢造龙凤团饼贡茶。清蒋蘅《记十二观》述:“元时武夷兴而北苑渐废”,明时北苑尽废。
建安北苑御茶从五代闽国龙启元年(933年)设御焙,到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历经四个朝代,二十六位皇帝,进贡朝廷持续达458年。
自明洪武朱元璋下令罢造后,北苑并未因“罢造”停办,《野获编》载:“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采春、曰先春、曰次春、曰紫笋。置茶户五百,充其徭役。”因须上供贡茶,建安县不得不修葺北苑茶焙和堂室门楼,仍以“五百茶户,充其徭役”采制散茶上贡。罢造后北苑只是除了缩小旧园,整个茶业不再官营,北苑不再生产龙凤团饼茶罢了,但团茶生产和采制工艺仍代代相传,从不间断。有清代“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云:“头纲八饼建溪茶,万里山东道路賖。此是蔡丁天上贡,何期分赐野人家”。
值得一提的是北苑民间团茶,自闽国至宋到元,誉冠天下。它一直是北苑官茶上供的“附纲”,可以说她与北苑是同胞姐妹,只不过一个是戴皇后之冠,走红宫廷,一个着民服素装,出入民间,为人称道。北苑茶在中国茶叶史上占着极高的位置,理所当然地履盖着团茶篇章的绝大篇幅。明洪武间罢造龙凤团饼,官茶亡,而民间团茶却像慧星拖着长长的光芒,一直到清朝中后期消失,不愧为茶叶家族中的长寿者。北苑是中国团茶最高制茶工艺的发源地。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56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