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机构:[1]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北京100029 [2]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081
随着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在我国的大力推行实施,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逐渐被广大消费者所推崇。然而,在我国农药市场上一些高毒、剧毒农药仍然占近50%。很多农民朋友之所以选择高毒农药除价格原因外,更主要的是由于使用方法不当造成效果不明显,或者有的干脆就不辨真伪被一些假假真真的商品名所迷惑。下面把常用的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产品的性质、成份、商品名称、剂型、针对性的施用方法、国家正式登记的生产企业及联系电话等信息介绍给大家,为建设和谐环保的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我国是使用农药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1950年开始生产六六六;1957年建成了第一家有机磷杀虫剂生产厂,开始了有机磷杀虫剂的生产。在60年代和70年代,主要发展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品种,同时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得到了发展。1973年,我国停止使用汞制剂,并开发了稻瘟净、多菌灵等杀菌剂以替代汞制剂。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高效、安全的农药新品种不断得到开发。1983年,我国停止使用了高残留有机氯杀虫剂六六六、滴滴涕等品种,替代农药品种不断发展,扩大了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产量,并开发了拟除虫菊酯类及其他杀虫剂。同时,杀菌剂农药和除草剂农药也得到发展和应用。1995年我国农药原药品种发展到218个,制剂839种。到2005年我国农药原药品种发展到260多个品种,制剂产品3000多个。在这么多的产品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品种属于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
在2003年国家推荐了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目前在市场上最为常见和常用的我们将一一介绍。
一、苦参碱
(一)基本特性
苦参碱也叫苦参素、苦参杀虫剂等,英文通用名称matrine,是由中草药植物苦参的根、茎叶、果实经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制成的,其成分主要是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等多种生物碱。纯品为白色粉末,无致突变作用,无胚胎毒性,无致畸作用。有弱蓄积性。
苦参碱属广谱性植物杀虫剂,害虫接触药剂后可使神经中枢麻痹,蛋白质凝固堵塞气孔窒息而死。对人畜低毒,具触杀和胃毒作用,对各种作物上的菜青虫、蚜虫、红蜘蛛等有明显防治效果,也可防治地下害虫。制剂:0.2%、0.26%、0.3%、0.36%、0.5%苦参碱水剂,0.36%、0.38%、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0.38%苦参碱乳油,1.1%苦参碱粉剂。
(二)防治对象
1.防治苹果红蜘蛛:在苹果开花后,红蜘蛛越冬卵开始孵化至孵化结束期间,是防治适期;防治谷子黏虫;防治蔬菜菜青虫、蚜虫,本品对龄幼虫效果好,对菜青虫4龄以上幼虫效果差;防治韭菜蛆。
(三)注意事项
1. 使用前仔细阅读商品标签。 2.喷药后不久降雨需再喷一次。 3.严禁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 4.本品无内吸性,喷药时注意喷洒均匀周到。5.贮存在避光、阴凉、通风处、避免在高温和烈日条件下存放。
二、楝素
(一)基本特性
楝素也叫蔬果净、川(印)楝素等,英文通用名称azadirachtin。是从印楝Azadriachta indica中提取出来,主要分布在种核,其次在叶子中。作用机制特殊,具有多种控制害虫作用的植物源活性物质,具有拒食、忌避、触杀、胃毒、内吸和抑制昆虫生长发育作用,被国际公认为最重要的昆虫拒食剂。结构类似昆虫的蜕皮激素,是昆虫内蜕皮激素的抑制剂,降低蜕皮激素的释放量;也可以直接破坏表皮结构或阻止表皮几丁质的合成,或干扰呼吸代谢,影响生殖系统发育等。具体作用为破坏或干扰卵、幼虫或蛹的生长发育;阻止若虫或幼虫的脱皮;改变昆虫的交尾及性行为;对若虫、幼虫及成虫有拒食作用;阻止成虫产卵及破坏卵巢发育;使成虫变为不育。高效、广谱、无污染、无残留、不易产生抗药性、 对人畜等温血动物无害及对害虫天敌安全。
印楝素对人、畜、鸟类和蜜蜂安全,不影响捕食性及寄生性天敌,在环境中很容易降解。常见剂型为0.3%印楝素乳油。
(二)防治范围
应用印楝素杀虫剂可有效地防治棉铃虫、松毛虫、舞毒蛾、日本金龟甲、烟夜蛾、谷实夜蛾、斜纹夜蛾、菜蛾、潜叶蝇、草地夜蛾、沙漠蝗、非洲飞蝗、玉米螟、稻褐飞虱、蓟马、果蝇、黏虫等害虫,可以广泛用于粮食、棉花、林木、花卉、瓜果、蔬菜、烟草、茶叶、咖啡等作物,不会使害虫对其产生生抗药性。印楝素杀虫剂施于土壤,可被棉花,水稻、玉米、小麦、蚕豆等作物根系吸收,输送到茎叶,从而使整株植物具有抗虫性。防治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在小菜蛾发生危害期,于1-2龄幼虫盛发期及时施药。
(三)注意事项
1.本品不宜与碱性农药混用。2.该药作用速度较慢,要掌握施药适期,不要随意加大用药量。3.在清晨或傍晚施药。4.冬季每次喷雾的间隔时间为10天,在夏季和雨季可缩短时间。5.可按喷液量加入0.03%的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效。
三、烟碱
(一)基本特性
烟草粉末可喷粉用;烟草粉末、破碎的烟茎或烟筋(再加生石灰)浸水后,滤去烟渣可喷雾用。现在主要提取出游离烟碱,或制成烟碱硫酸盐使用。烟碱属于植物杀虫剂,该药可用烟叶加工后的下脚料土法制杀虫剂。易溶于水,性质不稳定,易挥发,有强烈刺激性,对人畜有毒,对鱼类毒性小,对害虫具有触杀、熏蒸及胃毒作用,速杀性强、持效期短。、主要来自烟草的触杀性植物源杀虫剂。对高等动物高毒,对鱼类等水生生物毒性中等,对家蚕高毒,其杀虫活性较高,抑制神经组织,使虫体窒息致死。速效残效期短,基本无残留问题,对作物较安全。杀虫谱广。主要剂型是10%烟碱乳油。
(二) 防治范围
主要用于蔬菜、果树、茶树、水稻等作物防治蚜虫、甘蓝夜蛾、蓟马、蝽象、叶跳虫、大豆食心虫、菜青虫、潜叶蝇、潜叶蛾、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螨、黄条跳甲、稻螟、叶蝉、飞虱等。施药要均匀,残效期约7天左右。不要与碱性条件下易分解的药剂混用。游离烟碱主要用于触杀和熏蒸,硫酸烟碱主要用于触杀和胃毒,使用时在稀释液中加入一定量肥皂和碱,能提高药效。用10%烟碱乳油1000倍液,在美洲斑潜蝇成虫发生高蜂喷雾。
(三)注意事项
1、不宜和碱性物质混用。2、宜在早晚阳光不强烈时施药,并做好施药者的安全防护。3、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
四、鱼藤酮
(一)基本特性
鱼藤,又名毒鱼藤,属于豆科多年生藤本植物,杀虫有效成分是鱼藤酮,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根部,纯品为白色结晶,不溶于水,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易受日光、空气、高温的影响而分解,遇碱也会很快分解失效。在干燥条件下比较稳定。对人畜中毒,对鱼类剧毒,对作物无药害,无残留,不污染环境,对农作物品质无不良影响。
鱼藤有强烈的触杀、胃毒作用,使害虫呼吸困难、减弱、心跳缓慢,影响害虫的呼吸代谢而中毒死亡,也有一定的驱避作用。杀虫作用缓慢,但杀虫作用较持久,可维持10天左右。主要剂型:4%粉剂,5%鱼藤精乳油。
(二)防治范围
防治蔬菜上的菜青虫、二十八星瓢虫、猿叶虫、黄守瓜、黄条跳甲、菜螟、菜蚜、豆蚜等;防治食用菌的跳虫(烟灰虫)、木耳伪步行虫;防治果树的柑橘、桃、桑树等的蚜虫、红蜘蛛等。
(三)注意事项
1.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2.不可用热水浸泡鱼藤酮,药液要随配随用,防止久放失效。3.鱼藤制剂要贮于阴凉干燥处,使用时要避开强光。4.安全间隔期为3天。
五、阿维菌素
(一)基本特性
阿维菌素,英文通用名称abamectin,别名齐墩螨素、虫螨光、螨虫素、齐螨素等,原药属高毒杀虫剂,对皮肤无刺激作用,对眼睛有轻度刺激。对蜜蜂高毒,对鸟类低毒。但制剂低毒。阿维菌素对螨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并有微弱的熏蒸作用,无内吸性,但对叶片的很强的渗透作用,残效期长,不能杀卵。作用机制是刺激神经传递介质r-氨基丁酸的释放,干扰正常的神经生理活动。螨、成、若虫中毒后,麻痹,不活动,停止取食,2-3天后死亡。因不引起昆虫迅速脱水,所以作用速度缓慢。阿维菌素对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天敌没有直接触杀作用,但因植物表面残留少。因此,对益虫的损伤小。在土壤内被土壤吸附不会移动,并且易被微生物分解,因而在环境中无累积作用。由于有渗透作用,受雨水影响小,对作物安全。
常用制剂有:0.15%增效阿维菌素乳油,0.2%阿维菌素乳油,0.5%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0.9%阿维菌素乳油,1%阿维菌素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
(二)防治范围及使用方法
可防治果树上的柑橘红蜘蛛、锈螨、短须螨等, 苹果叶螨 幼、若螨,卷叶蛾、梨木虱、蚜虫、梨圆盾蚧,桃小食心虫;也可防治蔬菜上的小菜蛾、菜青虫等; 花卉上的介壳虫、蓟马; 粮食作物的蚜虫等。
(三)注意事项
1.对蜜蜂、鱼等高毒,应避免在植物开花期使用,并避免污染水源和池塘等。在其它作物上使用时,避免药雾漂移到开花作物或野草上。2.施药过程中应遵守安全防护措施及规定,施药区树立明显标志。3.药剂贮存在阴凉干燥处,远离火源。
4.最后一次施药离收获的时间为20天。5.避免药剂接触皮肤,以免皮肤吸收发生中毒。避免药剂溅入眼中,或吸入药雾,如果药剂接触皮肤或衣服,立即用大量清水和肥皂清洗,并请医生诊治。如有误服,立即引吐并给患者服用麻黄素,但切勿给已昏迷的患者喂任何东西或催吐。6.最后1次施药距收获期果树上为20天,蔬菜不少于7天。
六、多杀菌素
(一)基本特性
多杀霉素又名催杀,菜喜。本产品是从放射菌代谢物提纯出来的生物源杀虫物,属抗生素类杀虫剂,有效成分为多杀霉素,毒性极低,对人、畜、鸟类低毒,直接喷射对蜜蜂高毒,但施药后数小时,对蜜蜂无害。悬浮剂外观为白色液体,pH为7.4—7.8,贮存2年稳定。本剂与目前使用的各类杀虫剂无交互抗药性,杀虫速度快。主要剂型有2.5%、48%悬浮剂。
(二)防治范围
可防治小菜蛾、甜菜夜蛾及蓟马等害虫。喷药后当天即见效果,杀虫速度可与化学农药相比美,非一般的生物杀虫剂可比。中国及美国农业部登记的安全采收期都只是1天,最适合无公害蔬菜生产应用。
(三)注意事项
1.在蔬菜收获前1天停用。避免喷药后24小时内遇降雨。2.本品为低毒生物源杀虫剂,但使用时仍应注意安全防护。3.将本商品存放于阴凉、干燥、安全的地方,远离粮食、饮料和饲料。4.清洗施药器械或处置废料时,应避免污染环境。
七、氟氯氰菊酯
(一)基本特性
氟氯氰菊酯,英文通用名称cynuthrin,其它名称有百树菊酯、百树得(Baythroid)。工业品为棕色粘稠液体,无特殊气味,密度为1.27-1.28,蒸汽压为4.0×10-6P(20℃)。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乙醚、丙酮、甲苯、二氯甲烷等有机溶剂。常温贮存能稳定两年以上;在酸性条件下稳定,但在PH值>7.5的碱性条件下易分解。
氟氯氰菊酯为含氟、低毒并有一定抑螨活性的合成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对高等动物低毒,对兔皮肤无刺激作用,对眼睛有轻度刺激作用。对鱼类等水生生物、蜜蜂、家蚕高毒,对鸟类毒性较低。
本品杀虫高效,对多种鳞翅目幼虫有很好效果,亦可有效的防治某些地下害虫。以触杀和胃毒作用为主,无内吸及熏蒸作用。杀虫谱广,作用迅速,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具用一些杀卵活性,并对某些成虫有拒避作用。常见剂型为5.7%乳油。
(二)防治范围
氯氟氰菊酯可加工成乳油、超低容量液剂、可湿性粉剂、颗粒剂等剂型使用。主要用于棉花、蔬菜、果树、茶树、烟草、旱粮、大豆等作物,防治各种蚜虫、棉铃虫、棉红铃虫、菜青虫、桃小食心虫、柑桔潜叶蛾、茶树茶尺蠖、茶毛虫、烟青虫、粘虫、玉米螟、地老虎、大豆食心虫等,对棉叶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还可兼治豆蚜等其他叶面害虫,但对菊酯已产生抗性的小菜蛾防治效果不佳。
(三)注意事项
1.不要与碱性物质混用。2.不能在桑园、鱼塘及河流、养蜂场所使用。3.药剂贮存在儿童接触不到的阴凉、通风、干燥处,避免药剂或容器污染土壤或水体。4.安全间隔期为21天。5.对钻蛀性害虫应在幼虫蛀入作物前施药,施药要均匀。
八、溴氟菊酯
(一)基本特性
溴氟菊酯,英文通用名称brofluthrinate ,是低毒、广谱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原药大鼠急性口服LD50>10000毫克/千克,急性经皮LD50>2000毫克/千克。对皮肤、眼睛无刺激。对鱼毒性高,对蜜蜂低毒,对蚕高毒。溴氟菊酯对害虫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有一定杀卵作用,无内吸和熏蒸作用。杀虫谱广,持效期长,使用安全。可用于防治蔬菜、果树、棉花、大豆、茶叶等作物上的鳞翅目、同翅目等害虫及害螨,可用于防治蜂螨。常用制剂:10%乳油。
(二)防治范围:
蔬菜害虫:菜青虫、小菜蛾,在幼虫2-3龄期用药;茄子红蜘蛛,在若螨初盛施药。果树害虫:桃小食心虫、柑橘红蜘蛛、山楂红蜘蛛、苹果开花前后,及后期若螨。大豆害虫:蚜虫、食心虫。茶树害虫:茶小绿叶蝉。
(三)注意事项:
1.不可与碱性农药混用。2.本品对鱼、家蚕毒性高,不能在桑园、鱼塘、河流等处及其周围用药。3.柑橘、蔬菜收获前10天停止用药。4.如发生中毒,应立即送医院对症治疗,可按菊酯类农药解毒。
九、氯氰菊酯
(一)基本特性
氯氰菊酯,英文通用名称 cypermethrin ,别名安绿宝、灭百灵、兴棉宝、赛波凯,属中等毒性,是高效、广谱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人、畜毒性中等。原药对大鼠急性口服LD50为251毫克/千克,急性经皮LD50>1600毫克/千克。对皮肤无刺激,对眼睛有轻度刺激,但在短期内即可消失。对鱼和水生昆虫毒性高,对蜜蜂和蚕剧毒,对鸟类毒性低。
氯氰菊酯对害虫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对某些害虫有杀卵作用。杀虫谱广,药效药效迅速,对光、热稳定,对某些害虫的卵具有杀伤作用。用此药防治对有机磷产生抗性的害虫效果良好,但对螨类和盲蝽防治效果差。该药残效期长,正确使用时对作物安全。适用于棉花、果树、茶树、大豆、甜菜等作物。常用剂型:10%乳油。
(二)防治范围
棉花害虫:棉蚜、棉铃虫、棉红铃虫;蔬菜害虫:菜青虫、菜蚜、菜螟、豆荚螟、小菜蛾、黄守瓜、黄曲条跳甲、烟青虫、葱蓟马、斜纹夜蛾等;果树害虫:柑橘潜叶蛾、橘蚜、卷叶蛾、苹果桃小食心虫、桃蠹螟成虫、桃蚜等害虫;茶树害虫:茶小绿叶蝉、茶尺蠖、木橑尺蠖、茶毛虫、小卷叶蛾、丽绿刺蛾等害虫,但对茶蓑蛾效果不好。大豆害虫:豆天蛾,大豆食心虫,造桥虫等,效果较理想;甜菜害虫:防治对有机磷类农药和其他菊酯类农药产生抗性的甜菜夜蛾,防治效果良好;花卉害虫:月季、菊花上的蚜虫。
(三)注意事项
1、安全间隔期为3天。2、不可与碱性物质如波尔多液等混用。3、药品中毒参见溴氰菊酯。4、注意不可污染水域及饲养蜂蚕场地。5、氯氰菊酯对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为0.06毫克/千克/天。6.用药量及施药次数不要随意增加,注意与非菊酯类农药交替使用。7.氯氰菊酯对水生动物、蜜蜂、蚕极毒、因而在使用中必须注意不可污染水域及饲养蜂蚕场地。
十、硫双威
(一)基本特性
硫双威,英文通用名thiodicarb,其他名称拉维因,纯品为白色结晶,工业品原药为白色至淡黄色结晶固体,有轻微硫磺气味。工业品熔点168~172℃。25℃时溶解度(克/升):水0.035,丙酮8.0,甲醇5.0,二甲苯3.0,二氯甲烷150。在中性水溶液中较稳定,在酸性水溶液中缓慢水解,在碱性水溶液中迅速水解。在铜、氧化铁和其他重金属存在下易分解。在日光下紫外线对水溶液的水解和氧化有催化作用。75%硫双威可湿性粉剂外观为白色或淡灰色粉末,不易燃,不易爆,悬浮率大于80%,贮存稳定性在2年以上。 硫双威对鱼、鸟安全,无慢性中毒,无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对作物安全。
硫双威是一种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它是在灭多威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而来,即通过一个硫醚链连接两个灭多威分子形成双氨基甲酸酯。硫双威对害虫以胃毒作用为主,几乎没有触杀作用,无熏蒸和内吸作用,有较强的选择性,在土壤中残效期很短。其作用机制在于神经阻碍作用,即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而阻碍神经纤维内传导物质的再活性化,导致害虫中毒死亡。硫双威既能杀卵,也能杀幼虫和某些成虫。杀卵活性极高,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药液接触未孵化的卵,可阻止卵的孵化或孵化后幼虫发育到2龄前即死亡;②施药后3天以内产的卵不能孵化或不能完成幼期发育;③卵孵后出壳时因咀嚼卵膜而能有效地毒杀初孵幼虫。由于硫双未威的结构中引入了硫醚键,因此,对以氧化代谢为解毒机制的抗性害虫品系,亦具有较高杀虫活力。硫双威常见剂型为25%、75%可湿性粉剂。
(二)防治范围
硫双威对鳞翅目害虫有特效,并有杀卵作用,特别注意对棉蚜、叶蝉、蓟马和螨类无效,也可用于防治鞘翅目、双翅目及膜翅目害虫。适用于棉花、果树、蔬菜、水稻及经济作物等防治,防治对象:棉铃虫、红铃虫、卷叶蛾类、食心虫类、菜青虫、夜盗虫、斜纹夜蛾、甘蓝夜蛾、马铃薯块茎蛾、茶细蛾、茶小卷叶蛾等害虫。
(三)注意事项
1.为了防止棉铃虫在短时间内对该药剂产生抗药性,应注意避免连续使用该药或与其他药剂交替使用。建议每一季棉花上使用最多不超过3次。2.本品对蚜虫、螨类、蓟马等刺吸式口器害虫作用不显著,如同时防治这类害虫时,可与其他有机磷、菊酯类等农药混用,但要严格掌握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3.施药时要注意尽量不要露出皮肤和眼睛,不要吸烟和进食。4.施药后要洗手、脸,作业服及用具用强碱洗净。5.本品应存放于干燥、阴凉和安全处,不要接近火源。6.如误服,要立即饮用食盐水或肥皂水后吐出,直至吐出液变透明,同时请医生诊治,解毒药为硫酸阿托品。
十一、丁硫克百威
(一)基本特性
丁硫克百威又名丁硫威、好年冬。原药为粘性棕色液体,在水中溶解度为0.3ppm,在中性或微碱性环境中稳定,无腐蚀性,不能燃烧,但可助燃。
丁硫克百威是一种氨基甲酸酯类广谱杀虫剂,无致畸、致癌作用,对鸟、鱼高毒。对害虫具有内吸、触杀及胃毒作用。持效期长。作用机制是干扰昆虫神经系统,抑制胆碱酯酶,使昆虫的肌肉及腺体持续兴奋,从而导致昆虫死亡。剂型有20%乳油,35%种子处理剂,5%颗粒剂。
(二)防治范围
丁硫克百威主要防治鳞翅目害虫、蓟马、蔗龟、金针虫、蚜虫、螨等;也可用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作土壤处理剂,防治马铃薯、甜菜、水稻、地下害虫和叶面害虫。
(三)注意事项
1.在稻田使用时,避免同时使用敌稗和灭草灵,以防产生药害。2.丁硫克百威对水稻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不好,不宜使用。3.在蔬菜、水果上安全间隔期 为25天,在收获前25天严禁使用。4.丁硫克百威对蜜蜂毒性较大,叶面喷雾时要注意避开。5.对鱼类、鸟类也有毒性,要避免污染河流、池塘及雀鸟聚居地。6.本品遇碱易分解。7.中毒者从速就医。
十二、异丙威
(一)基本特性
异丙威,英文通用名isoprocarb(MIPC),别名灭扑散、叶蝉散,对眼睛和皮肤的刺激性极小。无明显蓄积毒性,在试验剂量内未见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对蜜蜂有毒,对甲壳纲以外的鱼类都是低毒的。
异丙威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对昆虫的作用的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致使昆虫麻痹死亡。具有胃毒、触杀和熏蒸作用。对稻飞虱、叶蝉科害虫有特效。击倒力强,药效迅速,但残效期短,一般只有3-5天。可兼治蓟马和蚂蟥。选择性强,对多种作物安全。可以和大多数杀菌剂或杀虫剂混用。对稻飞虱天敌,蜘蛛类安全。常用制剂2%、4%、10%异丙威粉剂,20%异丙威乳油,10%异丙威烟剂,15%异丙威烟剂。
(二)防治范围
本品用于防治果树、蔬菜、粮食、烟草、观赏植物上的各种蚜虫,对有机磷产生抗性的蚜虫十分有效。另外还用来防治水稻上的稻飞虱、叶蝉,甘蔗扁飞虱,柑橘潜叶蛾等。
应指出的是,环境中农药残留普遍存在,只要检测手段足够灵敏,上至高空,远至地球两极,在世界上的任何地区都有可能检测到农药残留。然而只有当人们接触农药残留的剂量足够大、接触的时间足够长、该农药的生物活性又足够高时,残留农药才会对人类造成实质性的毒害。
农产品和环境中残留农药对人类的毒害既可能是急性的,也有可能是慢性的。以往的DDT、六六六、艾氏剂等有机氯杀虫剂尽管对人类的急性毒性不算高,但是,此类杀虫剂脂溶性强、化学性质稳定,易在人体内积累,从而对人类造成慢性毒害。作为它们替代品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无论在环境中、在作物中,还是在高等动物体内均比较容易降解,因此在人体内积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然而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中的大多数品种对人和高等动物的毒性较高,容易造成人类急性中毒。这一缺点被后来推出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所克服。
除了农药品种的更新换代,农药的残留问题可以通过制订和贯彻国家标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来系统地加以预防。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采用农药登记准入制度。新农药或农药新剂型在进入市场之前必须经过一系列标准化的农药登记试验。农药登记准入制度起源于美国。1947年,美国通过“联邦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法”首次提出入市农药要进行登记,并规定了农药登记和标签的内容。1970年联邦政府成立环境保护署(EPA),取代农业部负责全美农药登记和残留监测。我国农药登记准入制度始于1982年。1997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农药管理条例》,使农药登记试验的内容与要求与国际接轨。
农药登记试验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农药的特征:①化学特征;②生物学特征;③应用技术。与农药卫生(健康)安全性有关的农药及其重要代谢产物在农作物,特别是在其可食部分的消解动力学研究,以及农药的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分别属于农药“化学特征”和“生物学特征”的研究范畴。
通过农药毒理学研究,科学家可以确定人们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cceptabledailyintake,ADI)。ADI值通常由动物实验获得,应用到人体时引入一个安全系数。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可以进一步规定出GAP下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最大允许残留限量(maximumresiduelimit,MRL)。MRL是指在法律上被认可或者在认识上可以被接受的食品或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最高浓度。MRL值(单位:mg/kg农产品)与农药本身的毒性、人类个体的体重、人的消费特征有关:
MRL=(ADI值人体标准体重)摄入系数
式中:ADI值表示每千克体重每日允许摄入农药量[mg/(kg体重穌)];人体标准体重指某一地区内人体体重的平均值(kg);摄入系数表示人类个体对所涉及农产品的每日消费量(kg/d)。摄入系数通常根据各地饮食习惯而定。
以MRL值和GAP下农药在作物上的消解动力学特征为依据,科学家可以进一步确定出农药最后一次施药距离作物收获的间隔期(pre-harvestinterval,PHI)(或称安全等待期、安全间隔期)。
科学家为解决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登记试验以及对数据的分析推演,其结果集中体现在表所示的“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当中。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节选)
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中所涉及的药剂种类、使用浓度、使用次数、施药方法等的选择,均应建立在GAP的基础上
GAP至少应包括以下含义:
(1)在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前提下,尽量选择那些对人类毒性低和对环境滞留性低的农药产品。
(2)同样,在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前提下,尽量选择那些对农作物污染程度低的农药剂型。如使用颗粒剂就比喷雾和喷粉对农作物的污染程度轻。
使用有效的施药器械,使药剂尽可能地散布到目标区域,而不要污染到目标区域以外的区域。
(3)“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提出的使用浓度和施药次数属于高限,具体操作中应根据有害生物的实际发生情况尽量降低药剂使用浓度,减少使用次数。例如尽量在有害生物对农药最敏感的阶段,或在有害生物局部发生的阶段施药。
(4)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有时来自土壤污染,特别是后茬作物用药所造成的土壤污染。这种情况下,安排轮作计划必须格外留心,要使这种“传承”下来的污染减到最低限度。
可以说,严格按照GAP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实施化学防治而获得的农产品对人类是安全的,不会引致公害问题。
2.农药残留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
政府、农药生产商和农药使用者在这一工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政府部门或政府委托部门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订农药管理法规。
(2)制订出开展农药健康安全性评价的作业指导书。
(3)收集有关农药产品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科学资料,为制定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提供依据。
(4)与生产商一起为农药使用者提供技术服务。如提供某一地区适用农药品种及安全使用方法。
(5)对农药的生产、流通、和使用进行监督。必要时禁止某些高毒、高残留农药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
(6)加强对市场上农产品的农残监测。防止受污染农产品流入市场。
3.在控制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系统工程中,农药生产商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1)尽量少生产或不生产高毒、高残留农药。
(2)提高农药原药质量。特别是注意消除其中对人类有害的杂质。
(3)开发适宜的农药剂型。
(4)提供完整而可靠的登记资料,使政府部门能够对其所开发的农药产品的健康危害做出准确判断。
(5)对政府部门依据登记资料做出的针对其产品的健康危害结论以及使用限制,农药生产商有责任在产品标签上如实地加以书写。
(6)如果所生产的产品在某一地区的安全使用得不到保障或实践起来有现实困难,生产商应该停止产品在该地区的销售,已经销售的也应该及时收回。
4.农药使用者在农药残留控制中应该做到:
(1)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2)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中所规定的用药方法、用药次数和用药浓度,最后一次施药距离农产品收获的时间不得少于安全间隔期。
(3)选用适宜的施药器械。减少农药对目标区域以外的污染。
对农药残留,除了预防措施之外,还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加以治理,即对受污作物(或产品)进行去污处理。例如,应用微生物制剂除去作物上或土壤中的残留农药。有时农产品的消费者可用此类方法消除所购买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
农药安全性评价就是农药管理部门根据农药生产商或其委托机构所提供的相关农药产品的有关化学、生物学以及应用技术方面资料信息对登记产品在推荐使用条件下环境安全性做出判断。农药安全性评价往往需要通过适宜的评价模型来进行。评价结论或是该产品允许入市,或是不允许入市,也可以在附加某些使用限制后允许其入市。
人们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农药安全性进行评价。但最终不外乎对农药进行卫生(健康)安全和生态安全两方面的评价。
所谓卫生(健康)安全评价,就是评价登记产品在推荐使用条件下对人的健康风险。农药使用后是否会对人类健康带来风险主要取决于农药对人类毒性大小和农药对作物,特别是其可食部分的污染程度两方面因素。而农药对作物可食部分的污染程度又取决于两方面因素:①农药的使用方法,如施药方法、施药次数、施药浓度,以及所用的施药器械等;②农药在作物可食部分的迁移与降解动力学。所以,获得可靠的、有关农药毒理学和推荐使用条件下农药在作物可食部分的迁移与降解动力学方面的资料信息是开展健康安全评价的必要前提。
所谓生态安全评价,就是评价登记产品在推荐使用条件下对环境生物的毒害风险。农药使用后是否会对环境生物的生存和种群繁殖带来风险主要取决于农药对环境生物毒性大小和农药对环境介质的污染程度两方面因素。而农药对环境介质的污染程度又取决于农药的使用方法和农药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与降解动力学两方面因素。所以,获得可靠的、有关农药生态毒性和推荐使用条件下农药在环境介质中迁移与降解动力学方面的资料信息是开展生态安全评价的必要前提。
值得一提的是,有关农药物理化学性质方面的资料在农药安全性评价中也能够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因为农药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与降解与其物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农药的其他环境行为,如农药的生物富集、农药被作物的吸收以及在作物体内的迁移等,也与农药物理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
土壤的农药污染是由施用杀虫剂、杀菌剂及除草剂等引起的。农药大多是人工合成的分子量较大的有机化合物(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汞、有机砷等)。目前全世界有机农药约1000余种,常用的约200种,其中杀虫剂100种、杀菌和除草剂各50余种。到1988年止,我国已批准登记的农药产品和正在试验的农药新产品,共有248种、435个产品。施于土壤的化学农药,有的化学性质稳定,存留时间长,大量而持续使用农药,使其不断在土壤中累积,到一定程度便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而成为污染物质。农药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挥发、扩散、移动而转入大气、水体和生物体中,造成其他环境要素的污染,通过食物链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了解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土壤对有毒化学农药的净化作用,对于预测其变化趋势及控制土壤的农药污染都具有重大意义。
农药在土壤中保留时间较长。它在土壤中的行为主要受降解、迁移和吸附等作用的影响。降解作用是农药消失的主要途径,是土壤净化功能的重要表现。农药的挥发、径流、淋溶以及作物的吸收等,也可使农药从土壤转移到其他环境要素中去。吸附作用使一部分农药滞留在土壤中,并对农药的迁移和降解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
土壤残留性农药是指施用后容易在土壤中残留的农药。这类农药化学性质较为稳定,因而在较长时间内残留于土壤中,施用过量或不合理,会被农作物吸收,在作物籽实中造成积累,进而影响食用者的健康。艾氏级、狄氏剂等即属此类。
一、加强农业防治,优化生态环境
1、选育抗性品种:选品种时,除考虑其产品质量水平,茶类适应性外,还应考虑其对当地主要病虫害的抗性程度。如庐山云雾茶区选用的品种是:龙井43、上梅州、庐山群体种等,其品质好,产量高,抗病虫性强。
2、合理修剪和台刈:修剪和台刈对许多茶树病虫害有抑制作用。修剪分为轻修剪、深修剪和重修剪,其修剪深度分别是3~5厘米,10~15厘米和离地面40厘米。轻修剪可以把茶蚜、茶梢蛾、茶叶蝉和茶橙瘿螨等栖集于茶冠表面的害虫剪去,每年可在早春惊蛰前后进行。深修剪和重修剪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对茶毛虫、茶尺蠖及长白蚧、龟甲蚧等为害严重的茶园,要及时采取深剪和重剪,甚至进行台刈彻底防治,剪下的枝条要及时清出茶园,集中销毁。
3、施肥、深耕相结合:茶园施用基肥与中耕深耕同时进行。每年9~10月在茶行间深耕30厘米,根系培土5~7厘米,同时施用经过充分熟化的有机肥。深耕可以将表土和落叶层中越冬害虫、病原菌深埋入土而死亡。 另外,及时采摘,抗旱保湿,疏枝清园等农业措施,也可以减少茶园的病虫发生。
二、应用物理防治,降低害虫密度
1、灯光诱杀法。茶园害虫趋光性较强的种类 有:茶尺蠖、茶毛虫、茶刺蛾和茶叶斑蛾等。灯光引诱效果最好的是东方红电子灭蛾灯、佳多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其次是日光灯和白炽灯。每年在害虫发生期,东方红杀虫灯每50~60亩装一盏,20~30瓦的黑光灯每10亩装一盏进行诱杀,根据诱杀的害虫种类、数量进行测报和分析。
2、嗜色诱杀法。利用害虫对不同颜色的偏嗜性进行诱杀,如茶尺蠖初孵幼虫对黄色、茶蚜对黄绿色、茶黄蓟马对黄色和绿色、茶假小眼小绿叶蝉成虫对琥珀色都有趋性。可以在茶园行中安装害虫喜爱颜色的纸片,每天及时收集纸上的害虫集中杀灭,或在纸片上涂上触杀作用的农药。
3、人工捕杀法。人工捕杀是传统的捕杀方法,利用害虫的栖息场所或特殊习性进行捕杀。如茶毛虫以卵成堆产在茶树叶背越冬,可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摘除叶背越冬卵块,其幼虫1~2龄群集在叶片背面,被害状明显极易发现,可以将带虫的枝叶剪下,就地踩死。又如蓑蛾类常有为害中心,被害状明显,可在冬季或早春结合茶园管理,随手摘除虫囊。 昆虫习性还有很多有待开发和利用,如昆虫性激素的利用。
三、推广生物防治,利用天敌资源
1、以益虫治害虫。如:绒茧蜂防治茶尺蠖和茶细蛾、黑卵蜂防治茶毛虫、红点唇瓢虫防治长白蚧以及异色瓢虫防治茶蚜等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2、以有益微生物治害虫。常见的白僵菌、苏云金杆菌、茶尺蠖、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应用广泛。
四、限制化学防治,实现无公害生产 在无公害茶叶生产中,应根据不同的无公害茶叶类型来确定化学防治方法。
1、绿色食品A级的茶园。防治病虫草害时,应通过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来降低化学农药的用量,同时,限制使用化学农药。使用农药要做到:①合理选用农药;②安全使用农药;③提高农药使用技术。禁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和农业部明文规定禁用的农药品种,如甲胺磷、三氯杀螨醇等。
2、绿色食品AA级(有机茶或出口茶)茶园。在此茶园生产过程中,严格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生长调节剂和助剂。只允许有限制地使用一些植物源农药、微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和动物源农药。常见植物源农药有鱼藤酮、楝素、烟碱;微生物源农药有多氧霉素、苏云金杆菌、茶尺蠖、茶毛虫NPV病毒制剂;矿物源农药有硫酸铜、波尔多液和石硫合剂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56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国茶史传奇人物
下一篇: 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