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武夷山茶人:陈德华创下大红袍多个第一

小小茶农 2023-11-14 01:06:24

武夷山茶人:陈德华创下大红袍多个第一

近日,金宗北斗营运中心在厦门开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品牌创始人陈德华老先生也来到厦门,与许多客探讨岩茶故事。而就像品岩茶一样,与陈老先生深入相谈后,才更明白他与岩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整理复原了元代皇家御茶园、推广无性繁殖的大红袍、第一个成功制作商品大红袍,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创制武夷山“大红袍”茶饼,还改良了武夷山许多制茶技术。众多重要贡献与许多的第一,用这位低调的茶人的话说,只是“凑巧遇上”。那么,陈德华与付出毕生心力的大红袍之间有何故事?

二十一年牵挂两度索要

终引得“大红袍”回家

陈德华首次与大红袍邂逅不是在武夷山,而是在家乡长乐,从武夷山写生归来的老师画作上,首次目睹红袍身姿,从此被深深吸引。

1963年从茶专业毕业后,他选择来到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第二年,因为陪同从省农科院来剪大红袍母树穗条带回研究的校友,才第一次见到大红袍。激动不已的他,渴望在武夷山培育出大红袍茶苗,可两次鼓起勇气索要枝条,都被校友婉拒。遗憾延续了整整21年,直到1985年,到省里出差的他,私下向另一位校友提出请求,才终于获得同意。

拿着从省里带回的,包装很隐蔽的五株珍贵大红袍茶苗,陈德华马上开始培植研究。他观察了九龙窠环境,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滴流的特殊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于是,陈德华费尽心力,在九曲溪附近找到一个类似的生长环境,终于繁育成功,从此武夷山大红袍开始大量种植。

60年代初“神秘”走出九龙窠后,历经20多年绕了一大圈,大红袍又秘密地回到武夷山,而且推广开来,让寻常百姓也有机会一尝红袍滋味。

岩茶品种取长补短

首推商品大红袍

正本大红袍毕竟稀少。当今市场上众多“大红袍”,香好汤好,岩韵感极强,其实大多是拼配综合了武夷山不同岩茶茶种的长处,被业内称为“商品大红袍”的岩茶,是武夷岩茶中最有代表性的商品茶之一,而开先河之人就是陈德华。

正本大红袍繁殖成功后,陈德华以此制成的茶,不仅得到茶界权威张天福先生的好评,还求得著名茶人陈椽教授的题字,在市场上更是一炮而红,很快就被客商高价抢购一空。可是其产量极其有限,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心系大红袍的陈德华于是开始了大胆的试验:利用大红袍的品牌效应,生产一种与纯种大红袍风格不相上下的商品茶。因为岩茶品种极多。比如肉桂,香气甚至比大红袍更浓郁,而水仙的茶汤之醇厚,则堪称岩茶第一。如果将多种茶的优点综合起来会怎么样?于是,陈德华早晨带人上山采茶,晚上经常研究制茶的工艺到深夜。他的苦心没有白费,试验很快就获得了成功。用纯种大红袍与数种优质岩茶拼配出来的“大红袍”,与纯种大红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快被推而广之。

传承武夷茶文化

在厦强强联合推岩茶

不仅在引种和改良“大红袍”中做出贡献,陈老先生还在不断维护、发展、推广武夷岩茶。

陈德华曾两度带领团队,走村入户,摸查产茶的山峰、山石,拜访老茶农、老茶僧,对武夷山名丛、单丛进行全面的整理。最后征集了216个名、单丛,选育了165个品种,并以此重建了元代御茶园。

在传承方面,对于不断来跟他学茶的年轻人,陈德华也悉心将经验传授下去。这些后生,都成为武夷茶发展的重要力量。

退休后,陈老先生没有休息,依然走访茶企,探讨武夷茶业。1997年,他创办了武夷山首家民营科技茶叶企业——武夷山市北斗岩茶研究所,并创立了“金宗北斗”品牌,推广正味岩茶,现在几乎已遍布全国所有省份。

这次,陈德华在厦展开战略性合作,与正山堂运营人苏淑英女士建立了“金宗北斗厦门营运中心”,将他的制茶理念和武夷茶带到厦门。“厦门是武夷茶的传统口岸,对于茶类品质的鉴赏水平非常成熟。”他告诉记者,“来到这里,多宏伟的目标不敢谈,主要还是希望更多人能喝到传统的武夷岩茶,体验武夷岩茶的传统风格魅力。”

武夷大红袍的传说

关于这一美名的由来,民间广为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1、大红袍茶树生长在悬崖绝壁上,人莫能登,每年采茶时,寺僧以果为饵,驯猴子采之,所以有人称之为“猴采茶”。
2、大红袍茶树高十丈,叶大如掌,生长在峭壁上,风吹叶坠,寺僧拾制为茶,能治百病。
3、大红袍茶树为神仙所栽,寺僧每于元旦焚香虔诚礼拜,泡少许供佛前,茶能自顾,有窃之者立即腹痛,非育之勿能愈,盖以为神仙所栽,凡人不能品尝也。
4、大红袍茶树受过皇封,御赐其名,当地县令于每年春季皆亲临九龙窠,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然后顶礼朝拜,在香烟缭绕中众人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待红袍揭下时茶树果然发芽!茶芽红艳如染。
5、勘婆婆的神茶: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岩住有一位勤劳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灾年间,有一天遇见一位病危的白发老人……急忙扶着老人进屋,把自己当饭吃的野菜汤送到老人手里……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遂送了一龙头拐杖给老婆婆,又从口袋摸出二粒种子,交代用拐杖在地里挖个坑,种下种子盖好土,落些水……而后老人飘然腾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话,把种子种好,不久果真长出了茶树,人们惊叹为神仙所赐的神茶。
后来却被当官的知道,可因没能采到、喝到神仙茶恼羞成怒,把茶树连根铲除……老婆婆为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着拐杖刚出门,就看见几个男人正扛着·树根走过来,老婆婆把拐杖放在树根上,谁知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载着那树根在空中打了三个圈,冉冉飞去,飞进了九龙窠,落在半山腰……第二年长出了茶树……以后茶树发了,长成三株。这就是最早的三株大红袍的来历。
6、御封贡茶:某朝某皇后生病,久治未愈,太子遵母命到民间寻找仙草秘方,途中遇一老汉跌倒树下险遭猛虎之类,巧遇太子勇猛相救……二人彼此叙述原由,老汉为报救命之恩,陪太子直往武夷山九龙窠采下茶树叶子用布包好飞速下山,太子日夜兼程催马直奔京城,将采来的茶叶煮汤给母后喝下,病情日见好转,连喝几天,母后病痊愈,皇帝大喜,连下二道圣旨:一是赐大红袍一件,每年寒冬为茶树御寒,二是封老人为护树将军,世代袭职,每年采制进贡,自此武夷山就把这三株茶树称为大红袍。
7、贡茶珍品:说某年有位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缘,便叫入把他抬回寺中,见他脸色苍白,体瘦腹胀,就将九龙窠采制的茶叶用沸水冲泡给秀才喝,连喝几碗,就觉得腹胀减退,如此几天基本康复,秀才便拜别方丈说:“方丈见义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谢恩。”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状元,并蒙皇帝恩准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见方丈道:“本官特地来报方丈大恩大德。”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此时正值春茶开采季节,老方丈帮助状元了却心愿,带领大小和尚采茶制茶,并用锡罐装好茶叶由状元带回京师,此后状元派人把天心寺庙整修一新。谁知状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后得病,百医无效,状元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同时派入看营,年年采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这三株大红袍就成为贡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红袍的人从未间断过。 新茶并非越新越好,喝法不当易伤肠胃,由于新茶刚采摘回来,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这些物质对健康人群并没有多少影响,但对胃肠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肠道炎症的病人来说,这些物质就会刺激胃肠黏膜,原本胃肠功能较差的人更容易诱发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此外,新茶中还含有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碱以及多种芳香物质,这些物质还会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有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应适量饮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时饮用,正确方法是放置半个月以后才可能使用。
饮用法:
投茶量约为茶器之二分一左右。
茶壶及茶杯用90度之沸水冲洗后,将茶叶放入壶中,再冲入90度之沸水,将茶叶冲洗一次。
用85度开水注入壶内,焗泡5秒,然后注入茶杯享用。
第二泡用85度开水,焗泡10秒后享用。
第三泡用85度开水,焗泡20秒后享用。
效能:清热去暑,去脂肪,去火清肝,防衰老。 大红袍(岩茶)的冲泡
备器:对于大多数乌龙茶来说,基本上都适合盖碗和紫砂壶冲泡。
洁具
这一环节对于大红袍来说非常重要,首先是必须把冲泡器(盖碗或紫砂壶)内外冲洗干净,而且必须热透,经过几次用心的试验,这都很好完成。
赏茶
无论是冲泡者还是品饮者此时都应该认真地看看这个茶的外形,色泽,包括干茶的香气。当然,此时香气尚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那么通过下面的步骤就可以闻到大红袍的迷人香气了。
置茶
置茶时,动作要快,尽可能地保持冲泡器的温度。
洗茶
大红袍的外形不像铁观音那么紧结,所以这个洗茶过程可以简单一些。入水之后,就可以马上把洗茶水倒出来。还是不建议倒入公道杯中,然后分入品茗杯的做法。
冲泡
在岩茶的冲泡中,高冲显得非常重要。高冲时,最好让茶叶在盖碗中能翻滚起来。冲水后大约十五秒中即倒茶。(利用这时间将温杯水倒回池中)。
出汤
大红袍的冲泡其实简单,先是放松,然而抱着愉快,喜悦,与老友重逢似的感觉去感受茶。行云流水似地拿起盖碗,出汤,OK。完成了,感觉自己像个艺术家一样的完成一幅作品的酣畅淋漓。这泡茶汤肯定会让你的五脏六腑都服贴了。
分杯
把茶汤均匀地倒入各闻香杯中,不用公道杯,直接倒入闻香杯中,第一泡倒三分之一,第二泡依旧,第三泡倒满。
闻香
因为大红袍的香高,在冲泡过程中,都会有满室生香的效果,将品茗杯及闻香杯一起放置在客人面前,把闻香杯中的茶倒入品茗杯中,双手搓动闻香杯,微微闭上眼睛深呼吸(品茗杯在右,闻香杯在左)
品茶
因为大红袍名声在外,所以很多人喝茶的时候都会有点迫不及待的。这时候其实还是要把心情放平和,有欣赏,玩味之感,缓缓吸入茶汤,慢慢体味,徐徐咽下。稍静,感受喉头及下腹的感受。
名茶揭秘
大红袍之所以特别引人关注,不仅因为神话有趣,更因为始终十分神秘。它的神秘,首先在于它的稀贵。历史上的大红袍,本来就少,而如今公认的大红袍,仅是九龙窠岩壁上的那几棵。满打满算,最好的年份,茶叶产量也不过几百克。自古物以稀为贵。这么少的东西,自然也就身价百倍。民国时一斤就值64块银元,折当时大米4000斤。前几年,有九龙窠大红袍茶拿到市场拍卖,20克竟拍出15.68万元的天价,创造了茶叶单价的最高纪录!这么稀贵的茶叶,寻常百姓哪得一见,更不用说品赏了。
事实上,大红袍自从它为世人所知,就一直以”贡茶“的身份而蒙着一层光环。可是,大红袍究竟是否做过”贡茶“?历史上武夷茶曾经被列为贡茶,是有据可查的是位于九曲溪畔的御茶园之茶,从未有过位于九龙窠的贡茶。确认大红袍的时间,最早不过1927年。1925年前是孙中山,1927年后是蒋介石;49年以后,便是毛主席了。孙中山蒋介石是否受过大红袍不得而知。解放后崇安地方政府倒是给毛主席送过。可惜的是,毛主席并不喜欢,据说还下了专门指示,今后不要再送。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固执地认为它是受过御封的”贡茶“。既然是贡茶,那就得管好看好。据武夷山的一些人说,早在国民党时代,大红袍就有兵看守;解放初,也有军人看守过,最多时曾有一个排的兵看守。前不久,还有一篇文章,记述当年一位看守过大红袍的老兵,从北方来武夷山故地重游的动人故事。几棵小小的茶树,竟要政府派兵看守。这在中国,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了。就连名气比大红袍大的多的西湖龙井御封十八棵母树,还没有这种殊遇呢。
国民党政府何时何地派兵守大红袍,未见任何史料。倒是蒋介石到过武夷山,至今天游顶上留有遗墨牌坊,也许是为了保护蒋介石安全,在九龙窠设过岗哨?解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景区包括大红袍在内的原寺产,统统划归附近的劳改农场管理。于是便常有武警在九龙窠走动。这就是派兵守茶的由来。不过,是否有兵看守,并不重要。许多年来,大红袍的的确确一直有人守着。直到今天,仍然有一家人长住在那里专门看管。平时有人不用说,采摘制作时,茶叶局的领导必定亲自到场监督;制好的茶叶,必须专人保管,使用时,每一片茶叶都必须县长批准。原武夷山市茶科所所长陈德华回忆,1964年,有位在省茶科所工作的同学来要大红袍茶苗,是拿了省领导的批条才准许剪走5根穗条的。

大红袍在中国外交史上有何典故呢?

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时,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毛泽东赠送他四两的大红袍母株茶叶。由于尼克松不知大红袍母株产量少而极为珍贵,曾私下抱怨毛泽东小气。

周恩来后来为此对尼克松解释,说:“主席已经将‘半壁江山’奉送了。”,并把大红袍由来告知,闻说尼克松听后对此肃然起敬。

扩展资料:

名称来历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

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读 kē)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

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红袍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52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