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妙趣横生的茶回文

品茶 2023-11-14 00:21:01

妙趣横生的茶回文

在品之余,研读那些构思奇特、组合巧妙的茶回文,别有一番情趣。

常见茶杯盖上的四字茶回文是“清心明目”,像诗经中的四言诗,但它是十分巧妙的四言回文,随便从哪个字读起,皆可成句,如“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意皆不变。

流传很广的五言回文句是“可以清心也”,像一句五言唐诗,同样可以从随便哪个字读起,字顺句通。如“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真可谓以不变应万变。

还有七言的回文句是“不可一日无此君”,也是一句别出心裁的回文佳句,与前面的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有些茶室的紫砂壶身镌刻着“品茗边聊边饮边聊边茗品”、“我热茶水茶热我”,顺读与倒读为同句同义,正所谓“杯随字贵,字随杯传”,使人在品茶之中得到美的感受,增强了品茶的意境美和情趣美。

至于茶的回文对联,那就更多了。如某地一茶馆有一副回文联就很别致:“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回过来读,联语焕然一新:“意适能言趣,心清可品茶。”

北京前门“老舍茶馆”的两副对联也是回文对联,顺读倒读妙语天成。一副是“前门大碗茶,茶碗大门前”,此联把茶馆的坐落位置、泡茶方式都体现出来,妙语偶成,令人叹服。另一副回文联更绝:“满座老舍客,客舍老座满。”既点出了茶馆的特色,又巧妙糅进了人们对老舍先生艺术的赞赏和热爱。

有关茶的回文诗词也颇耐人寻味。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两首回文七绝,其一是“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其二是“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光唾碧衫;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这两首回文诗,可以从最后一个字倒读到第一个字,也能读出两首韵味甚浓的茶诗来,这真是“情新因意读,意得逐情深”。

这些“回文”佳句,颇含哲理,寓教于趣。让人在饮茶中修身养性,使人“消淡闲洁,韵高致静”。

回文联有趣吗?怎么有趣呢?

回文联很有趣,它是我国对联中的一种。用回文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顺读,也可倒读。不仅它的意思不变,而且颇具趣味。是我国的重要文化之一。

好的回文联妙趣横生,让你体会到汉语的无穷魅力。

经典回文联如下: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翰墨翰林书

地满红花红满地 ,
天连碧水碧连天 .

洞帘水挂水帘洞
山果花开花果山

碧天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
明月伴星星伴月,星月交辉

脸映桃红桃映脸
风摇柳绿柳摇风

海上飞燕飞上海
江内行船行内江

河边赛车赛边河
湖南来宾来南湖

中华传妙墨
妙墨焕中华

人中柳如是
是如柳中人

楼望海海望楼
水连天天连水

脸映桃红桃映脸
风摇柳绿柳摇风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斗鸡山上山鸡斗
龙隐洞中洞隐龙

响水池中池水响
黄金谷里谷金黄

凤落梧桐梧落凤
珠联璧合璧联珠

处处飞花飞处处
潺潺碧水碧潺潺

艳艳红花随落雨
雨落随花红艳艳

暮天遥对寒窗雾
雾窗寒对遥天暮

静泉山上山泉静
清水塘里塘水清

雪映梅花梅映雪
莺宜柳絮柳宜莺

秀山轻雨青山秀
香柏古风古柏香

风送花香红满地
雨滋春树碧连天

山空罩雾松堤曲
浦远笼烟柳径前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苏轼的回文诗你读过吗?哪一首最好?

导语:美妾死后,苏轼怀念无比,为了赞美小妾的美貌,他写下人生最难的一首词,顺着读和倒着读一字不差,可谓是千古奇词。

苏轼是宋代最杰出的诗人、词人,他不仅有"诗神"之称,更是有"豪放词宗"的美誉。苏轼一生写下过无数经典的佳作,无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或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堪称是千古绝唱。



而对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字研究透彻的苏轼,在回文诗的创作上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苏轼一生创作过许多著名的回文诗,像《菩萨蛮·回文夏闺怨》、《西江月·咏梅》都是回文诗词中的巅峰之作。

回文诗,是中华诗词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体裁。因为回文诗一般都以爱情题材居多,所以回文诗又叫爱情诗、回环诗。在不破坏诗词格律、意境美的前提下,使得诗词中的句子顺着读,反着读可以,这便是回文诗最大的特色。



而这种体裁的诗词,需要有丰富的文字储备,可以说必须对中华文字了解得足够透彻才行,一般人绝对是做不出回文诗词的。当然也有些人说回文诗是文字游戏,我想说的是,就算是文字游戏,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的。

但是对善于诗词,对于才华、足够自信的人来说,挑战回文诗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苏轼便常有回文佳问世。而回文诗词又以其独特的结构,读起来荡气回肠,妙趣横生,给人以韵律美的享受。

苏轼曾作出过一首非常绝妙的回文诗,诗名为《赏花归去》。这首诗的回文方式非常独特,每一句的后四个字便是下一句的开头四字。先来看看这首诗: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赏花归。"把它合到一起便是这几个字的组合,真的是太有意思了。



而苏轼的回文诗词中,我还是最喜欢《西江月·咏梅》,我认为这首词才是苏轼回文诗的巅峰之作。这首词其实是一首悼亡词,是苏轼思念他死去的小妾王朝云所作。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西江月·咏梅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

波清彻映妍华。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

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王朝云是西湖的一个名妓,12岁就被苏轼收下伺候他起居,18岁成为了苏轼的妾,陪了苏轼几十年,不仅仅是妾,更是他心灵上的知己。

苏轼被贬的时候,妾都被遣散,只有她一心跟着苏轼,苏轼到达目的地之后,写了一首诗,就是专门讲述她对于自己非常坚贞的感情。

很不幸的是,在王朝云34岁的时候生病去世了,去世前王朝云还拉着他的手安慰他。在这之后他非常的伤心,先后写下了非常多的诗词,就是为了来纪念她。

甚至还在她的坟墓上盖了一个六如亭来怀念她,因为她生的幼子去世后,就一直信佛,所以六如表示这世间的空幻无常。



虽然这首诗一个字都没有提到王朝云,但是用梅花来比作她。上片写了梅花的生长,也就是说她的生活,由远及近,用七个景物给大家描绘了一幅梅花开放的景象,衬托出梅花开放的动人景色。梅花开了之后,香气一直伴随着骑马的人走了很远,就连清澈的湖水中都倒映着梅花的影子,在树枝上有一个幺凤鸟。

整首诗运用了回文的形式,给读者打造出了一种不一样的意境,上片主要写梅花的开放,让人读了不禁跟着一起欢喜。结果场面一转折,下片则是写梅花盛开过后的凋零,寓意着美好的事物终将会消失,写的就是王朝云的去世,让人心情一转,又变得十分悲伤。



梅花的美丽倒影在湖水中,再一次渲染了梅花的美丽,结果下一句直接转折,写了梅花的掉落,用三个词把梅花吊炉的环境渲染得非常凄凉,再三个词,很明显地写梅花的凋零就是王朝云的去世。花香慢慢的变弱,王朝云也跟着马一起远去了,只留下一个非常模糊的背影,使得氛围非常凄凉,非常落寞。也表现出作者起初对于王朝云的爱,对于王朝云的重视,她在作者心中就像是梅花一般的美好存在,结果现在突然去世,就像是梅花凋零一样让人感到十分惋惜。

急求一篇八百到一千字的散文,以‘茶’为主题,自由发挥,越有文采越好,有诗意更好。原创者优先!

而那温软的茶水也就像我们的内心,足以接纳一切友善的或是不友善的表情。
有一种场景总让人如痴如醉,不胜神往:窗外潺潺的雨夜,屋内融融的暖意,闲闲地一捧香茗,一卷诗书。红袖添香的意境,不亦乐乎哉!
如是,爱喝茶。说行随心性也好,说附庸风雅也罢,至今仍不敢称“品”而只称“喝”,却也由只喝得出茶的苦涩,到“嗅”得出茶的清香,至如今。无茶的日子,真的觉得平淡、索然无味。
于我而言,最喜欢在一个寂寞的雨夜,泡一杯清茶,独坐在窗前,看落叶飘零,听雨敲窗棂,在氤氲的茶雾中,在淡淡的茶香中,品清清浅浅的苦涩,想浓浓淡淡的心事。
轻轻晃动手中的茶杯,看淡绿色的茶或针或片,忽上忽下,簇拥着,沉沉浮浮,变换着不同的位置,试图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平衡点呷一小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之后,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切的疲惫冷漠。人仿佛也醉了,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是夜,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
九、清清淡淡一杯茶
听茶,听茶的传说,听的神秘和渊远,听的是茶的文化。看茶,看的是茶的礼节和礼貌,是对茶和茶文化的耳濡目染。而喝茶,是用茶来交友待客,用茶来消渴,用茶养心养性,茶从文化符号过渡到了实际生活中,茶就是实实在在的颜色和气味,茶就是平常自然而又浓淡相宜的生活和心情。
喜爱独自静坐慢慢地喝茶,喜爱在茶馆的寂静中细斟慢酌,喜爱一个人新茶浅尝,喜爱独自陈茶浓酌。有一杯茶,就有一分静,在一个人的静静中品浓品淡喝茶,再因茶而品生活,品世道人生。
喝茶是份享受,在心情烦燥之时、在身心疲乏之时泡一杯茶,慢慢地看着茶叶在水中舒展身体和枝叶,开出美丽的花,看着黄色的花瓣染透整杯的水。茶香弥漫开来,而岁月和心情就浓缩在茶叶的纹理和淡香里,在茶花茶叶或晶莹鲜翠或朦胧陈红中,忘记了。 身在北国的无边风雪中,仿佛身临江南有雨的茶园,仿佛是在与茶花随风起舞,仿佛听到了茶花安静的诉说。一茶在手,在茶香中听风听雨,看书看画写字。或浓或淡一杯茶,或长或短一段静。 十、独白(诗歌)
不是我性格开朗,我也有许多忧伤。也有许多失眠的日子,吞噬着我,生命从来不是只有辉煌。 只是我喜欢笑,喜欢空气新鲜又明亮,我愿意像茶,把苦涩留在心里,散发出来的都是清香。 十一、茶与禅
茶与禅一直有着神秘的关联,茶意可通禅,至于是渐悟还是顿悟,就要看你的造化了。传说达摩祖师因为面壁九年,出关后眼皮无法张开,便把它们撕下来,丢在地上,那地方长出一株矮树,他的弟子们摘下树上的树叶泡水饮用,发现这水竟然神奇异常,可以令坐禅的人保持头脑清醒,神志清明,能更透彻地领悟佛的真谛,于是便有了“禅茶”一说。
虽是传说,但在寺院中茶事与禅事确是密不可分。在宋代便有《赴茶汤》的种种清规,寺院中喝茶的礼仪就像佛门中必守的清规一样,比如:吃茶不得吹,不得掉盏,不得有声等

等。在这里,茶是一种修炼,喝茶是参悟的一个过程。著名的“赵州茶”故事就说明了茶在佛门中的地位:有人谒见赵州禅师,想请教佛法。禅师问他:“你可曾来过本寺?”答曰没有。禅师说:“请先吃茶去。”没多久又有人来,禅师问:“你可曾来过本寺?”答曰来过。禅师说:“请先吃茶去。”身旁的小沙弥不解,于是问赵州禅师:“如何来过与未来过的,都要先‘吃茶去’?”禅师说:“你也吃茶去。”这里,茶事与佛事成为了一体,禅心和茶意达成了统一,能从茶中悟出全智、全悲、大能、平等诸味共存,也就得了禅之一味。 然而“坐禅”约束的只是人的躯体,墨守清规戒律的人缺乏对“本真”的灵性和悟性,就难以达到令人仰视的高度。“茶圣”陆羽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从小由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收养,并按照占卦所得为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字“鸿渐”。陆羽在黄卷青灯、钟声梵音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和智积禅师学会了煮茶,且技艺超群,大得禅师赞赏。他年纪虽小,却颇有个性,九岁那年,智积禅师要他皈依佛门,他却质疑道:“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照今天的观点,不迷信权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值得嘉许的,但当时陆羽却被认为是“桀骜不驯,藐视尊长”,智积禅师怕他“误入歧途”,用种种繁重的“贱务”磨炼他,让他“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想迫他悔悟回头,但高压手段一直没能压制住陆羽那颗“驿动”的心。十二岁那年,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从此浪迹天涯,积累了曲折多彩的人生经历,沉心研究茶学,“常身披纱巾%褐,脚着藤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陆羽用自己对五味人生的感悟,以茶入道,终于禅机感应,觉悟成圣。一部《茶经》将茶事上升为茶学茶道,完成了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可见入道处绝非只在空门,平常心是道,有了“自然”的心境便是得了禅之真谛。 有人说,会喝且能有茶喝并能品味出禅意的人是种洒脱,无茶而能直入禅趣的人是种超脱,有茶而不拘泥于茶趣或是禅趣的人是种超越,无茶而能处处与茶道禅心相应的人则是奇迹。在我看来,品茶悟禅无须刻意,禅意佛心也并非深不可测的玄机。一花一世界,一茶一人生,其中真味,便在这一饮一食的平常之间。
十二、向德加敬上一杯花草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迷上花草茶的。咖啡橱里摆上了一罐又一罐的小玻璃瓶,不但一直在扩大领域,最近还有取而代之的迹象。里面装的,都是大自然的神奇魔法:玫瑰花、迷送香、洋甘菊、百里香、薰衣草……。朋友们来家里聊天,看到我端出去的玻璃壶,都一脸狐疑地望着我:嗜黑咖啡如命的我,居然也喝起清淡的花草茶?享受花草茶的阳光与自在也
许,是我被它的温暖迷住了吧!去年冬天,表姊送我一罐干燥玫瑰花当作生日礼物。 在寒冬的深夜,舀几朵花苞放进用热水温过的玻璃壶,再冲入热开水;静静地等上 5 分钟。壶里流出深金色的清澈茶水,暖和了握着杯子的我的手。每喝一口,柔和的花香就在喉间漾开。看着小小圆圆的玫瑰花苞在壶里漂浮,我突然感觉到一种单纯的美好。 我不只喝下了花香而已,连带着它生长的阳光和风的味道,也一起流进了身体,有说不出的温暖。而且玫瑰花还真的具有活血养颜的功效呢!一旦开始好奇,才发现花草茶的种类多得让人眼花镣乱,疗效也各有不同,每次经过店里就忍不住买一两罐。
单调烦躁的下午,我总会偷个闲泡壶茶,有时候是洋甘菊,有时候是迷迭香。顺便搬张椅子到窗边,看行道树的落叶在空中翻飞;或者就着阳光转动手中的玻璃杯,呆呆凝视着灿亮的折射光线,幻想能到某个遥远的地方旅行,有一望无际的花田,还有一栋红瓦屋顶的小屋轻盈使人自由。虽然我仍然爱喝黑咖啡,但是却更了解花草茶带给我的那种清净舒缓的感觉。喝惯咖啡又口味重的朋友看到我喝花草茶,都怀疑地问我里面到底有没有茶味;而爱喝淡茶的朋友一见到黑咖啡,就一脸恐怖的表情。

喜欢黑咖啡的人会爱上花草茶,真的有那么怪吗?我倒不觉得。因为了解深沉苦涩的味道,才更能体会那种轻盈与自在。就好像德加的圆一样;冷峻。超然、讽刺,然而却藏着一丝对光明的渴求,和说不出回的寂寞。

十三、茶语
饮酒可以对饮,品茗亦可两人,三人。夏天饮茶消渴,冬日大家围炉坐下,吃茶聊天也别有趣味。当我们对这杯中清芬的细茶,想必我们看待事物的心境都会与往日有所不同。 一人饮酒难免烦闷,一人品茶却是妙趣横生。酒可消愁,茶能开怀。一个人焚香煮茶,享受一个宁静的傍晚不是很好?看着茶汤在杯中晃动,手里是杯子余温,同一种茶,每天吃上去都有不同的回味;若是不同的茶,更能体味别样的韵味。敲棋有棋语,观花有花语,这一小杯中的方寸世界,大概就是茶语吧。但这一杯方寸,有时竟是大千世界。说大,你会觉得三山五岳在你指尖流过,文豪侠士和你共厥佳茗。说小,人生只在一盏茶之间,浓香之后,然细品其味,意犹未尽之时却愈饮欲淡,只一杯之间,我们哪有时间去为世间琐事而不能释怀呢?
当我喝茶的时候,尤其是把茶水倒在那个“弥勒佛”的茶宠上,看着水流过他的身上,他拿着蒲扇,开怀的笑,那份湿露?那一刻就像是光停滞了,真的很美好,我觉得我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自己就像一个隐居的山人,那样清静,开怀,终日与茶为友,与禅为伴. 正因如此,我便作了这首小令: 清芬啖入怀,涓涓欲语开, 旗枪落茗碗,道自个中来.
我在想,如果我真能隐于山川,壑谷,每日取得手摘的新茶,烘培后,由僧人用山水和碳煮制的“天然茶”该多好啊。
茶有品德,源于山见却闻名于世,看似草木,却可玄于重金,茶树一植不可移栽,故婚礼用茶,取其从一而终之意。茶有语言,用心体味便可读出睿智,明晰哲理,参出禅意。茶有灵性,可育而不可求,若与茶结缘,便一生其乐无穷。
寄情于物,其实人生中有很多东西和茶一样,有可参详之处,酒大家都在喝,个中滋味谁又真的了解?香水,珠宝是女孩最好的朋友,可其真正的考究之处是什马呢?匆匆间我们又可曾为一花一树,一池一水停驻足过呢?“不为无益之事,何以悦有生之涯?”若能做一些没有意义,没有目的事,实谓人生之兴哉!

十四、人生亦如茶
茶不醉人人自醉,醉的是惬意,醉的是舒心,醉的是那人生百态与世间冷暖。
著名作家宗璞在《风庐茶事》中写道:“饮茶要谛应在那只限一杯的‘品’,从咂摸滋味中蔓延出一种气氛。成为‘文化’,成为‘道’,都少不了一种捕捉不着的东西。而那捕捉不着,又是从实际中来的。”
品茶,真正的内涵便是品生活。有了这一个“品”字,生活就有了味。甜也罢,苦也罢,人生的酸辛,就从这“寻常茶话”中透现出来。
一杯香茗在手,观其色而知苍生万物,品其味而晓人世沉浮者,寥寥无几。而这样的人又往往都是白发苍苍、仙风道骨般的长者。他们经历了人世万变,沧海桑田,已然臻致妙明真心。举杯把盏之间,万物已了然于胸。他们,可能过多的并不在乎茶的优劣,而是那一份恬淡雅静的心情。
喝茶,是种心灵的愉悦,精神的滋润,细细去品,让你浮躁的心态平稳下来,让你矜持的神情放松开来,然后你嗅到飘逸的茶香,于是你注意到窗上的竹影摇曳,听到高树的鸟鸣,

于是你的思绪变得清新而高远,怡悦的快感渗透到身体的每个细胞,这时,神茶在你不知不觉中助你进入“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境界。
喝茶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里那庸懒的阳光。坐在办公室里,待上一杯杯装茶,方便便捷的它在我手上转动:茶要沸水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经历磨练后才能坦然。滤去浮躁,沉淀下来的是深思,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时的疲惫冷漠。孰能不醉,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是夜的芬芳,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

关于茶文化的经典书籍【关于茶文化的书】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和茶书对茶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息息相关。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茶文化的书,一起来看看。

  关于茶文化的书
  1.《茶经》

  《茶经》是一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的划时代茶学专著。

  2.《煎茶水记》

  这是一本现存最早的专门论水评泉的著作。全文仅约900字,共列出全国宜茶用水20处。

  3.《品茶要录》

  本书共10篇,一至九篇论制茶过程中应当避免采造过时、混入杂物、蒸不熟、蒸过熟、烤焦等情况。对今天辨别茶叶质量仍然有参考价值。第十篇讨论各产茶之地的特点。

  4.《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为宋代皇帝赵佶所作,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皇帝的茶专论。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5.《茶具图赞》

  《茶具图赞》是中国第一部茶具专著。该书绘制了宋代著名茶具12件,一具一图一赞语,又以拟人手法给每一种茶假以宋代官名和职责,妙趣横生。

  6.《续茶经》

  《续茶经》是从唐代至清代之间对《茶经》作出最完整补充的茶书,内容是《茶经》的10倍。
  关于茶文化的专著
  唐陆羽《茶经》

  唐张又新《煎茶水记》

  唐苏廙《十六汤品》

  宋蔡襄《茶录》

  宋徽宗《大观茶论》

  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

  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

  明朱权《茶谱》

  明顾元庆《茶谱》

  明屠隆《茶说》

  明许次纾《茶疏》

  明程用宾《茶录》

  明冯时可《茶录》

  明闻龙《茶笺》

  明周高起《洞山岕茶系》

  明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

  清刘源长《茶史》

  清余怀《茶史补》

  清冒襄《岕茶汇钞》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52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