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一张茶席成全一份深情

茶百科 2023-11-13 23:02:13

一张茶席成全一份深情

一场事,完成一次诉说。

一张茶席,成全一份深情。

茶席,在茶人眼里已不再陌生,

它让品茶变得高雅有情调!

而其中有一物,

在为之轻歌,亦为之沉默。

它就是茶席布!


►茶席布在整个茶席中并不出彩,它只是默默作为陪衬在那里,不争不抢,就那么安静!但整个茶席却因它的存在而变得更加有层次感,更加丰富多彩!

►茶人们喜爱舒适自然、淳朴归真,都偏棉麻的物件,而茶席布是因茶席衍生而来,因此它的材质也大都以各种麻布料为主。

纯色的棉麻已不能满足多数人的需求,各种花样的麻布料也逐步被开发,因而茶席的花样也开始多变起来,茶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茶席布了!



►喜欢热闹,热爱各种色彩的,会选择花布棉麻的茶席布,而喜欢淡雅清净之人,仍会坚持选用素色棉麻茶席布,也有喜欢自己动手绘制的茶人,在素色的茶席布上绘制出自己喜爱的图案,如绘制一株荷花或是梅花,让它在茶席中已不再是单调的存在,使之变得更加鲜活灵动:也有绘制山水的,让人感到像是身在这烟雾缭绕的山水之间品这一茶席。




一间茶室,暂忘尘嚣,偶寄闲情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生活已足够热闹

该留一处清净

暂忘尘嚣

偶寄闲情



茶室

就是那么一个

可以静心的地方



想有一间茶室

在一隅宁静里

诗意栖居

哪怕只是片刻时光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独处一隅

品淡淡茗香

只需心境空灵

一切皆成禅



想要的茶室

它也不用很大

哪怕只是小小角落

足够一人独处

或是招待两三好友

暂别尘嚣就好



若是宽敞的茶室

也可以只置一处茶席

一套茶具,一束插花

只管简约到极致



人生的极致莫过于大道至简

简约而不简单的茶室也亦如此

几处木头,几盏陶制品

好似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人置其中,杂念也便消去了



偷得浮生半日闲

待在禅茶一味的茶室里

沏一杯清茶,就一缕茗香

与朋友酣畅对谈,闲话家常



或是一人静坐

左手执杯

右手托本

书海里徜徉

墨香中品饮



说到喝茶

应该无人不会

但若论品茶

怕是只有少数人



喝茶是一种行为

品茶却是一种心境

禅意的茶室空间

让人在浮世中觅得一处静地

尽 情感 受内心的宁静



端起、放下

万物终要回归

回归本质之美

让你在杯盏的沉浮之中
获得慰藉、疗愈心灵



在焚香煮茶中

安享一份难得的风雅

在繁华都市中

寻觅一种清净的人生境界

恐怕再完美的词汇

都无法形容这样的心境



素年锦时,岁月静好

几许禅意,品茗畅聊

不求半世浮华

但求一种恬淡人生



世事万变,过眼云烟

只愿独拥一方茶室

燃一线香,煮雪烹茶

不去想,那些过眼云烟



茶承禅意,禅存茶中

看山山静,看水水清

只愿有一间这样的茶室

一隅宁静,诗意栖居

《一日一果》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一日一果》是一本由[日]木村宗慎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461,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日一果》读后感(一):美到窒息的自然心意与职人手艺

精致而又充满季节感的和果子,是日式美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日式美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将自然万物中的一幅画面、一个细节高度抽象,纳入咫尺方寸之中,再用独到的手法展现出来,给人以无限的冥想和启迪,并伴随着宁静、空灵的美的体验。这个过程,既是东方民族自然观的体现,又蕴含着浓厚的大和本土风味。古典园林枯山水如是,花道茶道如是,和果子亦如是。

比如4月10日这天,果子名为“春山”,器皿是 仿仁清彩绘 东山樱花纹色 纸皿,作者木村宗慎写到:春山淡冶如笑。金团果子随着线条粗细和颜色深浅的变化,表达的意境也不同。此果用了粉红和素白两色的细絮堆裹而成,让人联想起烂漫春景。

而《诗经·七月》里,亦有“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的句子,恰到好处地描绘了是日果子与器皿的相映成趣。方形樱花纹色的纸皿像极了古代城郭,城内繁花正盛,层层叠叠蔓延到郊外。而远山隐于薄雾之中,云层缥缈,正向东北角纤细高耸的重塔缓慢移动。目之所及,金团果子形似最大的樱花树,一簇一簇,在春日的暖风中开得沉静而热烈。

值得一提的是城郭左上方的折角,从整个画面来看,它与人烟之处遥遥相对,无法看清的山峦和整齐的缺口,都给视觉带来淡淡的遗憾,由此产生或继续追问,或好奇想象的思绪,富有玩味。

书中写到:曾有一位做果子的手艺人这样说,“做法要留余地”,“不要让果子胜过装点它的器”,不仅如此,有时甚至需要做到“不能太好吃”。 由此可见器皿与果子本身同等重要。但是,在每一日果子的配文中,木村老师并没有在器皿的讲解中花费大量语句,而是对自己的灵感点到为止。如此,文字的讲解也没有胜过视觉的用心欣赏。这也是一种留有余地的方式吧。

这本厚书乍看是画册,实则是一场丰富的盛宴。和果子随季节和时令变化,搭配与之相符的器皿。翻看的时候,不自觉会思考眼前这盘美景是从何而来,心绪也随着飞到了原始的自然当中。

大一的时候对和果子产生兴趣,临近毕业,看到浦睿文化出品的《一日一果》,内心十分激动。阅读的过程也是体验日式美学的过程,职人精神让人惊叹、敬佩不已。个人认为这是现在市面上关于和果子最好的一本书,对和果子、美器感兴趣必读!

《一日一果》读后感(二):盘上四季(笔记和碎碎念)

正文中部分关于和果子的介绍:

上果子

不仅用于茶席,也多用于款待宾客,多被理解成馈赠嘉宾用的上等和果子。在京都此本意就是进献给君主贵人的“献上果子”。

上生果子

用于茶席的经过蒸制的果子,熟粉,练切,求肥,金团都属于此类。

御留果子

只为特定顾客制作,狭义为皇室,领主大名,贵族官员,广义包括众多爱茶雅士。

朝生果子

早晨制作当日食用,无法保存过夜,种类见于米糕,团子,葛果子,小麦馒头等。常用来做日常点心,也叫做并生果子。

番茶果子

日常喝番茶时配的粗点心。有馒头,团子和煎饼等。

干支果子

新年干支属相主题的果子,多在前一年岁末时制作。

御题果子

以新年天皇宫中歌会咏题为主题的果子,各家有自己的解题独创果子,常用于初春的茶会。

嘉祥果子

阴历六月十六日有吃果子消灾避祸的嘉祥习俗,始于嘉祥初年(848年),现六月十六定为和果子之日。江户时代末期天皇在此日有吃七种果子习俗。

引果子

红白喜事回赠宾客用,也叫式果子,祝仪果子(用于喜事),不祝仪果子(用于丧事)。

工艺果子(糖艺果子)

用未精制的砂糖制作的象形果子,纹样款式多模拟花鸟风月。始于江户时代,用于进献给宫廷和贵族官员。

三大名果

说法不一,一般指金泽的长生殿,长冈的越乃雪,松江的山川。三地皆为昔日知茶爱茶的领主大名所在之城,果子都是便于长期保存的干果子。

生果子

做成后含水量30%以上,无法长期保存,茶席上一般作为主果子,用来搭配浓茶。

有饼果子,馒头,羊羹等。

干果子

做成后含水量在10%以下,可以长期保存,茶席上一般用来搭配绿茶,也叫总果子。

打物,押物,挂物,烤物(干果子),炸物,饴物,豆果子等。

半生果子

介于二者之间。

鸡汤文风格的碎碎念:

有《一日一花》在前,看到这本书时下单毫不犹豫,之后也没有失望。相比起来,更好的是这本书对和果子本身有许多的科普,在摆设搭配时的用意也更详尽介绍。

我想这本书和《一日一花》同样,主旨是希望人保持对四季的感知,培养着对美的感悟吧。这份美不是夺目出挑的,它随时光的变迁调整,与四周的环境相呼应,文静地在你生活的一角,不会吸引走你全部的注意力,又能时刻想起。

所以美味的和果子,需要有时令的食材和颜色,需要相称的花木和盛装器皿,一次摆设像是一段时光的结业感悟,或是对新季节的迎接。

想起一位友人,有一次转发了一位美食博主的微博,感慨一下平常人是没有这样的精力准备这么多的搭配餐具的,结果被回复转发,引来粉丝的攻击,草草删了微博。但其实友人自己也是有一手好厨艺,偶尔会发图分享的人。

摆拍没什么不好,友人也没有说错。花了许久做饭做菜,然后挑选碗盘筷勺,铺上桌布插上花,拍照之后加上层层滤镜,最终发布在社交网络。快速的时代,我们偶尔慢一点脚步,做作地留下一些构思的图片,给没有时间做这些的人观赏,也是很好的呀。

但希望每个人都能有这样感知构思的心,也能有包容不同的胸怀吧。本书的作者在后文说到,出于展示的需要,选用了各种名贵的器皿,但在生活中,不必如此苛刻讲求。真好啊,带你领略极致的美,也希望你能在简单中享受小小和果子的文化和美好,这才是真正的大师风范吧。

《一日一果》读后感(三):秋果

小时候,哈尔滨有一条全由小学生运行服务的儿童铁路,据说全世界都不多见,大家轮流去当站长、列车长、乘务员,扮家家酒的性质,而主要任务是接待外宾。就在这样的机缘里,我结识了日本日光东照宫的一位大和尚,后来,他礼貌地给我寄了一套东照宫的明信片——里面有那著名的木雕“三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此外,还有一盒“和果子”。果子是烤制的干果子,高腰、细巧,里面有馅料,分别是红豆和栗子,包装尤其精美,赤褐洒金的双层厚纸盒,摸上去有上好宣纸的手感。时值秋天,附来的小笺上写着“秋の果”。在物质还很匮乏的时代,这盒果子看起来分明就是艺术品,毕生难忘。

国门渐渐开放,舶来的日本食品越来越多,铜锣烧、大福、仙贝、羊羹、小煎饼,在超市里积山填海,都是寻常物事了。可是,我依然对当年的那盒“秋果”有执念,确切地说,是对那样“呈现”出来的果子有执念。在我看来,给胃的叫食物,给舌的叫点心,给眼睛的才能叫果子。食物是为充饥,点心旨在解馋,果子则堪养眼怡心,在果子痴情者看来,因其无用,方才可贵。正是因此,木村宗慎的这本书相当令我满意,每种果子,用最适合的器皿盛着,季节之感,故园之思,祭礼的繁华绚烂,茶道的和敬清寂,一日一果,像日本文化具体而微的缩影,有“侘寂”、有“幽玄”、有“物哀”。“物哀”者,此刻体现为“物爱”,通过体悟物之美、通过陈列而呈现物之美,在具体而微末的事物中,用可以感知、可以控制、可以符号化的方式,表达对自然与生命的眷恋。

所谓“和果子”,作者定义说,是“深植于日本人生活中的甜点”,口味以甘甜为主,气质与日式空间协调,也与日式的待客方式相宜。与西式点心相比,“和果子讲究的是与席面、器皿搭配出情境,可谓一果见一世界。”同时,和果子的概念里还有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和果子是工匠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因为并不直接来自自然,因此是一种“精妙的写意”。而最重要的是,和果子与茶道“根骨相连、密不可分”。

在日本古代料理中出现的果子,一般与茶组成一组,作为独立的一环。后来茶道兴盛,从茶道角度看,和果子是表现风雅情致不可或缺的要素;从和果子的角度看,今日之所以粲然大盛,亦是得益于茶道。在茶席中,话题往往集中在茶具上,不过插花、炭火、熏香、水、以及和果子,这些只存在一时的易逝之物,反倒更显得主人用心独到。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和果子的费工、精致与易逝,更能体现“物哀”的神髓。

木村宗慎坦白,《一日一果》并非为了还原茶席情境,因此书中果与器的搭配,若是用在实际茶席上,或许会显得太过隆重。但是吸引中国读者的,大约正是这种刻意经营、却又宛若天成的美感吧。全书365种搭配,是果子与器的365种相遇,甚至也是365种“人间绝配”——对于新生世间的果子是得其所哉,对于久阅世间的器皿则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谓相得益彰,便是如此。

茶道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两个,一为“数寄”,一为“姿态举止”,本书的重心在于前者。作者说,“数寄”的原意,指的是把数目不足的东西收集到一起,指代爱茶之人,追求新奇事物的恋物收藏之士,为了款待宾客尽心尽力收集各种美物,来装点喝茶之境。本书全部照片的背景,为同一块朴素的榻榻米草席,但是出现的器皿,实在是美不胜收。

从地缘上看,这些器皿包括了唐物(来自中国)、和物(日本制造)、高丽物(来自朝鲜)、岛物(来自东南亚),也有来自欧美、伊朗、土耳其、印度的少许几件,在数量上,唐物与和物平分秋色。从质地上看,这些器皿涵盖金属、玻璃、漆器、木器、陶瓷,陶瓷一类最为复杂,又有白瓷、青瓷、青花、彩绘、赤绘、土物诸项。从时间上看,跨越奈良、平安、镰仓、室町、桃山、江户、明治、直至当代——当代的一只大红色亚克力盒子,欧洲人设计,装了一角黄色菜花糖,竟然如此灿烂和谐,作者真是别具心目。

日本对于中国器皿,历史上是非常敬重的,比如用“唐铜”指代最为高级的青铜,用“南镣”指代中国的高级银器。有趣的是,日本趣味毕竟与中国趣味不同。本书所用的器皿里,既有中国的经典“唐物”,比如宋代官窑青瓷,明代的铜盘、剔红、彩绘提盒、螺钿方盘,清代的梅花漆盘、珐琅七宝皿。也有不入中国文人法眼的“唐物”,比如明末景德镇官窑衰败期,一些民窑烧制的青花瓷绘事不精,日本却以“古青花”名之,认为格调高雅。再如以漳州彩绘为主的“吴须赤绘”,色彩纹样大胆奔放,中国文人以为村俗不堪,日本茶人则赞赏不已。又如越南仿制中国青花瓷而技艺不精的“安南瓷器”,日本匠人却愿意模仿,书中就有这样一只江户时代日本仿安南的盖碗,追求的可能恰是粗瓷因“不完美”而产生的“侘寂”感吧。

令我惊叹的是,作者在唐物与和物之间、雅士与村夫之间、华丽与质朴间切换组合的审美品味和超级能力。明代剔红八角食盒,内盛仿真的三枚寿桃,桃粉叶绿,相当中国。可是,用粉青色南宋龙泉青瓷盏,搭配淡淡粉紫色的踯躅饼,效果则特别日本。用明末质朴无华、脱漆裂缝的四方盘,盛装大豆做成的“豆落雁”,造型是憨丑的阿多福的笑脸,这就是“唐为和用”了。异曲同工的还有一例,用明末克拉克青花瓷(日本叫作“芙蓉手”),搭配两片做成鲣鱼刺身形状的葛粉软羊羹,半透明而油润的轻粉色,被克拉克瓷工整的开光所环绕,日本、中国与西欧,趣味杂糅,而又韵高致静。

个人偏爱,我喜欢的是那些有诗意的搭配。一种“远山饼”,从俳句取意:“行行复行行,犹在青山中”,染成极淡绿色,做成横长的山势起伏状,盛在蓝绿色的交趾兜钵里,如远山碧水,雾霭蒙蒙,明瑟可爱,分明让人忆起江南来也。又有一种“淡雪羹”,做成一弯月亮,以高丽时代青铜碗搭衬,该碗无尽幽蓝恍如夜空,令人想起那一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一日一果》以时间为经,自然带入季候感。比如八月,作者说:

“八月里,夏日花草逐渐由盛转衰,令人心生惜别之情。即便是用同一种花做果名,花始绽放时,果子用米糕或者练切质地表现其娇嫩;至花极盛,果子改用琥珀羹表现其烂漫。花渐零落,果子则用道明寺羹等。粟米羹或者道明寺羹有种颗粒质感,入口如气泡绽裂,口感清凉,是残暑时节好物。”

随手一揭,八月五日那页,果子写作“甘美羹”,用葡萄柚果汁和寒天琼脂,依然做成一瓣柑橘的样子,放在明治时代的“义山蓝刻花玻璃平钵”中。估计是口感清凉的消暑好物,可是夏尽秋来,那玻璃器让人联想“彩云易散琉璃脆”。文中的“义山”不知何指,对于我,“李义山”可是我心折的诗人之一,“留得枯荷听雨声”,抑或“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都有秋意。好在,“物哀”不是“悲哀”,季节更替,如生死轮回,如悲欣交集。不数日,八月十三日,盂兰盆节即将到来,以粗砂糖做成流水造型,另外脱模做成莲叶糖,放置在红底莲纹描金盘上,盘上金书《般若心经》,梦幻泡影的教诲,被佛诞的喜悦冲淡,一味地富丽堂皇、一味地人间烟火,也是秋天。

美器看久了,就像婉约词读多了,恐怕要以豪放一支来中和一下。和风器皿里,我爱桃山时代的古备前粗陶,因它与泥土最为接近。书中有一种果子,是农家麦收时的寻常食物“麦代饼”,作者说:“此果不争风雅,故用泥土般质朴有力的古备前大皿与之相配。”

手边的本书是2017年2月3日于杭州茶叶博物馆购得,本意是要找到少年时和尚寄给我的那一种“秋の果”,可惜未能如愿。不过在所有适合秋天的果子里,我被“麦代饼”的同类、那枚“豆饼”所征服了——朱漆斑驳的室町时代悬盘,放着一只饱满而粗朴的豆饼,一直优雅着的作者,突然抛开茶席果子,说了这样一段肺腑之言:

“我一直觉得,豆饼带给人的饱满充足感才是果子的真味。和果子用处很多,有的用来款待上宾,有的单纯就是美味,解馋管饱。日本人对米糕和豆沙的甘甜充满依恋和向往,还是豆大福这样的果子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口舌之欲,不经口舌入腹,就难以体会这种难言的愉悦感受。豆饼柔软温润如 *** ,事物本源般的存在。”

一个“赏果”的人,原来脱胎自一个“吃果”的人!我其实不知木村宗慎在日本茶道界有多么高的人气,但是在他大开大合、出入雅俗之际,我发现了茶道的广度和本质。看到最后,他对于和果子和茶道的总结,值得照录如下:

古人在写茶字时,故意把部首分开,写成“草、人、木”,人站在草木之间,承接自然恩惠,来珍重对待活在其间的人。因为有人,所以有茶。也因为对象是人,所以茶也袒露人性,有时也蕴含着执念欲望。也正因受执念所困,因此而生通融无碍之心,茶事也因此而显得生动有趣。……在和果子的造型和种种果器里,寄托着日本人对一种丰裕富足的殷切祈望,而这种丰裕梦想,恐怕此世难以实现。在一个一期一会的短暂场景里,人们将满怀祈愿与众人同享,这种非日常的情景,说透了像一场小孩扮家家的游戏,这就是茶道。只是这个扮家家的游戏,有着令人惊惧的认真态度和殷切之心,非常美好,实为身心愉悦放松的一刻。

深获我心。

中国的“果子”和“点心”种类繁多,《武林旧事》记南宋杭州的市井食物,单“果子”一项下,就有:

“皂儿膏、宜利少、瓜蒌煎、鲍螺、裹蜜、糖丝线、泽州饧、蜜麻酥、炒团、澄沙团子、十般糖、甘露饼、荔枝膏、蜜姜豉、韵姜糖、玉屑膏、爊木瓜、糖脆梅、破核儿、查条、橘红膏、花花糖、二色灌香藕、糖豌豆、芽豆、栗黄、乌李、酪面、蓼花、蜜弹弹、望口消、桃穰酥、重剂、蜜枣儿、天花饼、乌梅糖、玉柱糖、乳糖狮儿、薄荷蜜、琥珀蜜、饧角儿、诸色糖蜜煎。”

除了“果子”,《武林旧事》还有“糕”一项,又列了“糖糕、蜜糕、栗糕、粟糕、麦糕、豆糕、花糕、糍糕、雪糕、小甑糕、蒸糖糕、生糖糕、蜂糖糕、线糕、间炊糕、干糕、乳糕、社糕、重阳糕”19种。

我在知味观吃过一种“定胜糕”,相当精致,颇有古风。也在“和茶馆”饮过一次茶,被茶食之丰富吓到了。

信笔写来,不知天已破晓。存此自娱。

《一日一果》读后感(四):看了眼钱包,最后我还是选择了711的豆大福

以前和果子给我的印象就是华而不实,徒有其表而滋味寡淡。书罢方知和果子与日本茶道、怀石料理意蕴相通,追求的是超脱物外的禅意,而和果子与同样追求造型美的怀石料理相比更加考验主人、手艺人的文化品格。为了映衬主题,和果子造型上不能胜过装点它的器皿,甚至口味上也需留余地「不能太好吃」。

面对隔海相望的日本,我时常会想到天朝的传承,在我看来汉文化曾受到过三次大的冲击,一为蒙古包侵华、二为辫子军入关、三为不可描述的动荡时期,前两次的蛮族入侵和后来的大乱斗打碎了文人的傲骨、幻灭气节,民族也陷入集体无意识。那句「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未中断的国家……」于我看来有着难以名状的悲壮感,心之覆灭较之山河更显荒凉。

再之,媒体和部分国民对于日本文化总怀有一种迷之优越感,茶道、瓷器、和服、文字总总在他们眼中都可以「学的我们中国」一言以蔽,我都可以想象他们转发团子微博 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 时的嘚瑟模样……

最后,作为一名经济适用性男,在名门和果子与豆大福之间,在怀石料理与松屋定食之间,在和式别馆与airbnb之间,我毫不犹豫外加苦涩的选择了后者。在离新年不足两小时之际,我怀有「唯有暴富」的小梦想,也希望早日能轻描淡写外加微笑的选择前者~

《一日一果》读后感(五):雅致的盛宴

这是一场盛宴。即使无法真正品尝,眼睛却也已经餍足。其实这话不对——尽管是一日一果,却仍然意犹未尽,心有不甘。

面对美好事物的喜悦,这是人的本能,而这本能得以在这本书中尽然体味。

“和果子”究竟是什么呢?

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却在日本发扬光大的小吃食。它是用来佐茶的果子,所以和茶的隐忍一样讲究“留有余地”,所以尽管你已经觉得和果子美不胜收,却不能忽略比果子本身更美的雅器。

这是一种源于吃,却已经超然于吃的食物,就如氤氲的茶道,仅仅体会那种宁静之美已然比饮茶更让人陶醉。

和果子是雅致之美,随便翻到一页就可以让你欣赏把玩良久。就说我随手翻到的“御菱葩”吧,单就这名字已经让人想到《红楼梦》里的青春少女,而这素白的圆饼里,叠放一片用红豆汁染红的菱形糕,这红色透出圆饼,变成了嫩嫩的粉色,让人忍不住想触碰却又不敢触碰,生怕亵渎了它。而各种葛粉制成的和果子则晶莹剔透,纯净到看到图片已经感受到它的细腻柔嫩,甚至于拿在手中的那份微颤。所以,归根结底,和果子或许欣赏的成分要远远大于它作为吃食的意义。这份精致总得安详的人才做得出,因为你看着它已经可以体会那份安静和超脱。

作为一个热爱各种陶瓷具的人来说,看《一日一果》不啻于一种折磨。每一件器具比和果子更美,精致的和果子往往被放置于古朴到甚至只是一块陶片的器具中,而艳丽的果子则有精细雕刻的漆盒或色彩鲜艳珐琅钵相配。每一件都是精品,让你心痒却也只能痒。所以,才会有做和果子的手艺人说“不要让果子胜过装点它的器皿”。或许只有亲见,你才能理解这并非悖论。

而《一日一果》的文字呢?藤原家隆有歌:“他人只待花开,我欲引他入深山,觅雪间萌草之春意。”这是一月二十四日名为“福寿草一吉桥”的和果子的配文第一句。每一个和果子都有它的来历和讲说,看这些着实有趣。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50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