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是采用点茶技法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艺、茶道,是宋代流行于京都开封和闽北地区的饮茶、品茶方式,是日本、韩国茶道之原型。茶道的过程是无声的音乐,是没有色彩的绘画,是没有文字的辞章,是幽妙的情境,是难以注解的禅机。
大宋官茶传承宋代宫廷制茶技艺,让沉醉千年的茗品重新开封、陈香新泛、极致再现。
《茶百戏》大宋官茶点茶程序,由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老师编排整理,开封大宋官茶茶艺师表演。
茶百戏·大宋官茶点茶茶艺
第一道:焚香静心。焚点檀香,陶冶心境。诗人黄庭坚在《相知拾得》一文中称赞:香能拂去污秽,清净身心。
第二道:文烹龙团。用文火烘烤饼茶。龙团是宋代闽北的重要贡茶。
第三道:臼碎圆月。用茶臼锤碎饼茶。茶臼是宋代锤碎饼茶的专用工具。饼茶呈圆形,古人雅称“圆月”。
第四道:石来运转。用茶磨将茶研成细粉。茶磨古人又称“石运转”,多以青石制成。
第五道:从事拂茶。用茶帚扫及抹茶。茶帚古人又称“宗从事”,是扫茶的专用工具。
第六道:枢密罗茶。用茶罗筛取抹茶。茶罗古人又称“罗枢密”,是筛茶的专用工具。
第七道:麯尘入宫。将筛好的抹茶装入茶盒。抹茶成粉状,古人又称“麯尘”。
第八道:临泉听涛,即煮水。宋人煮水靠声音辨水温,二沸至三沸最为适宜。
第九道:茶筅沐淋。用沸水冲淋茶筅。茶筅又称“竹筅”,是点茶的专用工具。
第十道:兔瓯出浴。用沸水烫淋茶盏,宋人点茶推崇使用闽北建窑的兔毫盏,也称“兔瓯”。
第十一道:麯尘出宫。取抹茶加入茶盏。
第十二道:茶瓶点冲。用茶瓶冲点抹茶。茶瓶又称“汤瓶,水注”,是点茶的专用工具。
第十三道:融胶初洁。将抹茶调成膏状,古人称“融胶”。
第十四道:周回一线。环盏周注水,势不欲猛,勿使倾茶。
第十五道:竹筅击拂。用竹筅击拂茶盏,要求手轻筅重,指绕腕转。
第十六道:持瓯献茶。将茶盏放入茶托,献给来宾。
点茶是宋代主流的茶艺,是将茶末置于盏中,调成糊状,然后用沸水注入加以冲点,同时手执茶筅(竹丝做成的调茶工具)适时搅拌,以制成茶汤。从宋代《大观茶论》的记载来看,点茶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灸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茶盏、点茶(调膏、击拂)。其中“候汤”与“击拂”最见工夫。候汤要掌握煎水的适度性,而击拂则是搅拌技法,讲求与冲点即点的功夫的适宜性。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对点茶工艺有着精辟的描述,他将冲点与搅拌视为一个整体,二者同时进行,对注汤的多少与搅拌力度进行了精妙的探讨,并将点茶过程分为起七个阶段即“七汤”。
点茶法尤其注重“点茶”的过程中的视觉享受,发展到北宋末年,点茶成为了上至皇亲贵胄,下至升斗小民共同追求的一种感官愉悦。分茶又称茶百戏、汤戏、茶戏、水丹青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的纹脉形成物象的茶艺,其特点是仅用抹茶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分茶始见于唐代,盛行于宋代。目前关于分茶的解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分茶是在大型容器里点茶之后再分盛到小碗里饮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分茶是指用沸水冲茶,使茶乳幻变成图形或字迹。北宋陶谷《茗录》中有关分茶的记载:“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茶筅又称竹筅,是点茶的专用工具, 在《大观茶论》里有详细记载,并频繁出现在诗文里,南宋的《茶具图赞》甚至把它作为典型的搅拌工具加以收录,名之曰“竹副帅”。元代诗人谢宗可赞美茶筅的作品《茶筅》:“此君一节莹无暇,夜听松风漱玉华。万缕引风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芽。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生动地描写了竹筅击拂时形成的景象。 茶筅的出现更容易搅拌茶汤形成丰富的泡沫,开辟了点茶的新时代,也为分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分茶(茶百戏)要有点茶的基础, 图象的形成与点茶时茶汤的泡沫有密切的关系。 在点茶时,先要煎水。 随后将研细的抹茶放入茶盏,加入少许沸水,调成茶膏,接着再往碗中注入沸水。 为了便于在注汤时控制好水流, 使落水点准确,不破坏茶面,于是古人发明了注汤的专用工具---茶瓶。茶瓶又叫银瓶,汤瓶, 执壶, 水注等。《大观茶论》关于瓶的描述:“瓶宜金银,小大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园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50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乌龙茶的选购有讲究
下一篇: 台湾冻顶乌龙茶制作工艺及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