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古代茶器的流变

品茶 2023-11-13 21:35:23

古代茶器的流变

柴、米、油、鹽、醬、醋、代表自古民間生活的必需品,所謂「開門七件事」。「茶」雖忝為末位,卻成為中國人的國飲,上自皇帝后妃,下至販夫走卒,都與茶結下深緣,甚至影響日、韓,傳播於世界。
一、飲茶之起源及流變
中國人自何時飲茶尚無定論,大致有上古論、周代論、秦漢論、南北朝論等,眾說紛紜。現存最早的茶資料,一般皆引證西漢王褒作《僮約》。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僅將茶葉當作藥物及食料,秦漢之際,已將茶做為飲料喝。到了晉代,較前代更為普遍,飲茶之風至唐代,由陸羽的《茶經》集大成。宋代飲茶注重意境。明人飲茶,喜常飲卻不多飲,講究藝術,常品茶玩壺。清代盛況空前,茶的社交功能更遠傳至古老歐洲及美洲新大陸。 古代飲茶,有俗茶、煮茶(餅茶)、鬥茶、泡茶四個時期。俗茶時期,茶內加入蔥、薄荷、鹽等物一同煮。至陸羽時代創製餅茶,獨留鹽而煮。宋代盛行鬥茶,用銀碾將茶餅研製成細質白色粉粖,水沸沖泡,不需加入任何香辛料,且茶粖必須浮在水面,而鬥茶標準是「茶湯白、水痕少」為勝。明代,因茶葉加工技術改良,茶葉由壓縮茶改為散茶,於是盛行直接將散茶加入壺或盞中沏泡飲用,這種飲茶的方法一直延續迄今。

二、中國最早的茶器
明代《茶疏》有載:「茶滋於水,水借乎器,湯成於火,四者 相須,缺一則廢。」說明欲沏上一壺好茶,就要做到水好、火足、具美。所以古往今來,中國人對茶具的選擇,早已超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實用目的,除了力求其有助於提高茶葉的色、香、味,保持茶葉的本性;更講究其古雅精美,具有藝術鑑賞的價值。 中國最早沒有專門的茶具,飲茶用日常的飲食器皿。到了西漢,《僮約》第一次提到「烹茶盡具」,這個「具」,當指茶具。但自初唐末期飲茶風行全國後,煮茶、飲茶的器具也就誕生了。
三、唐代的茶器
唐朝茶神陸羽之《茶經》一書,是我國也是全世界最早的茶典,內容完備及廣泛,囊括茶學的各個層面,其中〈四之器〉一節述及唐代煮茶、飲茶的茶器,共羅列了二十八項,因採用煮飲法,依功能、用途分別如下:
(一) 燒水和煮茶器具
1. 風爐:相當於今日煮茶水的火爐、酒精爐。以銅或鐵鑄成, 狀如古鼎,共有三足,以古文體分別鑄有「聖唐滅 胡明年鑄」、「坎上巽下離於中」、「體均五行去百疾」, 爐腹上有三個洞口,分別鑄有「伊公」、「羹陸」和 「氏茶」的字樣。
 2. 承灰:三隻腳的鐵盤,供承灰用。
3. 筥:用竹或藤編製的圓箱,高一尺二寸,口徑七吋,供承 灰用的籠筐。
4. 炭濄:六角形的鐵棒,長一尺,一端尖銳,中間豐滿,把 手較細,供鎚炭用。
5. 火筴:即火箸,長一尺三寸,頂平截,以鐵或銅製成,用 以夾炭入風爐。
6. 鍑:又名鑾或釜,以生鐵製成,內層以土作模可使內部光 滑而易磨擦刷洗,外層以沙作範則表面粗糙易於吸取 火燄,鍑耳呈方形,用以煮水,相當於今之燒器。
7. 交床:十字交叉的架,中間凹削,以利支撐鍑於風爐之上。
8. 竹夾:用桃、柳或蒲葵木做成的細圓木棒,兩頭包銀,用 以煮茶用。
(二) 烤茶、煮茶或量茶的器具
1. 夾:用以青竹或鐵或銅做成,長一尺二寸,用以夾茶餅烤 炙。
2.紙囊:用剡藤紙雙層縫製,用以貯藏炙好茶餅的紙袋,以 減少香氣外溢。
3.碾:以橘木製做最佳,內圓可讓墮便於運轉,外方不易傾 斜搖動,碾長九寸,邊寬一寸七分;墮的直徑三寸八分, 中間厚度一寸,邊緣半寸,用以碾茶或研茶。
4.拂末:鳥羽製成,碾茶後用來撣茶末。
5.羅合:羅是篩濾器,合即盒。羅以竹彎成圓形,以紗絹敷 於上,合用竹節或杉木做成,茶末以羅篩濾過後, 貯藏合內。
6.則:正名為茶則,即茶匙或茶量。用海貝或銅、鐵、竹做 成的匙。

(三) 盛水、濾水和提水的器具
1. 水方:為方形的貯水器,用稠、槐、楸木鋸板製成,板縫 接處塗漆以防滲漏,可容水一斗(約三升)。
2. 漉水囊:煎茶前用以過濾水中雜質的茶器,囊框以生銅鑄 成,以防沾水生苔銹,囊形以青竹絲編織,再裁 綠色絹布縫合。另外,再做一個綠油布袋,用以 貯放漉水囊。
3. 瓢:柄勺,為舀水之器。以瓠剖開或以木雕鑿而成。
4. 熟盂:貯放煮沸過的熟水,用陶或瓷製成的盛水器。

 (四) 盛鹽或取鹽的器具
1. 鹺簋:鹽罐,以瓷製成,狀似盒或瓶或壺形。
2. 揭:鹽匙,以竹製成,長四寸一分、寬九分。
 (五) 盛茶和飲茶的器具
1. : 是碗的古字。飲茶之碗,主要有青釉、白釉兩種。 陸羽在《茶經》內提到青瓷杯,他認為:「越州上,鼎 州次、婺州次、岳州再來…..」陸羽說越州瓷青,青則 使茶色益發顯得綠。越指今浙江地區,唐時稱為越州, 是當時「諸窯之冠」。越瓷如玉似冰微帶青色而又具有 透明度的釉色美,陸羽評其「類玉」、「類冰」。 在唐人 詩作中,有許多關於越瓷的描寫,如:「越碗初盛蜀茗 新」、「越甌犀液發茶香」等。其次是邢窯白瓷。碗形通 常是大口淺底,富光澤且有厚重之感。
2. 札:選取棕櫚皮,用茱萸木夾住縛緊,呈筆狀,用來刷 洗茶器,為潔器。
(六) 裝盛茶具的器具
1. 畚:即貯存茶碗之器。以白蒲卷編織而成,並襯以雙幅剡 紙,呈方形,可貯放碗十枚。
2. 具列:以純木或竹子製成床形或架狀的茶器臺,漆成黃墨 色,用來收藏和陳設各種茶具。 3. 都籃:籃內以竹皮內編成三角方眼,外側以雙篾作經,細 篾縛緊,呈長方形,收藏茶器於內,類似今日的茶 櫃、茶籠。
(七) 洗滌和清潔的器具
1. 滌方:為洗滌茶器後之污水貯放器,用楸木板合成,形若 水方,可容水八升。
2. 滓方:收集茶渣的容器,製法如滌方,容五升。
3. 巾:用粗綢製成的茶巾,長二尺,計兩塊以交替擦拭各種 茶具。
四、宋代的茶器
宋代是「瓷的時代」,一般簡稱宋瓷。宋代飲茶的茶器更加講究,不僅注重功用、外觀、造型,它的質地也由或陶或瓷,發展為或金或銀或玉,日趨奢靡。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碗為免於燙手,而創造高圈足的茶托。從宋開始,飲茶多用一盞一托式的茶盞,它敞口、小底、厚壁,呈翻轉過來斗笠形,實為一只小茶杯,再墊一個茶托,自成一套。宋代的茶盞,以「鬥茶」時用的「建盞」最有特色。建盞黑釉與雪白的湯花正好配合得黑白分明,所以宋人「鬥茶」必用建盞。
蔡襄《茶錄》記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 甘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耐冷,最為適用,出他處者或薄或紫,皆不及也。」文中所提及的「兔毫斑」,是建盞在燒造時,通過窯變,變化出美麗的異形花紋,形似細密的兔毛。還有一種花紋,形似鷓鴣頸上的雲狀斑點,稱為「鷓鴣斑」,也極為珍貴。建盞不僅風行於中國,並由來華的日本昭明禪師,從浙江天目山的徑山寺帶回日本,成為日本茶道的名貴茶具─天目碗。 宋代「鬥茶」以建窯黑釉為主,還有通體淡青的釉色及其他釉色的茶具。民間則用銅製的茶盞「湯幣」飲茶,皇宮內部多用鍍金的「大度金幣」,盛的非茶,而是擺成龍鳳狀的「五色韻果」,叫做「繡茶」,獨出心裁! 五、明、清代的茶器 大約到了明代,出現了茶壺,從此茶盞和茶壺成為最基本的茶具。
在明初,飲用是與當今類似的炒青綠茶的芽茶,茶湯湯色由「白」變成「黃白」,因此時尚「白色」茶盞、藍者次、黑者品味最低。但到明代中期以後,隨著瓷茶壺和紫茶壺的崛起,人們轉向追求茶壺的雅趣,壺乃成為茶具的主體。 明、清茶具最為稱道的是─江蘇宜興的紫砂壺。 中國用紫砂作茶具,始見宋代梅堯臣的《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填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宜興茶壺創始於明代,關於它的起源,有一個傳說:有一個雲遊和尚,以四海為家,路過常州宜興時,每日在街頭巷尾叫喊:「賣富貴!」富貴豈可買賣?所以人們都對瘋癲窮和尚嗤之以鼻。一日,和尚拉著一位老翁說道:「貴不要你買,買富如何?」便指引老翁到山中產陶土的地方,之後,又雲遊四海。老翁掘去一層表土,下面即是「爛如披錦」的陶土,以後附近的人就用這種陶土燒製茶具,由於勝似瓷具,製陶者因此變得富裕了。 宜興紫砂茶具的製作,相傳始於明代正德年間,當時宜興東南有座金沙寺,寺中有位被稱為金沙僧的和尚,他平日嗜茶,為此他選擇當地的紫砂黑泥,用手捏成圓坏,燒製成中國最早的紫砂壺。後來,有個叫龔(供)春的家僮隨主人侍讀於金沙寺,習得製壺技法,他仿照老銀杏樹瞿,製成樹瞿壺,後人稱為「供春壺」,被視為珍品。明代萬曆年出現董翰、趙梁、袁錫、時朋「四家」,他們之後,以時朋兒子時大彬的技藝最高。當時所製的壺,或像花果樹木,綴以蟲草;或像鳥獸蟲魚;或像商周鼎彝;或像秀女壽翁;或為幾何圖型;或書畫詩文……,今已罕見了。
大鑑賞家文震亨在《長物志》有載:「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清人記載,做工精細的紫砂壺,壺蓋蓋上後,手提壺上的蒂,「能吸起全壺者,則尤佳矣。」然而,宜興茶壺如此受人青睞的原因何在呢?「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能做到「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壺小則味不渙散,香不躲擱」等有關,再加之宜興地靈人傑,工匠倍出,因而使宜興紫砂壺得以精益求精,獨樹一幟。
江西景德鎮的白瓷茶具,在唐代就聞名遐邇,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人稱「假白玉」。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二年下令在景德鎮設立專門工廠

茶具的种类有哪些 有什么类型的呢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其实现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有很多朋友都喜欢平时有空的时候喝喝茶的,这个时候就会用到茶具了。对于茶具的种类,其实很多朋友都不熟悉的。接下来,跟着小编的介绍,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那么,茶具的种类有哪些?


  茶具的种类有哪些

  茶壶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现代说到茶壶,泛指宜兴紫砂壶。准确的说是指泡茶的壶,从材质分为紫砂壶、瓷壶、玻璃壶、铁壶等。

  茶杯

  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如今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适,"入口"顺畅。


  茶盘

  盛放茶壶、茶杯、茶道组、茶宠乃至茶食的浅底器皿,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形状可方可圆或作扇形;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夹层。选材比较广泛,以竹制茶盘最为清雅相宜。还有木头的茶盘,有绿檀、黑檀、鸡翅木茶盘等;也有紫砂的、陶瓷的。

  茗炉

  烧水的器具,现代泡茶都用电能烧水,有随手泡、电瓷炉、红外炉。


  茶道六君子

  含茶夹、茶勺、茶拨、茶漏、茶针、茶瓶。

  茶夹,取放和清洗品杯用的。茶勺,取茶叶用的。茶拨,用于将茶荷中的茶叶拨入茶壶中。茶漏,置放在壶口,防止茶叶洒在桌上。茶针,过去做的紫砂壶大部分是独空壶,没有球孔或网孔,所以需用茶针去通畅壶嘴。茶瓶,置放茶夹、茶勺、茶拨、茶漏、茶针的瓶子。

  盖碗

  盖碗或称盖杯,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以上是舒适100小编为大家介绍的茶具相关知识,看了小编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茶具的认识更多了吧。为了我们更舒适的饮用茶,选购好的茶具电水壶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提供茶的口感,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喝茶的人,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吧。通过上文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对于茶具的种类有哪些都已经比较熟悉了,希望我的介绍可以帮助到读者朋友。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zhidao_m_jiare&wb】,就能免费领取哦~

古代茶具由哪些器物组成

古代茶具称茶器或茗器情况较复杂,除一般使用碗、杯之外,某些地方还有用酒器来饮茶的情况。
一般说,古代茶具有茶碗(茶杯、茶盅、茶盏),配套的茶壶、茶托(碗托、杯托、盏托),煎茶用的小火炉、存茶用的茶罐、取茶用的茶勺。

爱茶成狂茶圣陆羽:陆羽设计了二十四种茶器

 茶圣陆羽

陆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和诗人,因为在茶道上有很卓越的贡献,被世人美誉为“茶圣”。陆羽历时二十六年完成了巨著《茶经》,为中国乃至世界茶业做出了深远而悠久的影响。

陆羽一生淡泊名利,喜欢游历四方,热爱大自然和生活。陆羽著作《茶经》一面世,引起了社会各界很大的反响。

陆羽之前的时代,人们将“茶”字写作“荼”字,认为茶是一味药材。陆羽写成《茶经》之后,世人对茶有了多方位的认识。陆羽详细考察了茶的起源和茶的作用,便于世人选对茶来饮用。陆羽先后探访了淮南、浙西等地域,和当地的茶农探讨此处茶叶的生长方式。风餐露宿、饥寒交迫是常有的状况,陆羽为了收集更多的茶叶标本,将生活窘迫抛至九霄云外。功夫不负有心人,陆羽共花费二十六年著称《茶经》一书,后人称它为“茶叶百科全书”。书中讲述了茶叶诸多价值,有的茶叶毫不起眼,但是它却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当时的人拜读《茶经》时,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感,里面涉及的很多观点都是第一次听说,引起了读者很多兴趣。

正是因为陆羽所著的《茶经》一书,丰富可人们对茶的认知,后来有了“以茶入诗”、“以茶起舞”等活动,足以见之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陆羽对茶有很高的兴趣,源于小时候跟随智积大师学习喝茶之道,对茶艺有了基础了解。因为爱好茶艺,陆羽一生漂泊四方,介绍和总结了各地的茶叶,最终花费26年时间著成《茶经》一书,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陆羽泡的茶

陆羽在泡茶方面有很高的技巧,他泡的茶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师父智积禅师因喝惯了陆羽所泡的茶,再喝他人泡的茶时,便觉得索然无味。陆羽也曾因泡茶技巧高超,结交了一位友人。

有一天,陆羽提着篮子上街走到一个大户人家门口,闻到了浓郁的茶香味,他便问守门公讨要一杯茶喝。守门公十分好奇,他见过讨饭的,却没有见过讨茶喝的。便给陆羽倒来一杯茶,陆羽喝后,感叹此茶味道不错。心想,既然守门公都能喝到上好的茶叶,主人必定很不平凡。陆羽让守门公前去向主人通报一声,自己想要拜见一下。这家主人接见了陆羽,感觉陆羽气质不凡,便拿出了上好的“玉带茶”给陆羽泡水喝。陆羽喝后,啧啧感叹此茶香气怡人,为茶中上等之品。随后,陆羽对主人说,美中不足的就是,先生泡的茶只能在屋内闻到,而我泡的茶在屋外都可以闻得到。说完,便将自己携带的篮子打开,拿出了茶具,将“玉带茶”放入壶中进行沏泡。不一会儿,茶的香味越来越浓郁,外边的人都能闻到沁人心脾的茶味。这家主人大赞陆羽泡茶技巧的高超,俩人以此结交为很好的朋友。

陆羽这位朋友名叫卢仝,当时在苏州一带有很大的名气。因为共同喜欢饮茶,俩人常常在一起谈论茶道,文学。曾经听说,苏州某一处山泉甘甜可口,俩人还一同去寻水饮茶。

 茶经中陆羽设计了多少种茶器

在《茶经》中陆羽共设计了二十四种茶器。《茶经》第四章节讲述了茶器,有碗、风炉、火夹等。陆羽认为碗作为喝茶用具,越州出产的碗最好,鼎州和婺州的碗差一些。喝茶的器具对于专业喝茶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茶具泡制出来的茶味会有不同,有时候质地高档的茶具不一定会泡制出美味、香气怡人的茶水。所谓,茶叶和茶具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两个物器相辅相成,互相衬托。陆羽认为,茶具不外乎有二十四种,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烹茶器具。为什么有的人家中有上好的茶叶却泡制不出美味诱人的茶水,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茶具使用不当。除此之外,陆羽还介绍了这二十四种器具在烹茶方面的使用方法。以鍑为例,陆羽在《茶经》第四章中写到:鍑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刀之趄炼而铸之,内摸土而外摸沙土。他说鍑是用生铁锻造而成,有人在制造鍑时,用急铁锻造。鍑的打造方法不同,所以在手感上也有不同,用鍑来泡茶根据它的质地来选择容器。

在《茶经》第四章节中,陆羽用了大量笔墨来介绍二十四种茶器,丰富了世人眼界。古人泡茶和喝茶不仅仅局限于碗,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生活用具不失为泡茶的好用具。世人将《茶经》奉为经典作品,里面所提到的茶具,后人也都做了相关尝试。

陆羽紫砂壶

世人拜读陆羽所著《茶经》之后,对泡茶器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原来,不同器具也可以泡制出不同的茶水,随后,爱好喝茶人士发现了紫砂壶独到之处。茶叶一经紫砂壶泡制,会散发出醇厚的香味,不失为最佳泡茶器具之选。

为了纪念陆羽,后人给紫砂壶改名为“陆羽紫砂壶”,至今已成为爱好喝茶人士的必备之选。陆羽紫砂壶有不同的款式和颜色,每一款紫砂壶经由设计制作而成,集美观和实用融为一体,深受世人推崇。人们饮茶已经有4700多年的历史,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一个标志。古代时候,饮茶这一行为被认为是高雅体现,只有懂茶之人,才能品味中茶的浓厚和香醇。慢慢地,人们对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后,发现器具对茶味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后,很多质地不同的茶具纷纷面世,提供了人们选择的多样性。陆羽紫砂壶受人追捧的一个原因在于,它可以兼容多种茶叶,通过紫砂壶泡制,茶叶会发散出最大的香味。

以红茶举例来说,人们喜欢用白瓷或者玻璃茶具来放置红茶水,这样一来红茶的颜色会凸显的更为美观。对于条形红茶来说,最好的泡制工具就是陆羽紫砂壶。在紫砂壶中放置红茶,可以使红茶的味道发挥到最大极致,无损茶叶的香味和质地。长时间用同一个紫砂壶来泡制茶叶,更能增添茶叶浓厚香醇的味道。

 陆羽烹茶图

《陆羽烹茶图》是元代画家赵原的作品。史书对赵原的记载不是很详细,只知道赵原在明太祖年间担任中书令一职,擅长画山水画,在画竹子和石头上有很高的造诣,当时在平江一带有很高的名声。

《陆羽烹茶图》就是赵原著名作品之一,现在被搜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陆羽烹茶图》长七十八厘米,高为二十七厘米。《陆羽烹茶图》给人一种悠远的意境,图中描绘了大量山峰,山与山之间重峦叠嶂,连绵起伏,有一种深远寂静的感觉。画卷中画有辽阔清澈的水面,仿若置身于大自然,心情瞬间舒畅清爽。在溪水旁边有一个用茅草搭建的亭阁,旁边的树木与它交相辉映。陆羽则置身于草阁之中,陆羽身旁有一位烹茶童子正在为陆羽生火烹茶。通过这幅画卷,了解到陆羽正在闭门著画,不愿意过着纷纷扰扰的生活。所以,陆羽一生喜爱四处游历,不为功名利禄所牵绊。这幅《陆羽烹茶图》正是陆羽晚期生活的真实写照,陆羽写完《茶经》之后,名声大噪。慕名前来与陆羽探讨茶道文化的人趋之如骛,陆羽决心过隐居生活,写一写茶著作,偶尔和友人在一起谈论文化,日子过得闲适而充实。赵原所画这幅《陆羽烹茶图》一方面体现了陆羽闲适隐居生活;从另一方面表现了元代社会思想,文人和士大夫阶层渴望闲适生活。这幅画卷上,除了有作者本人题词外,还有乾隆皇帝所书的御题诗,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49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