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性是禅宗的根本目的,参禅者必须透过的关门,古今参禅人的第一要事。所谓‘见性’,即开发自性,彻见自己本来心性,自觉到本来具有的佛性。换句话说,就是离一切对待,一切矛盾,超然独脱,无执著,无绊累,触著普遍法界的无我的大我作用,无碍地适应社会,至此名为‘无位真人’,或曰‘闲道人’。达磨大师来中国,举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也就是传此见性之法,使参禅之人实现独脱自在的境界而已。
五祖弘忍对六祖慧能宣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悟彻竹万法不离自性之旨。遂启弘忍:‘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弘忍知慧能已悟本性,遂谓之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大悟者,觉破了无始以来的迷妄,开显了真实的知见,身心廓然,没有一切尘垢习染,孤迥迥地,光皎皎地,活泼泼地,洞然同于太虚,不曾生,不曾灭,所以不生不灭。心的自性,不从外来,不自他得,性含万法,本自具足。自性本,无动摇,自性能生万法。如《传心法要》何期自性,本说:‘此灵觉性,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相,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
所谓直指人心,即无须向外界寻求,而直观自心、自性;所谓见性成佛,即无须分析思虑,而透彻觉知自身具有之佛性,即达佛之境界。此语与「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皆为禅宗表彻悟境界之用语,其他诸宗类似「见性成佛」一语者有观无量寿经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华严经之「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等。〔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梦中问答卷下〕(参阅「见性成佛」2994) p3458
这是中国佛教禅宗的核心思想,也是佛教传播到中国以后完全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一般的,印度佛教自释迦牟尼佛创立以后,在关于如何修行成佛的方式上,印度佛教出现了无数种说法和无数种宗教实践。至今还流传的除禅宗以外的佛教其他宗派还保留着当时的宗教实践方法。
举个例子说,目前还存在的佛教密宗所主张的成佛方式是“身口意”的方法。就是说只要你做到你的身体、说话和思想和佛一样了,你就成佛了。当年佛教密宗和禅宗同时传播到西藏,就是因为在这一点上密宗战胜了禅宗。
另一个例子是净土宗,净土宗主张只要时刻念阿弥陀佛,就可以被接引到西天净土,在那里涅槃成佛。
而佛教禅宗认为,成佛的宗教实践根本不是那么复杂,甚至那些方法与成佛是有妨碍的。禅宗的观点是,一个人能否成佛关键在于他心中对人世之苦的认识,只要他认识了,就可以成佛。而且禅宗进一步发展了佛教对人的本性的看法,禅宗认为人都是有佛性的,这是人成佛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佛。人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为人的佛性被人的种种欲望遮蔽了,没有被见到。
所以,禅宗提出了“明心见性”的成佛宗教实践。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心中明了人世之苦,见到了自己的佛性就可能立即成佛。而且这是成佛的唯一途径。
禅宗的这个思想,是对释迦牟尼佛关于“佛者、觉也”思想的发展,同时解释了释迦牟尼佛的“顿悟”的本来含义。所谓人的成佛就是人的觉悟,而人的觉悟在禅宗看来只在一念之间,这就是顿悟的意思。
中国民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就是对禅宗这个思想的一个概括性的解读。这也是表达了禅宗认为成佛在一念之间顿悟的思想。
禅宗提出这个思想以后,标志佛教在中国完成了最高发展阶段。此后佛教再也没有提出新的思想。同时,佛教在中国的其他宗派也就逐步消亡了。目前除佛教禅宗以外,只剩下净土宗和西藏密宗。而净土宗也同意禅宗的这个思想,提出了“禅净同修”的宗教实践。当然,密宗是反对禅宗的这个观点的。
以上就是佛教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实际内容。
1 本性即指般若自性。
2 印光大师开示,见性成佛,只是指工夫湛深,并非真如释迦世尊一样,成就无上正觉。
附:印光法师开示原文
“禅宗每云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乃大撤大悟也。言见性成佛者,以亲见自性天真之佛。名为成佛,乃理即佛与名字佛也,非福慧圆满之究竟佛也。此人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若广修六度,于一切境缘,治烦恼习气,令其清净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佛世此种人甚多,唐宋尚有。今则大彻大悟,尚不易得,况烦恼净尽者乎密。宗现身作佛,或云即生成佛,此与禅宗见性作佛之话相同。皆称其工夫湛深之谓,不可认做真能现身成佛。须知现身成佛唯释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现,亦无现身成佛之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46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坐望佛挂珠梵音伴清茗
下一篇: 特种茶出口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