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初喝普洱茶,总有一点障碍。障碍来自对比。最强大的对比者,是绿茶。
一杯上好的绿茶,能把漫山遍野的浩荡清香,递送到唇齿之间。茶叶仍然保持着绿色,挺拔舒展地在开水中浮沉悠游,看着就已经满眼舒服。凑嘴喝上一口,有一点草本的微涩,更多的却是一种只属于今年春天的芬芳,新鲜得可以让你听到山岙白云间燕雀的鸣叫。
我的家乡出产上品的龙井,马兰的家乡出产更好的猴魁,因此我们深知绿茶的魔力。后来喝到乌龙茶里的“铁观音”和岩茶“大红袍”,就觉得绿茶虽好,却显得过于轻盈,刚咂出味来便淡然远去,很快连影儿也找不到了。乌龙茶就深厚得多,虽然没有绿茶的鲜活清芬,却把香气藏在里边,让喝的人年岁陡长。相比之下,“铁观音”浓郁清奇,“大红袍”饱满沉着,我们更喜欢后者。与它们生长得不远的红茶“金骏眉”,也展现出一种很高的格调,平日喝得不少。
正这么品评着呢,猛然遇到了普洱茶。一看样子就不对,一团黑乎乎的“粗枝大叶”,横七竖八地压成了一个饼型,放到鼻子底下闻一闻,也没有明显的清香。扣下来一撮泡在开水里,有浅棕色漾出,喝一口,却有一种陈旧的味道。人们对食物,已经习惯于挑选新鲜,因此对陈旧的味道往往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防范。更何况,市面上确实有一些制作低劣、存放不良的普洱茶带着近似“霉锅盖”的气息,让试图深入的茶客扭身而走。
但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又停步犹豫了,因为他们知道,世间有不少热爱普洱茶的人,生活品质很高。难道,他们都在盲目地热爱“霉锅盖”?而且,这些人各有自己的专业成就,不存在“炒作”和“忽悠”普洱茶的动机。于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开始怀疑自己,重新回头,试着找一些懂行的人,跟着喝一些正经的普洱茶。
这一回头,性命交关。如果他们还具备着拓展自身饮食习惯的生理弹性,如果他们还保留着发现至高口舌感觉的生命惊喜,那么,事态就会变得比较严重。这些一度犹豫的茶客很快就喝上了,再也放不下。
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是功效。
几乎所有的茶客都有这样的经验:几杯上等的普洱茶入口,口感还说不明白呢,后背脊已经微微出汗了。随即腹中蠕动,胸间通畅,舌下生津。我在上文曾以“轻盈”二字来形容绿茶,而对普洱茶而言,则以自己不轻盈的外貌,换得了茶客身体的“轻盈”。
这可了不得。想当年,清代帝王们跨下马背过起宫廷生活,最大的负担便是越来越肥硕的身体。因此,当他们不经意地一喝普洱茶,便欣喜莫名。雍正时期普洱茶已经有不少数量进贡朝廷,乾隆皇帝喝了这种让自己轻松的棕色茎叶,就到《茶经》中查找,没查明白,便嘲笑陆羽也“拙”了。据说他为此还写了诗:“点成一碗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他的诗向来写得不好,我当然不会去考证,但如果真用“金茎露”来指称普洱茶,还算说得过去。
《红楼梦》里倒是确实写到,哪天什么人吃多了,就有人劝“该焖些普洱茶喝”。宫廷回忆录里也提到:“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因为它又暖又能解油腻。”由京城想到茶马古道,那一条条从普洱府出发的长路,大多通向肉食很多、蔬菜很少的高寒地区。那里本该发生较多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们终于从马帮驮送的茶饼、茶砖上找到了原因:“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当今中国,食物充裕,越来越多的人遇到了清王室和高原山民同样的问题。因此,普洱茶风行,理由充分。
其次,是口味。
如果普洱茶的好处仅仅是让身体轻盈健康,那它也就成了保健药物了。但它最吸引茶客的地方,还是口感。要写普洱茶的口感很难,一般所说的樟香、兰香、荷香等等,只是一种比拟,而且是借着嗅觉来比拟味觉。
世上那几种最基本的味觉类型,与普洱茶都对不上,即使在茶的天地里,那一些比较稳定的味觉公认,如绿茶、乌龙茶、红茶、花茶系列所体现出来的味道,与普洱茶也不对路。总之,与这一些类型化、准类型化的味觉定型相比,普洱茶显得暧昧、含糊、内敛,因此也难以言表。
人是被严重“类型化”了的动物,离开了类型就不知如何来安顿自己的感觉了。经常看到一些文人以“好茶至淡”“真茶无味”等句子来描写普洱茶,其实是把感觉的失落当作了哲理,有点误人。不管怎么说,普洱茶绝非“至淡”“无味”,它是有“大味”的。如果一定要用中国文字来表述,比较合适的是两个词:陈酽、透润。
普洱茶在陈酽、透润的基调下变幻无穷,而且,每种重要的变换都会进入茶客的感觉记忆,慢慢聚集成一个安静的“心理仓贮”。
在这个“心理仓贮”中,普洱茶的各种口味都获得了安排,但仍然不能准确描述,只能用比喻和联想予以定位。我曾做过一个文学性的实验,看看能用什么样的比喻和联想,把自己心中不同普洱茶的口味勉强道出。
于是有了:
这一种,是秋天落叶被太阳晒了半个月之后躺在香茅丛边的干爽呼吸,而一阵轻风又从土墙边的果园吹来;
那一种,是三分甘草、三分沉香、二分当归、二分冬枣用文火熬了三个时辰后在一箭之遥处闻到的药香。闻到的人,正在磐钹声中轻轻诵经;
这一种,是寒山小屋被炉火连续熏烤了好几个冬季后木窗木壁散发出来的松香气息。木壁上挂着弓箭马鞍,充满着草野霸气;
那一种,不是气息了,是一位慈目老者的纯净笑容和难懂语言,虽然不知意思却让你身心安顿,滤净尘嚣,不再漂泊;
这一种,是两位素颜淑女静静地打开了一座整洁的檀木厅堂,而廊外的灿烂银杏正开始由黄变褐;
……
这些比喻和联想是那样的“无厘头”,但只要遇到近似的信号,便能立即被检索出来,完成对接。
普洱茶的“心理仓贮”一旦建立,就容不得同一领域的低劣产品了。这对人生实在有一点麻烦,例如我这么一个豁达大度的人,外出各地几乎可以接受任何饮料,却已经不能随意接受普洱茶。因为“心理仓贮”产生了敏锐的警觉,错喝一口,就像对不起整个潜在系统,全身心都会抱怨。
这种拒绝,说大一点,是在人品结构边缘衍伸了一个小小的“茶品”结构,在人格形态外沿拖拽出了一个小小的“茶格”形态。不管是“品”是“格”,都是通过否定和删削,来求得等级自守。这对茶事来说,虽然无关精神道德,却是有涉生活素质。
第三,是深度。
与人们对其他美好饮食的记忆不同,普洱茶的“心理仓贮”,空间幽深、曲巷繁密、风味精微。这就有了徜徉、探寻的余地,有了千言万语的对象,有了玩得下去的可能。相比之下,只有法国的红酒,才有类似的情形。
你看,在最大分类上,普洱茶有“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等等代际区分,有老茶、熟茶、生茶等等制作贮存区分,有大叶种、古树茶、台地茶等等原料区分,又有易武山、景迈山、南糯山等等产地区分。其中,即使仅仅取出“号级茶”来,里边又隐藏着一大批茶号和品牌。哪怕是同一个茶号里的同一种品牌,也还包含着很多重大差别,谁也无法一言道尽。
在我的交往中,最早筚路蓝缕地试着用文字写出这些区别的,是台湾的邓时海先生;最早拿出真实茶品在一次次深夜冲泡中让我们从感性上懂得什么是顶级普洱老茶的,是菲律宾的何作如先生;最早以自己几十年的普洱茶贸易经验传授各种分辨诀窍的,是香港的白水清先生。我与他们,一起不知道喝过了多少茶。年年月月茶桌边的轻声品评,让大家一次次感叹杯壶间的天地实在是无比深远。
其实,连冲泡也大有文章。有一次在上海张奇明先生的大可堂,被我戏称为“北方第一泡”的唐山王家平先生、“南方第一泡”的中山苏荣新先生和其他几位杰出茶艺师一起泡着同一款茶,一盅盅端到另一个房间,我一喝便知是谁泡的。茶量、水量、速度、热度、节奏组成了一种韵律,上口便知其人。
这么复杂的差别与一个个朋友的生命形态连在一起了,那个天地就有了一种让人舍不得离开的人文深度。
以上这三个方面,大体概括了普洱茶那么吸引人的原因。但是,要真正说清楚普洱茶,不能仅仅停留在感觉范畴。普洱茶的“核心机密”,应该在人们的感觉之外。
展示云洱普洱茶品牌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
为了向消费者传递品牌的理念和文化,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品牌,建立品牌认同感和忠诚度。品牌的核心价值观是品牌的灵魂和精髓,它体现了品牌的基本信念、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观,是品牌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展示云洱普洱茶品牌核心价值观,可以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品牌的文化和理念,从而更愿意购买和使用这个品牌的产品。同时,品牌的核心价值观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一种信任和依赖的感觉,从而增强品牌的忠诚度和口碑效应,进一步提高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因此,展示品牌核心价值观是品牌建设和品牌传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随着南北饮食文化交融,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喝茶,普洱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P、C、E等,用沸水冲泡,绝大多数的维生素都会泡出,这些普洱茶可以作为人体维生素的汲取来源,尤其是B2和C。
茶有好坏之分,正因为普洱茶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所以身边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普洱茶,无论什么茶,一定会有评判的标准,这样我们在选购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这些来判断茶的优劣。那么,选择普洱茶的标准有什么可以参详呢?
?
普洱茶分生普洱、熟普洱,从字面上看,生和熟,生是未经发酵,而熟普洱是经过发酵而制成。
从原料、制茶工艺来说,生茶多以云南大叶茶树的鲜叶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等工艺而成;熟茶多使用云南大叶种晒制青茶为原料,采用了渥堆工艺人工发酵(加速氧化)而成。
?
从地理位置了解,根据相关文函发布,只要一些地市的普喝茶是符合地理标准的,像云南省的六州五市,除了致谢之外,还有一些县及乡,所以茶友一定要认准产区,如果所购的并非这些产区,那么就不算是真正的普洱茶。
从茶的属类讲,许多的人对普洱茶属于哪种茶都划分的不是特别清楚。普洱茶茶汤颜色醇红,所以第一视觉看着像红茶,不同的是,红茶属于全发酵茶,普洱属于后发酵,在这一点看,与黑茶是相似,且根据现在的茶之标准,普洱熟茶属于云南黑茶。
?
从普洱茶的香气,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香气浓郁,层次感强并且有持久性,回甘生津性强,让人闻起来就能觉得清蒸顺畅,没有其他浊杂气息,得当的储放时间越久,茶香越醇厚。
从新旧老茶来说,因为普洱的特性,所以这款茶最看重的就是它的存储时间。如果茶饼品质够高,存放得当,年份越久,价值就越高。与其他茶不同的是,普洱茶1-3年内,都是属于新茶,老茶也要看区域不同划分会有一些差异,但至少也要7年之久才能算得上是老茶,有的地方要10年,甚至更久。
?
喝茶、爱茶,就要喝个明明白白,不要一味地被老板牵着鼻子,他推荐什么便相信什么,自己也要了解一些茶,以免花了冤枉钱。当然对那些拼尽全力也要在你面前扮演鉴茶大师的人,笑一笑就罢了,爱茶之人,多是通透之人。
我个人阅读余秋雨的感受是这样的:
1)中学时代。阅读《文化苦旅》,以及后来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和《千年一叹》等。非常喜欢这种“历史大散文”的感觉,可以说,看到了教科书之外的另一种历史,或者说是历史观。但到后来,阅读视界打开之后,像很多读者一样,先前觉得清丽动人的文笔,开始感到黏稠滑腻。我可以举一些对比的例子,比如扎实的历史学术著作,像《天朝的崩溃》、《东晋门阀政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比如较为流行的准学术著作,像《万历十五年》、《潜规则》、《剑桥中国史》等;比如近年流行的历史书籍,像《品三国》、《明朝那些事儿》以及个人很喜欢的张宏杰(他也受到余秋雨很大的影响)等。
当然了,拿散文和学术作对比,毕竟不太恰当。但是有了这些阅读经验,特别是接触到一些原始的历史典籍后,反观余秋雨,就像成年人不愿意再吃别人嚼过的食物一样,的确会有读不下去的感觉,觉得不够味,硬度也不够。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余秋雨开创了一个时代,对后来的百家杂说有很重要的意义。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时代的意义也在这里,他的文化敏锐性也在这里。遗憾的是,在今天这种戏谑、调侃、自黑甚至有些漂浮的表达“范式”下,余式抒情似已不合时宜,且不能幸免于调侃。余秋雨或许出于自爱,不自觉陷入到一种与时代风潮的对抗中。年轻人最是无情,他们调戏一番后早已去做自己爱做的事了,余还在喋喋自辩,这就显得有点自矜、自夸。他的文化敏锐性,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似乎也消失了。
2)大学毕业到现在。读了余秋雨所有的学术著作,《世界戏剧史》、《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和《观众心理学》。《世界戏剧史》不作推荐,毕竟太厚了,非专业的人士没有必要去读,当然我也不是专业的。后三本,就我目力所及,仍是相关领域最能让人读下去的著作。阅读这三本书的感觉,跟阅读李泽厚《美的历程》的感觉类似,就是“从内容到语言的精美”。我怀疑,特别是《中国戏剧史》,是不是受到《美的历程》很大的影响。这几本书,读起来就是一个字:爽。当然,李泽厚的感觉更爽利一点,余秋雨的感觉更深入一些。
必须要说,余前期的学术著作含金量很高,高于后来的那些历史大散文。散文面对的读者更大众一些,学术面对的读者更专业。后者显然不适合抒情,但余氏抒情仍然星星点点地分布其中,这时候的抒情与枯燥的理论结合在一起,反倒让人觉得很舒服。余最让人佩服的是他的概括和辨析能力,晓畅明白,干净利落,入木三分,绝不拖沓。
别人的说理可能枯燥,余氏说理让人有润泽之感。若是欣赏戏曲、话剧、电影等,看了余秋雨的这几本书,你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说不定会更新自己对戏剧的认识,重构自己的欣赏坐标。在公共空间里,戏曲、话剧、电影是影响最大的艺术形式了。所以,这几本书里能够读到余秋雨从戏剧出发,对心理学、美学的用功之深。余秋雨个人认为自己对昆曲、书法和普洱茶都有很深的研究。这个自有行家评价。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42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男性更应该喝茶
下一篇: 老黄片不多该珍惜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