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什么茶都喝,只要是茶树叶,而不是其他叶子做的,我都喝,都好喝。” 正山堂董事长江元勋爱把自己叫做茶农,就像他的祖辈们那样,一辈子都在与茶叶打交道的他,在跨过不惑之年后,悟出了自己的茶道,“茶无好坏,自在人心,这就是我认为的茶人的境界。”
已经50岁的江元勋,在产茶胜地福建省武夷山上一个叫桐木关的村落出生长大。因为从小喝茶的关系,如今的他,说起话来,总是露出因常年喝茶已经发黄的牙齿,声音却依然黯哑有力。
在桐木关,江家是大姓,而江元勋是江家的第24代传人,面色黝黑的他,一双小眼睛躲在金丝镶边的眼镜背后。翻看他多年前的照片,始终就那一套衣服,洗得发旧的西装,里面是蓝色衬衣。
办公室角落的沙发,已经旧得分辨不出本来的颜色,经常落座的一处已经破损,露出难看的棉絮。江元勋捧着他的玻璃杯,里面是泡得浓浓的茶叶,“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往高雅里说,它是一种文化;现实一点,它就是一种生活。尤其是我们茶农,除了茶,再没别的,它是我们的全部。”
开门第一件事:评茶
“快来看,江总开始审评茶了!”4月11日上午9点,刚吃完早餐的记者还陶醉在桐木关未经修饰的美景里,江元勋就开始了他每天要做的第一件工作——茶叶审评。
每年的清明到端午这段时间,是整个武夷山一年中最为忙碌的季节——做茶季,也是最让江元勋上火的日子,在这期间,作为正山堂董事长,江元勋是最关键的生产力。
这个季节的他,需要亲自掌控评审和拼配的环节,需要每天进行几轮毛茶的评审工作,还要迎来送往、招待各地上山拜访的客人,这一天天下来,江元勋难免嘴角起泡,上起“茶火”。
江元勋评茶的动作娴熟异常,他拿着白瓷汤匙一勺勺“咻”地喝过去,每一口都很大声地吸到嘴里,再含着反复吸溜几次,最后还要闻茶杯、茶盖上的香气。江元勋说,这是专业的茶叶审评方式,很不优雅,但是实用,这样茶水才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冲击整个口腔,被雾化,这样茶分子能够均匀附着在舌头表面的味蕾上。
“真正评茶的时候,茶水是不需要咽下去的,含在口中反复咀嚼,确认滋味后吐出。这种看似不文明的方式,却是评审茶叶最佳的办法。”
现在的江元勋,对如何审评茶已经是驾轻就熟,可上世纪90年代刚开始做审评茶的工作时,他并不像现在这么轻松。
“那时是在6月份进行集中品茶,每天早上8点开始,一天4轮,每轮6家。因为压力大,精神高度集中,一轮下来就能让人虚脱。这也是所谓的‘茶醉’现象。”
相对于茶农的有意“考验”,茶醉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江元勋那时才20多岁,需要给茶农们的茶叶定价,很多人不服气,觉得他年轻,没资格、没本事审评茶,“我做茶的时间都比你年龄大,你凭什么给我们的茶定价?”这是当时茶农们给江元勋下的“挑战书”。
“有些茶农,故意将自家的茶叶分几份进行审评,这对审评师傅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当时有人把自家1500斤的茶叶分成4份来参评,结果我给出的级别是一样的,都在一档。”
连续做了4年审评茶的工作,在江元勋自己办起了茶厂之后就中断了,但他审评茶的功夫一直有口皆碑,不少外省做茶的人都会找来让他评鉴,就在本报记者到访的时候,浙江省衢州市江郎山有人带着当地的茶青上山,想让江元勋帮忙调制出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茶。
“茶叶审评工作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做的,这关系到成品茶质量好坏,同一批次的茶口感是否统一,品茶师只有对这个环节把控好,才能提出合理的建议,对毛茶进行再加工。”
本色茶道
武夷山出产好茶,但茶道却没有特别之处,不注重器皿、没有精美的茶席、也不善于借景,比隐匿在都市里的茶人要随性很多,在江元勋看来,这才是茶道的本色。而制得一手好茶的江元勋,喝茶的杯子就是简单的玻璃杯,泡着浓浓的茶叶,只有客人来时,他才会陪着一起用小杯品茗。
他说:“茶要自己喝,什么都不用说,先泡来喝,喝完了才会明白。”
“每天除了睡觉,就是与茶打交道。”这种与茶“泡”在一起的生活,是江元勋的生活常态。与文人雅士注重礼仪相比,江元勋看重简单舒适;与附庸风雅的企业人士相比,他又更多地显示出茶农的本色,制一款好茶,任君品评。
“我们这儿有个文人,曾经这样形容当地的生活:渴饮清泉闷饮茶。渴了,就地喝山泉水,郁闷了,泡杯茶来喝。”
日本茶道讲求“和敬清寂”,台湾茶人周瑜则发明了自己 “正敬清圆”的茶道,而江元勋认为,各地的茶人们各有说法,但归根结底,喝茶带来的,就是宁静。
“我也有百无聊赖、郁闷的时候,那时就泡上一杯茶。有时考虑问题,但在喝茶之前静不下来,非常浮躁,而喝茶后能让自己静下来,一旦静下来,思维方式会找到新的亮点。”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似乎更需要智慧,更需要静下心来,这个时候不妨坐下来,喝杯茶,让自己安静下来。”
如今,江元勋和他的金骏眉红透了大江南北,但江元勋却再不愿下山来,除非省代会这样的重大会议,平日里他就呆在桐木关里,制茶、评茶、喝茶。
每到茶季,都会有慕名而来者上山求教,不管来者是谁,到了这里,“均是客”,江元勋都会热情地和对方打招呼:“请坐,喝杯茶。”
做茶与做人
除了关于茶的话题,江元勋并不愿与人说太多其他的事情,譬如他做公益、譬如他金骏眉的商标注册争端等等,而很多事情也就渐渐被茶水冲淡,随着清澈的流水,在丛林间化作一个动听的音符,都赋予了鸟语花香。
他的这些故事,从茶开始,却与做茶无关。
江元勋文化程度不高,初中二年级便辍学,学习做茶。但他从来都明白知识的分量,金骏眉市场走俏,正山堂也渐渐被外界所知的时候,江元勋有了可以支配的资金,他每年拿出钱来资助村里上不起学的孩子,直至供到大学。
“我们有员工专门负责做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会把各种费用直接给到学生家里,不通过任何慈善机构。”除此之外,江元勋的正山堂还会定期派人到学校去看望这些学生,看看缺少什么,而每一次,江元勋本人都会亲自过问这些事情。
江元勋自己说,“做茶和做人是一样的,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做出好茶。”
也因此,他用自己的钱去服务桐木关的乡亲们,如今这个深处在大山深处的村庄,干净整洁,安装有路灯,每家每户门口都“站着”一个大号塑料垃圾桶,这些都是江元勋出资配备的,而每周产生的生活垃圾,正山堂也会“一条龙”服务,负责运到山下。
江元勋告诉记者:“我们正在规划村民娱乐中心,以后山里人的夜晚就不会那么寂寞了。”
能为桐木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江元勋说这是他的荣幸,也是桐木关每一位茶人在有了能力后都会去做的一件事。但作为这里的龙头企业,江元勋还有一个心愿至今未能完成,这就是“金骏眉”商标注册未果:因为错过了注册商标的最佳时机,江元勋们所使用的“金骏眉”引发市场上的追捧和狂热跟风,短短几年,“金骏眉”3个字就成了武夷名茶一种尊贵身份的标志,而他再想把这3个字注册成商标已经困难重重。今年,“金骏眉”商标案复审裁定,商标局依旧是未批准其注册。
对此,江元勋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说,金骏眉原料是桐木关地区的正山小种的芽头,这是最起码的条件,连这个都做不到,绝对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金骏眉。就因为“金骏眉”不是一个商标,现在谁都可以用,所以现在市面上各种各样的“金骏眉”究竟孰真孰假,这就只能靠消费者自己去判别了。
茶人的心境总是安闲自由的,纵有着种种艰难,江元勋一如既往伴着坎坷波折往前走,如一杯内敛、温顺的金骏眉,自有一种从容、安定。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方法。“怡”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在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各种茶也不尽相同,百花齐放,但都体现了“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
5、茶道的发展
唐代: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民间和宫廷的共同参与,使唐代茶文化掀起了一个高峰。
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比屋之饮”,也就是家家户户都饮茶的意思,可以照见唐代国都长安等地饮茶的普遍程度。除了“两都并荆渝”之间以外,饮茶之风也是同样盛行,这种情况以《封氏闻见录》中记载的最为典型,“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茶饮已经深入民间,成为生活之必需。
茶叶文化的通俗和高雅,代均具备十分丰富的内涵。在大众茶饮和宫廷茶饮之外,还有一个僧侣圈。这些人中有不少是陆羽的师友,如智积,怀海和尚,灵一和尚,及皎然、齐己等。是陆羽的茶艺老师,由于陆羽的烹茶技术提快,烹出的茶汤滋味有自己的特色,智积和尚到了非陆羽烹煮之茶不喝的地步。这也说陆羽从智积和尚的高超烹茶艺术中得到了精髓并有了新的发展。
茶与佛教的缘份很深,到了唐代这种缘份联系得更加紧密了。近年来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僖宗时期的金银茶具,也反映出唐代佛的茶饮之间的特殊关系。
在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中,文人的热情参与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典型的是诗歌中的茶诗创作。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在唐诗中,有关茶叶的作品很多。比较著名的有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琴茶》,齐已的《谢湖茶》、皎然的《访陆处士羽》等。这些茶诗的形式有古诗、律诗、绝句等,内容包括了名茶、茶人、煎茶、饮茶、茶具、采茶、制茶等各个方面。
唐代文人们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使茶饮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茶饮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同时,这些文化艺术作品也成了研究中国茶叶历史的宝贵资料。
众所周知,公元780年前后陆羽撰写的《茶经》三卷,是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它标志着茶学系统的确立,在推动茶饮继续扩大的同时,也开创了茶叶专著撰写的先河。
自《茶经》后,不少有识之士,对茶叶及其相关内容进行了及时的总结,自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出现了不少茶叶专著。如皎然《茶诀》三卷,张又新《煎茶水记》一卷,温庭筠《采茶录》一卷,佚名《茶苑杂录》一卷,裴汶《茶述》、温从云等的《补茶事》和毛文锡的《茶谱》等。
陆羽著《茶经》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陆羽是中国的“茶圣”。《茶经》是中国茶叶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唐代及唐代之前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茶经》建立了茶学的基本框架结构,直接促进了茶叶生产和饮用的快速发展。
饮茶习俗,走过了数千年的曲折路程,终于在唐代由混沌走向了文明,唐代的茶书编撰,从草创走向哲理,奏响了茶文化历史上优美的序曲。
宋代: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但很难溶进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宫廷皇室的影响。无论其文化特色,或是文化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带上了一种贵族色彩。于此同时,茶文化在高雅的范畴内,得到了更为丰满的发展。宫廷皇室的大力倡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封建礼制对贡茶的精益求精,进而引发出各种饮茶用茶方式。宋代贡茶自蔡襄任福建转运使后,通过精工改制后,在形式和品质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号称"小龙团饼茶"。欧阳修称这种茶"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仁宗最推荐这种小龙团,珍惜备加,即使是宰相近臣,也不随便赐赠,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礼祭天地时,中枢密院各四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团,而这些大臣往往自己舍不得品饮,专门用来孝敬父母或转赠好友。这种茶在赐赠大臣前,先由宫女用金箔剪成龙凤、花草图案贴在上面,称“绣茶”。
宋代是历史上茶饮活动最活跃的时代。在以贡茶一路衍生出来的有“绣茶”、“斗茶”;作为文人自娱自乐的有“分茶”;作为民间的茶楼、饭馆中的饮茶方式更是丰富多彩。
宋代民间饮茶最典型的是在南宋时期的临安(今杭州)。南宋建都临安之时,由于南北饮茶文化的交流融合,以此为中心的茶馆文化崭露头角。现在的茶馆在南宋时被称为茶肆。据吴自牧《梦粱录》卷16中记载,临安(今杭州)茶肆在格调上模仿汴京城中的茶酒肆布置,茶肆张挂名人书画、陈列花架、插上四季鲜花。一年四季卖奇茶异汤,冬月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到晚上,还推出流动的车铺,作应游客的点茶之需。当时的临安城,茶饮买卖昼夜不绝,即使是隆冬大雪,三更之后也还有人来提瓶卖茶。
杭城茶肆分成很多层次,以适应不同的消费者,一般作为饮茶之所的茶楼茶店,顾客中“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习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当时称此为“挂牌儿”。有的茶肆,“本非以茶点茶汤为业,但将此为由,多觅茶金耳”。时称“人情茶肆”,有的“专是五好打聚处,亦有诸行借工卖会人会聚行老”,时称“市买”。再有一些茶肆,专门是士大夫期朋会友的约会场所,著名的“蹴球茶坊”、“蒋检阅茶肆”等。还有一种称为“花茶坊”的茶楼,楼上专门安置妓女诱客,这些茶肆名为茶坊,实为色情场所。
"绣茶"的艺术是宫廷内的秘玩。据南宋周密的《乾淳风时记》中记载,在每年仲春上旬,北苑所贡的第一纲茶就列到了宫中,这种茶的包装很精美,都是用雀舌水芽所造。据说一只可冲泡几盏。大概是太珍贵的缘故,一般舍不得饮用,于是一种只供观赏的玩茶艺术就产生了。这种绣茶方法,据周密记载为:“禁中大庆会,则用大镀金,以五色韵果簇龙凤,谓之绣茶,不过悦目。亦有专其工者,外人罕见”。
另一种称为“漏影春”的玩茶艺术,是先观赏,后品尝。“漏影春”的玩法大约出现于五代或唐末,到宋代时,已作为一种较为时髦的茶饮方式。宋代陶谷《清异录》中,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这种做法:“漏影春法,用镂纸贴盏,糁茶而去纸,伪为花身。别以荔肉为叶,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蕊,沸汤点搅”。“绣茶”和“漏影春”是以干茶为主的造型艺术,相对于此,“斗茶”和“分茶”则是一种茶叶冲泡艺术。
“斗茶”是一种茶叶品质的相互比较方法,有着极强的功利性,它最早是应用于贡茶的选送和市场价格品位的竞争。一个“斗”字,已经概括了这种活动的激烈程度,因而“斗茶”也被称为“茗战”。
如果说“斗茶”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的话,那么“分茶”就有一种淡雅的文人气息。“分茶”亦称“茶百戏”、“汤戏”。善于分茶之人,可以利用茶碗中的水脉,创造许多善于变化的书画来,从这些碗中图案里,观赏者和创作者能得到许多美的享受。
宋代茶学由于比较专注于建茶,所以在深度上,系统性上与唐代相比都有新的发展。宋代茶叶文化在唐代茶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深化,并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位,宋代茶文化与唐代茶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茶文化史上的一段灿烂篇章。
元朝: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高气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茶艺渐渐返朴归真。
南宋时期,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继续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的北方金人统治区域中,却相对冷落。
元代统治者虽非汉族,在统一过程中也有不少伤农行为,但于此同时也推行过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如由元代官府编印《农桑辑要》等等。在元朝出版的别二部书《农书》和《农桑撮要》中,把茶树栽培和茶叶制造作为重要内容来介绍。这表明元朝统治者对茶业还是支持和倡导的。
元代茶饮中,除了民间的散茶继续发展,贡茶仍然延用团饼之外,在烹煮和调料方面有了新的方式产生,这是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相互影。在茶叶饮用时,特别是在朝廷的日常饮用中,茶叶添加辅料,似乎已经相当的普遍。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集中地记述了当时的各种茶饮。
与加料茶饮相比,汉族文人们的清饮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饮茶方式上他们也与蒙古人有很大的差别,他们仍然钟情于茶的本色本味,钟情于古鼎清泉,钟情于幽雅的环境。
如赵孟頫虽仕官元朝,但他画的《斗茶图》中仍然是一派宋朝时的景象。他的许多诗句也毫无“酪味”,依然一派清新:
“夜深万籁寂无闻,晓看平阶展素菌。茗碗纵寒终有韵,梅花虽冷自知春......”
元代的文人们,特别是由宋入元的汉族文人,在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仍然具有突出的贡献。追求清饮,不仅是汉族文人的特色,而且不少蒙族文人也相当热衷于此道,特别是耶律楚材,他有诗一首,十分明白地唱出了自己的饮茶审美观:“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
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有两个特点,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明朝:由于茶类和新的生产技术的发展,明代茶叶生产方式和茶叶饮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饮茶对人们的生活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明代兴起的饮茶冲泡法,是基于散茶的兴起,散茶容易冲泡,冲饮方便,而且芽叶完整,大大增强了饮茶时的观赏效果。明代人在饮茶中,已经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和环境美。明人饮茶艺术性,还表现在追求饮茶环境美,这种环境包括饮茶者的人数和自然环境。当时对饮茶的人数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说,对于自然环境,则最好在清静的山林、俭朴的柴房、清溪、松涛,无喧闹嘈杂之声。
明代散茶的兴起,引起冲泡法的改变,原来唐宋模式的茶具也不再适用了。茶壶被更广泛地应用于百姓茶饮生活中,茶盏也由黑釉瓷变成了白瓷和青花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衬托茶的色彩。除白瓷和青瓷外,明代最为突出的茶具是宜兴的紫砂壶。紫砂茶具不仅因为沦饮法而兴盛,其形制和材质,更迎合了当时社会所追求的平淡、端庄、质朴、自然、温厚、闲雅等的精神需要。紫砂壶的制造出现了许多名家,如时大彬、陈远鸣等,并形成了一定的流派,最终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因而说,紫砂艺术的兴起,也是明代茶叶文化的一个丰硕果实。 清代:随着封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也较明代有显著提高,茶叶产量和茶叶贸易相当发达,饮茶之风进一步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所创造的小圈子里走出来了,真正踏进寻常巷陌,走入了千家万户。
清代以来,茶书的编撰并没有随着茶业的发展而进一步创新,而品饮技术和茶馆文化却深入民间。
在我国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盛行工夫茶,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如铫,是煎水用的水壶,以粤东白泥铫为主,小口瓮腹;茶炉,由细白泥制成,截筒形,高一尺二、三寸;茶壶,以紫砂陶为佳,其形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以受水半斤,茶盏、茶盘多为青花瓷或白瓷,茶盏小如核桃,薄如蛋壳,甚为精美。
清代是我国茶馆的鼎盛时期。茶馆作为一种平民式的饮茶场所,如雨后春笋,发展很迅速,据记载,就北京有名的茶馆已达30多座,清末,上海更多,达到66家。在乡镇茶馆的发达也不亚于大城市,如江苏、浙江一带,有的全镇居民只有数千家,而茶馆可以达到百余家之多。
茶馆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个很引人注目的内容,清代茶馆的经营和功能特色有以下几种:
饮茶场所,点心饮食兼饮茶,
听书场所。
除了上面几种情况外,茶馆有时还兼赌博场所,尤其是江南集镇上,这种现象很多。
再者,茶馆有时也充“纠纷裁判场所”。“吃讲茶”,邻里乡间发生了各种纠纷后,双方常常邀上主持公道的长者或中间人,至茶馆去评理以求圆满解决。如调解不成,也会有碗盏横飞,大打出手的时候,茶馆也会因此而面目全非。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茶艺师谈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茶汤、茶の汤)。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
据日本国家旅游局网站报道,在日本的传统艺术中,有两样是能让人心神安宁、丰富心灵的,这就是日本的茶道和花道。品茶、插花等看似平常的行为,如果深谙传统礼仪,就会成为思索人类在自然中的定位、人生之意义的契机,引领你进入一个从未体验过的、非凡的精神世界。今天,我就带您来了解一下日式茶道的玄妙之处。
邀请客人,沏茶、请客人品尝简单的点心被称为"茶之汤"."茶之汤"中使用的是抹茶,即将干燥的茶叶碾碎成粉末状。"茶之汤"时,将抹茶放入茶碗,注入热水搅拌。茶道并不单是饮茶的技艺。如果不想拘泥于茶道的规矩,只想轻松地品味"茶之汤"的氛围,只要到茶叶专卖店中购买品茶用的简单茶具就可以了。
所谓"茶道"乃是通过"茶之汤",修养身心,探究与人交往的礼仪之道。也是一种烧水、沏茶、品茶的艺术之道。茶道思想的根本是主人与客人融为一体。即茶道的目的是在茶室这一寂静的空间中,通过与他人进行心平气和的心灵交流,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升华精神。因此,茶碗、茶壶等品茶道具、茶室中装饰的"挂轴"(日式房间里挂于墙上的字画或画卷)、插花、与茶一起品尝的点心、怀石料理等,各自富有艺术性的同时又不相互冲突,而只是构成整体的一分子,彼此和谐共存。
"珍惜一生仅一次的相遇"
茶道作为一种涉及广泛领域的"综合艺术",其宗旨由诞生于室町时代(1338-1573)的是茶人千利休(1522-1591)集大成而形成的。利休将禅的精神引入"茶之汤",排斥奢华的道具和日常器皿,重视追求纯净的精神境界。茶道中最重要的教诲是"珍惜一生只有一次的相遇"(即日语的"一期一会").茶道中最尊崇的是珍惜此时此刻,给予对方最高的款待。茶道的精神穿越时空,为后人所传承。通过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及其分支的各派流传至今。
茶室"躙口"所表现的"平等精神"
举办茶会的茶室中,有个被称为"躙口"的、供客人使用的.狭小出入口。高66厘米、宽63厘米,就连身材矮小的人,要进入茶室也必须弯腰屈膝。也就是说任何人进入茶室,都必须低头。
茶室中,人们对彼此充满了感激之情,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彼此真诚相待,品尝一碗清茶。茶室的"躙口"诉说了一种"平等精神"进入茶室之前,抛去身份的高低贵贱,回归本色。
"茶之汤"与怀石料理
"茶之汤"中,喝茶之前品尝的简单料理被称为"怀石".怀石原本是指宛如怀着温热的石头般,温暖腹部以此抵抗饥饿感的粗茶淡饭。但是如今其意思已经完全脱离了"款待客人"的本意,而是指用于品茶的零食。分别放入盘上的少许饭菜称为"点心",人们经常将其误认为是中国菜的"点心",这里是指附盖套盒中盛放的少许米饭和配菜。
轻盈、透明、纯白的廊空间,厚重、沧桑、灰暗的旧建筑,一场雪后,这家由传统四合院改建,名为水墨轩的茶空间里,一群爱茶人在制菓人张学梅的带领下,正在学做和菓子。
?和菓子是日本茶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本茶道的仪轨里,是先吃和菓子再品茶。?张学梅一边拿出制作和菓子的家什,一边介绍说,日本茶道里的抹茶采用的是蒸青绿茶,先吃点和菓子,可以维持身体糖分的平衡,有养生的功能。另外,日本茶道,以里千家为例,茶器多以大漆器等为主,颜色偏暗,和菓子颜色鲜艳,又有季节特点,能与周围环境相适宜。?比如现在,符合节令特点的和菓子,能给冬天带来温暖的感觉。?
荏苒间已是冬日。?季节更替,和菓子是这四季人生幻变的生活物语,最重要的就是反映节气。?说着,张学梅打开糯米粉,称重,再加入相应比例的水调匀,糊状之后裹布上锅蒸。等待间隙,她讲起了和菓子的前世今生。
菓子是日本传统糖果糕点的统称,主要使用糖、米、糯米、小麦粉等食材作为原料,再添加不同口味加工而成。和菓子是相对于明治时代后期,由欧洲新引进的洋菓子而言区分的。在日本,和菓子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喜悦、悲伤都可以从和菓子里寻求愉悦和慰藉。在日本,人们从出生、入学、毕业、就职等关键时刻,都会吃相应的和菓子。
茶道中的和菓子也有独特之处。?在仪式感很强的日本茶道里,和菓子只是配角,不能喧宾夺主。?张学梅说,符合时节是首选标准,二是要适宜茶会环境,三是摆放要美观,从菓子的尺寸、克数,到菓子器的颜色,都要与茶会和谐统一。?另外,茶道菓子不宜太甜腻,以免影响口腔对茶的感受。?
在张学梅看来,和菓子是五感的艺术,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身心皆享受。不仅取材时令,命名也是如此,且造型多取材大自然中的花卉。?菓子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节令息息相关,比如秋末冬始,我们要做的和菓子就是着锦菊和霜染金团。?说着,她取出红豆沙,指导大家搓成汤圆大小作馅儿。然后取来蒸熟的糯米粉,加上相应比例的粘米粉来做外皮,再取从植物中提取的色素上色。
菓子的五感艺术,全凭职人手工制作,在菓子业界有着专有名词?手形物?来形容。果然,张学梅仅凭一根三角木,用手上的技巧功夫,片刻,一朵栩栩如生的菊花就诞生了,是为着锦菊。水墨轩主人孙小雁也在张雪梅的指导下,制作了一个着锦菊。?虽然成品有点拙,但自己亲手来做,在初冬时节,一朵盛开在手上的菊花,还是让人觉得挺有成就感的。?孙小雁说。
古朴的茶台上,五彩缤纷的和菓子,和着茶香,让这方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茶空间充满着浓浓的冬日暖意。
;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40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安溪县域茶园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