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陕西茶业战略地位及策略初探

品茶 2023-11-13 11:25:15

陕西茶业战略地位及策略初探

摘要:本文从“我国业近况和陕西茶业的发展”开始,运用“竞争分析和竞争性定位及市场竞争策略”理论方法,分析确定了陕西茶业的市场战略地位属“利基”战略地位;进而探讨了陕西茶业处“利基”地位的策略,对产品专业化、市场专业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措施。供在制定陕西宏观茶业政策和陕西茶企业在选择企业方略时参考。

关键词:陕西茶业;战略地位;策略;初探

1 我国茶业的近况

我国是茶业古国,茶叶由我国走向世界。现今,我国已是世界茶叶生产、出口和销费大国。截止2010年底,全国茶园面积达207.2万hm2(3108万亩),茶叶年产量141.3万吨。出口30.3万吨,创汇7.8亿美元。内销111.0万吨。有二十多个省区产茶。茶产业已成为茶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茶区的“民生产业”、“生态产业”和“政绩产业”。茶业已在广大茶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陕西茶业的发展

陕西南北差异显著的地理气候状况,使陕南拥有了适宜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古代巴人就曾在陕南最先种茶、制茶,并发展成产业,其历史距今已有三千年了。西安曾是十三个王朝的首都,关中作为西北的桥头堡,这都大大促进了古代陕西茶业的发展。唐代陕西茶曾创造过辉煌。宋代陕西茶叶曾控制着西北大市场。明清时代,陕西曾是本省和川蜀茶叶集散地和商贸中心。陕西悠久的茶业历史,举足轻重的古代茶产业地位,曾影响着我国乃至世界的茶产业和茶文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曾把茶叶做为多种经营的重要项目来抓,使陕西茶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陕西茶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茶园面积增长的同时,茶叶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以午子仙毫、紫阳富硒茶为代表的名优新产品的研制投产推广,大大促进了陕西茶业的快速发展,使陕西茶业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陕南地处秦岭巴山之间,汉江源流河溪纵横,北亚热季风气候,使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水热匹配,林木茂盛,土质肥沃,环境清新,加上人为努力,所产茶叶“香高、味浓、耐冲泡,且富含锌硒”,概括说“品质卓越”。其安全质量,在全国也首屈一指。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承担的《中国茶叶质量调查报告》显示,陕西茶叶质量,检测合格率为百分之百。优异的质量使陕西茶叶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陕西茶界,凭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人为的努力,使陕西现已成为我国比较重要的产茶地区之一。截止2010年,全省有茶园9.0 hm2(134.9万亩),年产茶叶2.6万吨,综合年产值29.2亿元,成为全国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较大省。

3 良好的政策机遇还需很好的战略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对陕西茶业发展非常重视,把发展茶产业做为陕南发展绿色产业、特色产业、实现突破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特别是西部大开发,要求建 设山川秀丽的大西北,茶业在陕南尤为适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要求汉江丹江水源区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水源安全,茶业的良好生态作用,又显的较好。在2009年农业部发布的《2009-2015年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中,将陕南茶区,列为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八个重点茶区之一。这对指导我省茶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而发展茶叶,不仅可获得经济效益,同时可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这对建设陕西的生态文明、低碳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样的大背景下,使陕西茶业有了快速和健康发展的政策条件。真正能否快速发展,还要靠采取优良战略。然而,对陕西茶业的战略研究报导的还很少。本文谨对陕西茶业战略地位和策略作以初探。

4 陕西茶业战略地位的确定

4.1 “战略”可为茶业所借鉴

战略一词,最初起源于古希腊文,原系军事用语,意为“将军的艺术”。而在我国古代兵法中的“谋”,就是战略。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犹如战场,是从业者激烈竞争的场所,因而企业家和管理学者们,也常用“战略”一词来论述经营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其战略就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和决定全局的计谋。现今战略管理一词,也发展运用到企业等普遍的管理方面,促进了企业等方面的管理向外扩展和延伸了一大步,对企业等方面管理的高瞻远瞩,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可为我们茶业发展制订计谋所借鉴。

4.2浅探的理论与方法

4.2.1浅探的理论

西方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时间很长了,他们的一些市场研究和实践者,对一定市场的竞争者群体,进行了其竞争性(战略)地位的研究分析,提出了“竞争者分析和竞争性战略地位”理论。这一理论,依一定市场竞争者,在市场经济量中占有比率数,将市场竞争者(企业或地区)的竞争(战略)地位,分为四类。它们分别是:市场主导者(占有40%以上者),市场挑战者(占有30%左右者),市场跟随着(占有20%左右者),市场利基者(占有10%及以下者)。这一理论对我们很有指导意义。这里所说的“利基”地位者,是行业中的小企业(小团体),在每个行业中几乎都有,这些小企业(小团体)在大企业(大团体)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他们专心关注大企业(大团体)忽略的某些细小部分市场,且不与主要企业竞争,通过专业化经营等,来获得收益。这种有利的市场地位,在西方称之为“利基”。所谓市场利基者,就是指占据这些利基位置的企业(团体)。这里所说的“跟随”和“挑战”地位者,指那些在市场上处于次要地位(第二位、第三位、甚至更低地位)的企业或团体。这些处于次要地位者,或安于次要地位,在共处下属于市场的“跟随”地位者,或向主导者挑战取得市场主导地位,居于市场的“挑战”地位者。根据不同的战略地位,提出不同战略地位者,应采取的竞争策略,成为“市场竞争策略”理论[11]。这一理论对我们的茶业企业或者茶业地区来说,要在国内外茶叶大市场中,寻求一席生存和发展之地,就应该用这些理论,来冷静分析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可在茶行业中,占据什么样的战略位置,而采取什么策略。

4.2.2 浅探的方法

在本文的浅探中,将以省为一个基本单位来看待,以陕西茶业的茶园面积和茶叶年产量,做为浅探的数据,去与全国和全球相应的数据比较,得出陕西所占比例。依前述理论上划分竞争地位类别,来确定陕西茶业,在全国及全球中的战略地位。并依据这一战略地位,相应可采取的策略,做为浅探的方法。

茶园面积:陕西2010年有116.6万亩,全国2010年有3018.1万亩,全球2008年有4350万亩,经计算,陕西茶园面积约为全国茶园面积的3.86%,约占全球茶园面积的2.68%。

茶叶年产量:陕西2010年年产量20024t,全国为141.3万t,全球2008年产茶380万t,经计算,陕西茶叶年产量为全国茶叶年产量的1.420"/0,约占全球茶叶年产量的0.5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陕西茶叶的面积及产量,均不足全国及全球总量的10%。虽然所收集到的数据不够新,但陕西茶叶的面积和产量占全国及全球比例不足10%这一状况,一般近年不会改变。

根据市场主体(企业或地区)经济量,在市场总量中所占比例段落划分的四类竞争地位看,陕西茶业经济量,在全国及全球茶业中所占比例,是处于“利基”竞争战略地位者。顶多可算“跟随”或“挑战”竞争战略地位者,这种战略地位估计短期内也不会改变。

5 陕西茶业地位的策略

5.1一般利基地位策略

利基地位策略的核心,是设法寻找和占据一个或几个好的“利基”(能获利又较安全)。这种好的“利基”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足够潜在需求量和购买力,有利润增长的潜力空间;二是企业具备占有“利基”所必需的资源和能力;三是该利基对主要竞争者不具有吸引力,企业又有足够信誉以对抗竞争者。这一策略,不仅对于小企业适用,对某些大企业中的小部门小产品也有意义。那么,怎样取得这种“利基”呢?其主要是专业化营销。在市场、顾客、产品或渠道等方面实行专业化。

5.2陕西茶业“利基”地位策略

5.2.1在产品专业化上的“利基”策略

陕西茶区,处在我国茶区的北缘,与南方产茶省区相比,有“年均气温偏低,茶叶生产季节较短”的不利一面,但有“昼夜温差大,鲜叶内含物丰富,病虫害较少,有利于绿茶品质”的有利一面,因而生产绿茶自然品质较优,这是陕西茶业产品专业化上的“利基”之一吧!因而拟选择陕西较具生产优势的绿茶类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经营,是陕西茶区在产品专化化上的“利基”策略之一。

从《陕西茶产业》等一些资料和信息上,我们知道,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陕西曾试产过红茶黑茶,但因技术和资源等多种原因,现早已不见了踪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陕西镇巴县有茶技人员到俄罗斯考察后回来就立项进行红茶研制生产,至今其产品在市场上不见踪影。近几年,陕西好几个地方试制乌龙茶青茶),虽取得了一定成功,但距跨入主要茶产品之列,还差很远。这些都表明陕西在其它茶类和茶品的发展上,可进行偿试性、探索性发展,尚不宜很快作为主要茶产品。因而一般不宜在发展产品类别上,去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分散资源和能力。

5.2.2在市场专业化上的“利基”策略

陕西虽是一个古老茶区,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全省仅有紫阳一县产茶较多,可调销陕西省公司及西北等地外,其余几个产茶县,如镇巴、西乡、南郑、平利等,所产茶数量都较少,向市外调销不多,主要是在本县及本市内销售。过去,陕西本省所产茶的市场,主要在本省内。现在,陕西本省所产茶的数量,还不够本省销量。大量外省茶叶,占据着陕西一部分茶叶市场。因此,在市场专业化上的“利基”策略,是专心于被南方茶叶大产区忽视或不好到达的小市场,例如本省及周边北方市场或其它有利市场,进行专业化经营。近年来,陕南的一些主产茶县,如西乡、勉县、宁强、平利、紫阳等,到省内大中城市及销区县,办专营茶店,开拓市场,初步取得了一些成功。这为陕南茶叶、逐步走出陕南,战领关中陕北等茶市场,做了成功的尝试。尚需进一步坚持进行。

5.2.3在顾客专业化上的策略

应该是在北方经济发展区,中老年顾客为主体,进行专业化服务,摸准需求,走质量领先的道路,针对性宣传促销,提高售价,获得利润,提高经济效益。

5.3跟随地位策略及陕西茶业的“跟随”策略

概括跟随地位策略,就是“效法主导者”,为市场提供类似产品。并设法给自己的目标市场,带去某些特有利益,保持现有顾客的同时,争取一定数量的新顾客。找到不致引起主导者采取竞争性报复的成长途径。可选择紧密跟随,近距离跟随和有选择跟随策略。陕西茶业采取跟随地位策略,跟随大产区和强产区,效法和学习他们。如炒青绿茶,名优绿茶的生产开发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等。

5.4挑战地位策略及陕西茶业的“挑战”策略

挑战地位策略,主要有确定挑战对象及进攻策略。挑战对象主要有挑战主导者、挑战相当者、或挑战弱小者等。进攻策略也有正面、侧面、围堵、迂回、游击等。陕西茶业可采取的挑战策略:如在窨茶鲜花主产省区广西,建立花茶生产基地,占领本省及西安市场;恢复传统茯砖茶生产,进入西北市场等。这些已为我省龙头企业陕西仓山茶叶公司成功应用。

6结束语

从战略角度上,我们提出了以上陕西茶业处“利基”地位的策略。但从涉及范围窄一些的经营和管理角度来谈策略,当有优质策略、信誉策略、灵活快速策略、物美价廉策略等。陕西政府的茶业主管部门,在制定发展陕西茶业政策时,应当多从战略上去着手。而茶企业,则应在战略指导下,采取战术性的经营管理策略,去发展茶业,状大自己。

陕西省于2010年在汉中成功举办了首届茶叶节,201 1年又在安康成功举办了第二届茶叶节,提高了陕西茶业的知名度,扩大了陕茶的销售量,对陕西茶业的快速发展,起了战略上的推动作用,许多参会茶企都得到明显效益。

陕西商洛名气不大,为何古代战略地位却很重要?

①古地区名。指陕陌以西。周成王时陕西归召公治理。②路名。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所在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市)。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和宁夏的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地及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地区。熙宁五年(1072年)分为永兴军、秦凤二路,习惯上仍称这二路为陕西路。③省名。即陕西省。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地处东经105°29′~111°15′和北纬31°42′~39°35′之间,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甘肃、宁夏,北邻内蒙古,南连四川、重庆,东南与河南、湖北接壤。陕西省的省会:西安。全省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古都西安(古称长安)位于渭河南岸。

昔日不少帝王以渭河流域为根据地。秦始皇统一中原,也靠这里供应粮草和马匹,这片土地因而号称“八百里秦川”,又因东有潼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金镇关,所以又称为关中平原。

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平原成为“四塞之国”,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兵家重地。自西周起,先后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秦川八百里得天独厚,既得渭河灌溉,又有秦岭留住热风,因此热量充沛,土地青葱。当地人喜欢歌唱:“烙饼当锅盖”、“好女不嫁外”,说的是米麦好,女儿也不愿离乡了。

秦川以北的半壁黄土高原,称为陕北高原。陕北高原是黄土高原的主要部分,由于风沙和河水的侵蚀,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秦川以南为陕南山地,包括秦岭山区、大巴山地区、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汉中平原位于秦岭和大巴山间,是汉水支流的冲积平原。

土壤肥沃。陕西省地跨九个纬度,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但因上述三个地理区域而不同。秦岭在中国地理上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秦岭以北是北方,秦岭以南是南方。冬季初可见秦岭以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岭南却是青山绿野。岭南是四季分明,岭北却春秋短促,冬季特长,3月下旬进入春天,5月底入夏,9月初入秋,11月初已是冬天。

陕北高原平均海拔上千公尺,夏季并无高温,平均气温一般在摄氏22度左右,雨季在盛夏7、8月间。关中盆地受秦岭阻隔,热气流无法南下,夏季气温在摄氏37度以上,雨季在7至9月间。西安冬季,气温低于零度的日子,有95天之多,夏季气温高于摄氏37度的日子,超过24天。

什么叫战略地位

“战略地位”是指,在关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的、全面的重大问题上,能够居于主动地位,掌握主动权,不被其他因素或力量所左右。

例如:

1.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2.中国应加强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发展,牢牢掌握中国世界战略地位主动权

就商业的上的感念而言一个项目的战略定位包括物业类别定位、规模定位、总体发展战略定位、建筑规划定位、目标客户群体定位、景观定位、销售策略定位、价格定位、媒体宣传定位等等。高校作为一个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地方,是很有必要对其发展做一个长远的发展的分析的。比如如何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及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都是是关系高校改革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重要问题。同时还要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这些都是需要你考虑的问题。

营销战略在企业战略中处于什么地位?

营销战略在企业运营中,是一个看起来很重要(好像不能缺少),但实际上在很多企业,做着做着,“战略”做成了一个模糊化了的概念。

营销战略,本意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一定时期内的关于目标市场、竞争策略和具体营销组合的总体设想和策略分解。

因而,前瞻性、目标性、动态竞争性,是对企业制定营销战略的关键要求。

实际状况并不这么好。

大多数企业(包括规模企业)不同程度的处于:战略假大空、战略战术化、战略职能化的阶段。我想,这可能是源于以下的一种或多种原因:

1,只要牵扯到战略,战略本来就是“一件很难定义很难分解也很难坚持的事”。对整体很重要,对个体不紧急;对长期很重要,对短期不紧急。以上种种,决定了企业里真正深入思考战略、持续或定期复盘战略、从战略角度配置资源的人,很少,太少!连企业的最高层,也常常浑沦吞枣,得过且过,偶尔想起,常常忘记。把战略搞成了口号,不自觉的做成假大空。

2,营销战略,是企业整体战略里的关键组成,已经无从分割。具体包含的产品战略、供应链战略、渠道战略、用户战略、行业或关键市场发展战略等,每一版块都需要纲举目张,整体看得透,局部拎得起;今天有继承,明天有创新。对营销战略局部和单点的操作,就容易战略战术化。比如,无目的的被动价格战,与供应链建设不同步的无序促销、脱离产线规划的产品推陈出新,等等。

3,营销的执行与创新,在大多数企业内部,仅仅赋予一个部门,作为一个“职能”独立存在(也是错误的存在)。这种职能化营销,很多时候,它的封闭性和局限性,长期影响着营销功能的发挥。营销人的低门槛、低视野、低操作空间,决定了企业整体资源和要素,无法最大化整合。我个人倾向于,当企业属于高竞争性业务或发展转型期的阶段:一个独立的、常态的、跨部门的、有内外专家参于的“经营委员会”,是保障企业营销战略路子对、推动有力、动作持续的好方法之一。

用“建一个有效的董事会”的方法,搭一个有效的企业级营销的班子,是必须而务实的。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40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