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龙游茶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战略构想

小小茶农 2023-11-13 11:13:31

龙游茶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战略构想

龙游县地处浙江金衢盆地中部,是传统农业大县。产业是当地政府着力培育壮大的特色优势产业。2011年,全县茶产业总产值1.6亿元。其中一产产值0.6亿元;二、三产(精深加工、流通)增加值1亿元。全县有省、市、县茶叶龙头企业9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9家,初加工企业42家,深加工企业2家,“QS”认证企业7家,省、市名牌产品3个。长期的生产实践表明,茶产业是龙游传统农业的优势产业、现代农业的朝阳产业、效益农业的富民产业。

一、产业现状

1.面积产量稳步增长。

2011年全县茶园面积1800hm2,其中投产茶园面积1400hm2,茶叶总产3330吨,产值6000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232吨,产值2998万元。县内15个乡镇都有茶园分布,其中千亩以上的产茶乡镇11个,百亩以上的茶叶基地35个。以南部山区生态优质名优茶和中北部丘陵出口大宗茶为主导的南、北两大区域优势格局基本形成。

2.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县内茶树主栽品种为鸠坑群体种,约占60%;无性系茶树新品种有10多个,主栽品种有乌牛早、龙井43、安吉白茶等。2000年前后,茶树品种逐年改良,无性系良种比率逐年提高,品种结构得到优化。全县现有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0.96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35.6%,为名优茶以早应市、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奠定了发展基础。

3.茶厂设施显著改善。

全县现有规模茶厂42家,其中专业生产名优茶的有22家,以大宗茶为主兼制名优茶的有20家,名优茶加工车间1000余个。近年来,根据浙江省《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的标准要求,积极开展茶厂优化改造,厂区环境和厂房面貌得到改观,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制度建设逐渐加强,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翠竹”、“吴刚”、“茗达”等3家初制茶厂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示范茶厂”,“博雅”、“翠竹”等7家茶企通过“QS”认证,取得了国内市场准入“通行证”。

4.品牌整合成效明显。

龙游茶叶品牌多,但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茶叶品牌少。据统计,全县现有茶叶品牌10多个,其中吴刚茶和方山茶分别为“浙江名牌”和“衢州名牌”,“吴刚”、“方山”、“博雅”分别为“浙江省著名商标企业”。2005年,由翠竹茶厂牵头,联合方山、官潭和大鼓山茶厂,自愿组建竹云间茶业专业合作社,将“翠竹”、“方山”、“俞银”、“凤尖”“四品合一”,统一打造“方山”品牌,极大地提升了历史文化名茶——龙游方山茶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品牌效应逐年扩大,历史名茶焕发出新的生机,方山茶由此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旅游名茶”和“华东十大名茶”。

5.茶叶深加工位居前列。

茗皇天然食品有限公司在茶叶深加工方面起步早,发展快,走在全省前列。目前该公司的速溶茶年产量达3000吨,产值2亿元,生产规模位居国内同行业第二位,企业效益明显,发展势头强劲。茗达茶业有限公司于2008年引进超临界脱咖啡因专利技术和加工设备,以蒸青茶为原料生产脱咖啡因茶,既满足了不同消费人群的饮茶需求,又提升了茶叶身价,增加了产品附加值,目前该公司生产脱咖啡因茶在省内尚属首家,发展前景看好。

二、战略构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生态为依托,品牌为主线,农民增收为目标,整合品牌资源,扩大基地规模,强化标准管理,优化产品结构,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化、差异化、精品化战略,努力把茶产业建成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农业经济支柱产业。

1.建设三大优势区域

(1)以南部山区为重点,以山区生态优势为依托,着力转变生产方式,加大土地流转和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力度,连片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5000亩,重点推广种植安吉白茶和龙井43等优质高效新品种,形成生态型精品茶叶产业带。

(2)以东华街道街路村为中心,以街路茶叶市场为依托,辐射带动周边乡镇,连片新发展无性系良种5000亩,重点推广种植乌牛早、龙井43、安吉白茶、中茶108等优良品种,形成高效型优质扁茶产业带。

(3)以北部乡镇为突破口,结合柑桔品质提升工程,开发荒山荒地、淘汰老桔园或实施桔、茶混作立体栽培,充分利用早春光温资源,实施差异化竞争,连片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5000亩,重点推广种植乌牛早、龙井43、中茶108等无性系特早生茶树品种,形成相对集中连片的名优茶新兴产业带。

2.实施精品名茶工程、

龙游南部山区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山清水秀,竹海茫茫,云雾缭绕,生态条件得天独厚。方山茶和吴刚茶的主产地在南部山区,并已分别成为“衢州市名牌”和“浙江名牌”。要充分发挥南部山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和现有知名茶叶品牌优势,按照绿色、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开展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着力提升产品品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做精做强生态名优茶。

3.推进“六个一”行动计划

(1)打造一个公共品牌。由政府牵头组建茶叶行业协会,对现有茶叶品牌资源进行再度整合,把茶叶品牌注入龙文化元素,设计一个具有龙游当地特色和龙文化内涵的领军品牌,以县茶叶行业协会为龙头,行使品牌管理职能,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设计,统一对外营销,合力打造县域茶叶公共品牌,实现“一县一品”,切实改变茶叶品牌多、小、散、乱的无序状态,增强品牌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2)编制一个发展规划。根据龙游茶产业的实际和战略构想,理清思路,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创新举措,用战略的眼光,跨越式发展的理念,编制一个既有龙游地方特色,又有操作性和前瞻性的龙游县中长期茶产业发展规划,以规划引领茶产业发展,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抓好规划实施。

(3)制订一个地方标准。要把现有的多重企业标准提升到市级地方标准,从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加工工艺、产品质量、包装等环节加以规范,改变目前企业标准,档次低,标准不统一、不全面的杂乱现象,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4)建立一个示范基地。要借助南部山区的自然环境优势,打响生态牌。选择生态环境优越、茶园集中连片的优势区域,加大基地路、渠、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配套完善先进的栽培、加工设施,集中资金,集成技术,建设一个相对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精品名茶示范基地,着力塑造精品名茶基地的新形象。

(5)出台一个扶持政策。研究制定龙游县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茶叶产业。对茶树良种化、茶厂清洁化、生产标准化以及茶叶品牌建设、“QS”认证、市场建设、精深加工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6)举办一次产业论坛。邀请专家为龙游的茶产业出谋划策、把脉开方,谋求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龙游茶产业的发展之路和品牌营销策略为主题作专题报告,为龙游县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指引方向,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茶叶现状及未来走势?未来发展模式。。。求业内人士点评分析一下!

中国的茶叶市场,主要分为国内和出口两块。

国内部分
1. 茶叶消费量增长很快。铁观音(乌龙类)市场份额点7成左右,普洱1成半,其它茶叶占剩下的一成半。
2. 茶商众多,行业进入门槛低,行业集中度低,乱象丛生。
3. 茶叶品种多,种类丰富,宣传侧重点各不同。
4. 茶叶做为价格较高的经济作物,产茶的地方政府较为重视。每年茶展众多,不过多数效果都不怎么样。

出口部分
1. 绿茶占绝对比例,9成左右。
2. 其它茶叶出口量逐年增长。尤其以快速消费包装的包装茶增长最快。
3. 即使如此,中国出口茶叶,仍以散装,原材料供给为主。

国内茶叶市场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

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的没有很好地建立。
很大一部分市场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尤其在市场准入制度、商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经销商台账制度、索证索票制度、消费者投诉制度等方面都没有很好地建立,因此也就无法建立产品的可追溯体系,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市场无法召回产品和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茶叶市场对茶叶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贯彻力度不够。当然,也有一些外在的因素,如市场商户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中国茶叶在世界上是产茶大国,但还不是产茶强国。

茶叶生产还存在以下问题:

茶叶单产低
我国茶叶单产还处于较低水平。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茶叶面积接近一半,但是产量只达到1/4。印度茶园面积为52万公顷,相当于我国的一半,但茶叶产量与我国基本持平。茶叶单产低,表明我国茶叶生产的效益低。造成单产低的原因主要是茶叶生产投入不足,良种化茶园所占的比重少,生产管理粗放引起的。

劳动效率低
茶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茶叶的种植到采摘、加工和销售都需要大量人工。据统计,我国目前有8000万茶农,另外还有5000万以上人员从事茶叶销售、茶馆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工作。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茶叶生产劳动效率低问题。2004年,我国人均产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为546公斤、斯里兰卡为402公斤、肯尼亚是为649公斤。在南方茶叶产区,很多农民并不是专业从事茶叶的生产,而是从事多种农副产品的生产。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普遍存在专业技能缺乏等问题。这与国外茶农有很大区别,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农受雇于农场主,大多数人只从事茶叶生产工作,并且经过良好的职业培训,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

组织化程度低
1984年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大多数茶园已经承包给农户,茶叶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他们大多以大型农场为主,实行企业化的管理和经营。日本和台湾和我们一样,茶园的所有权也归农户所有,但是他们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并且组建合作社,实现合作生产,也较好解决茶叶生产分散问题。我们国家在把茶园承包给农户后,并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是一家一户独立生产,没有形成联合,由于管理水平的不一致,导致茶叶生产和经营过度分散。

茶叶的标准化程度低
茶叶商品化程度越高,对茶叶的标准化水平和加工工艺要求也就越高。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茶叶加工的机械化。目前,我国名优茶生产还不能实现全程的机械化加工,大多数还是采用手工制作,作坊式生产。大宗茶生产也是采用半机械化加工,不仅生产效率低,而且生产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叶加工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在日本不论是茶园的管理,还是茶叶的加工,也都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管理,机械化生产。生产的产品一致性很高,为茶叶品牌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缺乏龙头企业
目前,国内市场处于竞争无序的混乱状态,市场分散,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对于某个地区来讲,有区域性的龙头企业或者知名品牌,但就全国市场而言,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占据2%的市场分额。这种状况,不能够发挥规模化生产的效应,不利于资源的优化组合,不利于品牌的树立。今后一段时期,整个茶产业将面临大的整合,竞争将日益激烈,大量的茶企业将被购并或者被淘汰出局,强者更强,弱者出局。

从知乎上看到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买茶时就上i茶时!!

有机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本报告旨在调查有机茶产业的发展情况和市场趋势,分析行业环境、竞争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性意见和信息。

一、行业概述

有机茶是指采用有机种植技术和生产工艺,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确保茶叶的安全、健康、绿色、环保等品质的茶叶产品。有机茶产业的起步较晚,但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有机茶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成为茶叶行业中发展速度较快的营销热点之一。

二、市场现状

1.消费群体不断扩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健康等问题的关注度不断上升,有机茶的消费人群也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高端消费群体向中高端消费者和普通家庭转变。

2.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据统计,2019年中国有机茶销售额达到59亿元,同比增长了19.4%。预计未来几年有机茶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到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亿元以上。

3.品牌竞争加剧

有机茶市场呈现品牌竞争加剧的趋势,知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逐渐增长,如兴义茶、武夷岩茶、黄山毛峰等。同时,一些新兴品牌也在市场中崭露头角,增加了市场的竞争程度。

三、产业发展趋势

1.品质和品牌竞争将成为主流

随着消费者对茶品质的关注度提升,有机茶产业品质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同时品牌竞争力也日益增强。

2.完善产业链和生产技术

产业链完善和生产技术不断提升是促进业务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茶叶企业应该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加工效率和茶叶品质,同时完善产品售后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周到、更满意的服务。

3.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

除传统零售销售渠道外,有机茶企业应该积极探索电商、社交媒体等多元化销售渠道,以适应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和购买趋势。

四、发展建议

1.优化产品品质,提升品牌价值

有机茶企业应该加强质量管理,优化产品品质,提高品牌价值,树立品牌形象。

2.加强市场营销和渠道拓展

有机茶企业应该通过多种营销方式和销售渠道,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有机茶企业应该不断学习和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生产效率和茶叶品质,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

结语

随着消费者对C新鲜、安全、营养的需求不断增长,有机茶产品将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企业要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积极推进品牌建设,抓住市场机遇,不断创新发展,取得更加可喜的成绩。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40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