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汁[Tea infusion] 茶汤。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
茶:较早摘取的茶叫荼、槚:槚就是古荼、蔎:四川西南部的人称茶为蔎、茗:较晚摘取的茶叫茗、荈:有些地方称较晚摘取的茶叫荈。
一、茶
拼音:chá,注音:ㄔㄚˊ,简体部首:艹部,部外笔画:6画,总笔画:9画,繁体部首:艸部
部外笔画:6画,总笔画:12画,五笔:AWSU,仓颉:TOD,郑码:EOF,四角:44904
结构:上下,电码:5420,区位:1872,统一码:8336,笔顺:一丨丨ノ丶一丨ノ丶
二、槚
拼音:jiǎ,注音:ㄐ一ㄚˇ,部首:木部,部外笔画:10画,总笔画:14画,五笔:SSMY
仓颉:DMWO,郑码:FFLO,四角:41982,结构:左右,电码:2911,统一码:69DA
笔顺:一丨ノ丶一丨フ丨丨一丨フノ丶
三、蔎
拼音:shè,注音:ㄕㄜˋ,简体部首:艹部,部外笔画:11画,总笔画:14画,繁体部首:艸部
部外笔画:11画,总笔画:17画,五笔86:AYMC,五笔98:AYWC,仓颉:TYRE
郑码:ESQX,四角:44647,结构:上下,统一码:850E
笔顺:一丨丨丶一一一丨フ一ノフフ丶
四、茗
拼音:míng,注音:ㄇ一ㄥˊ,简体部首:艹部,部外笔画:6画,总笔画:9画
繁体部首:艸部,部外笔画:6画,总笔画:12画,五笔:AQKF,仓颉:TNIR,郑码:ERJ
四角:44602,结构:上下,电码:5407,区位:6088,统一码:8317
笔顺:一丨丨ノフ丶丨フ一
五、荈
拼音:chuǎn,注音:ㄔㄨㄢˇ,简体部首:艹部,部外笔画:6画,总笔画:9画
繁体部首:艸部,部外笔画:6画,总笔画:12画,五笔86:AQAH,五笔98:AQGJ
仓颉:TNIQ,郑码:ERMB,四角:44250,结构:上下,统一码:8348
笔顺:一丨丨ノフ丶一フ丨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茶托[chá tuō]?
垫在茶碗或茶杯底下的器皿。
2.茶点[chá diǎn]?
茶水和点心。
3.冰茶[bīng chá]?
一种兼有茶水和果汁特点的低热量的饮料。
4.果茶[guǒ chá]?
用山楂、胡萝卜、西红柿、草莓等制成的果肉型果汁饮料。
5.毛茶[máo chá]?
供制红茶、绿茶、黑茶等的原料茶。也叫毛条。
1. 名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名”的意义:
1、名字,名称。如:其名为鲲。(它的名字叫鲲。)
2、命名,取名。如:名余曰正则兮。(给我取名叫正则。)
3、称名。如:帝顾喜其质直,呼为“老实罗”,而不名。(皇帝〈朱元璋〉反 而喜欢他质朴直率,叫他为“老实罗”,而不称呼他名字。)
4、名义,名分。如:慎器与名。(慎重对待礼器和名分。)
5、名声,名望。如: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6、有名的,著名的。如:一生好入名山游。又如:名城,名胜,名人,名家,名著,名角等等。
7、说明,说出。如:莫可名其状。(不能说出它的样子。)
“名”没有作品的意思。
2. 名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名”的意义:1、名字,名称。
如:其名为鲲。(它的名字叫鲲。)
2、命名,取名。如:名余曰正则兮。
(给我取名叫正则。)3、称名。
如:帝顾喜其质直,呼为“老实罗”,而不名。(皇帝〈朱元璋〉反 而喜欢他质朴直率,叫他为“老实罗”,而不称呼他名字。)
4、名义,名分。如:慎器与名。
(慎重对待礼器和名分。)5、名声,名望。
如: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6、有名的,著名的。
如:一生好入名山游。又如:名城,名胜,名人,名家,名著,名角等等。
7、说明,说出。如:莫可名其状。
(不能说出它的样子。)“名”没有作品的意思。
3. 茗字有什么意思 茗
míng
【名】
(形声。从艹,名声。本义:早采的为“茶”,晚采的为“茗”。后泛指茶)
同本义〖tea〗
晚采者为茗。——《封氏闻见记》
又如:茗纹(茶);茗旗(初生的茶芽);茗地(栽种茶树的地方);茗舌(茶芽。谓茶芽嫩如雀舌者);茗花(茶树开的花)
指用茶叶泡制、烹制或煎制的饮料〖teawater〗
泉而茗者(名词。用如动词:喝茶)。——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茶,为茗?——《世说新语·纰漏》
渴饮茗汁。——《洛阳伽蓝记·正觉寺》
又如:茗谈(饮茶并小叙);茗汁(茶水);茗柯(指茶);茗饮(饮茶;茶)
茗
míng
【形】
假借为“酩”。酩酊,大醉的样子〖bedeaddrunken〗
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莫倒载归,茗艼无所知。——《世说新语·任诞》
4. 茗字有什么意思 意思是:原指某种茶叶,今泛指喝的茶。
一、茗的组词:
啜茗、山茗、烹茗、茗荈
春茗、岕茗、茗粥、乳茗
二、茗的笔顺: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三、相关组词:
1、茗荈[míng chuǎn]
泛指茶。
2、春茗[chūn míng]
春茶。
3、岕茗[jiè míng]
即岕茶。
4、茗粥[míng zhōu]
即茶粥。
5、乳茗[rǔ míng]
芽茶。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1)茶叶从江、淮一带运来,运茶的车船接连不断,存放处茶叶堆积得像小山,品种数量很多。(2)坐下以后,让人摆设茶具,和常伯熊过去的做法相同,李季卿心里看不起他。 (3) 晋时谢安拜访陆纳,陆纳没有供应制办什么东西,只是摆出茶和水果罢了。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内容大意可知,胜:有名,出名。所以选C。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原文是“北人初不多饮”,而不是不喝茶。所以选C。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相继”“山积”“色额”、“教摊”“故事”“鄙”、“诣”“无所”,“而已”。
参考译文:
茶,采得早的叫作茶,采得晚的叫作茗。《本草》说:“茶能止渴,使人不想睡觉。”南方人喜欢喝茶,北方人并不多喝茶。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位称降魔师的和尚大力提倡禅宗,坐禅时必须不打瞌睡,又不吃晚饭,于是允许和尚们喝茶。和尚们各自携带着茶,到什么地方都煮茶喝。从此,人们互相仿效,喝茶就成了风俗。从邹、齐、沧、棣等州,直到京城,城镇里大都开设店铺煮茶卖,不管是僧道之徒,还是世俗之人,都付钱取茶喝。茶叶从江、淮一带运来,运茶的车船接连不断,存放处茶叶堆积得像小山,品种数量很多。
楚地人陆鸿渐写了一篇《茶沦》,论说茶的功效以及煮茶的方法,又造了二十四件茶具,用大篮子装着。远近四方的都钦佩、羡慕,喜欢新鲜事的人家里也都收藏了一套这样的茶具。有个叫常伯熊的人,又根据陆鸿渐的论说作了大量修订补充。于是茶道盛行,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到临淮县客舍的时候,有人说常伯熊精通茶道,李季卿就请他表演。常伯熊身穿黄披衫,头顶乌纱帽,手拿茶器,口报茶名,安排指点,使旁观者刮目相看。茶煮熟了,李季倾喝了两杯才住口。到了江南以后,又有人说陆鸿渐精通茶道,李季倾又请他来表演。陆鸿渐身穿山野居民的服装,带着茶具进门。坐下以后,吩咐摆设茶具,和常伯熊过去的做法相同。李季卿心里看不起他。茶事结束后,李季卿让奴仆拿出三十文钱,说是酬答煎茶博士的。陆鸿渐游历长江一带,与名流一向交好,受到这次讥笑后感觉羞愧,又写了一篇《毁茶论》。常伯熊喝茶过度,就患了风气病,晚年也不鼓励人多喝茶。
吴国皇帝孙晧每次宴请群臣,都强近他们喝醉。韦昭酒量不大,孙晧暗中让用茶代酒。晋时谢安拜访陆纳,陆纳没有供应制办什么东西,只是摆出茶和水果罢了。这说明人也喝茶,但不像现在的人这样过分沉迷,从白天喝到夜晚,几乎成了风气。起初在中原地区流行,后来传到塞外。往年回鹘入京朝见,带来大批好马,买了茶叶回去,也真够奇怪的。
《续搜神记》说:“有个人因为生了病,能喝茶十二斗(一斛为十斗),有客人劝茶,他又喝了五升多,就吐出一个东西来,形状像牛的胰脏。放在盘子里,用茶灌下去,正好装十二斗。客人说:“这叫作茶肿瘤。”
“茗茶”二字,但这两个字的真实含义却是茶叶中质量下乘之品。何谓“茗”?许多字典、词典和著作都有两种解释,其一是茶的通称,故有“品茗”、“香茗”等词;其二详解“茗”的意义,如陆羽的《茶经》:“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 四曰茗五曰 ”;《辞海》:一说是晚收的茶;《辞源》:茶之晚取者;《中华字海》:一说是茶的老叶,即粗茶;《汉语大词典》:一说是晚采的茶;《康熙字典》:茶晚取者。 由这些摘录可知,“茗”字如果单独使用就是“茶”的同义词,倘若“茗”与“茶”并列进行词义比较,即是采摘前后顺序之别,茶在先,茗在后。“茗茶”则又是另一种意义,《中国茶文化大辞典》关于茗茶有一段话:光绪十三年《新安志》卷二:“茶则有胜金、嫩桑、仙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之品,又有不及号者,是为片茶八种,其散茶号茗茶。”由此可见,“茗茶”是质量下乘之品,并非“名茶”的意思。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32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英德红茶是什么茶英德红茶的品质、茶史
下一篇: 酪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