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水浒传和茶的那点事(上)

品茶 2023-11-12 23:33:58

水浒传和茶的那点事(上)

《水浒传》是研究宋朝历史的一幅风俗画卷,也是一部描写宋朝人“吃喝”的百科全书,除了梁山好汉这些粗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江湖生活,还有对社会精英生活的细致记录,而茶文化可以说是世俗生活与精英生活不同之处的一大体现。

通过品味水浒文化至少可以知晓三点:一是当时茶馆很普及,二是茶馆内茶的品种很丰富,三是茶文化已经和民俗融合在了一起。文人雅士更是将饮茶与礼仪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喝茶礼仪,给茶文化增添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底蕴。

茶坊遍地皆是

水浒中所描写到的茶坊有十多处,其中对阳谷县“王婆茶坊”的描写最典型、最精彩。潘金莲在不经意中打了西门庆的脑袋,西门庆被潘金莲迷住了,接连到潘金莲隔壁的王婆茶坊搜寻信息,一天多的时间里,就五次进出王婆茶坊,王婆趁机给西门庆推荐了四种茶:梅汤(茶中放几粒乌梅煎制而成)、合汤(用果仁、蜜饯之类的甜食调和烹制的一种甜茶)、姜茶(姜片加一些糖同茶叶放在一起用沸水冲泡)和宽煎叶儿茶。

当然,小地方也有微型茶馆,位于小县城的王婆茶坊,就是由王婆独自经营的,这个茶馆既不设书场,又不请茶博士,估计经营状况不会很好,但也恰恰说明王婆还有别的副业经营,为潘金莲和西门庆当“马伯六”埋下了伏笔。就连花荣任副知寨的清风寨也有一个小茶馆,足以证明宋朝全国各地都有茶坊,茶坊不只是供人休息、解渴的茶馆,更作为一个公共交流空间,承载着较多的社会功能。

水浒中对喝茶的记载虽然不如对喝酒的描述多,但还是为我们留下了一些对当时茶文化的记录。

水浒传茶文化、茶气息的繁盛从市井到庙堂,在生生不息中演绎着宋茶文化对宋朝的影响,具体影响,下回书分解!

水浒传第36回概括

第三十六回?

都头赵能,赵得来捉拿宋江,宋江主动被缚,被刺配江州牢城,宋太公相送,叫宋江不能入伙梁山泊,不能做不孝之人,中途还被刘唐截住,宋江听父亲言,不愿落草,在梁山泊住了一晚后,吴用见久留不成,向宋江推荐了江洲充做两院押牢节级戴宗戴院长。

因可以日行千里,大家都叫他神行太保,宋江听得后,离开梁山泊,在揭阳岭的李立酒店里,被蒙汗药麻醉。为宋江撑船的李俊以等候多时,听李立说后赶来相救,几人相识了。李立劝宋江不要去江洲,宋江不听,在揭阳镇上资助了薛永,相识后,被一个大汉所打。


扩展资料: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后镇压田虎,王庆,方腊等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势力,最终走向悲惨失败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

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一、宋江(1073~1124),字公明,绰号呼保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


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身材矮小,面目黝黑,为梁山起义军领袖,在一百零八将中稳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因私放晁盖等人,被小妾阎婆惜捉住把柄,以至于杀了阎婆惜后连夜逃走,期间结交诸多英雄好汉,辗转周折上了梁山。

并曾带兵征讨祝家庄和高唐州。晁盖死后继任梁山第三任寨主,主张并接受朝廷的招安,接连出征辽国、田虎、王庆、方腊等,屡立战功,被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最后被高俅等奸臣设计用毒酒害死。


二、人物评价:

《容与堂刻本水浒传》沙弥怀林述语有“若夫宋江者,逢人便拜,见人便哭,自称曰‘小吏小吏’,或招曰‘罪人罪人’,的是假道学真强盗也,然能以此收拾人心,亦非无用人也。

当时若使之为相,虽不敢曰休休一个臣,亦必能以人事君,有可观者也。”金圣叹则认定作者“痛恨宋江奸诈”,他认为“宋江是纯用术数去笼络人”,所以“时迁、宋江是一流人”,在一百单八人中“定考下下”。


三、对后世的影响:

宋江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随着宋人话本、特别是《水浒传》的广泛流传,加上南宋之后,一些文学作品里的描述被作为史实来传颂,宋江的影响逐步扩大。至今,梁山周围还有不少这样流传下来的古迹。

如:主峰上的“宋江寨”、“英雄井”、“黑风口”,山下的“宋江马道”、“晒粮场”,郓城东南的“黄泥岗”等等。


四、绰号及来历:


宋江是《水浒传》里边名号最多的一个,共有四个。


第一个是黑宋江,因为他长得面黑,身材比较矮,这是就他的形体来讲的,其貌不扬。


第二个是孝义黑三郎,讲的是他对待父母,讲究孝道,他的孝道贯穿到了他的思想当中,成为他思想的一个部分,并且是他的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撑点。


第三个是及时雨,讲的是他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这在后面他陆续和弟兄们交往中能够看得出来。


第四个是呼保义。这个词,一直到今天,大家都无法把它解释清楚。有一种解释说,保义是南宋时候武官的一个称呼,叫保义郎。

“保义”本是宋代最低的武官名,逐渐成了人人可用的自谦之词。“呼保义”这个词是动宾结构,宋江以“自呼保义”来表示谦虚,意思是说,自己是最低等的人。

另外一种解释,说“保”,就是保持的保;“义”就是忠义的义,“保义”即保持忠义,呼的意思,就是大家都那样叫他。大体上说,呼保义这个词实际上讲的是宋江对待国家的态度,对待朝廷的态度,对待皇帝的态度。水浒传里有云:“呼群保义”。


这四个绰号实际上重点介绍了宋江平时的为人和喜好,还有从“浔阳楼宋江吟反诗”可以看出宋江有谋略,有志向,不满足于现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浒传

百度百科-宋江

智多星吴用传记文言文

1. 有关吴用的传记(300)字 吴用,字学究,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排名第三,山东济州郓城县东溪村人。

吴用满腹经纶,通晓六韬三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在财主家任门馆教授。

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善使两条铜链。

与晁盖自幼结交。与晁盖等智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给蔡京献寿的十万贯生辰纲,为避免官府追缉而上梁山。

为山寨的掌管机密军师。梁山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由他一手策划。

是梁山 起义军中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梁山起义军的军师,基层人民智慧的化身。受招安后,因见宋江被害,与花荣一同自缢于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宋江墓前,尸身葬于宋江墓侧。

2. 《水浒传》吴用的传记600字 吴用生平 平生机巧聪明,曾读万卷经书。

使两条铜链。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金银珠宝。

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

吴用在破连环马时,派时迁偷甲骗徐宁上了梁山。晁盖曾头市兵败后,吴用又假扮算命先生,在卢俊义家写下藏头反诗,将卢俊义也暂时骗上山。

卢俊义回去后被陷害,石秀劫法场亦身陷北京城,吴用及时出计,先发无头帖子稳局势,又差时迁火烧大名府,并救出玉麒麟卢俊义、拼命三郎石秀。 吴用治病 智多星吴用,曾经交了一位医术高明的朋友王先生。

王先生的三个儿子,也都是出众的好郎中。这一天,王先生生了病,三个儿子方法使尽,也没有给自己的父亲看好病。

王先生整日闷在 真人版吴用(8张)屋里卧床不起,愁眉不展。 听说老朋友病了,吴用抽空从私塾出来去看王先生。

一进王先生家门,吴用二话没说,先是给王先生号脉,接着开了一张药方,吩咐他的儿子们照药方去办。 王先生的儿子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甘草桔梗金银花,吃完之后再去抓。

主治:经血不调。”这哪像是药方,简直是开玩笑,不过他们当着吴用的面,也不好说什么,就把药方放到了一边。

吴用走后,三个儿子把药方拿给王先生。王先生接过一看,差点把牙笑掉:“哈哈哈,好我的吴先生,连男女都不分还想治病,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可笑可笑!”笑完之后,觉得身上轻松了些,他便顺手把药方贴到墙上,看见了就想笑。

不久,王先生的病竟很快奇迹般地好了。这时,吴用又来到王先生的家中。

王先生向他问起药方的事儿。吴用回答说:“您得的是忧郁症,无药可治,要想去掉烦闷,须笑口常开,方能治愈。

所以我才给您开了那张看似荒唐的药方,来医治您的病情。”王先生听后,茅塞顿开,更加佩服吴用的才学了。

特殊问题,只有用特殊的办法,才能加以解决。 智多星,天机星吴用的绰号。

智多星的含义不难理解,“智多”就是足智多谋,“星”自然是天上之神,按张庆建先生的说法就是:“意谓吴用的才智像天上的神仙,知前晓后,看透世上芸芸众生。” 水浒中,刘唐得到北京大名府梁中书收买了十万贯“富贵”送与东京他丈人蔡太师庆生辰的消息,欲“半路上取了”,来投郓城县东溪村保正晁盖“商议个道理”。

因醉卧灵官庙里被巡夜的都头雷横当贼拿了,晁盖知情后救下刘唐,并且为息事“取出十两花银送与雷横”。刘唐觉得冤,偷偷地赶上雷横欲取回银子,二人正在“厮并”时,吴用从“侧首篱门”出来,“把铜链就中一隔“,劝住了二人。

这是吴用在水浒中的首次出场。作者对其叙说道: 吴用 秀才打扮 看那人时,似秀才打扮,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净袜,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

这人乃是智多星吴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祖贯本乡人氏。曾有一首《临江仙》赞吴用的好处: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

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

略施小计鬼神惊。字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

(见《水浒全传》第十四回“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晁天王认义东溪村”) 时吴用是个教书先生,在东溪村教几个蒙童为生,雷横、晁盖虽称他教授,书中也只是说他“似秀才打扮”。 按说,北宋时代是文人最扬眉吐气的时代,朝廷开科取士“有教无类”,对吴用的才智当不会“熟视无睹”,那么,他为什么还那么不被时代所接受? 读者都知道吴用籍贯郓城县,因在东溪村教书也就认为就是东溪村人了。

据《郓城县地名志》记载,吴用是今郓城县城东约10公里的车市村人,这车市村原名吴家店,后来分为东吴家店和西吴家店。吴家店是个集市,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为“物资交流”大会,车辆及木料市设在西吴家店,人们呼其为“车市”,时间一久,西吴家店就自然成了车市村了,并成了今天“法定”村名。

这也是车市村虽以“车”字打头,但村中并无车姓人家的原因。车市村以吴姓最多,都说是吴用的后裔。

其实,水浒作者只是叙述吴用“似秀才打扮”,并没有说他没有参加“科举”。按照吴用老家车市村流传下来的说法,他当时不仅参加了科举,还差点成为“状元”呢。

吴用的父亲是当时郓城县有名的才子,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四书五经尽皆知晓。大比之年,他 吴用 命吴用前往京师赶考,文章被主考官看中,欲点吴用状元。

此时,蔡京却另有想法:吴用的文章没说的,可他眼里并没有自己,一不来蔡府参拜,更无厚礼奉上,如果成了状元,怎好驾御?!于是,在定状元的早朝上蔡京奏道:“吴用文章虽好,但名字不吉利。如真点他“无用”为状元,岂不有损大宋形象?”皇上认为“言之有理”,金口敲定:吴用永不录用! 吴用的父亲对上述情况并不知道,又到科考之年,命吴用再次应考。

吴用行至曹州(今山东荷泽)附近,遇一个老汉正在路北场内晒小麦。此时虽烈日当空,吴。

3. 智多星吴用的故事(100字以内) 天机星智多星吴用

吴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平

生机巧聪明,曾读万卷经书。使两条铜链

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

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

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

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

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

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

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

连环计攻克祝家庄。吴用在破连环马时,

派时迁偷甲骗徐宁上了梁山。宋江闹华州

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

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一生屡

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

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

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

起。

在知道上有

4. 智多星吴用 用,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梁山泊排名第三,山东菏泽市郓城县东溪村人。

吴用满腹经纶,通晓文韬武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在财主家任门馆教授,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善使两条铜链,与晁盖自幼结交,与晁盖等人智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给蔡京献寿的十万贯生辰纲,为避免官府追缉而上梁山, 为山寨的掌管机密军师。

梁山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由他一手策划,是梁山起义军中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梁山起义军的军师,基层人民智慧的化身。受招安后,因宋江被害后托梦给他,与花荣一同自缢于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宋江墓前,尸身葬于宋江墓左侧。

5. 智多星吴用的故事简介 吴用满腹经纶,通晓文韬武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bai"智多星"。在财主家任门馆教授,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du,善使两条铜链,与晁盖自幼结交,与晁盖等人智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给蔡京献寿的十万贯生辰纲,为避免官府追缉而上梁山, 为山寨的掌管机密军师。梁山几乎zhi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由他一手策划,是梁山起义军中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梁山起义军的军师,基层人民智慧的化身。dao受招安后,因宋江被害后托梦给他,与花荣一同自缢版于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宋江墓前,尸身葬于宋江墓左侧。

吴用,小说《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梁山泊排名第三,上应天机星,山权东菏泽市郓城县东溪村人。

6. 关于智多星吴用 吴用第二位,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胜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鹧鸪天》: 罡星起义在山东,杀曜纵横水浒中。

可是七星成聚会,却于四海显英雄。人似虎,马如龙,黄泥冈上巧施功。

满驮金贝归山寨,懊恨中书老相公。 话说当时公孙胜正在阁儿里对晁盖说:“ 这北京生辰纲是不义之财,取之何碍。”

只见一个人从外面抢将入来,揪住公孙胜道:“你好大胆!却才商议的事,我都知了也。”那人却是智多星吴学究。

晁盖笑道:“先生休慌,且请相见。”两个叙礼罢,吴用道:“江湖上久闻人说入云龙公孙胜一清大名,不期今日此处得会。”

晁盖道:“这位秀士先生,便是智多星吴学究。”公孙胜道:“吾闻江湖上多人曾说加亮先生大名,岂知缘法却在保正庄上得会贤契。

只是保正疏财仗义,以此天下豪杰都投门下。”晁盖道:“再有几位相识在里面,一发请进后堂深处见。”

三个人入到里面,就与刘唐、三阮都相见了。 众人道:“今日此一会,应非偶然。

须请保正哥哥正面而坐。”晁盖道:“量小子是个穷主人,又无甚罕物相留好客,怎敢占上。”

吴用道:“保正哥哥,依着小生且请坐了。”晁盖只得坐了第一位。

吴用坐了第二位,公孙胜坐了第三位,刘唐坐了第四位,阮小二坐了第五位,阮小五坐第六位,阮小七坐第七位。却才聚义饮酒。

重整杯盘,再备酒肴,众人饮酌。 吴用道:“保正梦见北斗七星坠在屋脊上,今日我等七人聚义举事,岂不应天垂象。

此一套富贵,唾手而取。我等七人和会,并无一人晓得。

想公孙胜先生江湖上仗义疏财之士,所以得知这件事,来投保正。所说央刘兄去探听路程从那里来,今日天晚,来早便请登程。”

公孙胜道:“这一事不须去了,贫道已打听知他来的路数了。只是黄泥冈大路上来。”

晁盖道:“黄泥冈东十里路,地名安乐村,有一个闲汉,叫做白日鼠白胜,也曾来投奔我,我曾赍助他盘缠。”吴用道:“北斗上白光,莫不是应在这人?自有用他处。”

刘唐道:“此处黄泥冈较远,何处可以容身?”吴用道:“只这个白胜家,便是我们安身处。亦还要用了白胜。”

晁盖道:“吴先生,我等还是软取,却是硬取?”吴用笑道:“我已安排定了圈套,只看他来的光景。力则力取,智则智取。

我有一条计策,不知中你们意否?如此如此。”晁盖听了大喜,攧着脚道:“好妙计!不枉了称你做智多星,果然赛过诸葛亮。

好计策!”吴用道:“休得再提。常言道: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只可你知我知。”晁盖便道:“阮家三兄且请回归,至期来小庄聚会。

吴先生依旧自去教学。公孙先生并刘唐,只在敝庄权住。”

当日饮酒至晚,各自去客房里歇息。 次日五更起来,安排早饭吃了。

晁盖取出三十两花银送与阮家三兄弟道:“权表薄意,切勿推却。”三阮那里肯受。

吴用道:“朋友之意,不可相阻。”三阮方才受了银两。

一齐送出庄外来。吴用附耳低言道:“这般这般,至期不可有误。”

阮家三弟兄相别了,自回石碣村去。晁盖留住吴学究与公孙胜、刘唐在庄上,每日议事。

话休絮繁。却说北京大名府梁中书,收买了十万贯庆贺生辰礼物完备,选日差人起程。

当下一日在后堂坐下,只见蔡夫人问道:“相公,生辰纲几时起程?”梁中书道:“礼物都已完备,明后日便用起身。只是一件事在此踌躇未决。”

蔡夫人道:“有甚事踌躇未决?”梁中书道:“上年费了十万贯收买金珠宝贝,送上东京去,只因用人不着,半路被贼人劫将去了,至今无获;今年帐前眼见得又没个了事的人送去,在此踌躇未决。”蔡夫人指着阶下道:“你常说这个人十分了得,何不着他委纸领状送去走一遭,不致失误。”

梁中书看阶下那人时,却是青面兽杨志。梁中书大喜,随即唤杨志上厅说道:“我正忘了你。

你若与我送得生辰纲去,我自有抬举你处。”杨志叉手身前禀道:“恩相差遣,不敢不依。

只不知怎地打点?几时起身?”梁中书道:“着落大名府差十辆太平车子,帐前拨十个厢禁军监押着车,每辆上各插一把黄旗,上写着‘献贺太师生辰纲”。每辆车子再使个军健跟着。

三日内便要起身去。”杨志道:“非是小人推托,其实去不得。

乞钧旨别差英雄精细的人去。”梁中书道:“我有心要抬举你,这献生辰纲的札子内另修一封书在中间,太师跟前重重保你,受道敕命回来。

如何倒生支调,推辞不去?”杨志道:“恩相在上:小人也曾听得上年已被贼人劫去了,至今未获。今岁途中盗贼又多,甚是不好,此去东京,又无水路,都是旱路,经过的是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这几处都是强人出没的去处。

更兼单身客人,亦不敢独自经过,他知道是金银宝物,如何不来抢劫?枉结果了性命。以此去不得。”

梁中书道:“恁地时多着军校防护送去便了。”杨志道:“恩相便差五百人去,也不济事。

这厮们一声听得强人来时,都是先走了的。”梁中书道:“你这般地说时,生辰纲不要送去了?”杨志又禀道:“若依小人一件事,便敢送去。”

梁中书道:“我既委在你身上,如何不依你说。”杨志道:“若依小人说时,并不要车子,把礼物都装做十余条担子,只做客。

7. 水浒传里有关公孙胜、关胜、李逵、吴用的描写,文言文的,每人200 公孙胜:到庄门前看时,只见那个先生身长八尺,道貌堂堂,生得古怪,正在庄门外绿槐树下,一头打,一头口里说道:“不识好人!”晁盖见了,叫道:“先生息怒。

你来寻晁保正,无非是投斋化缘。他已与了你米,何故嗔怪如此?”那先生哈哈大笑道:“贫道不为酒食钱米而来,我觑得十万贯如同等闲!特地来寻保正,有句话说。

叵耐村夫无理,毁骂贫道,因此性发。”晁盖道:“你可曾认得晁保正么?”那先生道:“只闻其名,不曾见面。”

晁盖道:“小子便是。先生有甚话说?”那先生看了道:“保正休怪,贫道稽道。”

晁盖道:“先生少礼,请到庄里拜茶,如何?”那先生道:“多感。”先进入庄里来。

吴用见那先生入来,自和刘唐,三阮,一处躲过。 且说晁盖请那先生到后堂吃茶已罢。

那先生道:“这里不是说话处,别有甚么去处可坐?”晁盖见说,便邀那先生又到一处小小阁儿内,分宾坐定。晁盖道:“不敢拜问先生高姓?贵乡何处?”那先生答道:“贫道覆姓公孙,单讳一个胜字,道号一清先生。

贫道是蓟州人氏,自幼乡中好习枪棒,学成武艺多般,人但呼为公孙胜大郎。为因学得一家道术,善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江湖上都称贫道做入云龙。

贫道久闻郓城县东溪村晁保正大名,无缘不曾拜识。今有十万贯金珠宝贝,专送与保正作进见之礼。

未知义士肯纳受否?”(< >第十五回) 关胜:且说关胜回到寨中,下马卸甲,心中暗忖道:“我力斗二将不过,看看输与他。宋江倒收了军马,不知主何意?”却叫小军推出陷车中张横、阮小七过来,问道:“宋江是个郓城小吏,你这厮们如何伏他?”阮小七应道:“俺哥哥山东、河北驰名,都称做及时雨呼保义宋公明。

你这厮不知礼义之人,如何省的!”关胜低头不语。且教推过陷车。

当晚寨中纳闷,坐卧不安,走出中军,立观月色满天,霜华遍地,嗟叹不已。有伏路小校,前来报说:“有个胡须将军,疋马单鞭,要见元帅。”

关胜道:“你不问他是谁?”小校道:“他又没衣甲军器,并不肯说姓名,只言要见元帅。”关胜道:“既是如此,与我唤来。”

没多时,来到帐中,拜见关胜。关胜看了,有些面熟。

灯光之下,略也认得。便问是谁。

那人道:“乞退左右。”关胜道:“不妨。”

那人道:“小将呼延灼的便是。先前曾与朝廷统领连环马军,征进梁山泊。

谁想中贼奸计,失陷了军机,不能还乡。听得将军到来,不胜之喜。

早间宋江在阵上,林冲、秦明待捉将军,宋江火急收军,诚恐伤犯足下。此人素有归顺之意,无奈众贼不从。

暗与呼延灼商议,正要驱使众人归顺。将军若是听从,明日夜间,轻弓短箭,骑着快马,从小路直入贼寨,生擒林冲等寇,解赴京师,共立功勋。”

关胜听罢,大喜。请入帐,置酒相待。

备说宋江专以忠义为主,不寺从贼无辜。二人递相剖露衷情,并无疑心。

次日,宋江举众搦战。关胜与呼延灼商议:“今日可先赢首将。

晚间可行此计。”有诗为证: 亡命呼延计最奇,单人疋马夜逃归。

阵前假意鞭黄信,钩起梁山旧是非。 (< >第六十四回) 李逵:李逵却转过屋后山边来净手,只见一个汉子蹑手蹑脚地从山后归来。

李逵转过屋后听时,那妇人正要上山讨菜,开后门,见了,便问道:“大哥,那里闪了腿?” 那汉子应道:“大嫂,我险些儿和你不厮见了,你道我晦鸟气么?指望出去等个单身的过,整整等了半个月,不曾发市,甫能今日抹着一个,你道是谁?原来正是那真黑旋风。却恨撞着那驴鸟,我如何敌得他过?倒吃他一朴刀,搠翻在地,定要杀我,吃我假意叫道:‘你杀我一个,却害了我两个。

’他便问我缘故,我便告道:‘家中有个九十岁的老娘,无人养赡,定是饿死。’那驴鸟真个信我,饶了我性命,又与我一个银子做本钱,教我改了业养娘。

我恐怕他省悟了,赶将来,且离了那林子里僻静处睡了一回,从后山走回家来。”那妇人道:“休要高声。

却才一个黑大汉来家中,教我做饭,莫不正是他。如今在门前坐地,你去张一张看。

若是他时,你去寻些麻药来,放在菜内,教那厮吃了,麻翻在地,我和你却对付了他,谋得他些金银,搬往县里住,去做些买卖,却不强似在这里剪径!” 李逵已听得了,便道:“叵耐这厮,我倒与了他一个银子,又饶了性命,他倒又要害我。这个正是情理难容!”一转踅到后门边。

这李鬼恰待出门,被李逵劈揪住,那妇人慌忙自望前门走了。李逵捉住李鬼,按翻在地,身边掣出腰刀,早割下头来。

拿着刀,却奔前门寻那妇人时,正不知走那里去了。再入屋内来,去房中搜看,只见有两个竹笼,盛些旧衣裳,底下搜得些碎银两并几件钗环,李逵都拿了。

又去李鬼身边搜了那锭小银子,都打缚在包裹里。却去锅里看时,三升米饭早熟了,只没菜蔬下饭。

李逵盛饭来吃了一回,看看自笑道:“好痴汉,放着好肉在面前,却不会吃。”拔出腰刀,便去李鬼腿上割下两块肉来,把些水洗净了,灶里抓些炭火来便烧。

一面烧,一面吃。吃得饱了,把李鬼的尸首拖放屋下,放了把火,提了朴刀,自投山路里去了。

(< >第四十三回) 吴用:"众士兵见雷横赢刘唐不得,却待都要一齐上并他,只见侧首篱门开处,一个人。

求水浒传第六,七回原文

1、《水浒传》第六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话说二十个泼皮破落户中间有两个为头的∶一个叫做“过街老鼠”张三,一个叫做“青草蛇 李四。这两个为头接将来。智深也却好去粪窖边,看见这伙人都不走动,只立在窖边,齐道:“俺特来与和尚作庆。”

智深道:“你们既是邻舍街坊,都来廨宇里坐地。”张三,李四,便拜在地上不肯起来;只指望和尚来扶他,便要动手。

智深见了,心里早疑忌,道:“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颠酒家?……那厮却是倒来埒虎须!俺且走向前去,教那厮看酒家手脚!”智深大踏步近众人面前来。

那张三,李四,便道:“小人兄弟们特来参拜师父。”口里说,便向前去,一个来抢左脚,一个来抢右脚。智深不等他上身,右脚早起,腾的把李四先下粪窖里去。张三恰待走,智深左脚早起两个泼皮都踢在粪窖里挣扎。

绑头那二三十个破落户惊的目瞪口呆,都待要走。智深喝道:“一个走的一个下去!两个走的两个下去!”众泼皮都不敢动弹。

只见那张三,李四,在粪窖里探起头来。原来那座粪窖没底似深。两个一身臭屎,头发上蛆虫盘满,立在粪窖里,叫道:“师父!饶恕我们!”智深喝道:“你那众泼皮,快扶那鸟上来,我便饶你众人!”

众人打一救,搀到葫芦架边,臭秽不可近前。智深呵呵大笑,道:“兀,那蠢物!你且去菜园池里洗了来,和你众人说话。”两个泼皮洗了一回,众人脱件衣服与他两个穿了。

2、《水浒传》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当时太尉喝叫左右,排列军校拿下林冲要斩。林冲大叫冤屈。太尉道:“你来节堂有何事务?见今手里拿着利刃,如何不是来杀下官?”林冲告道:“太尉不唤,怎敢入来?见有两个承局望堂里去了,故赚林冲到此。”

太尉喝道:“胡说!我府中那有承局?这厮不服断遣!喝叫左右,解去开封府,分付腾府尹好生推问,勘理明白处决!就把这刀封了去!”左右领了钧旨,篮押林冲投开封府来。

恰懊府尹坐衙未退。高太尉干人把林冲押到府前,跪在阶下。府干将太尉言语对滕府尹说了,将上太尉封的那把刀放在林冲面前。府尹道:“林冲,你是个禁军教头,如何不知法度,手执利刃,故入节堂?这是该死的罪犯!”

林冲告道:“恩相明镜,念林冲负屈衔冤!小人虽是卤的军汉,颇识些法度,如何敢擅入节堂。为是前月二十八日,林冲与妻到岳庙还香愿,正迎见高太尉的小衙内把妻子调戏,被小人喝散了。次后,又使陆虞候赚小人吃酒,却使富安来骗林冲妻子到陆虞候家楼上调戏,亦被小人赶去。

是把陆虞候家打了一场。两次虽不成奸,皆有人证。次日,林冲自买这口刀,今日太尉差两个承局来家呼唤林冲,叫将刀来府里比看;因此,林冲同二人到节堂下。两个承局进堂里去了,不想太尉从外面进来,设计陷林冲,望恩相做主!”

府尹听了林冲口词,且叫与了回文,一面取刑具枷扭来上了,推入牢里监下。林冲家里自来送饭,一面使钱。

出处:出自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南宋时,梁山英雄故事流传甚广。当时的画家、文学家龚开的《宋江36人赞并序》称: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画家也执笔为他们图形绘影。

当时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裔,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斥,遂辞官回家。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白驹场盐民张士诚等十八名壮士率壮丁起义反元。张士诚敬其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为军幕,施耐庵抱着建造“王道乐土”的宏远计划欣然前往,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

后因张士诚居功自傲,独断专行,亲信佞臣,疏远忠良,施耐庵几次谏劝,张士诚都不予采纳,于是愤然离开平江,并作《秋江送别》套曲赠予同在张幕的鲁渊、刘亮等人。此后,浪迹江湖,替人医病解难。

后入江阴祝塘财主徐骐家中坐馆,除了教书以外,还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为撰写《水浒传》准备素材。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灭张士诚后,到处侦查张士诚的部属。为避免麻烦,施耐庵征求兴化好友顾逖的意见,在白驹修了房屋,从此隐居,专心于《水浒传》的创作。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30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