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徽宗《文会图》说宋茶

品茶 2023-11-12 23:25:58

徽宗《文会图》说宋茶

宋徽宗赵佶是北宋第八代皇帝(1082—1135),作为帝皇,他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作为一个文人,他的书画均可彪炳史册。宋徽宗一生嗜,著有著名的《大观茶论》,也留下不少与茶有关的字画,其中,《文会图》就值得一说。


《文会图》描绘的是北宋时期文人雅士品茗雅集的一个场景,环桌而坐的文士,正进行着茶会。地点应该是一所庭园,旁临曲池,石脚显露。四周栏楯围护,垂柳修竹,树影婆娑。树下设一大案,案上摆设有果盘、酒樽、杯盏等。八九位文士围坐案旁,或端坐,或谈论,或持盏,或私语,儒衣纶巾,意态闲雅。


竹边树下有两位文士正在寒暄,拱手行礼,神情和蔼。垂柳后设一石几,几上横仲尼式瑶琴一张,香炉一尊,琴谱数页,琴囊已解,似乎刚刚按弹过。


大案前设小桌、茶床,小桌上放置酒樽、菜肴等物,一童子正在桌边忙碌,装点食盘。


茶床上陈列茶盏、盏托、茶瓯等物,一童子手提汤瓶,意在点茶;另一童子手持长柄茶杓,正在将点好的茶汤从茶瓯中盛入茶盏。床旁设有茶炉、茶箱等物,炉上放置茶瓶,炉火正炽,显然正在煎水。


有意思的是画幅左下方坐着一位青衣短发的小茶童,也许是渴极了,他左手端茶碗,右手扶膝,正在品饮。

赵佶《大观茶论》论及茶器时曾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茶筅以箸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末必眇,当如剑瘠之状。”“瓶宜金银,小大之制,惟所裁给。”“勺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文中所说这些器具几乎在《文会图》中均能看到实物,是宋代点茶法场景的真实再现,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史料参考价值。

煎茶、点茶,一直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消闲人生的最佳方式,也是太平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除了必要的环境和器具外,重要的是要有优雅的情怀和洁净茶心。千百年后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煎一炉水,瀹一瓯茶,焚香展卷,细细品读《大观茶论》或许能从字里行间和点染勾勒处,感受到那份曾经存在过的精致与儒雅。

出自宋徽宗之手的真迹有哪些

1、《秾芳诗帖》

楷书,绢本,卷,后期风格,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是宋徽宗写的一首亡国蒙尘词。每行二字,共20行。清代陈邦彦曾跋赵佶瘦金书《秾芳诗帖》:“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真神品也。”

2、《欲借风霜二诗帖》

楷书,纸本,早期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由两首七言与五言律诗合并而成,也名为“欲借、风霜二诗”帖。过去学者推测这可能是宋徽宗二十九岁(1110)时所作。

3、《千字文》

楷书,卷,早期(传23岁时)作品,上海博物馆藏,这是赵佶以其最具个人风格之"瘦金体"书写,整体匀整峭拔,飘逸灵动,正所谓"铁画银钩"。此种书体取法唐代薛稷、薛曜,把楷书中瘦劲一路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一种书体。

4、《题李白上阳台帖》

楷书,纸本,早期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纵28.5cm 跋28.5 x 38.1 cm,《上阳台帖》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历来收藏于内府,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题签:“ 唐李太白上阳台”一行。后纸有宋徽宗赵佶题跋。皆为瘦金书,极其工整秀雅,可见徽宗对李白书迹之膜拜。

5、《闰中秋月诗帖》

楷书,纸本,后期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纵35厘米,横44.5厘米,这件《闰中秋月诗帖》为“瘦金体 ”的典型作品之一,“瘦金”即有 “瘦筋”的含意。在宋徽宗的书法作品中,堪称代表。 此册页曾经清宋荧、乾隆内府、嘉庆内府等收藏,《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6、《瑞鹤图》

绢本,卷,楷书,后期风格,辽宁省博物馆藏,纵138厘米、横51厘米,图中描绘了鹤群盘旋于宫殿之上的壮观景象。绘画技法精妙绝伦,图中群鹤如云似雾,姿态百变,各具特色。

7、《五色鹦鹉图》

绢本,卷,楷书,后期风格,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图绘折枝杏花两枝,枝头栖五色鹦鹉一只,用笔细劲工致,设色浓丽,与《蜡梅身禽图》想类,是一种精巧典雅的风格。因有徽宗赵佶的亲笔题词,画幅的右侧有赵佶瘦金书诗序并诗。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30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