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叶连接的本土辉煌

茶百科 2023-11-12 23:20:57

茶叶连接的本土辉煌

琴声起,美人起舞,儒生诵,将士击鼓。中国几千年的悠悠历史长河,华夏民族此起彼伏的瑰丽画卷,曾一遍遍上演让人咀嚼难忘的故事。可叹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一切似昨日却也是千年,早已模糊了记忆。登长城、去孔庙、望都江也不一定能找回什么。
而今不知何时起我们崇尚他国,一切的进口物品,国外代购都无声中变成了品质和品位的代名词。从书籍、服饰、器具、物件、食品等等甚至包括文化、信仰。

细细想来除了一些近百岁老者外,其余我们这些中少年大多与传统文化断层太大所致。不过幸而还有藕断丝连的地方。


单从茶叶来看,就说现在被人津津乐道的日本道,茶器,铁艺,无不被人称颂,赞其意境、赞其美感。身边亦有不少人推崇欲研究学习。可如往深里看便能看到日本茶道背后中国山河的壮丽景色。从日本抹茶能看见其背后的宋代点茶,从古九古烧到版画类浮世绘能看见中国无数民俗、历史、工艺的痕迹。茶叶就像一叶扁舟,你跟着它一步一步往那湖中去。就会穿越到曾经的千年繁华地。听着神农尝百草,看着尧舜禹行德,走过汤文武帝时,暂歇春秋战国中,再看诸子百家争鸣,细品孔孟和老庄,今人就知道我们的历史文化不只有人之初、性本善。


再回望百年前日本人、荷兰人、葡萄牙人、英国人相继到中国寻茶,到四川、到武夷、到安徽、带走无数瓷器茶叶。当地的外国人对这些东方文明是何其的喜欢崇拜,多少人心生向往,想到那东方神秘之国一探究竟。

现在大量占据市场的英国立顿红茶,其前世就足以证明当时的欧洲人对我国红茶渴求的情结。查理二世和葡萄牙公主凯瑟琳的婚姻,让英国贵族以及英国平民知道认识了这种东方药用饮品茶叶,才有了英国人的下午茶,才有了至今仍存在的“蓝色会客厅”。因其无法连续得到中国茶叶,才开始在各处不断尝试反复种植中国茶树品种,之后才有了阿萨姆红茶、锡兰红茶到立顿红茶。


纵观茶叶历史就能从中窥探到中国的本土辉煌。前几日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凡中国人都应阅读《论语》对此深表赞同。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茶是如何传向世界各国的?

一、早期朝鲜半岛、日本僧侣在到中国学佛的同时,传去了茶叶、茶文化;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最早通过陆路和海路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通过僧侣传播进行禅茶一味的文化交流。由于朝鲜和中国接壤兼有陆路和海路的缘故,专家认为茶入朝鲜半岛要早于日本。

茶入朝鲜半岛约在六世纪和七世纪,新罗时代(668-935)就有大批僧人到中国学佛求法,载入中国宋代,《高僧传》的就有近30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在中国用10年左右的时间专心修学后回国传教。

他们在中国时,就接触到饮茶,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韩国古籍《三国史记》载:“前于新罗第27代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时,已有茶。”善德女王属三国时代(公元18-935)末期人,故韩国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

二、朝廷、官府作为高级礼品赏赐或馈赠给来访的外国使节、嘉宾;

日本关于饮茶的最早记载见《古事记》及《奥仪抄》两书:日本圣武天皇曾于天平元年(729年)四月,召集僧侣进禁廷讲经,事毕,各赐以粉茶,人人感到荣幸。又记载当时有高僧行基(658-749),到中国学佛求法的高僧最澄,回国时带去浙东茶籽在日本播种。

三、通过贸易,输往世界各地。

作为一种经济作物,中国茶传播到世界各地:如始于西汉,从甘肃、新疆经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丝绸之路”;始于唐代、盛于明清,经中国西南入藏传到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地区的“茶马古道”;明清时代,中国开始与欧、美各国进行海上茶叶贸易,清朝初期,开创的武夷山等中国东南茶区至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路”,由此可见,这些著名的茶路、茶事,都是以贸易为主的商业行为。

扩展资料: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功夫茶文化则起源于中国广东省潮汕地区。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中华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中国各地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潮州凤凰单丛茶、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茶文化

福建外销茶叶为什么能在清代异军突起?

迄至清初,福建茶叶除武夷等名茶品种闻名于世外, 其整体生产规模、制作技术均远逊于江淮、四川等地。然而, 到 18 世纪 30 年代以后, 福建茶独擅出口之利, 其生产规模远超其他产茶省份, 开始了闽茶近 150 年的全盛发展时期。原因何在?

制茶技术的变革

至迟18世纪初期, 武夷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相继出现。清朝以前,福建与其他地方一样, 均是炒制绿茶。小种红茶的制法是以日晒代替杀青, 在揉捻后堆放片刻, 使其发红明显, 而后炒和烘, 使其色、香、味异于绿茶。崇安县令陆廷灿雍正十二年 (公元 1734 年) 所刊《续茶经》引《随见录》记载: “ 武夷造茶, 其岩茶以僧家所制最为得法。至洲茶中, 采回时, 逐片择其背上有白毛者, 另炒另焙, 谓之白毫 ”(Pekoe, 优级红茶之一种, 不同于政和的白茶) , 这是国内最早的红茶记录。《随见录》早于 1734 年的《续茶经》, 所反映的史实当更早。

注:英语中的black tea 指颜色较深的茶,半发酵的乌龙茶也包含在内,早期欧洲人没能力严格区分今天意义上的红茶和乌龙茶。

欧洲人 18 世纪初就记载工夫 (congon) 茶, 小种红茶产生早于工夫茶。由此推测, 小种红茶可能产生于清初。由于小种红茶制法繁复且费工时, 因此, 福建各产区简化加工步骤, 创造工夫红茶。这两种红茶先为英国人接受 , 随后风靡欧美, 销量大增, 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茶, 从根本上促进了福建茶的生产。

清廷在福建实施比较宽松的茶叶管理制度

清代在主要茶区实行茶引制度, 茶商需纳钱请引, 而后按引购茶, 不许超过所得茶引规定的购茶量。若要增购茶叶, 需再申请茶引, 不但需多纳钱, 还得受官员勒索。清代的主要产茶省份中, “ 福建向不颁茶引, 并无征收茶课 ” , 只在康熙十九年 (公元1680 年) 因军需议加茶课税银 35912 两。福建茶课税到康熙二十六年 (公元1687 年) 豁免。惟贩运崇安武夷茶时, 需在关口“ 照则例纳税, 多寡不一, 汇入商税项下奏销 ”。

农村雇工对雇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动

万历十六年新题例规定: “ 今后官民之家凡请工作之人, 立有文券、议有年限者, 以雇工人论, 止是短雇月日, 受值不多者, 依凡 (人) 论 。”这是说明打短工者不被认为是“雇工人”, 与雇主在法律上平等, 没有人身依附关系。

清承明律,到乾隆五十三年 (公元 1788 年) 规定:“ 若农民佃户雇请耕种耕作之人, 并店铺小郎之类, 平时其坐进食, 彼此平等相称, 不为使唤服役, 素无主仆名分者, 亦无论其有无文契年限, 俱依凡人料断 ”。以上材料说明, 从明末到乾隆末年, 农业雇工对雇主法律上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这对于大量使用雇佣短工的茶叶种植与制作具有重要意义。

雍正年间取消劳动力流动限制

清律规定, 居民只能在向国家登记土地财产、纳粮和应役的地方居住, 不能随便迁徙, 这就是所谓的“ 人户以籍为定 ”。如离开居住处到外县、外省去, 必须取得地方官同意及发给路引, 才能持之通行前往, 否则就触犯了“ 私越冒渡关津 ”律。雍正三年 (公元 1725 年) , 删除了须发路引规定。雍正九年 (公元 1731 年) 又规定: “ 流民”已佣工得食者, 听其自便 。茶叶种植与制作季节性强, 每年只在采茶制茶期间需要大量劳力, 非地广人稀的山区本地劳力所能满足, 只能大批雇佣外地劳力。雍正年间取消劳力流动限制, 在法律上承认雇工能顺利流入茶区, 保证茶叶种植与制作需要的外地劳力。

福建商人的贸易优势

宋元以降, 闽南商人在远东贸易中长期居优势地位。西人东来后, 首先遭遇的也是闽南海商。清初至清中期, 活跃于茶区的商人多是漳泉商人。闽南人经营闽北茶叶由来已久。闽南商人不仅活跃于茶区, 而且直接经营闽茶外销。清前期海禁开放以后, 福建茶从厦门出口, 经营者多是闽南商人。

1757 年, 清朝闽海关关闭, 实行广州一口对外贸易。福建茶出口改为由陆路内河运到广州。贩运茶叶者仍多是闽商。“ 闽皖商人贩运武夷、松罗茶叶, 赴粤省销售, 向由内河行走 ”。不仅贩运闽茶至粤省多是闽商, 而且与洋商进行茶叶交易者也不乏福建商人。广东十三行经手所有内地茶叶外销, 很多福建商人由闽来粤, 直接经营茶叶等中国商品的外销。乾嘉年间广东十三行著名行商中, 潘同文 (同文行)、任怡和 (怡和行)、叶义成 (义成行)、潘丽泉 (丽泉行)、谢东裕 (东裕行)、黎资元 (资元行) 各行俱闽籍。刘东生为徽籍, 卢广利、梁天宝、易服泰、关福隆、黎届成为粤籍, 闽籍行商全属漳泉商人。

从 17 世纪末到 18 世纪 90 年代, 荷兰通过印尼巴达维亚(雅加达)转口, 向欧洲贩运茶叶不下数十万担, 经营从中国贩茶到巴城的海商, 几乎都是闽南人。在巴城从事中国帆船与荷兰人之间茶叶贸易的掮客也是闽籍巴城华人, 如 17 世纪 30- 40 年代的巴城甲必丹(华人头目)连富光本身就参与与荷兰人的茶叶交易。 闽籍商人, 特别是漳泉商人长期形成的内陆与海上贸易网络, 是推动闽茶海外贸易从 而促进闽茶生产的主要动力之一。

18世纪开始,茶叶开始风靡欧洲,随之而来的是市场需求暴增,中国茶叶迅速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具备以上条件的福建在全国的产茶区中脱颖而出,开启了近代以来福建茶业的辉煌时代。

阅读有趣的文字  探索 有趣的世界 享受有趣的生活

王掌柜的茶话会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30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