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相约,众人围坐,倾心而谈,听着茶水沸腾的声音,不禁让人想起孟德煮酒论英雄,只不过,此时所煮不过茶而已,较之孟德不同。起身煮茶,少了那种豪气与心计,多的是温馨与怡情。围壶而坐,享受煮茶的乐趣,茶的浓香似已胜过美酒。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饮自兽周公”,我国喝茶的风尚,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茶具有“止渴、清食、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之功效,但更让人回味无穷的是其蕴涵着的丰富的人生意趣。
煮茶品茗,是一门具有文化意味闲暇艺术,盖因不论贵贱雅俗、贫富穷达,茶之为道,总是存在于人们的休暇生活中。
而现代人饮茶都习惯泡饮,煮茶之风慢慢被湮没,其实煮茶相对泡茶来说好处更多,而且煮茶也是中国茶文化的一种复兴,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回归。
总结来说,煮茶有三宜 :
宜煮一:贵族生活体现
煮茶之风是在唐代兴起,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中最有名就是陆羽煮茶,陆羽煮茶同时也是唐代饮茶文化的主体,是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开创了饮茶新风尚。
煮茶渐渐成为上层贵族的一种生活习惯,以茶交友,以茶论德。如在中国许多大片中就有煮茶的情景,如吴宇森的《赤壁》中就有小乔施展美人计煮茶,曹操问:这烹(煮)茶最难的是什么?小乔回答说:茶叶、火候、水质、器皿,其最难得还是煮水。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谈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谈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常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谈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吾年向老世未薄,所好未衰惟饮茶”,北宋时茶道盛行之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向世人坦言“所好未衰惟饮茶。”
宋朝时,煮茶已经成为朝廷官场待下之礼,多见于送人笔记,王国维《茶汤遣客之俗》已有考证,云:“今世官场,客至设茶而不饭,至客人延客茶,则仆从一声呼送客矣,此风自宋已然。”
宜煮二:健康生活保证
英国科学家发现,和用沸水泡茶相比,用茶壶煮茶可以让茶叶释放出更多的抗癌物质,抗癌效果更好。研究表明,茶叶在壶中煮沸5分钟,可以吸收癌症中有害物质的抗氧化剂的浓度达到最高峰,饮用在壶中煮制5分钟的茶水一小时后,血液中的抗氧化剂水平上升了45%。
研究还发现,茶叶在壶中泡制更长时间并不会产生更多的有益成分,反而会减少;如果向茶水中添加牛奶,并不会影响茶的抗氧化剂成分。
用壶煮茶,煮普洱熟茶最宜。普洱茶,以其解腻、降脂、助消化的突出功效,千百年来与奶、肉一起成为我国西北各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现在它更受到都市人的垂青。
普洱熟茶带给人一种新鲜细致感,它的外形不同于红茶绿茶那纤细的身段,也不同于另一些茶叶的奇形异状,它只是红褐色的圆饼茶,形象颜色虽不气派,倒也略显古朴,使人不由得想起那悠悠漫漫的丝绸古道,掰开茶饼闻一闻,一股普洱茶特有的香气,轻轻的淡淡的散开来,仿佛在低声述说茶马古道上那遥远的故事……
煮普洱熟茶,汁液红浓透亮,随馨袅袅飘升的水汽,杯里送来缕缕茶香。喝上一口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同样醇香的滋味过后又有微微的甘甜,好像远游归来,身上还带着那草地、那山林、那旷野的气息。
宜煮三:怡情怡身怡心
煮茶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也可以独个自煮、自品,它给人带来的身心感受,能换来无穷的回味。煮茶之美,不在于茶本身的品质,而在于喝茶人的心境。
都市人的悲哀就在于总是在钢筋混凝土的垃圾废墟中找寻一种返璞归真的所谓闲情雅致,所以免不了在空虚与无聊中为烦躁与浮华找寻些许的清宁。
对白领和时尚人群来说,红泥小炉、紫砂小壶过于烦复,置一台煮茶机正好,虽不能得到茶味之绝妙,倒还让茶的色香味悠然滴落。
蒸汽袅袅,茶香四溢。倾身提壶,将一漾红波倒入杯中,啥时只见水光潋艳,山色空蒙,香雾缭绕,浑然不知身在何方,甘爽的味道交织于舌尖,残留的余香久久不能褪去,愈久愈让人沉醉。
闭目凝神,让往日的愁苦和着淡淡不肯散去的茶香的清苦,在空气中交织缱绻。难怪有人说:茶道者,煮茶之乐同饮茶之乐各居其半,是为乐也。
泡茶好, 要泡好一壶茶,既要讲究实用性、科学性,又讲究艺术性。 首先要讲究泡茶用水。古人对泡茶用水的选择,一是甘而洁,二是活而鲜,三是贮水得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了科学的水质标准,卫生饮用水的水质标准规定了感官、化学、毒理学和细菌等四方面的内容。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按来源可分为泉水(山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自来水是通过净化后的天然水。自来水有时用过量氯化物消毒,气味很重,可先将水贮存在罐中,放置24小时后再用火煮沸泡茶。水的硬度和茶品质关系密切。水的PH值大于5时,汤色很深,PH值达到7时,茶黄素倾向于自动氧化而消失。软水易溶解茶叶有效成份,故茶味较浓。另外,水中的含铅量达到0.2mg/kg时,茶叶变苦;镁含量大于2mg/kg时,茶味变淡;钙含量大于2mg/kg时,茶味变涩;若达到4 mg/kg时,茶味变苦。因此泡茶宜选软水或暂时硬水为好。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属软水,溪水、泉水、江水(河水)属暂时硬水,部分地下水为硬水,蒸馏水为人工软水。 其次是泡茶器皿。古代茶之器皿很多,陆羽《茶经》里列举了煮茶和饮茶的29种器皿,如今的茶具已无取水用具、煮水用具等,通常是指茶壶、茶杯、茶碗、茶盘、茶盅、茶托等饮茶用具。东北、华北一带,大多数人喜喝花茶,一般常用较大的瓷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江南一带,普遍爱好喝绿茶,多用有盖瓷壶泡茶。福建、广东、台湾以及东南亚一带,特别喜爱乌龙茶,宜用紫砂器具。四川、安徽地区流行喝盖碗茶,盖碗由碗盖、茶碗和茶托三部分组成。喝西湖龙井等名绿茶,则选用无色透明玻璃杯最理想。品饮名绿茶和细嫩绿茶,无论使用何种茶杯,均宜小不宜大,否则,大热量容易使茶叶烫熟。 除以上常用泡茶器皿外,还有一些配套茶具,如放茶壶用的茶船(又名茶池,有盘形、碗形两种);盛放茶汤用的茶盅(又名茶海);尝茶时盛用的茶荷;沾水用的茶巾;舀水用的茶匙;放置茶杯用的茶盘和茶托;专门存放茶叶用的铁罐、陶罐、木罐等贮茶器具。 三是要注意泡茶用量。茶叶用量为泡茶三要素(用量、水温、冲泡时间和次数)之首。茶叶种类繁多,泡茶时茶叶用量各异,还要考虑泡茶用具大小和饮茶者的习惯。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或1:60,即每杯放3克左右茶叶,加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乌龙茶,每杯放茶量5—10克,如用茶壶冲泡,则按茶壶容量大小适当掌握比例,投入量为茶壶容积的一半,或更多。 四是注意泡茶水温。泡茶水温的掌握因茶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芽叶细嫩的名绿茶,一般用80度左右的沸水冲泡。水温太高容易破坏茶中维生素C,咖啡碱容易析出,致使茶汤变黄,滋味较苦。饮泡各种花茶、红茶、中低档绿茶,则要用90—100度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茶叶中有效成份析出少,茶叶味淡。冲泡乌龙茶、普洱茶和沱茶,因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粗老,必须用100度的沸滚开水冲泡。少数民族饮用的紧压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熬煮。通常茶叶中的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跟水温相关,60度温水浸出的有效物质只相当于100度沸水浸出量的45—65%。 五是注意冲泡时间。冲泡茶叶的时间和次数相关。茶叶冲泡时间与茶叶种类、用茶量、水温和饮茶习惯都有关系。冲泡时间以茶汤浓度适合饮用者的口味为标准,一般讲,用茶量多,水温高。细嫩红绿碎茶,冲泡时间宜短,3—5分钟即可。冲泡次数1—3次为宜,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冲泡时间应适当延长。冲泡时最好先倒少量开水,浸没茶叶,再加满至七八成,便可趁热饮用,当喝至杯中剩1/3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二次冲泡,继续喝至1/3茶汤时,再冲泡第三次,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冲泡乌龙茶的次数可达5—7次,又由于其多用小型紫砂壶,冲泡时间较短,一般约2分钟左右,第一泡1分钟就要倒出来,从第二泡开始渐渐增加15—30秒的冲泡时间,这样前后茶汤浓度才比较均匀。
亲朋好友来家里玩,很多人喜欢煮茶招待,一来可以喝到一杯口感醇绵的茶,还可以享受煮茶过程带来的美好享受,那么文冠茶是泡着好喝还是煮着好呢!
文冠茶泡茶好还是煮茶好
茶叶中含有抑癌作用的茶多酚、可降血糖/血压/尿酸/血脂,以及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养分物资。这些养分物质能析出多少,和冲泡的次数有很大的关系。通常外形颗粒越大的茶叶,养分物质析出的速度越慢;颗粒越小,析出的速度越快。
文冠茶一般在5-6泡后有益成分析出得差不多,茶汤的香气逐渐低沉,滋味淡薄,但茶叶中苦涩成分也将逐步析出,故口感较差,再泡意义不大。所以日后喝茶万万要记住不可一壶茶从早喝到晚,即泡即饮,才能喝出健康。
什么茶都可以煮吗
煮茶虽然好处多多,但不是所有的茶都适合煮的。适合煮的茶要么是发酵,要么就是老茶。
那怎么又可以泡呢
泡茶的水一般在80-100度,长时间浸泡的温度可能低于此。这时候将文冠茶叶中的溶于水的物质是低沸点物质。
如何泡一杯好茶
泡文冠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是水温,对于泡过的老茶,再进行煮制时适合用温水,用冷水煮出来的茶汤味道会大打折扣;对于没有泡过的茶,先洗茶叶,再加热水。其次是茶具,煮茶的茶具一定要干净,且煮茶壶不可太小,否则容易因水量少而产生困扰。
煮茶之风兴起于唐代,是饮茶文化中的一笔重彩。长久以来,泡茶和煮茶的利弊,一直是人们竞相谈论的话题。其实无论泡茶还是煮茶,只要掌握了科学正确的方法,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能起到有利的作用,就已经达到了我们喝茶的目的。
泡好一杯茶或一壶茶,首先要掌握茶叶用量。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如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如用茶壶,则按容量大小适当掌握。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几乎为茶壶容积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
用茶量多少与消费者的饮用习惯也有密切关系。在西藏、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以肉食为主,当地又缺少蔬菜,因此茶叶成为生理上的必需品。他们普遍喜饮浓茶,并在茶中加糖、加乳或加盐,故每次茶叶用量较多。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人民喜饮花茶,通常用较大的茶壶泡茶,茶叶用量较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消费者主要饮用绿茶或龙井、毛峰等名优茶,一般用较小的瓷杯或玻璃杯,每次用量也不多。福建、广东、台湾等省,人们喜饮工夫茶。茶具虽小,但用茶量较多。
茶叶用量还同消费者的年龄结构与饮茶历史有关。中、老年人往往饮茶年限长,喜喝较浓的茶,故用量较多;年轻人初学饮茶的多,普遍喜爱较淡的茶,故用量宜少。总之,泡茶用量的多少,关键是掌握茶与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取四只茶杯,各等量放入3克相同的茶叶,再分别倒入沸水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和200毫升。5分钟后审评茶汤滋味,结果是,加水50毫升的滋味极浓,加水100毫升的滋味太浓,加水150毫升的滋味正常,加水200毫升的滋味较淡。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候汤(即指烧开水煮茶——作者注)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得更为具体:“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以上说明,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如水沸腾过久,即古人所称的“水老”。此时,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泡茶鲜爽味便大为逊色。培养沸滚的水,古人称为“水嫩”,也不适宜泡茶,因水温低,茶中有效成份不易泡出,使香味低淡,而且茶浮水面,饮用不便。
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看泡饮什么茶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绿茶类名茶),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左右为宜。茶叶愈嫩、愈绿,冲泡水温要低,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而在高温下,茶汤容易变黄,滋味较苦(茶中咖啡碱容易浸出),维生素c大量破坏。正如平时说的,水温高,把茶叶“烫熟”了。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较少,茶味淡薄。泡饮乌龙茶、普洱茶和花茶,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较极老,必须用100℃的沸滚开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少数民族饮用砖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
一般说来,泡茶水温与茶叶中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水温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汤就愈浓;反之,水温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汤就愈淡,一般60℃温水的浸出量只相当于100℃沸水浸出量的45—65%。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上面谈到,高级绿茶适宜用80℃的水冲泡,这通常是指将水烧开之后(水温达100℃),再冷却至所要求的温度;如果是无菌生水,则只要烧到所需的温度即可。 中国人历来好品茶,泡茶似乎人人都会,但并非个个都能泡出好茶。好茶还需好水泡。
古人知晓泡茶时水的重要性,因此非常重视水的质量。若水质差,茶叶的色香味就会被改变或者被淹没,若非常适宜则会对茶汤品质起到优化作用古人评水主要从水质和水味两方面给予评价,好的水质必须是清、活、轻,水味须甘、冽。
泡茶水的标准从水质:清、活、轻,水味:甘、冽这五个方面来判断。现代科学分析认为,每升水含8毫克以上的镁离子钙称之为硬水,反之则为软水。软水沏茶,色、香、味俱佳,硬水泡茶,茶汤易变色,色、香、味也会大受影响。水的轻重还包括水中所含的矿物质成分的多少以及酸、碱度,含铁、碱物质较多的水泡茶,茶汤会飘起一层“锈油”,出现混浊并有沉淀物。水的酸度大,泡出的茶色就会深,甚至暗黑。所以建议选用软性水泡茶(如西藏天然冰川山泉水、青海昆仑山天然矿泉水、河南太行八里天然矿泉水、青岛崂山天然矿泉水)。
多数人是用沸腾的自来水泡茶,如果有条件可将自来水静置20小时左右,挥发水中的消毒气味后再用较好。水质不佳,可以多煮一会,沉淀杂质,消除异味。纯净水是泡茶的好水,无污染的天然矿泉水也很不错,远离人口密集的江、河、湖水,也不失为沏茶的好水。古人推崇的雪水、雨水,但是如今因为水污染,在多数地区已经不再有好水了。
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茶、水、器之间的关系就有很多记述,如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陆羽在《茶经》中对饮茶用水的原则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古人还总结出了“龙井茶,虎跑水”、“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等这类茶、水的最佳组合。
泡茶常用的六种水:
⑴山泉水
山泉水大多出自岩石重叠的山峦。山上植被繁茂,从山岩断层细流汇集而成的山泉,富含二氧化碳和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而经过砂石过滤的泉水,水质清净晶莹,含氯、铁等化合物极少,用这种泉水泡茶,能使茶的色香味形得到最大发挥。
但也并非山泉水都可以用来沏茶,如硫磺矿泉水是不能沏茶的。另一方面,山泉水也不是随处可得,因此,对多数茶客而言,只能视条件和可能去选择宜茶水品了。
⑵江、河、湖水
它属地表水,含杂质较多,混浊度较高,一般说来,沏茶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远离人烟,又是植被生长繁茂之地,污染物较少,这样的江、河、湖水,仍不失为沏茶好水。如浙江桐庐的富春江水、淳安的千岛湖水、绍兴的鉴湖水就是例证。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其江水,取去人远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唐代白居易在诗中说:“蜀水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认为渭水煎茶很好。唐代李群玉曰:“吴瓯湘水绿花”,说湘水煎茶也不差。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更进一步说:“黄河之水,来自天上。浊者土色,澄之即净,香味自发”。言即使浊混的黄河水,只要经澄清处理,同样也能使茶汤香高味醇。这种情况,古代如此,现代也同样如此。
⑶雪水和天落水
古人称之为“天泉”,尤其是雪水,更为古人所推崇。唐代白居易的“扫雪煎香茗”,宋代辛弃疾的“细写茶经煮茶雪”,元代谢宗可的“夜扫寒英煮绿尘”,清代曹雪芹的“扫将新雪及时烹”,都是赞美用雪水沏茶的。
至于雨水,一般说来,因时而异:秋雨,天高气爽,空中灰尘少,水味“清冽”,是雨水中上品;梅雨,天气沉闷,阴雨绵绵,水味“甘滑”,较为逊色;夏雨,雷雨阵阵,飞砂走石,水味“走样”,水质不净。但无论是雪水或雨水,只要空气不被污染,与江、河、湖水相比,总是相对洁净,是沏茶的好水。可惜,近代不少地区,特别是工业区,由于受到工业烟灰、气味的污染,使雪水和天落水也变了质,走了样。
⑷井水
属地下水,悬浮物含量少,透明度较高。但它又多为浅层地下水,特别是城市井水,易受周围环境污染,用来沏茶,有损茶味。所以,若能汲得活水井的水沏茶,同样也能泡得一杯好茶。唐代陆羽《茶经》中说的“井取汲多者”,明代陆树声《煎茶七类》中讲的“井取多汲者,汲多则水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明代焦竑的《玉堂丛语》,清代窦光鼐、朱筠的《日下归闻考》中都提到的京城文华殿东大庖井,水质清明,滋味甘洌,曾是明清两代皇宫的饮用水源。福建南安观音井,曾是宋代的斗茶用水,如今犹在。
⑸自来水
它含有用来消毒的氯气等,在水管中滞留较久的,还含有较多的铁质。当水中的铁离子含量超过万分之五时,会使茶汤呈褐色,而氯化物与茶中的多酚类作用,又会使茶汤表面形成一层“锈油”,喝起来有苦涩味。所以用自来水沏茶,最好用无污染的容器,先贮存一天,待氯气散发后再煮沸沏茶,或者采用净水器将水净化,这样就可成为较好的沏茶用水。
⑹纯净水
现代科学的进步,采用多层过滤和超滤、反渗透技术,可以将一般的饮用水变成不含有任何杂质的纯净水,并使水的酸碱度达到中性。用这种水泡茶,不仅因为净度好、透明度高,沏出的茶汤晶莹透澈,而且香气滋味纯正,无异杂味,鲜醇爽口。市面上纯净水品牌很多,大多数都宜泡茶。除纯净水外,还有质地优良的矿泉水也是较好的泡茶用水 茶叶冲泡的时间和次数,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系,不可一概而论。
如用茶杯泡饮一般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沸水约200毫升冲泡,加盖4—5分钟后,便可饮用。这种泡法的缺点是:如水温过高,容易烫熟茶叶(主要指绿茶);水温较低,则难以泡出茶味;而且因水量多,往往一时喝不完,浸泡过久,茶汤变冷,色、香、味均受影响。改良冲泡法是:将茶叶放入杯中后,先例入少量开水,以浸没茶叶为度,加盖3分钟左右,再加开水到七八成满,便可趁热饮用。当喝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据测定,一般茶叶泡第一次时,其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泡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浸出10%左右,泡第四次,则所剩无几了。所以,通常以冲泡三次为宜。
如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与绿碎茶,有沸水冲泡3—5分钟后,其有效成份大部分浸出,便可一次快速饮用。饮用速溶茶,也是采用一次冲泡法。
品饮乌龙茶多用小型紫砂壶。在用茶量较多(约半壶)的情况下,第一泡1分钟就要例出来,第二泡1分15秒(比第一泡增加15秒),第三泡1分40秒,第四泡2分15秒。也就是从第二泡开始要逐渐增加冲泡时间,这样前后茶汤浓度才比较均匀。
泡茶水温的高低和用茶数量的多少,也影响冲泡时间的长短。水温高,用茶多,冲泡时间宜短;水温低,用茶少,冲泡时间宜长。冲泡时间究竟多长?以茶汤浓度适合饮用者的口味为标准。
据研究,绿茶经一次冲泡后,各种有效成份的浸出率是大不相同的。氨基酸是茶叶中最易溶于水的成份,一次冲泡的浸出率高达80%以上;其次是咖啡碱,一次冲泡的浸出率近70%;茶多酚一次冲泡的浸出率较低,约为45%左右;可溶性糖的浸出率更低,通常少于40%。红茶在加工过程中揉捻程度一般比绿茶充分,尤其是红碎茶,颗粒小,细胞破碎率高,所以一次冲泡的浸出率往往比绿茶高得多。发展后,国内外日益流行袋泡茶。袋泡茶既饮用方便,又可增加茶中有效物质的浸出量,提高茶汤浓度。据比较,袋泡茶比散装茶冲泡浸出量高20%左右。 当今,无论蓝领、白领、离退休养老人员,还是就读学生,都习惯用保温杯泡茶。这也难怪,保温杯因其保温可靠、便于携带才得以迅速普及,因此许多人就养成了用保温杯泡茶的习惯。殊不知这样不利于营养物质的保护,甚至还会使其风味变劣。
茶叶中含有大量的蹂质、茶碱、可可碱、咖啡碱、芳香油以及多种维生素,因此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但如果泡茶方法不恰当,那么就往往会破坏其中的营养物质,从而降低茶水的饮用价值像用保温杯泡茶就是一种不科学的泡茶方法,因为用保温杯泡茶实际上为茶叶创造了一个高温、恒温的浸泡环境,其结果是使茶叶中的维生素大量破坏。同时芳香油大量挥发,茶碱和靴质等大量溶出。这样不仅降低了茶叶的营养价值,而且还使茶水变得苦涩乏味
所以,用保温杯泡茶是不可取的。如果外出时需要携带茶水,那么最好先用茶壶沏好,然后待水温降低后再倒入保温杯中。 泡茶必备的五个条件:水质、心情、时间、茶量、水温。
泡茶的基本要点:饮功夫茶的四种说法。
品:鉴别茶业的优劣。
缀:一般用小壶冲泡,用小杯品茶。
饮:生活中喝几小口。
喝:为了解渴,一大碗喝下去。
若琛出功夫茶的特点:“热”。
温润泡:冲洗干茶,并让茶叶吸取一定的温度,让茶叶色香味更容易发挥。
功夫茶一泡只冲四次。
一为皮;二三为肉;四为极。因四冲之后,茶素基本上没有了。
洒茶四字诀:低、快、均、尽。
低:洒茶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不尊敬,
快:使香味不容易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
匀:最重要表示对客人一视同仁。
尽:单宁酸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
悬壶高冲:让开水有利于激荡茶叶,使茶香味更容易发挥,由于茶香精的迅速发挥,单宁酸来不及溶解,茶汤不会苦涩。
重洗仙颜:(观看茶熟)
1、 使热气内外加攻,逼使茶香精迅速发挥。
2、 小停片刻,壶身水分全干,即是茶熟。
3、 冲去壶外茶沫。
关公巡城:平均分配茶汤。
韩信点兵:滴滴是精华。
细品佳茗: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能辨别其回味,口鼻生香,润喉生津,周身舒坦、提神。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30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大宋遗风钩沉(上)
下一篇: 咏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