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百戏”属于“斗茶”活动中的重要比赛环节,“斗茶”活动始于唐朝,兴于宋代,相信喜欢喝茶的朋友对于“斗茶”这一说法并不陌生。虽说“斗茶”活动现代生活中已不多见,但足以见得“茶百戏”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关于斗茶的相关知识,在《关于斗茶,你了解多少?》一文已详细讲述,在此不在赘述,感兴趣的茶友可添加茶艺师个人号:dydy280查看详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什么是茶百戏。
一、什么叫做茶百戏?
说到“茶百戏”,笔者莫名地就会想到“皮影戏”,当然,“茶百戏”和“皮影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谓的茶百戏,就是仅利用茶和水,使得茶汤纹脉形成文字和图案的古茶艺。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发展到现代,茶百戏能使得茶汤中的图案显现、消失,如此反复变幻多次。
二、茶百戏的发展历史
有关茶百戏的来历有见于五代至北宋人陶谷(903~970年)的《清异录》,这是他杂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写的一部笔记,共六卷,内分三十七门,在《荈茗录》中记载:“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在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做到了极致,当时不仅盛行于朝廷,也流传于闽北武夷山一带。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到清代后几近失传。2010年,茶百戏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茶百戏”唯一传承人--章志峰
1984年从福建农大茶学专业毕业后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研究和交流,1997年到日本冲绳留学茶叶技术,通过日本茶道初步了解了点茶法。
2004-2005受外交部选派,作为中国首位茶学专业的国际交流员到日本讲授中国茶文化期间,系统地学习了一年的日本茶道里千家流,从日本茶道的点茶法和点茶工具得到启发。
图为:章志峰老师在表演茶百戏
2005年起通过对团饼茶制作、抹茶加工和分茶技巧五年间进行几百次的试验,终于在2009年春,初步恢复了分茶技艺,可以在茶汤中现出文字和图像。
四、关于“茶百戏”的历史典籍
“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自古以来文人便与茶百戏结下了不解之缘。文人游戏、品赏、论述和赞美茶百戏,对茶百戏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图为:宋徽宗赵佶
宋代茶百戏受朝廷和大批文人的推崇达到了鼎盛时期,其突出特点就是涌现出了许多有关分茶的茶学专著。在这些茶学专著中,对点茶、茶百戏有详细的论述,其中以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和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最具代表性。
1、宋徽宗赵佶和《大观茶论》
图为:《大观茶论》
宋徽宗赵佶(1082~1135)是宋代的皇帝又是著名的文人,对茶百戏情有独钟。《大观茶论》是赵佶关于茶的专著,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分茶原料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加工、以及点茶、分茶等均有详细记述。宋代皇帝的热衷,给“茶百戏”带来了空前的地位。
2、蔡襄和《茶录》
图为: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原籍兴化路仙游县(今福建仙游),宋代大臣和著名文人。
其著《茶录》,作于宋皇佑(1049~1053)年间,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全书分为两篇,上篇论茶,对点茶、分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下篇论器,详细论述了点茶、分茶的器具。《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具影响的论茶专著。
3、审安老人和《茶具图赞》
图为:《茶具图赞》
《茶具图赞》是我国第一部茶具专著,绘制了宋代点茶、分茶使用的茶具,是第一部以图谱形式为主反映茶事的专著。该书作者南宋审安老人(真实姓名不详)于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集宋代点茶、分茶用具之大成,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绘制了宋代茶具12件,分别为竹炉、茶臼、茶碾、茶磨、茶杓、茶筛、拂末、茶托、茶盏、汤瓶、茶筅、茶巾,称之为“十二先生”。
此外,宋代丁谓撰《北苑茶录》(亦称《建安茶录》)、宋代赵汝砺撰《北苑别录》、宋代熊蕃撰《宣和北苑贡茶录》(亦称《宜和贡茶经》)等文人的茶学专著中也记述了分茶原料(蒸青团饼茶)的采制和加工等内容。
点茶是宋代主流的茶艺,是将茶末置于盏中,调成糊状,然后用沸水注入加以冲点,同时手执茶筅(竹丝做成的调茶工具)适时搅拌,以制成茶汤。从宋代《大观茶论》的记载来看,点茶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灸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茶盏、点茶(调膏、击拂)。其中“候汤”与“击拂”最见工夫。候汤要掌握煎水的适度性,而击拂则是搅拌技法,讲求与冲点即点的功夫的适宜性。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对点茶工艺有着精辟的描述,他将冲点与搅拌视为一个整体,二者同时进行,对注汤的多少与搅拌力度进行了精妙的探讨,并将点茶过程分为起七个阶段即“七汤”。
点茶法尤其注重“点茶”的过程中的视觉享受,发展到北宋末年,点茶成为了上至皇亲贵胄,下至升斗小民共同追求的一种感官愉悦。分茶又称茶百戏、汤戏、茶戏、水丹青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的纹脉形成物象的茶艺,其特点是仅用抹茶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分茶始见于唐代,盛行于宋代。目前关于分茶的解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分茶是在大型容器里点茶之后再分盛到小碗里饮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分茶是指用沸水冲茶,使茶乳幻变成图形或字迹。北宋陶谷《茗录》中有关分茶的记载:“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茶筅又称竹筅,是点茶的专用工具, 在《大观茶论》里有详细记载,并频繁出现在诗文里,南宋的《茶具图赞》甚至把它作为典型的搅拌工具加以收录,名之曰“竹副帅”。元代诗人谢宗可赞美茶筅的作品《茶筅》:“此君一节莹无暇,夜听松风漱玉华。万缕引风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芽。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生动地描写了竹筅击拂时形成的景象。 茶筅的出现更容易搅拌茶汤形成丰富的泡沫,开辟了点茶的新时代,也为分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分茶(茶百戏)要有点茶的基础, 图象的形成与点茶时茶汤的泡沫有密切的关系。 在点茶时,先要煎水。 随后将研细的抹茶放入茶盏,加入少许沸水,调成茶膏,接着再往碗中注入沸水。 为了便于在注汤时控制好水流, 使落水点准确,不破坏茶面,于是古人发明了注汤的专用工具---茶瓶。茶瓶又叫银瓶,汤瓶, 执壶, 水注等。《大观茶论》关于瓶的描述:“瓶宜金银,小大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园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宋代饮茶时仍用茶饼,但大多已不再像唐代那样直接烹煮茶叶,而是将已经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然后冲入沸水,略加搅拌后即行饮用,此为点茶,有点像现代的冲泡咖啡。
点茶前,用沸水冲洗杯盏,预热饮具,以使“盏热而茶难冷,难冷而茶味不变”。这一举动沿用至今,“温杯烫壶”,便成了泡茶过程中的一个约定俗成的仪式。随后将茶粉放进盏中,用最好的汤瓶和水加以冲点,点水时要直沏而入,水柱有力,不能时断时续。然后“调膏”,根据茶盏的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调和茶末如浓膏油。最后用茶筅击拂,终成茶汤。
分茶又称茶百戏、水丹青、汤戏、茶戏。分茶是随着点茶技艺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不仅能使茶汤形成丰富的泡沫,还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案,更加提高了点茶的艺术性和娱乐性,茶百戏图象的形成与点茶时茶汤的泡沫有密切的关系。
点茶时,先将茶粉倒入建盏,冲入沸水,用茶筅快速击拂,使之产生泡沫。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强调使用茶筅的要点在于 “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以茶汤颜色鲜白,和茶沫停留保持时间长为茶技高超的标准。
点茶高手称为“三昧手”,源于古人对点茶高手南屏谦师的赞誉,而女点茶高手则称为“葱手”。
相传净慈寺谦师点茶,技法娴熟高超,不少诗人对谦师倍加赞誉。谦师是北宋时期的一代高僧,当时不少文人墨客都以能观赏到谦师精湛的点茶技艺,亲口品尝谦师点茶作为人生的一大幸事。看谦师点茶都是一次艺术享受:先将饼茶精心地碾成粉,添汤调成茶膏,接着用茶瓶注汤入茶盏,用竹筅熟练搅拌茶汤,转眼间茶盏中乳花泛起,紧贴盏壁咬盏不散,一盏琼乳般细腻泡沫呈现眼前。无论是调膏、注汤、还是击拂,快慢有节,上下配合,轻匀到位。看谦师点茶的绝技,诚如“看君眉宇真龙种,尤解横身战雪涛。”在当时欣赏谦师点茶绝技的文人里客中,不乏享誉当时的文坛大家,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就是其中的一位。
苏东坡早闻得谦师大名,一直想拜会,但始终没有缘分。当他出任杭州知州时终于有了机会,南屏谦师亲自为他点茶。
苏东坡欣赏了谦师高超的点茶技法,品饮了谦师亲手点的茶汤,果真非同一般。于是当场做诗一首,题名《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 打作春瓮鹅儿酒。
但事实上,苏东坡本身不但知茶理,也是一位点茶高手,可是他对谦师点茶技艺,还是佩服不已,足见谦师点茶技艺之高。事隔几年之后,苏东坡又作《又赠老谦》诗:泻汤旧得茶三昧,觅句近窥诗一斑。从此,“三昧手”就成了点茶技艺高超的代名词。对这一点茶典故,历代多有记载。
茶百戏有另一个名字叫水丹青,顾名思义在于可以在液体茶汤表面幻变形成各种图案,是液体茶汤表现的国画。
茶百戏的本质特征是采用“幻变”的方法形成图案,区别于一般绘画采用不同颜色叠加的方法(如咖啡拉花、水粉画、油画、国画等等),这是茶百戏作为中国珍贵的非遗项目不同于一般艺术手段的文化“基因”。陶谷在《荈茗录》之“生成盏”中记述了“注汤幻茶”,即注入透明的汤使茶汤表面幻变出图案。同时陶谷在《荈茗录》之“茶百戏”中记载:“茶百戏 .....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明确记载了茶百戏是采用“下汤运匕”(即注汤和茶勺搅动)的方法,即注入透明的“汤”使茶汤幻变形成图案,并没有在茶汤中加入任何有颜色的物质。
茶百戏的原料只有茶和水形成的茶汤悬液,而且可以在同一茶汤中变幻多次,形成不同图案的独特艺术效果。
点茶也好,茶百戏也好,都曾经在漫长的历史更替过程中被我们遗失,闻名于世的日本抹茶道就是由中国的点茶法逐渐演变形成。随着时代的变迁,国人的警醒,越来越多的人都加入到恢复传统文化的行列中。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27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品茶要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
下一篇: 碧螺春茶叶新检测标准今年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