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撵茶图

茶百科 2023-07-17 22:20:53

【 南宋 刘松年 《撵图》】绢本淡设色,66.9×44.2cm,台北故宫藏。【一米赏析】?此图绘宋代点茶的具体过程。画幅左侧:一人磨茶,一人点茶;画幅右侧:一僧人执笔作书,一人观览,一人欣赏。整个画面布局闲雅,用笔生动,充分展示了宋代文人雅士茶会的风雅之情和高洁志趣,是宋代点茶场景的真实写照。

什么是点茶,如何点茶,怎么点茶

点茶是唐、宋代的一种煮茶方法。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所以点茶法的起始不会晚于五代。点茶,也常用来在斗茶时进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但也可以独个自煎(水)、自点(茶)、自品,它给人带来的身心享受,能唤来无穷的回味。

宋代著名学者蔡襄在《茶录》中记载了点茶的步骤:“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

扩展资料

尽管“点茶”茶礼衰落已经有700余年,但是宋人还是留下了与此相关的大量史料和书画作品。课题组系统梳理了这些史料和书画作品,仿制宋代团饼茶,复制宋代点茶茶器和宋人服饰。

“点茶”茶礼东渡日本,至今遗风不绝。郭丹英说,日本茶道有两大流派——“煎茶”和“抹茶”,前者是继承了明代以后中国人饮用散茶的习惯,而后者就是继承了宋人“点茶”的传统,因此,她们复原宋代点茶技艺后,也引起了日韩茶道界的极大关注,因为这不但能增强中国人对中国古代茶文化的了解,也能厘清日本茶道的源头。

-点茶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

茶文化形成于唐朝,发展与宋朝。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一起来看看。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
(1)煎茶道形成与流行

中国茶道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形成于中唐的煎茶道,陆羽《茶经》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础。?茶道?首见于陆羽的至交、诗人、茶人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煎茶道形成于八世纪后期的唐代宗、德宗朝,广泛流行于九世纪的中晚唐,并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2)茶文学兴盛

大唐是文学繁荣时期,同时也是饮茶习俗普及和流行的时期,茶与文学结缘,造成茶文学的兴盛。唐代茶文学的成就主要在诗,其次是散文。唐代第一流的诗人都写有茶诗,许多则是脍炙人口。如李白、杜甫、钱起、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韦应物、孟郊、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无不撰有茶诗。尤其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更是千古绝唱,为古今茶诗第一,?卢仝七碗?成为茶文学的经典。

(3)茶书的创着

茶书的撰着肇始于唐,现存唐代(含五代)的茶书总共有六部,完整的有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廙《十六汤品》、毛文锡《茶谱》。部分的有斐汶《茶述》、温庭筠《采茶录》。

陆羽《茶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古典茶学的基本构架,创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茶学体系,它是茶叶百科全书,是茶学、茶艺、茶道的完美结合。

此外,唐代尚有茶事绘画、书法的出现,茶馆也在中唐产生,茶具独立发展,越窑、邢窑南北辉映。唐代文化发达,宗教兴盛,特别是陆羽《茶经》的问世,终于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并在中晚唐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在北宋中后期,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1)点茶道形成与流行

点茶道形成于五代宋初,流行于两宋时期,鼎盛于北宋徽宗朝。宋徽宗《大观茶论》序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宋徽宗以帝王的身份,撰着茶书,倡导茶道,有力地推动了点茶道的广泛流行。点茶道远传朝鲜和日本,是高丽茶礼和日本抹茶道的源头。

(2)茶文学繁荣

茶文学兴于唐而盛于宋。茶诗方面,梅尧臣、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澈、黄庭坚、秦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佳作迭起。陆游就有茶诗三百篇,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可以和卢仝?七碗茶歌?媲美,苏轼茶诗更是意境深远。茶文方面,有梅尧臣《南有佳茗赋》、吴淑《茶赋》、黄庭坚《煎茶赋》,而苏轼《叶嘉传》更是写茶的奇文。茶词是宋人的独创,苏轼、黄庭坚、秦观均有传世名篇。

(3)茶书的撰着

现存宋代茶书有陶榖《荈茗录》、周绛《补茶经》、叶清臣《述煮茶小品》、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沈括《本朝茶法》、赵佶《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桑茹芝《续茶谱》、审安老人《茶具图赞》共十二种。其中十一种撰于北宋,唯《茶具图赞》撰于南宋末年。周绛《补茶经》、桑茹芝《续茶谱》属于辑佚。

此外,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均有茶事书法传世,赵佶《文会图》、刘松年《撵茶图》、辽墓茶道壁画反映点茶道的风行。都城汴梁、临安的茶馆盛极一时,建窑黑釉盏风行天下,并流传日本。在北宋中后期,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泡茶方法
【择茶】

煮茶时,多选择黑茶、熟普洱茶、老白茶、陈年生茶等茶品,这些茶品或是藉由工艺制程,或是经过时光的炮制,褪去了最初的青涩寒凉,茶性趋于温热。此类茶品烹煮后不会因过于苦涩而难于下口,而温热的茶性用来驱寒又再适合不过。

除了直接烹煮干茶,还可以炖煮茶品冲泡后的茶根,此法多用于老茶,可让冲泡时未能释放的精华充分析出,如此方对得起老茶历经的岁月。

【烹煮】

煮茶法使用的茶水比例,一般控制在1000cc水投茶5-6克左右,茶友可在此基础上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茶水比。因煮茶不若泡茶般要求严格,若是茶汤过淡,追加投茶或是延长烹煮时间便可;若是茶汤过浓,适量加水煮开即可。

茶叶可直接投入壶中,也可加入茶包袋中烹煮,这样更便于事毕后的清理。需注意的是若使用茶包袋,请尽量使用尺码较大的型号,这样茶叶在茶包袋中有充分舒展的空间,如此茶汤的汤感更佳。

【煲煮时间】

推荐60-120分钟,如此茶汤方可达致浑厚温润的品质。烹煮后的茶汤注入公道杯即可分杯品饮,同时炉具可保持小火加热保温。

若是茶汤过于浓郁,可于壶中加入适量清水烧开,如此调节至符合个人品饮习惯的浓度即可,自是别有一番乐趣。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煮茶也是一样,就拿做菜打个例子,再好的物料,如果厨师不行,那也是做不出好菜的。至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话题不在这里赘述。我这里要说的是相同的物料,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菜一定是有品级之分的。同样,煮茶也一样,同样的茶,同样的流程,茶道师的级别不同、心态不同、体态不同,煮出来的茶也是不一样。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历史
尽管茶叶在周代就已经大量种植,但在汉代以前,茶叶是被当做一种蔬菜,跟葱、姜、橘皮等煮到一起来吃的,王建荣表示,这是茶叶的蒸煮羹饮时期,真正饮用是从魏晋南北朝才开始的。而茶文化的兴盛,则要到唐代。

唐代人讲究煮茶,首先是要制作茶饼,当时已经细分为七道工序采、蒸、捣、拍、焙、穿、封。具体的做法是:采摘新鲜的茶叶,放入甑釜中蒸,然后把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制成团饼,以炭火焙干后,用竹篾穿起来封存。

煮茶的时候,要把团饼茶拿出来,放在火上炙烤片刻,然后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再筛过,符合标准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备用。唐人是用釜来煮茶的,先在釜中装适量的水,水煮到初沸的时候,加点盐;到二沸的时候,舀出一瓢水放置在旁边,把茶末投入到水中继续煮;三沸的时候,再把舀出来的水倒回去,叫做?止沸育华?,这时茶就煮好了,再用越窑的青瓷茶盏或邢窑的白瓷茶盏盛装。王建荣表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沸腾的程度,釜是敞口的,可以看见气泡的大小,一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如涌泉连珠?,气泡一个个连起来了;三沸为?腾波鼓浪?。

到了宋代,茶道的艺术化就更臻巅峰了,发展出了高技术含量的点茶法。虽然还是团饼茶,还要烤软、碾碎、筛过,但点茶时不用釜了,而是用银瓶或瓷瓶来煮水,茶放在黑釉盏中,水煮好后,通过瓶子点到盏中,同时另一只手用茶筅不停地进行搅拌。按照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点茶注水的次数要达到六至七次,每一次注水的量、角度、方向都有不同要求。煮水的过程也讲究三沸,但因为瓶口很小,看不到气泡,只能凭其声音来辨别,所以一沸为?砌虫万蝉?,听起来好像墙角的虫儿叫、树上的蝉儿鸣;二沸为?千车捆载?,好像很多车子拉著重物驶过来了;三沸为?松风涧水?,好像风儿吹过松林,山涧流水潺潺。

禅椅可以做为茶桌主椅吗

可以的在中国唐朝的古文献中,常出现“茶床”一词,如唐张籍的《和陆司业习静寄所知》云:“山开登竹阁,僧到出茶床。”以及唐朱庆馀的《题任处士幽居》云:“湖云侵卧位,杉露滴茶床。”经后人考古得知,此“茶床”其实类似于如今的“茶几”,而非指一般的坐卧之具,而是指一种长方形的四足小矮床,其式样大约即如唐代画家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所绘。

《萧翼赚兰亭序》-清宫廷画家丁观鹏奉旨所绘

《萧翼赚兰亭图》描绘了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僧智永的弟子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画的是萧翼和袁辩才索画,萧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辩才张口结舌,失神落魄,旁有二仆在茶炉边烹茶。画的主题虽不在茶事,却仍不失为一副生动反映唐代饮茶生活的绘画作品。

茶桌

到了宋朝,桌子在功能上丰富多样起来,供桌、书桌、琴桌、画桌、酒桌、棋桌和茶桌纷纷出现,这种桌子的专门化特色已经表现得十分成熟,流露出浓厚的宋代文人气息。关于这种专供吃茶的茶桌,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有:“从善命于市中取茶卓(桌)一样三百只,糊以清江纸,用朱漆涂之,咄嗟而成。”河北宣化辽墓壁画、山西岩山寺金代壁画中均可看到摆放茶具的茶桌。

刘松年《撵茶图》(局部)
刘松年是南宋时期的宫廷画师,他的《撵茶图》展现了宋代的一个饮茶场景,具体描绘了从撵茶到点茶的过程。画中几株高大的芭蕉树下有一张方茶桌,旁边的侍者一手拿着茶瓶注汤于茶盏中,另一只手拿着茶盏,桌子的另一边放着茶盏及其他茶具。

赵佶《文会图》

赵佶就是宋徽宗,《文会图》被推为描绘茶宴的佳作,画面内容是一个宽阔的庭院中文人雅士品茗聚会的场景,人们围坐在有一张绝大的方形宴会桌边,画面左下角设有茶桌和酒桌(如下图所示),茶桌和风炉在左边,桌上摆放着茶盒与茶碗,一位侍者正用茶则从茶盒中量取茶叶往每个茶碗里分,炉火上放着两把执壶,两名侍者正在给客人奉茶。图中的茶桌看起来较为低矮,桌腿纤细,是典型的八仙桌式样。

受明代家具的影响,清代早期带屉茶桌桌面四周高中间低,中部可放置茶具,也可用来待客饮茶。茶桌大多为框架结构,造型方正,腿足呈方形,立腿与茶桌底部有望板连接,增加了茶桌的稳定性,也增加了美感。清代晚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互市贸易的增多,民间用来待客饮茶的茶桌也增加许多,并在之前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清代晚期的茶桌于清代早期大体形制相似,但在细部设计上更加实用且美观。

清代晚期茶桌在桌面上一般分为两层,下层放置茶具,上层为盖子,两层桌面用金属合页进行连接,开启方便,把茶具放置在两层之间,桌面上显得比较整洁。但民国时期,炕桌发展得极为迅速,茶桌慢慢被炕桌所代替。

如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苏伴随着饮茶热的逐渐升温,茶家具也逐渐在现代民用家具品类中占领了一席之地,在经过了对传统茶家具完全复刻的“照搬”阶段,开始融入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与饮茶、社交习惯的设计理念与元素,分出主客位,方便主人烹茶、品茶的同时更强调了待客的功能;并顺应使用需求,研发设计出了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茶台;同时,在外观上既有中式传统家具的风雅古韵,又能在日常生活中和现代居室环境协调相融。

金丝楠茶桌六件套

茶桌就是一个人生,有“杯具”有“洗具”。在生活中,茶台之上,人走茶凉,是自然规律;人未走茶凉,是世态炎凉;人走了茶不凉.。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从文化中,佛教看出了禅,道家悟出了气,儒家看出了礼,茶桌之上一直是在中国人的生活里隐藏着深奥的感悟。

茶桌上的礼仪繁多,其中坐的位置也极其讲究,主人单独坐一面,客人围坐在茶座其他三面,且主人与客人的椅子也是不相同的,例如图中主人位置摆放的是一把较为宽大的“金丝楠十出头太师椅”’客座位置摆放的是四把“金丝楠明式四出头圈椅”无论是从椅子大小,以及背板高度主椅都略“高”一筹,正式这些细节决定了主次之分 。

茶桌:160*80*79
十出头太师椅:79*60*106
明式圈椅:62*50*48
材质:金丝楠小叶桢楠
主座:十出头太师椅

因扶手,靠背,搭脑等部位构件共十处出挑,所以名此椅名为“十出头”寓意“仕途出头”因椅面较为宽大,可盘腿而做,当做禅椅使用,在此处作为主座使用,彰显主人身份

宋朝的人周末是如何度过的?

?~?~?~?

宋朝(960年—1279年)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了。当时的宋朝繁华而开放,“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不但商业氛围十分浓郁,文明程度也走在世界前列。

所以宋朝人的周末生活也是相当丰富自在,令人羡慕,今天我们就“穿越”到宋朝去看看,没准宋朝人比我们的周末过得还小资嘞!

▌早晨——洗脸、刷牙、吃早点

大宋的百姓们会在报时人的报时中醒来,然后洗脸、刷牙。是的,你没有看错,宋朝人可不是拿手指刷牙的,因为那时候已经有了牙刷,而且材质很霸气!

这就是宋人用的牙刷,别以为古人是用手指刷牙的

洗漱完毕后大家就陆续上街吃早餐了。据《梦梁录》记载:宋朝的百姓寻常家里都不开灶的,每天早上都会有许多早点的铺子热闹营业,一二十文钱就可以买到“灌肺”、“炒肺”、粥饭之类的早点。

清晨早起,小阁遥山翠。颒面整冠巾,问寝罢、安排菽水。随家丰俭,不羡五侯鲭,软煮肉,熟炊粳,适意为甘旨。中庭散步,一盏云涛细。迤逦竹洲中,坐息与、行歌随意。逡巡酒熟,呼唤社中人,花下石,水边亭,醉便颓然睡。

——宋·吴儆《蓦山溪·清晨早起》

▌中午——踢球、高尔夫、下馆子

如果天气好的话,周末是踢足球的好时机,当然,宋朝人管它叫做蹴鞠。对此宋代诗人陆游的《残春》曾写到:“乡村年少那知此,处处喧呼蹴鞠场”。要说踢足球这么火爆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是宋太祖起的头啊。

《宋太祖蹴鞠图》: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匡义和近臣赵普一起蹴鞠玩乐

一些体力不佳的文人们,会选择更为儒雅的高尔夫,也就是“捶丸”,和现代一样,这种运动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就是《秋宴图》所绘的古代“高尔夫”

运动消耗这么大,中午当然少不了吃顿好的。据《东京梦华录》载:“在京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点”。也就是说大饭店就72家,还有数不清的小餐馆,简直是吃货的天堂!透漏个小秘密:吃饭的时候不仅有人帮忙倒酒,还有歌姬献唱助兴呦!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宋·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下午——听歌、喝茶、叫外卖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瓦舍勾栏”十分之多,仅汴京就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有的甚至“可容数千人”,目测已经达到了演唱会的规模。小唱、嘌唱、诸官调、杂剧,多种曲目供君选择,时下最流行的曲目都在这里了。

南宋·李嵩《观灯图》局部

不喜欢听音乐的,也可以在家喝喝茶,宋代的点茶法十分有名,传入日本后瞬时大热,成就了日本茶道。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局部

喝茶的时候大家还可以聊聊十二星座,宋朝的星座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广泛应用于算命等各个领域,苏轼老人家更是星座的狂热爱好者,硬是将摩羯座黑了个体无完肤。

宋朝刻印的《大隋求陀罗尼经咒》十二星宫插图

没有点心的下午茶都是耍流氓,不过大家一般不开火,都是直接叫外卖的。

图为《清明上河图》一名正在送外卖的饭店伙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岳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晚上——夜市斗茶、填词作画

在北宋初年,宵禁就已经完全解除了,从此宋朝人民就过上了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在汴河虹桥的附近有很多茶馆,有钱人们经常来这“斗茶”,夺魁者一般都会赢得茶馆奖励的一壶龙井。这在茶文化盛行的北宋相当受欢迎,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一边喝茶一边听书吃点心。

夜晚下正胡吃海喝的宋朝人

《喻世明言》载:“入来茶坊里坐下。开茶坊的王二拿着茶盏进前,唱喏奉茶。那官人接茶吃罢,看着王二道:‘少借这里等个人。’王二道:‘不妨。’等多时,只见一个男女,名叫僧儿,托个盘儿,口中叫:‘卖鹌鹑馉饳儿!’官人把手打招,叫:‘买馉饳儿。’僧儿见叫,托盘儿入茶坊内,放在桌上。将条篾黄穿那馉饳儿,捏些盐放在官人面前,道:‘官人,吃馉饳儿。’”

吃饱喝足的人们回到家,都会趁着茶兴泼墨挥毫、填词作画,记录下这个愉快的周末。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宋·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陈寅恪先生曾言: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因为宋朝文人心中自有山水;宋朝人往往比今人更清楚什么是美,什么是生活;如果活在宋朝,你会更懂得追求生命的意义吗?

图文摘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美物推荐

?

《心经》随身小经折

伴随其身,时常诵读,如是宁静

长按二维码立即购买

▼或点击阅读原文,寻觅更多美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09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