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代汉语中频繁使用的茶字,最早是从什么时候使用的呢?是如何演变出现在的这个汉字呢?而全球各国语言中,对茶又如何发音呢?研究这些东西,对于研究茶文化的起源很有启发,并从其演变过程,可以推断出一些结论出来。
对于现在使用的“茶”字的起源,许多学者都关注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不同的答案,其中比较普遍的说法则是:现在我们使用的“茶”字,最早始于唐代,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将“荼”字减少1画以示区别,使用“茶”,这是我国最早的“茶”字使用的文字记载。另一个说法则是:我国的茶最早从原产地云南地区往四川、江南以及长江流域传播,推定当时使用“荼”字。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也有的说“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
对于茶的古称还有荼、诧、茗等。由于我国各地方言对“茶”的发音不尽相同,传到各国对茶的叫法也不同,大抵有两种。比较早从中国传入茶的国家语言依照汉语比较普遍的发音叫“cha”,如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俄罗斯等。俄语和印度语更叫“茶叶”(、chai);由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先后占据台湾,从闽南方言中知道茶叫“te”,后来了解茶的西欧国家将茶称为te,尤其是相距很近,互相之间完全可以用自己语言交谈没有问题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对茶的名称却完全不同。因此,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大多是由中国茶叶输出地区人民的语音直译过来的。如日语的“”和印度语对茶的读音都与“茶”的原音很接近。
从茶字的演变与确立,到我国、世界各国的有关茶的读音,无不说明,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这一点,对于我们研究其他起源于我国的事物也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从文字、语言及其读音演变上,我们会获得更多历史文化知识。
古有荼(chá、tú)、槚(jiǎ)、苦(kǔ)、荈(chá、chuǎn)、蔎(shè)、茗(míng)等诸多写法,除“荼”为多音多义外,余皆指茶。秦朝以前,茶无统一名称。至汉代时开始借用荼字,其音出自四川方言。古时四川对茶有两种叫法,蜀地方言为“苦荼”,巴地方言为“葭”。
西汉名家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年),是汉武帝时的西南夷通,他在公元前130年撰写的《凡将篇》是一本启蒙字书。司马相如在书中提到当时一些药名:“……蜚廉、藿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共二十味药材。《凡将篇》重要之处在于其最早将茶名“荈诧”列出,并以药用的性能与其它药材并列在一种启蒙读物中。“荈”字,正是他根据巴人对茶称呼的土音,以官方正音近似的荈字加上草头创造出来的称“茶“的专用字;为了使大家知道正确的读音,以“诧”字注音,这就是现在的茶音由来。唐朝以前用“荈”表示茶字的资料很多,如“姜、桂、茶荈出巴蜀”,吴孙皓“密赐茶荈以代酒”,《荈赋》,“……晚取为茗或一日荈”,“出御荈”,还有左思的《娇女》诗中有“心为茶荈剧”等词句。到唐玄宗御撰《开元文字音义》将茶字确定下来,并经陆羽《茶经》普及和影响,有字有音的茶就统一了,但其音仍是巴南巴人称茶的古音“荈”。
荼: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古时“荼”字是多音多义字,不专门表示茶。“荼”字,最早见于《诗经》。《诗经·邺风·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荼”是否指“茶”,后人推考说法不一。最早明确“荼”字包含有茶的意义的是《尔雅》,晋朝学者郭璞在注释《尔雅·释木》中“贾,苦荼”时注明:“树小如栀子,冬生(常绿的意思),叶可煮作羹饮。”这段注释说的就是茶树的特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茶,苦茶也。”“荼”即今之“茶”字。
茗:是云南地区的“茶”之土音,约在东汉时期始用于茶,为茶的雅称。
槚:是从木的古“茶”字,指茶树。
荈:从草,是专指晚采的茶叶。
蔎:是古时四川西部对茶的俗语。
“茶”字,首见于唐朝典籍《本草》一书。是由“荼”字演化而来,唐玄宗时期的《开元文字音义》一书,将“荼”字减去一笔,定为单一的“茶”字。初“茶”字与“茶”字通用,但茶圣陆羽在撰写《茶经》之时,已一律用“茶”字。茶树本为木本植物,将原来表示茶的“荼”字,减去一画,改“禾”为木,使之更名副其实。这一笔之改,可谓改得恰到好处。因此在中唐以后即公元九世纪中叶,人们普遍采用“茶”字。现代除统一用“茶”字之外,间有用“茗”字言茶,但与历史上所谓“晚采为茗”的含义完全不同,在用到“茗”字的场合,皆带文雅别致之意。 很多,有荈诧、葭萌、消毒臣、清风使、余甘氏、清友、不夜侯、涤烦子等。
消毒臣:据唐朝《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期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唐朝诗人曹邺饮茶诗云:“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清风使:据史籍《清异录》记载,五代时期,有人称茶为清风使。唐朝诗人卢全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余甘氏:宋朝学者李郛在《纬文琐语》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诗人胡峤在饮茶诗中,也说:“沾牙旧姓余甘氏。”
清友:宋朝文学家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记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唐朝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不夜侯:唐朝诗人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宋朝大文豪苏东坡也有诗赞茶有解除睡意之功:“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晋朝学者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涤烦子:唐朝史籍《唐国史补》中记载:“常鲁公(即常伯熊,唐朝煮茶名士)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唐朝诗人施肩吾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饮茶,可洗去心中的烦闷,历来备受赞咏。
“茶字”这个字的来历: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中,称之为“荼草” ; 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奼”、 “茗”、“荼”等称谓,均认为是茶之异名同义字。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08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推荐书籍:<<岩茶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