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寻茶记】养在深闺的茶中第一

小小茶农 2023-07-17 21:51:47

顾渚紫笋因其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而得名,被茶圣陆羽论为“茶中第一”。

顾渚紫笋算是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名了,迤逦千年而来,落在每个茶人梦的深处。

早在唐朝,陆羽发现紫笋茶,并将其推荐作为贡茶。自唐朝经过宋、元,至明末,连续进贡876年,是上品贡茶中的老前辈,被茶圣陆羽论为“茶中第一”。《茶经》中有记载:“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紫笋茶的称呼即来源于此。

顾渚紫笋 产地


“阳崖阴林”这是最适宜茶叶生长的环境,而顾渚山就拥有这样的优势。顾渚紫笋产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一带,因该地面向太湖,背靠顾渚山,形成喇叭口的地势特征,太湖水汽慢慢浸养,雨水充沛,山谷属阳崖,潮湿空气,四季雾气缭绕。


野生茶生长在烂石中,茶丛中夹杂着树或毛竹,阳光透过,洒下一串清爽,给茶树以光合作用,不让阳光直射茶树。阴林又为茶树做肥料,落下的枝叶和杂草积下的腐殖质,成为软软的天然肥料。

顾渚紫笋 工艺


顾渚紫笋,每年清明节前至谷雨期间,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其制作程序,经摊青、杀青、理条、摊凉、初烘、复烘等工序制成。


紫笋茶一年只采一次春茶,为了保证茶芽的完整性,不使用工具,由茶农一叶一叶采摘。由于生长于烂石土堆的山崖上,山路崎岖陡峭,每个茶农平均每天仅能采摘6两鲜叶。采摘回来的鲜叶经过人工再次挑选,才能按照绿茶制作工序进行炒制。而全手工炒制的紫笋茶,每一斤干茶都需要32000个左右茶芽。

顾渚紫笋 品赏


顾渚紫笋,有“青翠芳馨,嗅之醉人,啜之赏心”之誉。

一年只采一次,故茶芽粗壮肥硕、饱满似笋,色紫,而老叶则成墨绿色,且厚,这是平地茶无法比拟的。外形紧洁,完整而灵秀。冲泡后香气馥郁,汤色清澈,茶味鲜醇,回味甘甜,有一种渗人心肺的优雅。


紫笋茶叶相抱似笋,上等茶芽挺嫩叶稍长,形似兰花。成品色泽翠绿,银毫明显,香孕兰蕙之清,味甘醇而鲜爽;茶汤清澈明亮,叶底细嫩成朵,隐有兰花香气。其内含物质明显优于其它绿茶,故而更耐泡,五泡尤有余香。


顾渚紫笋 冲泡


选用洁净透明直升玻璃杯用下投法冲泡

95摄氏度沸水汤杯——投茶适量1:50——85摄氏度开水温润泡——摇香润茶——定点高冲(视茶芽老嫩程度选择)

关于茶的文言文翻译

1. 关于茶的一个古文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 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自号玉川子。这首诗就是同陆羽《茶经》齐名的玉川茶歌。

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着力之处,也是全诗重点及诗情洋溢之处。第四段忽然转入为苍生请命,转得干净利落,却仍然保持了第三段以来的饱满酣畅的气势。

头两句:送茶军将的扣门声,惊醒了他日高三丈时的浓睡。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

读过信,亲手打开包封,并且点视了三百片圆圆的茶饼。密封、加印以见孟谏议之重视与诚挚;开缄、手阅以见作者之珍惜与喜爱。

字里行间流溢两人的互相尊重与真挚友谊。 第二段写茶的采摘与焙制,以烘托所赠之茶是珍品。

头两句说采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尝新茶,百花因之不敢先茶树而开花。

接着说帝王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以上四句,着重渲染珍品的“珍”。

以下四句,说象这样精工焙制、严密封裹的珍品,本应是天子王公们享受的,现在竟到这山野人家来了。在最后那个感叹句里,既有微讽,也有自嘲。

以上两段,全用朴素的铺叙,给人以亲切之感。诗中虽然出现了天子、仁风、至尊、王公等字样,但并无谄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却把自己和他们区别开来,把自己划入野人群中。

作为一个安于山林、地位卑微的诗人,他有一种坦直淡泊的胸襟。卢仝一生爱茶成癖。

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欲,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似乎只有在这片天地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第三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现他内心风云的不平文字。

反关柴门,家无俗客,这是一种极为单纯朴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摆脱可厌的世俗,过他心灵的生活。

纱帽,这里指一般人用的纱巾之类。纱帽笼头,自煎茶吃,这种平易淡泊的外观,并不说明他内心平静。

读完全诗,才会见到他内心炽热的一面。 碧云,指茶的色泽;风,谓煎茶时的滚沸声。

白花,煎茶时浮起的泡沫。在茶癖的眼里,煎茶自是一种极美好的享受,这里也不单纯是为了修饰字面。

以下全力以赴写饮茶,而所饮之茶就象一阵春雨,使他内心世界一片葱翠。在这里,他集中了奇特的诗情,并打破了句式的工稳。

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浅出”,或说“险入平出”。七碗相连,如珠走坂,气韵流畅,愈进愈美。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看似浅直,实则沉挚。第三碗进入素食者的枯肠,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肠中搜索的结果,却只有无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却又使人平添无限感慨。

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要紧处。看他写来轻易,笔力却很厚重。

心中郁积,发为深山狂啸,使人有在奇痒处着力一搔的 *** 。 饮茶的 *** 以致到“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了。

这,虽也容或有之,但也应该说这是对孟谏议这位饮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赞誉。同时,从结构上说,作者也要用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飘飘欲仙的感觉,转入下文为苍生请命的更明确的思想。

这是诗中“针线”,看他把转折处连缝得多么熨贴。 蓬莱山是海上仙山。

卢仝自拟为暂被谪落人间的仙人,现在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风,返回蓬莱。因为那些高高在上的群仙,哪知下界亿万苍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莱山,替孟谏议这位朝廷的言官去问一下下界苍生的事,问一问他们究竟何时才能够得到苏息的机会! 这首诗写得挥洒自如,宛然毫不费力,从构思、语言、描绘到夸饰,都恰到好处,能于酣畅中求严紧,有节制,卢仝那种特有的别致的风格,获得完美的表现。

2. 求一篇原创的写茶的古文 大白茶赋 世之茶,洋洋大观,普洱茶为茶中奇葩。

普洱茶上品乃大白茶。 “南夷出白茶,亮如银。

春掇悉数以贡”。 大白茶始祖何方何夕焉,于猛倮牛肩秧塔。

重峦叠嶂,泉水鸣蝉,金乌玉兔,云雾弥漫。传武侯南征,孟获三战,军士劳顿多疾患。

日虑稍酣,凉风习,觉醒手中鹅扇一翎去,旋落似一牛肩山。将士寻之,落翎处一白木见。

嘱取叶煮汤饮洗,病愈强健。奉之神灵兮葫芦后裔世代护持与衣禄,献之猪羊兮岁二月八吐蕊笙歌又祭奠。

君勿忘,嘉庆元年护茶事。天子一啜好,茶农万滴泪。

反暴敛,抗贡赋,扎那兄弟举义旗,乡邻父老振臂呼。皇家军队凶,普洱府兵恶,犹有土司酷。

八年血腥千山恸,英雄战死万壑哭。 庇后世,癸酉年春志士谋。

夫牛肩秧塔古白茶幸哉,籽秧而扦插。大白茶繁滋蓊郁连绵,远播江外临沧版纳。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昔之帝王贡品,今之百姓共享。

呜呼,武侯精髓得彰,万民同乐矣。

3. 帮忙寻几段与茶有关的古文或古诗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 。《娇女诗》--- 左思

下面的题目自己去找内容

(一)札、传

1、刘琨《与兄子演书》

2、《陆羽传》

3、陆羽《陆文学自传》

4、苏轼《叶嘉传》

(二)记

1、《顾渚山记》

2、欧阳修《大明水记》

3、欧阳修《浮槎山水记》

4、唐庚《斗茶记(1)》

5、杨维祯《煮茶梦记》

6、乾隆《玉泉天下第一泉记》

7、张潮《中泠泉记》

(三)序、跋

1、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2、皮日休《茶经》序(1)

3、欧阳修《龙茶录》后序

4、蔡襄 进《茶录》序

5、陈师道《茶经》序(2)

6、黄 儒《品茶要录》序

7、李维贞《茶经》序(3)

8、鲁 彭《茶经》序(4)

9、陈文烛《茶经》序(5)

10、徐同气 《茶经》序(6)

11、曾元迈《茶经》序(7)

12、常 乐《茶经》序(8)

13、欧阳修《陆文学传跋尾》

(四)赋

1、杜育《舛赋》

2、顾况《茶赋》(1)

3、吴淑《茶赋》(2)

4、梅尧臣《南有嘉茗赋》

5、黄庭坚《煎茶赋》

(五)颂、铭、檄

1、周履靖《茶得颂》

2、李贽《茶夹铭》

3、张岱《瓷壶铭》

4、张岱《王二公徐氏家藏壶铭》

5、张岱《斗茶檄》

(六)表、启

1、韩 《为田神玉谢茶表》

2、刘禹锡《代武中丞谢赐新茶第二表》

3、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

4、丁谓《进新茶表》

5、王安石《谢赐银盒、茶、药表》

6、杨万里《谢傅尚书惠茶启》

7、文徵明《致琴山》

(七)散文

1、张岱《闵老子茶》

2、张岱《兰雪茶》

3、范烟桥《茶烟歇》

4、鲁迅《喝茶》(1)

5、周作人《吃茶》(2)

6、梁实秋《喝茶》 (2)

7、林语堂《谈茶和交友》

8、冰心《我家的茶事》

9、冰心《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

10、杨绛《将饮茶》

11、杨绛《孟婆茶》

12、徐映璞《清平茶话》

13、王曾祺《寻常茶话》

14、黄裳《茶馆》(2)

15、陈从周《“香”思》

16、邹荻帆《我和茶神》

17、贾平凹《品茶》(2)

18、何为 《佳茗似佳人》

19、苏烈 《茶香》(2)

20、杨羽仪 《水乡茶居》

21、王景山 《茶馆与情味》

22、江艺平 《茶缘》(2)

23、陈学昭 《夜雨沉思》

24、陈学昭 《龙井随想》

(八)小 说

冯梦龙《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2、兰陵笑笑生《老王婆茶坊说技》

3、兰陵笑笑生《吴月娘扫雪烹茶》

4、李渔《生二女连吃四家茶》

5、吴敬梓《马二先生游湖访茶店》

6、曹雪芹《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7、李汝珍《小才女亭内品茶》

8、刘鹗《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9、李绿园《盛希侨地藏庵品茶》

10、曾朴《清茶话旧侯夫人名噪赛工场》

11、李庆辰《醉茶志怪》

12、李 《死水微澜》

13、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14、陈学昭《春茶》(2)

15、廖琪中《茶仙》(2)

16、寇丹《壶里乾坤》

17、颖明《茶圣陆羽(2)》

18、章士严《茶与血》

19、王旭烽 《南方有嘉木》

4. 文言文《热茶》翻译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

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灵隐寺有一位僧人,他以会茶道而出名,精通茶具.而且他收藏的茶有几等,看客人的贵贱而分别煮不同的茶给他;那最好的茶,若不是贵人或识茶之人,是不会给他的.一天,有一贵客来到,僧人待他很恭敬,给出好茶,亲自冲茶给他,等待客人的称赞.贵客一直沉默不言.僧人很疑惑,再拿出最好的给客人.茶快喝完了.僧人等不急了,鞠了一个躬,说:"这个茶味道如何?"贵客拿着茶杯拱手,说:"有点热了."

5. 文言文翻译 僧某献茶 原文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鸽异》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译文

灵隐寺的某个僧人,凭借烹煮茶而得名,对烹茶的工具都很精通。而且他储蓄的茶有很多档次(的很多种),经常看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给他;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识茶之人,不会全部拿出来。一天,有显贵的官员到来,僧人恭敬地拜见,拿出好茶,他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称赞。显贵的官员默不作声,没有说话。僧人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叶烹煮进献给他。显贵的官员将要喝完了,并没有称赞。僧人着急得不能再等待,鞠躬问道:“茶味道怎么样?”显贵的官员拿着茶杯手一抬说:“茶太热了!”

6. 灵隐寺僧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1.请用自己的话,揣测一下当时僧人听了贵客话后的心情.2.你认为本问讽刺了现在的哪种人?答的好我加分,狂加的那种哦!灵隐寺某僧人,他因会茶道而出名,茶具非常精致.但他所所收藏的茶叶有几等,常常看客人的地位的高低来分别煮不同的茶给客人喝;那最好的茶叶,如果不是不是地位尊贵的或懂得茶叶味道的人,一次也不会给他的.一天,有一贵官来到,僧人待他非常恭敬,拿出很好的茶叶,亲自煮水冲茶进献给他,希望得到客人的称赞.这个客人一直沉默不言.僧人很疑惑,再拿出最上等的茶再煮水冲泡进献给客人,茶快喝完了,并没有一语称赞.僧人等不急了,鞠了一个躬,说:“这个茶怎么样?”贵官拿着茶杯拱手,说:“非常烫.”。

第一个喝茶的人是谁啊?

神农氏。
远古的原始古人,知识非常贫乏,劳动工具非常简单,生产力非常低下,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人类的寿命极其短暂。野兽和疾病是人类的两大杀手。 当时有一个部落酋长叫神农氏。他勤奋善良,爱民如子,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看到自己的许多子民被伤病夺去了生命,心中非常悲伤。他也看见有人吃了某些植物后,疾病奇迹般好了起来,从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某些致命的疾病是可以治好的,只是那种能治好病的草药未曾被人认识而己。 神农氏出于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疾病的无比憎恨,于是下了决心:不管有什么困难,不管有多少危险,一定要找到治愈各种疾病的草药。他不听别人的劝阻,开始了尝百草的工作。 神农氏翻山越岭采药草,访百家,边尝百草边治病,治愈许多村民的疾病。他在也看到了希望,更加坚定了研究百草的信心。 神农氏历千山,涉万水,从陇西到东海,从北漠到江南,走遍了华夏。 有一天,神农氏在太湖边,尝了一种不知名的草后,昏迷不醒,浑身青肿,己经没了气息,跟随他的族人以为神农氏已经死亡,十分悲痛。他们砍了些树,截去枝叶,把木材铺在一块空地的中央,搭成祭台,把神农氏放在上面,举行了一个简单的祭祀的仪式。在巫师的带领下人们向“遗体”告别,他们呼唤着首领的名字,绕着祭台哭啊,跳啊,转啊。祭祀结束后,巫师正要点火的时候,下起了大雨,人们便把树叶盖在神龙氏的身上,为他遮风挡雨。入夜,大家在雨中围坐在神农氏的四周…… 第二天黎明时分,神农氏竟然苏醒过来。他闻到了一种特别的香味,睁开眼睛看见树叶上的水珠正在一滴滴落下来,有的掉在脸颊上,鼻子上,有的滴进口里。他咂咂嘴,恍然大悟,断断续续地说:“这树叶……救了我……熬汤……” 他的手下马上采集这种树叶煮汤。神农氏喝了汤后,很快身体里的毒解了。 恢复健康的神农氏,又继续“尝百草”,研究草药,治病救人。 部落里的人们感谢这种树救活了他们的领袖,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文字,就在一块兽皮上用木炭画了一个图:下面画些木头,上边画个盖着草的人。并把这个图挂在树上,表示这是一棵起死回生的树。这个图从此就成了神农氏部落的图腾标记。 后来,苍颉造字的时候,根据神农氐的部落图腾,给这种树名造的就是这样的“茶”字。因为茶能够防病、解毒、健身,部落里的人经常用茶树叶熬汤喝。神农氏的部落迁徙到那里,人们就把茶树种到那里。后来神农氏成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后,喝茶汤的防病治病方法逐渐推广到了中原各部落,喝茶这种习惯就成了全中国人的一种嗜好。

有个故事说远来的客人上山喝了三杯茶,第一杯是温的,没什么茶叶。第三杯是热的,好茶叶,是什么典故的?

吃茶,吃出了什麼?体悟了什麼?现代人喜爱喝下午茶,因喝下午茶有人喝出了诗词文藻著作,有人喝出了是非,喝出了不当的婚外情,影响家庭,有人喝出了对於大地环保的意识提升等,品茶的心情各有不同,各有体会,然而从古至今由吃茶中能够得到教育,受到影响,体会到文化素质的重要性,而派人远赴中原地区留学,学习汉语和文化,并进一步与唐朝文成公主联姻结盟,将唐代的深厚文化移植入西藏,开启西藏的文治武功,泽被后代子孙者,西藏著名的明君赞普是第一人也。

赞普松赞甘布得到茶的教育启发是有一次外出狩猎时,天气炎热,路上经过一座寺庙,因为口渴而入寺稍事休息,寺内的和尚见赞普口渴的神情,立即奉上一大杯温茶,由於口渴难耐,赞普端起茶碗立即一仰而尽,如久旱逢甘霖般,爽朗愉快之声不绝於耳。接著和尚又端出另一杯稍热中碗的清茶,赞普含笑端起,一口一口徐徐啜饮,等喘息已定,便环顾寺院景象。

最后和尚端出一只细小茗杯,并且有些微烫的热茶奉给赞普饮用,赞普闻著茶香,深吸一口气,轻轻沾唇品尝茗茶,口中连连直呼:「好茶!好茶!真是上等好茶!」。在与住持稍作寒喧后,赞普一行便告辞而回。

当天的夜晚,月色分明,赞普便於月光下散步,忽然想起白天在寺院的情景,三杯茶的热度顺序是「温、热、烫」,杯子是「大碗、中碗、小碗」,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一大早,西藏王便来到寺院询问和尚,起初和尚只是微笑不语,经赞普多次询问,和尚便开口笑说:「赞普!第一杯茶,杯大茶温,是因为您非常口渴,让您立即解渴;第二杯茶是喝茶,杯中稍热;第三杯茶是让您品茗,茶烫才能冲出茶味,杯子小用意在浅尝闻香」,和尚又说:「顺序为温热烫,是因为您口渴心急气喘,必须先用大杯温茶来尽速解渴,中以热茶令喘息安定,最后气定神清时,再以烫茶来品尝,如果一开始奉烫茶给您,将会气喘心急喝烫茶而伤及内脏,所以顺序需由温到热,再品烫茶」赞普听完和尚的话后非常感动,天下竟有如此有心智慧之士,能在细微深处,处处善解人意,体会他心,於是邀请和尚还俗共同来治理国家,但是和尚心意坚定在宏扬佛陀慈悲教法,便合掌道谢婉拒,令西藏王赞普对其以出世胸怀,关怀世间之有情更加敬佩;受此茶的教育启发,赞普成为一代明君,爱护人民,大量派遣优秀人才留学中原,将文化、教育、政治、经济、宗教等传入西藏,成就西藏灿烂光辉的文化。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08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