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胃俞穴的位置及图片胃俞穴的名词解释胃俞穴的功效与作用胃俞穴的疗法注意事项胃俞穴的按摩手法痰湿体质艾灸胃俞穴的方法和功效胃俞穴位位置图
胃俞穴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穴的名词解释
胃俞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胃之背俞穴。
“胃俞穴”:“胃”,胃腑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胃腑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胃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缓解治疗消化不良、胃脘痛、呕吐、翻胃、腹胀、腹泻、痢疾、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肠炎、糖尿病、失眠等。
和胃健脾,理中降逆。
胃俞穴还可以有效的配合治疗由于胃肠功能引起的身体消瘦等消化系统病征,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胃俞穴的疗法注意事项
【针刺胃俞穴的方法】:胃俞穴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腰部及腹部。 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肾脏。
【艾灸胃俞穴的方法】:胃俞穴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胃俞艾条温灸10—15分钟。
胃俞穴的按摩手法
用两手掌按压此穴,再以画圈的方法揉按此穴。按摩此穴可增强胃的功能,从而更好地保证食物消化吸收的顺利完成。
痰湿体质艾灸胃俞穴的方法和功效
艾灸方法:此穴艾灸时需两人配合,宜采用温和灸。被艾灸者俯卧,艾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艾灸。
艾灸时间:每日灸2—3次,每次灸10—20分钟。
功效作用:外散胃腑之热。
我现在有的就只有下面这些了。 复溜:足内踝上2寸,跟腱前。 承山:小腿后,腓肠肌腹下交角处。 绝骨:足外踝上3寸。 新设:C3-4之间,旁开1.5寸。 落枕:手背,正对掌心处。 大肠俞穴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命门穴 〖取穴方法〗人体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中渚穴 〖取穴方法〗位于手背部,当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 通天穴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梁丘穴 〖取穴方法〗 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公孙穴 〖取穴方法〗公孙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三阴交: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足内踝上缘三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 地机穴 : 〖取穴方法〗地机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印堂穴:(两眉头连线中点)抹至神庭穴(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睛明(目内眦旁0.1寸) 攒竹(眉头凹陷中) 神庭、百会(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穴) 四神聪(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 曲池、支沟(该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当阳穴曲池穴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外关(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 内关(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 膻中(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 乳根(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 期门(锁骨中线上,平第六肋间隙) 上脘(中脘穴上1寸为上脘穴) 中脘(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下脘(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气海(肚脐下四指宽) 关元(肚脐.耻骨连线,五等分,上五分之三处)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太冲(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 肩中俞(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 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 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左右旁开2指) 腰眼(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4寸之间的凹陷中) 哑门:第一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支沟: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复溜穴 〖取穴方法〗人体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解剖〗在比目鱼肌下端移行于跟腱处之内侧;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绝骨:外踝尖上3寸。 落枕穴 〖取穴方法〗 位于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血压点(C6棘突下,旁开2寸)、定喘(大椎旁开0.5寸) 任脉(气海[脐下1.5寸] 气门(关元穴即脐下三寸,旁开3寸)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出处5穴名解6特异性7所属部位8脾俞穴的定位9脾俞穴的取法10脾俞穴穴位解剖 10.1层次解剖10.2穴区神经、血管 11脾俞穴的功效与作用12脾俞穴主治病证13刺灸法 13.1刺法13.2灸法 14脾俞穴的配伍15文献摘要16脾俞穴研究进展 16.1对胃功能的影响16.2对血液系统的影响16.3对血糖的影响16.4对肝功的影响16.5治疗胃痛16.6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6.7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6.8治疗糖尿病16.9治疗腹泻 1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脾俞 1拼音 pí shù
2英文参考 Píshū BL20 [中国针灸学词典]
pí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穴位 脾俞 汉语拼音 Pishu 罗马拼音 Pishu 美国英译名 Spleen Locu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20 日本 20 法
国 莫兰特氏 V20 富耶氏 V20 德国 B20 英国 B20 美国 BI20
脾俞为经穴名[1](Píshù[2]BL20)。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1]。脾俞是脾的背俞穴[1]。脾即脾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脾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脾俞[1]。脾俞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呕吐,噎膈,胃痛,胸胁胀痛,黄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带下,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腹胀,水肿,背痛,纳呆,食不化,现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疗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肝脾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肠炎,神经衰弱,自细胞减少症,子宫下垂,荨麻疹,胃溃疡,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肾下垂,月经不调,肾炎,小儿夜盲等。
4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脾俞在十一焦(椎)之间。
5穴名解 脾即脾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脾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脾俞[1]。
脾,是人体重要的贮藏血液的场所和最大的淋巴器官,五脏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载:“脾、胃…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内通脾脏,并合精气,助胃化食。此穴为脾在背之俞穴,内应脾脏,是脾气转输、输注之所,治脾要穴,故名之。[3]
6特异性 脾之背俞穴。
7所属部位 背部[4]
8脾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5]。
脾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脾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9脾俞穴的取法 脾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俯卧位,第11胸椎棘突下与后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3个椎体,其上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脾俞穴[7]。
10脾俞穴穴位解剖 脾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皮肤由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穴位对第十一肋间隙的结构。胸膜为一层薄而迤明的浆膜,富有神经末梢,被覆胸内筋膜的内面和肺的表面,两层相互移行形成胸膜腔。腔有少量液体,呈负压。壁胸膜的下界,在背部肩胛线上投影于第十二肋上,由该点向内作一水平线达第十二胸椎棘突;向外,在腋中线投影于第十肋骨;向前内,锁骨中线上投影在第八肋,以上各点联于第六胸肋关节既为胸膜壁下界在体表的投影。肋胸膜和膈胸膜移行处的胸膜腔为该腔的最低位,称肋膈窦。
布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部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
11脾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脾俞穴有健脾化湿等作用[1]。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统血,主四肢肌肉,故本穴为治疗脾胃病、妇科病、血病及四肢无力等疾病的重要腧穴[9]。
脾俞穴具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功效[9]。
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旁,与脾脏内外相应,是脾脏之气输注于背部之处,脾与胃相表里,故可治疗脾胃病[9]。
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于背部,脾俞穴又位于背部,故可治疗背痛[9]。
脾俞穴与脾相应,可健脾利湿、益气统血,治胀满、吐逆、痃癖、积聚、疟、黄疸、食不化、羸瘦、泻痢等症。凡关于脾者,以脾俞穴治之。[3]
脾俞穴兼取膀胱俞治脾虚,食不消。因脾阳虚则不健运,不健运则阳虚,阳愈虚,则水不化气,而多湿,故食不消。两穴并用,有助于渗湿也。譬如用药,君白术,须佐以茯苓也。[3]
内脏下垂患者,脾俞处常可出现明显的压痛或凹陷[1]。胃病患者在此穴可出现皮下组织松弛、凹陷或结节性阳性反应物,是胃病等常用的诊断穴[1]。
12脾俞穴主治病证 脾俞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呕吐,噎膈,胃痛,胸胁胀痛,黄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带下,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腹胀,水肿,背痛,纳呆,食不化,现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疗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肝脾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肠炎,神经衰弱,自细胞减少症,子宫下垂,荨麻疹,胃溃疡,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肾下垂,月经不调,肾炎,小儿夜盲等。
脾俞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呕吐、噎膈、胃痛、胸胁胀痛、黄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等[1]。
脾俞穴主治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便血,带下;以及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等[5]。
脾俞穴主治腹胀、泄泻、呕吐、胃痛、消化不良、水肿、背痛、黄疸[8]。
脾俞穴主治呕吐,纳呆,食不化,腹胀,泄泻,痢疾;黄疸;背痛;水肿[6]。
现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肝脾大、贫血、慢性出血性疾病、肝炎、肠炎、神经衰弱、自细胞减少症、子宫下垂、荨麻疹、糖尿病等[1]。
1. 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
2. 其它: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肾下垂,月经不调,糖尿病,肾炎,小儿夜盲,荨麻疹等。
13刺灸法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腰部放散[6]。
直刺0.5~1寸[8]。
注意:脾俞穴不可深刺,以防气胸[6]。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5]。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4脾俞穴的配伍 脾俞配章门,为俞募配穴法,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腹胀。
脾俞配膈俞、大椎,有扶脾统血,清热止血的作用,主治吐血,便血。
脾俞配足三里、三阴交,有清热利湿,健脾养肝的作用,主治黄疸,肝炎。
脾俞配大肠俞、胃俞,治急慢性肠胃炎[6]。
脾俞配胃俞、中脘、内关、公孙,治腹痛、泄泻[6]。
脾俞配关元、归来、三阴交、隐白,治崩漏[6]。
特效 *** :当吃饭没胃口时,不妨按按脾俞穴,很快就会感觉有点饿了[7]。
15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大肠转气、按之如覆杯,热引胃痛,脾气寒,四肢急,烦不嗜食,脾俞主之。黄瘅善欠,胁下满欲吐,脾俞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虚劳,尿血,白浊,灸脾俞百壮。泄痢食不消,不作肌肤,灸脾俞,随年壮。
《针灸大成》:黄疸,善欠,不嗜食。
《医宗金鉴》:小儿慢脾风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相距各一寸五分……腹胀引胸背痛,食饮倍多,身渐羸瘦,黄疸善欠,胁下满,泄利体重,四肢不收,痃癖积聚,腹痛不嗜食,痰疟寒热。
《类经图翼》:此穴主泻五脏之热。
16脾俞穴研究进展
取脾俞等埋线治疗胃炎和溃疡病166例,有很好疗效。取脾俞、胃俞,埋线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245例,有很好疗效。
针刺脾俞等,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7例,有一定疗效。
针刺脾俞等,治疗24例,有一定疗效。
中医拔罐【人体背部穴位图】人体穴位图
【中医疗法主病症和选穴 】
症状 穴位
感冒、头痛、发烧 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
气管炎、哮喘、肺气肿 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
慢性胃肠炎 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74
慢性胃炎 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 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
消化不良 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痛、呕吐、胃下垂 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
腹泻、腹痛 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
慢性结肠炎(五更泻) 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
慢性肝炎 膻中5、中脘10、阳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胆俞78、脾俞77、胃俞76
高血压 肩井45、血压点90、足三里23、三阴交21、风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曲池52、涌泉108
低血压 天突4、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 膈俞81、印堂1、三阴交21、涌泉108
冠心病(心绞痛) 膻中5、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阙阴俞82
风湿性心脏病 膻中5、郄门33、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关元俞73
肺心病 膻中5、曲泽35、气海29、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
21、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
糖尿病 中脘10、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肺俞85、胰俞51、肾俞75、命门57、痛泉108
神经衰弱(失眼、多梦) 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心俞83、肾俞75、谷合102、涌泉108、失眠107
中风后遗症 曲泽35、内关31、百会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膀胱经
落枕 风池92、肩井45、大椎89、外关56、合谷102
颈椎病 印堂1、曲泽35、内关31、风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85、外关56、曲池52、合谷102
肩周炎 缺盆3、足三里23、风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大杼91
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腰肌劳损 承山64、昆仑63、肾俞75、腰眼59、 腰阳关60、关元俞73、委中66
腰椎间盘突出(增生)症 承山64、昆仑63、委中66、殷门67、承扶67、关元俞73、腰眼59、肾俞75
坐骨神经痛 肾俞75、腰眼59、关元俞73、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昆仑63、涌泉108
类风湿性关节炎 曲泽35、内关31、膝关节、督脉、膀胱经、肘关节、外关56、合谷102、承山64
膝关节痛 梁丘14、膝眼24、阴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阳陵泉97、承山64
强直性脊椎炎 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
静脉曲张 足三里23、三阴交21、涌泉108、承山64
股骨头坏死 阿是穴、肾俞75、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
痛经、月经不调 天枢36、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阴交21、大椎89、肾俞75、关元俞73
更年期综合症 中脘10、气海29、内关31、关元28、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经、合谷102
目赤肿痛眩晕 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印堂1、三阴交21、能泉108
慢性鼻炎 印堂1、迎香43、百会94、风池92、大椎89、风门86、肺俞85、曲池52、合谷102
扁桃体炎 人迎2、天突4、曲泽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肾俞75、合谷102
慢性咽炎 人迎2、天突4、曲泽35、缺盆3、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合谷102
湿疹 血海15、神阙30、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
荨麻疹 血海15、足三里23、三阴21、大椎89、风门86、肝俞79、曲池52
慢性肾炎 中脘10、水分38、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肾俞75、命门57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93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藤茶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