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逍遥游》
道教是世界上唯一将长寿作为教义,将实现长寿作为主要修行目的和修行内容的宗教。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逍遥游》中所写的“神人”,其实就是抒发自己对长生不老的憧憬。道家典籍《西升经》更声称“我命在我,不属天地”,这说明道家相信人类可以通过主动的养生来延长自己的寿命。为了实现长生的梦想,历代道家不断探索总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养生文化,并成为我国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人养生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谈到道家养生,人们会自然联想到“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等形象。道家养生要求人勤于运动,古代道长要想悟道,都要云游参访名山大川。另外,道家养生注重导引法的运用,如现代人很时兴的按摩、足疗、揉腹、针灸、推拿等,都是道家所特有的养生保健方法。
道家养生还非常注重饮食的科学性。道家养生要求食物以素食为主,要做到“食不言,寝不语”,每日食物咀嚼36次,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细嚼慢咽”、”品味当下“,从而保证充分地吸收食物的营养。
一般的养生方法,要么注重健康体魄,如常规的体育锻炼,属于“养形”,要么注重调心,如佛家参禅、瑜伽修炼等,属于“养神”的范畴。只有道家养生独具“形神兼养”的全面养生方法,既注重调身,达到精满、气足,同时也注重养神,静坐,修炼“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境。
一般的功法,大多属于击技类的外家拳,功夫讲究刚猛威武,以克敌制胜为目的;而道家练习的功夫叫内家拳,如太极拳、八段锦等,都是柔和绵软的养生功法,是向内求身心平和统一,对外求天地人三才合一的融合,达到返璞归真的人生境地。
道家认为:人们常违背生命的自然规律,而不是自然抛弃人;人们经常忽视生命,而不是生命抛弃人。由于道家养生功法,依循人体的本性和自然规律,顺应天时地利调养、修息,因此一般都可达到天命,寿命超过100岁者比比皆是。
千百年来,道家养生涌现出很多杰出的养生大家,黄帝、彭祖、姜子牙、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都是道家养生的代表性人物。
肾精——让精、气、神充沛的源泉
“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道家养生文化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人始生,先成精”,“精者,身之本也”,这里的“精”指的可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生殖之精,它还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推动和调节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功能、使人具备生殖功能的原动力;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功能;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精、气、神无论哪一样出现虚乏,都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精、气、神三者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能养神。精气神三者中,精是根本,一个人缺乏了精,自然就缺乏气,缺乏了精与气,自然神也振作不起来,所以才有“精神”之说。只有“精”保持充足,“气”和“神”化生有源,人才会活得神气活现、神采飞扬。可见,在精、气、神三者之中,精是人体的根本,也是养生的根本。
道家养生文化认为“肾藏精”,就是说肾精是人身之精的根本源泉,人体每一处脏腑、气血、骨骼的生成、发育和运行,以及生殖行为,都会消耗肾精。如果肾精充足,就能保证精、气、神三宝充沛,让人体健康长寿;如果肾精亏虚,精、气、神三宝随之虚乏,各种疾病就会随之而来。
衰老一肾精过度消耗的结果
人一过四十,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转向下坡路,进入衰老阶段,道家养生文化认为,衰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肾精的过度消耗。
肾精为什么会消耗呢?道家养生文化认为,每个人在刚形成胚胎时就已经拥有肾精,无论是在婴儿、儿童、青少年、中年还是老年时期,都必须靠消耗肾精来保证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运动,所以说,肾精被消耗是正常、必要的生理变化。为了不让肾精消耗的太快,人体每天都从饮食中吸取水谷之精来补充肾精,但终究不能改变肾精逐渐减少的趋势,只不过在四十岁之前肾精消耗程度不严重,所以人体各项生理机能都还保持旺盛。
人进入四十岁,就必须对肾精消耗开始关注了。我国经典医籍《黄帝内经》的“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说的就是人在四十岁左右时肾精消耗已经过半,体力、精力都会衰退,并且出现健忘脱发、腰膝酸软、骨质疏松、生殖能力下降等众多退行性病变。道家说“古仙人实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意思就是肾精直接关系着生命,如果放任肾精耗损以致枯竭的地步,人的生命之火也就离熄灭不远了。道家认为,“若勤修炼,时时采药,时时裁接,则阴极而能生阳,穷上而能反下,革柔为刚,还老为强矣”,就是说只有及时充养肾精,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各项生理机能的颓势,恢复生命的动力。
充养肾精——寻求长生的“众妙之门”
充养肾精在道家养生文化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道家最崇尚“道”,“道”是世界万物运行的规律,老子在《道德经》里把“道”称作是“众妙之门”,谁要是掌握了“道”,就可以做到无往不利。在道家养生文化里,充养肾精就是“道”,就是寻求长生的“众妙之门”,谁要是能找到让肾精保持充盈的方法,使人身三宝精、气、神长存,谁就能更接近于“长生”的境界。元代道人张三丰说“人得正传,且先积精累气”,就是指出了充养。肾精是养生的根本。
为了充养肾精,古代道家尝试了多种养生方法,其中的存思、气功、导引、吐纳、按摩、静坐、服食药物、太极拳等,都是现代公认有效的保健方法。比如气功,具有养精蓄锐、疏通经络、保健强身、抵抗衰老、延年益寿等保健功能。在道家服食的药物里,鹿茸、海马、淫羊藿、枸杞子等都是现在常用的补精要药,能起到滋养精血、补养元气、调理五脏等疗效,唐代“药王”孙思邈寿数过百,就和他坚持服食枸杞酒等补肾填精药物有很大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道家强调精神内守、清心寡欲、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这在生活节奏紧张的今天更加值得现代人借鉴。
“形以道全,命以术延”,道家认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延续生命。道教养生文化在宗教的摇篮中发育成长,难免会有“得道成仙”、“长生不死”这样与科学相违背的观点,但它以精、气、神为精髓,充养肾精的养生观念和养生方法,在客观上的确起到了很好的祛病健身、延年益寿效果,英国学者李约瑟也认为其“对科学的重要性是无法估量的”,这不仅是中国医学的骄傲,更是世界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
最简单补肾的方法
最简单补肾的方法,肾为先天之本,如果说肾脏出现了问题,那么身体健康就会可能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补肾首先就是不要乱补,别熬夜。肾脏,也需要精心呵护。以下最简单补肾的方法
最简单补肾的方法1 双手搓腰: 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双手搓腰,经常这样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按摩小腹: 肾与膀胱的经脉互为络属,相为表里。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有助于膀胱气化津液。因此,对膀胱的保健也对肾脏起到了间接保护作用。而膀胱就在小腹处。两掌重叠按放小腹中央,先顺针方向转动按摩20次,再逆时针方向按摩20次;用掌根从小腹中央向下推按至耻骨联合上缘反复操作3分钟。
每天嚼两颗板栗: x虚的人,每天早晚各嚼服1-2颗栗子,坚持一段较长的时间,就会收到很不错的效果。
吃黑芝麻盐: 黑芝麻是平性的,黑芝麻盐可以作为补肾食品长期服用。把黑芝麻炒干后碾末,混入少量食盐,做成芝麻盐,每次吃饭时撒到粥里一起吃,好吃又补肾。
小茴香茶方: 蔬菜里的小茴香是一个不错的补肾菜,能补肾阳、暖脾胃、散风寒。可以用小茴香做个补肾茶方:红香茶,取小茴香9克、生山楂30克、甘草6克(一人份一天的量)。把小茴香放入无油的炒锅,用小火炒一两分钟,变黄出香味后就关火。可以一次炒十到二十天的量(90~180克),放瓶子里每天取用。
最简单补肾的方法2我们先来准备一些黑枸杞,黑枸杞市场上就有卖的,如果没有黑枸杞用红枸杞也可以,但是需知道黑枸杞的功效是红枸杞的数倍,
我们再来找一瓶白酒,这个白酒不做要求,但是度数如果越高,效果会越好,度数高的白酒可以消灭枸杞中的细菌,保留它的营养,我找到
我们再来准备一个小的测量重量的工具,我找了一个小的电子秤,这个测量工具最好是能测量的最小值为1克,或者几克,我的
用秤来量出30克左右黑枸杞,黑枸杞要是要适量的,并不是越多了越好,
然后把我们量好的这些黑枸杞,都装在我们准备的白酒中,把30克的黑枸杞都装进去,
最后一步,我们装好以后要拿着白酒瓶子,摇一摇,这样就可以均匀,泡制大概7天左右就可以喝了,每次喝一口就可以,多喝有害哦
注意事项
最好2天就摇一摇这样更均匀
最简单补肾的方法3肾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古人把肾称为“先天之本”,对这一脏器极为珍重。《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把肾比喻成一个大力士,是国家的劳动部部长,一方面决定身体的力量强弱,与体质有关;另一方面影响大脑的灵活、精细程度,是智力的表现。《黄帝内经》认为,肾气在五脏六腑里最为重要,称得上是人体的“生命之气”。如果把人比作一辆汽车,肾气就是发动机,其消长起落影响着生命的生长盛衰。总的来说,肾气盛则寿命长,肾气虚则寿命短。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脏)象论篇》说道:“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传统医学认为,生命的繁衍功能是由肾气所主宰。肾气充足时,人的生命力旺盛,具备良好的生育能力;若纵情恣欲,不善养生,则会肾气亏损,甚至影响下一代。 肾还是精气的储藏器,而精气正是人体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气不足时,也会导致精气流失,男性出现滑泄,女性出现带下过多、崩漏,以及自汗、盗汗等。在肾气主令的冬季,如不注意保养,这些症状更容易显现出来。 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篇》认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老年人容易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多由肾气衰退引起。肾还有一个监测窗口是会阴部,肾气不足的人常出现尿频、夜尿增多、尿余沥不尽,以及便秘的情况。此外,头发的多少、亮泽、颜色也与肾息息相关,其生长与脱落,荣润与枯槁,反映了肾的气血盛衰。 在五色里,“黑入肾”,一般来说,芝麻、黑豆、黑枣、黑米、黑木耳等黑色食品,都是补肾精的佳品。此外,咸味入肾,但过咸又最容易伤肾,因此,平素口味重、吃得太咸的人,身体也容易多病。
修身养性
——固肾保精第一步
当今社会越来越开放,人们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大。青少年常“心神失守,相火妄动”,肾精暗耗,淫甚至更为严重的恶习,直接造成肾精损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除了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之外,还应更多地培养其他爱好,丰富其文化活动,譬如练习毛笔字、学绘画、锻炼身体等,充实其精神世界,开阔心境,陶冶情操,强健体魄,养成良好的心态和洁身自好、积极向上的好习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更要修身养性,保持愉悦的情志,固护肾精肾气。
节欲少嗜
——固肾保精之秘法
节欲不仅要节色欲还要节情欲;少嗜,即是减少和避免不良嗜好,如嗜烟、嗜酒等。色欲伤精,情欲伤心,嗜烟伤肺,嗜酒伤肝,嗜食伤胃,色欲、情欲和嗜欲,久必伤肾,令肾精耗竭,元气大伤。《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就是说毫无节制的房事,纵欲无度,性生活过频,最终就会导致肾精的耗竭,年过半百而衰。“以酒为浆”虽然伤胃损肝,其实质是损伤肾气。适量饮酒可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但过多饮酒必导致肾气受损而影响健康。现代医学已经证明长期大量饮酒能够引起股骨头坏死。但节欲非言禁欲,欲之道,贵在节、少、和。
填精补肾
——固肾保精补救法
人们的养生观念大多是建立在“补”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守”的观念。有的抱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潇洒态度,有的叹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待到肾精出现了亏损,身体出现了疾病,才想到采取补的措施;也有人为了追究性事的完美,身体不虚,也要强补。而且大多都侧重在温补肾阳,鹿茸牛鞭、五虎群羊,妄补、滥补,结果适得其反,令相火妄动,竭秏肾精。补肾不是上策,如果真的出现了x虚的情况,这时需要辨证调补,不能求一时之快,更应该注意固护肾气肾精。
补益肾气首先要固肾保精,修身,节欲;其次补肾,药补或食补,当然补益肾气也要辨证论治才行,不能随意的乱补,需经过专人指导,再去补益。但下面的养生小功法却是人人可为之!
01 、咬牙切齿,防止肾精流失
古代流传下来的补肾方法有很多,但这些都不被人重视,上中学时候,我【徐文斌】的生物老师跟我说,他本来是学生物的,但是,他得了很严重的糖尿病。人啊,一到病了或是快要不行的时候,都会产生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研究中医。那会儿,他告诉我说,撒尿的时候要咬牙,可能这很多人都听说过。牙是属肾的,这大家都知道。排便的功能也是属肾的,所以,排便是肾用劲的时候,这时候,人应该咬牙切齿,这样才不会漏气。
但是这在很多人眼中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这事情很不被人重视。但是,我上大学以后接触了很多中医老师和太极行医的老师,他们都异口同声地告诉了我这个方法。其实,这是古代人在静坐、站桩、练功时的一种感觉,他能感觉到气往哪儿走,是怎么散掉的。
02 、提肛是一种随时随地都可做的补肾方法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提肛,古人叫做“撮谷道”。什么叫提肛呢?就是有意识地把肛门括约肌提起,这就像你要上厕所,但是又不得不忍着的那个状态。古人说话很含蓄,他们把排便的地方叫做“谷道”,把撒尿的地方叫做“水道”。中医有个理论叫“肾司二便”。就是说,肾负责排大便和小便的功能。所以大家要有意识地去练习“撮谷道”。包括你在站桩的时候必须“舌添上颚搭鹊桥”,然后,底下要“撮谷道”,要“提肛“。提肛的目的是什么呢?肛门原本是一个孔,一个窟窿,当你把它撮起来的时候,这个窟窿就闭合了。
03、 撮谷道,有助于督脉的通畅,所以能够起到补肾的作用
另外,男人最重要的脉叫“督脉”,它跟任脉一样,从会阴穴出来。然后,任脉往前走,督脉往后走,它经过的第一个沟或者窟窿就是肛门。你如果不把这个沟填平,气就过不去。“撮谷道”有助于督脉的通畅,所以能够起到补肾的作用。而且,“撮谷道”很简单,平时你听领导讲话听烦了,就可以默默地坐着练功,谁也看不出来你在那暗暗使劲。
比较有意思的是,我在美国的时候,参观了他们国内的卫生院,其中一个大夫给我介绍了女性产后治疗的方法,比如阴道松弛的治疗法。女性对夫妻生活比较厌倦,或者出现子宫脱垂、下垂的问题,他们就给这些女性提供一个训练方法,叫“训练阴道括约肌”,也叫“PC肌”。而关键是美国科学现在发现的这个东西,竟然跟我们老祖宗几千年前发现的不谋而合。
练习“肛门收缩术”对身体的.益处
对男性来说,有规律地收缩肛门,是对前列腺有效、温柔的按摩,可以促进会阴部的静脉血回流,使前列腺充血减轻、炎症消退,对于预防和辅助治疗前列腺疾病有很大的帮助。这一方法还可以有效防止肛周静脉淤血,增强肛门部位抵抗疾病的能力,对中老年人易患的痔疮、肛裂、脱肛、便秘、慢性结肠炎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对于女性来说,缩肛运动对提高女性的性功能大有脾益。女性通过这项锻炼,可以强化耻骨尾骨肌,这是参与性生活的主要肌肉。经常锻炼这部分肌肉,可以增强女性对性生活的感受,使其更容易获得高潮。
现代有很多女性生孩子都选择剖腹产,而不愿意自然分娩。怕疼是一个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怕自然分娩会造成产道松弛,影响以后的夫妻生活质量。但如果坚持做缩肛运动,生完宝宝后不但不会影响性生活的质量,还有助于提高夫妻生活的质量。
还有一些中老年人一打喷嚏就会出现漏尿的情形,但缩肛练习一段时间之后,打喷嚏就再也不会出现漏尿了。
缩肛运动到底怎么做呢?
每天晚上临睡前以及早晨起床时,躺在床上各缩肛50 次;大小便之后,紧接着缩肛10 多次;重体力活时要注意缩肛;性生活之后缩肛10 次,更有效果。但要注意,缩肛时必须要用力,练完后最好能排尿一次。
缩肛运动不受时间、场地限制,一提一松,算是一次。练习时,站立、蹲位、躺卧均可进行,坐车、行走、劳动时也可以做。所以建议中老年男女每天都练一练。
道家补肾法
方法一
每晚临睡前将两手背紧靠腰部,仰卧于床上,5-10分钟后,其热感会逐渐传遍全身。
开始时,双掌被腰压住会出现麻胀现象,3-5天后即可适应消除,双腿会感到轻松灵活。常酗酒的人,脑门还会渗出汗珠,有的腰部会出汗。
这是因为人的两手外 劳宫紧贴二肾后,双掌的热量直接温煦了二肾,将肾内虚寒之气逼出,通过运行,变成汗水排出体外。尤其是晚上10点半至11点,是亥时尾、子时头,此刻地气 最旺,地气通过内劳宫吸入,穿过外劳宫直接注入二肾,伴随二掌的热量和五行之气,温煦了二肾。不论是晚上,还是白天,只要你躺在床上,坚持两手背紧贴两肾 半小时,便可收到奇效。
方法二
若你腿脚冰凉、麻痛,可将左腿架于右脚脖子上,20分钟后,腿脚便会变热。
倘若每晚再用热水泡脚,然后按摩两腿根部的“气冲”穴,并反复揉擦两脚心的“涌泉”穴,反复拍打、叩击、推揉、按摩两腰出的“肾俞”穴,则效果更佳。
方法三
双手握拳,贴在身后,随着身体的上下轻微抖动!!
千万别小看这个动作,在过去你花多少钱都不一定能学得到,这可是千金不换的秘诀。 这个方法最大的功效是鼓动肾气,短时间内使人体阳气生发起来。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好静不好动,导致人体阴气过盛,阳气相对不足,会产生乏力、疲劳、健忘 等症状,用这个方法三到五分钟,就可以缓解一个小时连续劳动的疲劳,很适合现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这个方法还适合中老年人养生,人老腿先衰,腰腿通相联, 其实是肾气衰了,按摩肾腧有直接补肾的功效。中老年人平时动一动,肾气足了,自然腰背也就不弯了。
方法四
专治肾脏疾病,如x虚、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
特别是对患有慢性肾病,同时表现为浮肿、腰酸腿冷、浑身乏力的患者效果最为明显。
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注意力量柔和,以感觉酸胀为度,不可力量过大以免伤及皮肤。
对于肾炎病人,按揉后可使高血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尿蛋白明显减少。
按摩虽然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仍然需要配合药物治疗。
方法五
关元穴(丹田),千年野山参。
位于脐下四横指处。该穴是任脉上全身性强壮要穴。经常用手指点压、按摩刺激,具有培补元气、调气和血、益肾健腹,增强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可防治高血压、高血脂、肥胖、腹痛、腹泻、便秘、阳痿、遗尿、头晕、失眠、痛经等症。
方法六
常搓拉双耳
道医五行学说认为,肾主藏精,开窍于耳,医治肾脏疾病的穴位有很多在耳部。所以经常进行双耳锻炼法,可起到健肾壮腰、养身延年的作用。
双手食指放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为限,每次3~5分钟。或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
导语:道家养生是大家较为崇拜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家养生经典语录(精选70句),供大家参考。
道家的养生语录 篇1 一、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早:。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天没精神。
二、俗语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这个“机”字如果能真正领悟透了,那么你的悟性就算是开了。老师教人,医生治病,其实就是在点拨你的这个“机”,让你“机”打开。这个“机”,有时也叫“关键”。当然,这个“机”起作用是有条件的,就和氢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遇火才可以燃烧爆炸一样。记住,别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内因。
三、其实,许多真正的发现和发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谓系统的书本知识恰恰相反,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教育,但悟性极高的、具有开放思维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四、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五、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六、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
七、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八、人受五行之气而治生,故肉身以气为主。气亏则病,气滞则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气。
九、气以行血,血以补气,二而一也。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相火旺,真阳耗,
十、治五脏之病,莫先于补气。肾犹亟焉。补气在勿动心,心动则肝旺,各脉震惊,真水耗损。
十一、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坚心专,两心相合,可以统治百病,无不神效。
十二、人病可分两种:一是经络基本畅通但气不足。表现是经常这疼那疼,这是因为他气不足以气化食物,而产生了相火(也叫虚火),随着经络在体内乱穿,哪儿通走哪儿,遇到一个地方堵塞了,这个地方就疼了。这样的人吃一点药物就会立即见效。二是经络不通,气也就无处存身。表现在外表看不出有什么毛病,但一旦发现就是大病,而且这种人经常是吃什么药都见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十三、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十四、心神不安,情性燥急,为致病致死之总因。故安心法,为卫生第一要诀。心可以主动一切。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强,病自除矣。故治病当以摄心为主。
十五、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十六、、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十七、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十八、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十九、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二十、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足够的气血)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二十一、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点)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十二、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二十三、风寒阴阳暑湿,在在皆可使人致病。万一抵抗力薄弱,即可乘虚而入。身弱者多病,即是此理。富人有保卫力,如衣食住等等。贫人有抵抗力,如气足神旺,毛孔厚密,不易侵入等等。富人多食肥甘,伤胃伤齿。贫人多饿,所食不杂,故无肠病。富人多逸,故多气恼。贫人多劳,故少疾病。富人不造福而享福,只是消福,消尽则穷。穷人能勤俭,即是造福,果熟即富。凡衣食住之保卫力富,则精气神之抵抗力弱。保卫力弱,则抵抗力强。
二十四、大病初愈,切忌理发洗足沐浴
二十五、故求长寿无病,常强肉身。欲强肉身,当调伏精气神。欲调精气神,当拒绝扰乱之贼。欲杜此贼,当先摄心。欲求摄心,当化贪嗔痴三毒。欲化除此三毒,必学心戒。但空口言戒,无益于事,必求开慧,方不为所愚。欲求开慧,必先求定。欲求得定,必学静坐。
二十六、能静则仁,有仁则寿,有寿是真幸福。
二十七、一切修身修心法门,只有两字诀:曰放下、曰回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要一放下,一回头,病者顿愈,迷者顿觉。此真无量寿者。
二十八、心过劳的人,心疲肝旺,心过劳就是心太满,不虚。心满,则不纳肝(木)生之火,心不纳肝生之火,则肝气必积而盛。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足,夜眠不安。土又克水,于是肾水大亏,水不足则火更旺,心肾相联,心气更弱,肺病即成。内部相互关联,一动全动,一病全病。而扰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觉,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静坐。
二十九、静坐是息心法,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气流畅,则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补充,已足可以增长。现在病可去,未来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心息则神明,神明则机灵,静者心多妙,观机辨证,格外敏捷,见理既正,料事益远,遇乱不惊,见境不惑,能一切通达,自无主观偏执之弊,而大机大用,由此开启矣。
三十、人在生病的时候最忌讳是嗔恚心起。这个时候一定要安然顺受,让心安定。然后慢慢调理,健康很快恢复。心安才能气顺,气顺才能除病。否则心急火上,肝气受损,加重病情。心神宁一,那浑身的血气,自可健全发挥。
三十一、心有两种,一是真心,一是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风动,风止波息,而水不动。寂然无念,是无心心也。
三十二、子时失眠,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
三十三、睡时如有思想,不能安着,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
三十四、午时属心,此时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
三十五、早起如在寅时三点至五点,此时切忌郁怒,不然必损肺伤肝,万望注意。
三十六、人生一切事业,皆以精神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强弱,全赖心神之静定不乱,一个乱字,足以妨碍一切工作。
三十七、人生以血气流通为主,气滞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结毒为疖为瘰,为癌为瘤,皆是血气不流通之故。气以顺为主,血以通为畅。百病无不先由气滞,气郁于内,肝先受伤。挽救之法,在化除得诀。而化除要诀有二:第一寻其根,其根在心,心空则一切自化。第二以药石、按摩助其化除,帮助血气之流通。
三十八、养病治病不可求速。因性急助火,火旺损气,反而不美。另不可贪多,贪则无恒而性急,况百病由贪而起,不可再贪以重增病苦也。
三十九、心属火、肾属水,心肾相连。火宜降下,水宜上升,水火相济,则蒸气内发。各部机体运动,可求得健康。此可于舌上察知。舌无水则不活,故活字以三点水加舌字。舌上可以报告内部各种病状深浅,以断生死。
四十、大病自救法:一、不要怕死,决信我这个病,非但可以养好,并且身体可以格外健康,保证长寿。因为自己机体中本有特具的能力,不是空言的安慰。二、相信不用医药或靠何种营养食品,一定有自己除病延年的妙法。三、从今日起,我决定不许再去打扰我那病体,不许想著我那个病是如何病的,好坏都不许去计较它,只做个无事人。四、在这修理期内,不许想念工作,也不许悔恨丧失了时间和工作,专心一致,否则又迟误了。
四十一、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四十二、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
四十三、适当运动可以帮助人的气血运行,但同时也在消耗人的气血。人体的微循环主要应该靠松静来达到的,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四十四、人体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气来清除它们,但人的血气因为垃圾的增多和血脉的阻塞而减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正是人衰老的机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减少体内的垃圾)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增加体内的气血。
四十五、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四十六、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为了你的健康,你学佛吧。学佛得到的快乐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四十七、对于一个有宿疾的人来说,只有气血充足了(一是通过这里所介绍的补充气血的方法,二是通过静坐打通气机),病情才会显现出来。所以练功的人在功夫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出现一些“有病”的现象。这个时候要沉住气,定下心来多做些静功来增加自己的气血,以尽快度过这个时期。
四十八、人违背了养生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四十九、人为什么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道家讲,虚则灵。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五十、人要想健康,就必须使体内有足够的"气"来"气化"所进的食物.只有这样,你的体内才不会积累垃圾,不会有多余的食物来释放游离的"虚火"损害你体内的脏器.这个"虚火"反过来会损耗你的"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人生病,大多数是饮食不节的缘故.
道家的养生语录 篇2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7、日极则仄,月满则亏。
8、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9、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10、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11、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12、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13、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14、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
1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6、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17、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18、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19、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20、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daojia/429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道家心圣门养生功